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浅议人品与画品的关系.doc
5页浅议人品与画品的关系 内容摘要:唐宋以来,围绕人品与画品的关系论述颇多,明清以后,人品决定画品基本成了定论,进入现代社会,我们如何看待二者之间的相互关系,关系着绘画本身的价值判断 关键词:人品 画品 写意画 伦理道德 一、古代人品的概念与含义 人品的概念来源于古代人物的品评之风和九品中正制,就是通过品评将人分为九等,作为做官的依据,主要以儒家仁义道德和才学为依据在引入画史画论后,虽没有解释,但观其前后之语,与人物品评内容基本一致而更加强调人的才情、学问、思想等所透露出的清高雅致的情调和独立的人格精神等 唐代张彦远提出,自古善画者是那些“衣冠贵胄、逸士高人”,不是“闾阎鄙贱”宋代郭若虚在《图画见闻志》中也说:“窃观自古奇迹,多是轩冕才贤、岩穴上士……人品既已高矣,气韵不得不高……止同众工之事虽曰画,而非画还有宋代邓椿《画继》记载:“其后宝箓宫成,绘事皆出画院……而众史以人品之限,所作多泥绳墨,未脱卑凡 从这些观点我们可以看出,画得好与坏,不由作者的伦理道德来决定,主要由人的才情、学问、思想来决定衣冠贵胄、逸士高人”“轩冕才贤、岩穴上士”是受过良好教育的人,教育的内容主要是中国封建社会占统治地位的儒家思想,如六德(智、信、圣、仁、义、忠)、六行(孝、友、睦、姻、任、恤)、六艺(礼、乐、射、御、书、数)的社会化教育。
这些包含着我国古代社会在特定生活环境中长期形成的价值观、习惯、行为规范和准则等文化要素可见儒家的仁义道德是一个内涵极其丰富的概念,不是简单的伦理道德他们受到良好的教育,自然思想深邃,才情高迈,也才能称得上“逸士高人”“岩穴上士” “儒家的理想人格虽然高大,但往往不可及扼杀人才的科举制度没有为文人开拓才有所用的空间,而是将其引入越走越窄的死胡同很多文人早年立下的志向在无情的现实面前早已灰飞烟灭他们思想、情感的钟摆由追随儒家的积极进取转向道家的消极无为;由对儒家伦理规范的追求,转为对道家任性自然的体验因而文人士大夫所崇尚的人品也由儒家的伦理标准转向道家的自由精神①道家的最高人生境界是逍遥自得,是绝对的精神自由,而不受物质享受与虚伪名誉的羁绊体现在艺术上强调个人心态的自由和才情的发挥而“依仁游艺”,崇尚“解衣般礴”,追求“乘云气、御飞龙”的审美超脱这样,“道家思想作为对儒家理论的补充,更适合文人士大夫的心境② 所以,在古代,人品是包含着儒家的仁义道德,还有道家的人格精神以及个人的才情、学问、思想等的综合体现 二、关于画品 画品的概念主要用来评论绘画作品艺术水准的高低,在我国的绘画批评史中源远流长,是具有民族特色的一种美术批评范式,也根源于人品的品评之风。
人物品评的盛行,催生了文艺作品的品评,如钟嵘的《诗品》把诗歌分为上、中、下三品在绘画上,首先提到画品的是南齐谢赫的《古画品录》,据近人考证,此书原来就叫《画品》其开篇就说:“夫画品者,盖众画之优劣也并以六法为标准,把晋宋诸画家二十七人分列为六品其后有南朝陈姚最《续画品》,后汉(一说后魏)孙畅之《述画记》,唐朝彦棕《后画录》和李嗣真《续画品录》,但都没用分品分等的办法,盖“其优劣可以意求也”唐张怀瓘《画品断》以“神、妙、能三品,定其等格上中下,又分为三其格外有不拘常法,又有逸品,以表其优劣也”唐朱景玄所著《唐朝名画录》依照张怀瓘的办法分品,把唐代画家一百二十四人的作品分为神、妙、能、逸四品,除逸品外,每品又分上中下三等唐张彦远《历代名画记》把汉魏至中唐的画家作品分为神、妙、能、精、谨细五等,上(上、中、下)、中(上、中、下)、下(上、中、下)九品,并确立五等依据:“夫失于自然而后神;失于神而后妙;失于妙而后精;精之为病也,而成谨细自然者为上品之上,神者为上品之中,妙者为上品之下,精者为中品之上,谨而细者为中品之中”宋代黄休复《益州名画录》改为逸、神、妙、能四格,并各加定义,把逸格置于神、妙、能之上。
