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广西自然地理.pdf
4页一、 自然地理一. 地理位置、行政区划广西壮族自治区位于祖国南疆, 西起东经 104°29′,东至东经 112°04′,南起北纬 20°54′,北至北纬 26°20′,北回归线横贯全区中部广西区位优越,东南连广东,东北接湖南、西北靠贵州、西倚云南、南濒北部湾、西南临越南,有约 637 千米的陆界国境线和约1597 千米的大陆海岸线全区设南宁、来宾、柳州、桂林、贺州、梧州、贵港、玉林、北海、钦州、防城港、崇左、百色、河池等 14 个地级市,下分 34 个市辖区, 7 个县级市, 12 个自治县, 56 个县二. 地形、地貌广西四周环山,地形西北高,东南低,像箕形,全区山地约占63.9%,平原占 14.4%;西北部属云贵高原边缘,金钟山、青龙山、东风岭延伸其间,海拔1000-1500 米;北部为凤凰山、九万山、大苗山、大南山、天平山,海拔1500米左右;东北部有越城岭、 海洋山、独庞山、萌渚岭,平行排列,海拔 1500-1800米,最高山峰为猫儿山,海拔2141 米,其中有“湘桂走廊”谷底,沟通湘桂地区,常常成为寒潮入侵广西的主要途径;南与西南有云开大山、六万大山、十万大山、大青山,海拔1000 米上下;中部向东北有大瑶山,向西北有大明山,两山脉构成一个大弧形,其间分布有高低不等的山丘、盆地和岩溶洼地。
全区裸露灰岩面积97735平方公里, 占全区面积的 41%,占全国裸露灰岩面积 130万平方公里的 7.5%, 埋藏灰岩面积 24752平方公里,约占全区总面积 10%,两项合计,全区灰岩面积约占总面积的51%,主要分布在河池、柳州、南宁三个地区根据岩溶地貌性质的不同,可分为四大类型:(一)峰丛洼地地形:分布于宜山、都安、平果、大新以西的大部地区,主要特点是三个以上的陡峭山峰坐落在一个共同的山体基座上构成纵横百里的峰丛区,石峰高程多在900-1000 米以上;峰群之间连成星罗棋布,高程在500 米以上,深达 200-400 米,宽不过 100-200米的封闭小洼地,如锅底、蜂窝状,每隔数十公里,常常出现一些长若干公里,宽数百米的谷地二)峰林谷地地形:主要分布于罗城、柳城、宜山、忻城、都安、马山、平果、隆安、扶绥、龙州、全州、桂林、恭城、八步区 一带特点是在比较开阔的谷地或平原内, 平地拔起一、 二百米的孤立石峰, 或有低矮垭口相连的数个石峰,和峰丛区互为过渡,没有明显界限三)孤峰平原地形:主要分布于鹿寨、柳州、来宾、上林、武鸣,桂林—阳朔一带,特点是孤峰分散于岩溶平原上,海拔150-250 米,孤峰常见溶洞;平原上常有洼地、漏斗出现,有的则为松散沉积物填充。
四)残丘平原地形: 分布于 贵港市、桂平、平南等郁、 浔江两岸,和玉林、博白一带 其特点是: 平原上零星分布着一些孤立呈锥状、坡度平缓而低矮的石峰和峰林,与峰丛孤峰的尖峭峋嶙形态大不相同三. 地质寒武纪时候,广西除九万大山、 大苗山、云开大山到天堂山一带稍有陆地外,其它大部分地区均为一片汪洋大海在志留纪末期的加里东运动中, 广西受到了显著的影响,广大地区才慢慢隆起,变成了大陆后来大陆又渐渐下沉,只有三江—龙胜、 博白—容县以东和大瑶山、 大明山一带仍维持陆地现象在长期的海水侵泡地区,一般都沉淀有3000-6000米厚的沉积物,形成了层状的沉积岩,从此奠定了广大岩溶地貌非常发育的基础在二叠纪中期的东吴运动中, 海水一度撤出广西,经过长期的风化侵蚀,地表出现了起伏不大的准平原三叠纪末期,广西经过了一次剧烈的造山运动,即印支运动, 从此海水再没有侵入广西 到了燕山运动之后, 区内许多高山峻岭, 大小盆地才初步形成 以后地壳在长时间内以间歇上升为主,西北部比东南部上升较快,桂平、贵港市一带稍有下沉现象,因而奠定了现在广西主要河流大部从西北流向东南的趋势广西境内灰岩分布很广,达总面积的51%其中,桂东北边缘,山脉主要有越城岭、都庞岭、萌渚岭、海洋山,体山均明显高俊、堆积土层较厚,大小谷底较多,岩性多为花岗岩和变质岩。
