
抗战前夕的胡适-8年抗战改为14年的意义.docx
3页抗战前夕的胡适:8年抗战改为14年的意义 9月18日以后,敌军攻势再度加强,中国军队气力不支,被迫由战略进攻转入顽强的守卫战就在淞沪战场炮火连天之时,蒋介石于指挥作战的空隙,专门召见胡适、傅斯年、钱端升等人,就胡适以非正式使节的身份出访欧美,进行国民外交众人皆认为胡氏此次出使定对国民政府抗战有所补益但此时的胡适却顾虑重重,表示不能从命按胡适的设想,在这和平的十年中,中国应全力发展当代军事工业,以阻止日本武力征服中国的企图 因胡适在学术文化界和青年人心目中的高尚声望,其声远播,看法分外引人注意,但这个声音受到了很多人尤其是大学生们的指斥伴随日本军队步步紧逼,华北告急,抗日救亡运动一天比一天高涨,此时的胡适仍坚持她青年时代在美国康乃尔大学读书时的易卜生主义,号召青年学生愈是在国家危难之时就愈应冷静,也愈应把握时机努力追求知识,即易卜生所说:“你的最大责任是把你这块材料铸造成器”,认为未来救国的凭借 胡适坚持自己的初衷不改,认为临时不能和日本开战,必需有一个较长的预备阶段以后方可言战以后据胡适自己说,这个看法的形成和她在1933年春和蒋介石的一次谈话相关在这次为时两点钟的谈话中,蒋介石道及日本人的神速出乎自己的预料:“我每日有情报,知道日本没有动员,故料日本所传攻热河不过是虚声吓人而已。
不料日本知道汤玉麟、张学良的军队比我们知道的多的多!”当胡适问到中国军队能否抵御时,蒋介石谓需要三个月预备期当问及三个月后能否开战时,蒋答:“近代式的战争是不可能的只能在几处地方用精兵死守,不许一个生存而退却这么子可能能够叫世界人知道我们不是怕死的仅此而已 根据胡适的了解:“其实这就是说,我们不能抵御摸到了底牌的胡适于1935年6月27日夜给王世杰的信中说:“以我观之,蒋先生只有‘等我预备好了再打’的算盘,似乎还没有‘不顾一切,破釜沉舟’的决心我在二十二年热河失守后在保定见她,她就说:‘我们现在不能打’三年过去了,我看她似乎全没有对日作战计划……但日本很快必有深入而不许她从容整军经武的要求因为敌人不是傻子,她们必不许我们‘准备好了打她们’老实说,不论从海陆空的任何方面着想,我们决无能准备到能够打胜仗的日子 正是受蒋介石几年前所说“现在不能打”的战略思想影响,一介书生的胡适也就认为积贫积弱的中国临时不能打,遂有了和日讲和的念头并公之于众这一主张给胡适带来了“主和派”的称号,除了学生们的咒骂,还受到主战派猛烈训斥和攻击当初孙科、居正等国民党大佬,皆主张逮捕胡适,押入大牢灌辣椒汤或老虎凳伺候,以正视听。
孙科是亲苏主战派,她当初有利用苏联方面的力量帮助中国制衡日本的构想,但此举遭到了蒋介石的否决和喝斥,其道未得行使 1936年7月,胡适应邀参与在美国举行的太平洋国际学会第六届年会,当选为副会长,在国际学术界的声望再次得到提升1937年卢沟桥事变后,胡适认为即使国民党政府在军事上仍没有充分的准备,但事已至此,大战不可避免,且势在必战只是在战之前,还要作最终的和平努力,并给当局“外交路线不可断”的提醒7月31日,蒋介石邀请胡适、梅贻琦、张伯苓、陶希圣、陈布雷等人共进午餐,认为不便说话的胡适在告辞时还是一吐为快:“外交路线不可断,外交事应寻高宗武一谈,此人能负责任,并有见识对于胡氏的进言,蒋介石连连称许,并说:“我知道她我是要找她谈话8月5日,胡适向蒋介石提议,放弃东三省,认可“满洲国”,以此处理中日两国问的一切“悬案”,换取东亚长久和平8月6日,胡适再向蒋介石递交了一份书面提议,着重提出三条:1、近卫内阁能够和谈,机会不可失;2、日本财政有基础困难,有和平期望;3、国家今日之雏形,实建筑在新式中央军力之上,不可轻易毁坏未来国家解体,更无和平期望根据胡适的设想,经过外交努力,可在中日间维持50年的和平。
出乎胡适和一切鼓吹和平者预料的是,日本方面的强硬姿态和军队步步进逼的凌厉杀气,最终造成和平之路断绝,中国政府咬牙放手一搏,自此踏上了宁为玉碎不为瓦全、举国抗战的凶险之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