后来明代王穉登和清代秦祖永仍然依照神、妙、能、逸分等,但绝大部分画家还是接受了黄休复的分法还有清代黄钺仿唐代司空图《二十四诗品》作《廿四画品》,没有对作品区分高下,只作作品风格的区分总之,画品“通过对艺术规律的分析,规定了品第和鉴定的标准,用以鉴别和分析历代的画家和作品,比较其优劣,并将其列入品第和名次……这种表述形式,确立了中国美术批评的典型体例,建构了具有民族特色的美术批评的范式”③ 三、人品决定画品论对中国画发展的正面和负面影响 人品决定画品的理论,是在中国特有的思维方式及哲学观念下所产生的文人画理论,因为这在西方绘画中是一个经不住实证的命题,但在中国,“写意”与重表现的绘画性质为这一命题提供了合理存在的基础,并使之成为古典画论的精华而伴随着中国文人绘画的发展,使文人画成为中国古代画坛上的奇葩,成为独特的东方绘画体系而卓立于世界艺林 随着绘画的发展,到宋代已经能够真实地再现物象,并且达到十分精细的程度,这标志着绘画的巨大飞跃然而绘画是人的精神产物,是人类抒发性灵、表达情感的一种形式,对物象逼真的再现,不是绘画最高和唯一的目的从“形似”中解放出来,绘画才能取得更大的自由。
于是绘画“表现精神(艺术理念)的来源由形而上传统宇宙自然生命观‘气’论思想,发展到对人精神的规范,由人物画而转向山水花鸟题材中,进一步由自然题材而转向画家自身把‘气韵’看作是人精神的体现,进而看到了这种体现能够由笔墨这一媒介而展示出来”钟跃英:《“气韵生动”的实现乃人格精神的实现——“人品”与“画品”关系问题》)这样,艺术家成了审美主体,作品只是审美中介这种观念促成了重表现轻再现且早于西方绘画的写意绘画的产生和发展它从注重形似的工笔画脱化而出,开始半工半写,逐渐发展到小写意,进而到大写意形由繁到简,而且愈来愈简,抽象性和概括性越来越强,不似的成分越来越多 这种不求形似的观念在西方,直到19世纪印象主义的出现才初露端倪,到20世纪开始,西方现代派绘画开始冲破受透视、解剖、光等约束的写实绘画的束缚,出现了追求个性解放、强调主观精神表现的野兽派、立体派、达达派、表现派、抽象派等 需要强调的是,中国的写意绘画虽不重形似,但也并非完全不要形似,而是“不似之似”明代沈颢《画麈》提倡“似而不似,不似而似”;清代石涛题诗亦有“变幻神奇懵懂间,不似似之当下拜”黄宾虹说:“绝似物象者与绝不似物象者,皆欺世盗名之画,惟绝似又绝不似于物象者,此乃真画。
齐白石进而发挥说:“妙在似与不似之间总之,中国的写意画既保留了一定的形似成分,又具有很大的抽象概括性它既非物象的单纯模拟,又不是完全抽象的点、线、面、色彩的纯粹组合如此这般,不局限于具象之中,它既便于人们的理解,更为欣赏者提供广阔的想象空间,而不像西方抽象主义把绘画引向极端,需要文字介绍,人们才能知其所以 还有,写意画强调书法用笔,以“写”为表现手段书法用笔的疾徐、提按、走留、顺逆、轻重、圆侧、刚柔、巧拙、干湿等体现在其中,笔墨和形象有机结合在一起除绘画形象具有的审美因素以外,笔墨本身又有相对独立的审美因素,表现着流动的韵律,流露着作者的性灵,自由地抒发着艺术家的情感 总之,文人把所有能体现人品的诗、书、画、印融为一体,使其成为综合性的意象艺术,大大丰富了写意绘画的内涵,使其在有限的笔墨中蕴藏着无限的精神内涵 但是,人品论在对中国画的发展产生深远影响的同时也有其一定的负面影响 第一,导致了绘画题材的狭隘片面和表现方式的单一由于绘画创作中对人品的重视,绘画成了文人寄情养性的工具和手段于是儒家文艺中通过赞美物进而褒扬人的“比德”理论(将自然界中事物的特征与人的品德相比附)成为他们必然的选择。