桂南边缘,山脉主要有云开大山、大容山、六万大山、十万大山、公母山、大青山,云开大山的山体高大,山坡陡峻,滩多水急,岩性主要为变质岩;大容山、六万大山的山体庞大,山坡较陡,水土流失较为严重,岩性主要为花岗岩;十万大山、公母山的山体高耸峻峭,有悬崖绝壁、小瀑布和急滩,岩性主要为砂页岩;大青山的主脉地势高大,山顶浑圆,坡地较缓,岩性主要为流纹岩桂西北高原边缘,山脉主要有金钟山及天峨、凌云、乐业、田林、隆林一带山地,其山岭明显,山脊很窄,河流很深,水急,岩性主要为砂页岩桂北地区,山脉主要有九万山、元宝山、大苗山,地势高,山体大,高峰密集,河谷狭隘,岩性主要为变质岩桂中地区,山脉主要有都阳山、大明山、架桥岭、大瑶山、镇龙山,都阳山由于红水河系侵蚀和岩溶发达,山体破碎无明显的山脉状态,岩性主要为灰岩;大明山的西坡陡峭,东坡平缓,岩性主要为变质岩;架桥岭的山峰高俊、谷地幽深,河窄坡陡,岩性主要为变质岩;镇龙山的东坡有悬崖陡壁,谷狭而深,西坡地势较低、向丘陵形态过渡,岩性主要为变质岩四. 气候我区地处低纬,太阳辐射总量在90-110 千卡/厘米2·年之间,南北相差约20 千卡/厘米 2·年田阳—百色—西林,南宁—上思—宁明和梧州、玉林两地区的东南部较大,达110 千卡/厘米2·年以上;桂北资源、三江—南丹、天峨一带较小,在 90 千卡/厘米2·年以下。
午日照时数大部地区在1600-1800 小时之间,桂东南和桂南沿海,在1800 或 2000 小时以上,桂北山区在1400 或 1600小时以下年平均气温在 17-22℃之间,最北的资源,年平均气温为16.4℃,由此往南渐增灌阳、兴安一线而18℃;富川、融安、罗城、天峨一线为19℃;八步区 、昭平、鹿寨、宜山、环江、东兰一线为20℃;信都、藤县、武宣、宾阳、上林、都安一线为 21℃;博白、钦州以南和左、右江谷地22℃以上平均绝对湿度大致的按纬度自南而北递减,沿海地区为23 豪巴,乐业、兴安以北为 17 豪巴,其它黔桂边界为18 豪巴夏季各地盛行偏南风, 冬季盛行偏北风, 春冬两季风向比较杂乱, 但偏北风向一般要比偏南风向较多,风速因地而异,平均风速,夏季多为1-2 米/秒,冬季多我 2-3 米/秒,特大风速的出现一般比较少见五. 土壤我区土壤可归纳为自然土壤和耕地土壤两种自然土壤面积约为 24154 万余亩,约占全区总面积的68%,主要土壤的种类有红壤、砖红性红壤,石灰土、黄壤等耕地土壤面积3941 万亩,占全区总面积11%左右水田土壤主要有黄泥田、腊结田、砂泥田、紫泥田、泥肉田、黑泥田、鸭屎泥田、锅巴泥田、冷浸田、砂砾土田、矿水田、咸酸田等。
旱地土壤主要有潮沙泥土、黑泥土、黄红泥土、紫泥土、砂砾土等土壤分布随纬度线不同而异, 北纬 21.7°以南为砖红壤, 北纬 21.7°-23.5°为赤红壤,北纬 23.5°以北为红壤在红壤地带内山地土壤的垂直分布规律是:自下而上为山地红壤(海拔1200—1400 以上) ;在赤红壤地带,海拔300—800米是山地赤红壤, 800米以上为山地黄壤六. 植被我区植被以松、杉、灌木、杂草以及一般农作物为主,分布很不均匀,大苗山、三江县一带为主要林区,有原始森林存在;桂西、桂南山地及大瑶山等人烟稀少地区,森林也相当茂密一般丘陵,则生长有灌木、杂草、荆棘;桂东及桂东南丘陵则植被较差,大部位秃顶山,有些只靠杂草被覆,暴雨期间,水土流失严重;桂中、桂西石山地区,多杂草和灌木林 山间盆地和沿河河谷的冲击平原,有水者多种水稻,旱地则以种玉米、木茹为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