梅、兰、竹、菊、水仙、松、柏等经霜耐雪的自然品性成为文人比附高洁、清雅、谦逊、孤傲、坚贞和顽强的对象,造成了花鸟画中梅、兰、竹、水仙、菊、松、柏等题材表现的经久不衰,使花鸟画的题材表现相对狭窄另外,把绘画看作寄情养性的工具和手段,必然重抒情而轻再现,意笔山水花卉的表现可以有更大自由的抒发情志,而人物画则由于造型方面谨严的要求而渐入低谷所以,随着人品论和文人画的发展,寄情的意笔花鸟与养性的意笔山水得到充分发展,而相对工整的画法和造型方面有谨严要求的人物画却受到了抑制 第二,造成“因人论画”而偏离艺术本体的审美古代的人品论造成了这样的现象:人品高的人,其画品也必然高,因而受到社会的重视和认同,有时候画得不好也为人所重,形成画因人重、人品重于画品的潜规则如有些画家因地位声望高,后来的画家评论家不管其随意的甚或败笔之作而一味溢美,并把这些随意甚或败笔也当精品,这给后学带来了不利的影响如清代至近代有关董其昌作品的众多圈内人溢美之词,对比作品往往使人感到后人的评介言过于实,以庸品作精品评④其实,董其昌还是一个“亏小节”的人,单从伦理道德方面说,他是属于“人品”不高的人但一个画家若“大节已亏,其余技更一钱不值!”(清松年《颐园论画》)再好的画,如果画家“大节”亏了,再好的作品也会为人所弃,如书家蔡京、严嵩等。
赵孟頫作为南宋遗逸而出仕元朝,清代傅山就“薄其为人,痛恶其书浅俗,如徐偃王之无骨”其实将非艺术因素作为品评画家艺术水平高低的做法是不公正的与此同时,一些名气不大或所谓人品不高的艺术家,他们的作品评论家从不注意,或者视而不见,但瑕不掩瑜,若干年后,这些作品自会闪耀其光芒这方面前贤有吴镇,因出身低微,少时家贫,生前作品不为人所重,直到明代中叶以后才逐渐得到社会的承认后有“黄秋园生前的受排挤、受冷漠,死后却被尊为‘艺术大师’!人品论的‘画因人重’可能导致在作品面前的视盲,似此正体现出人品论文化熏陶下的画界狭隘性”⑤如果作一个推论,也许还有一些“人品”不高的画家画出了很好的作品,由于人品关系而被淹没于历史 四、如何看待人品与画品的关系 如上所述,人品与画品的关系在中国特有的哲学与文化观念中产生,有着较为复杂的关系和历史观念,那我们在当代如何看待二者的关系呢?我们在对古代人品的概念有了较为全面的认识后,对于人品与画品的关系将会有一个客观公正的态度绘画是人类的精神产物,是人类抒发性灵、表达情感的一种形式,那么艺术家心灵所迹化的艺术作品必然会打上其主体修为的烙印,艺术家是一个怎样的主体也必然在其迹化的艺术作品中有所体现,这已是大家承认的公理,人品的高低肯定影响到其心灵所迹化的艺术作品的好坏,即画品的高低,如清代王昱所说的“笔墨外自有一种正大光明之概”。
换句话说,就是人的价值取向、人格、才情、学问、思想等所透露出的清高雅致的思想情怀和独立的人格精神等,在艺术作品中流露出的自然、优雅是人类的共性追求相反,如果是一个人品低下的画者,其作品所传达的情感也必定是低下而伪劣的,并且,其人品中伦理道德的低下,更会使作者成天专营取巧而传达假思想、伪感情,进而影响作品的艺术性与思想性杨雄在《法言》中说:“言为心声,书为心画,声画形,君子小人见矣从这个意义上讲,人品即画品是合理的但是,有了好的人品,还需要一定的表达手段当选取绘画手段作为表达方式时,需要一定的绘画专业技巧虽然文人选取了“逸笔草草”“不求形似”的表现手段,但还需“不似之似”,需要一定的专业训练,专业技巧的高低仍然制约着绘画主体心灵的表达,否则还是“哑巴吃黄连,有苦说不出”从这点来看,人品高不一定演绎出画品高的理论我们公正客观地看到这一点,也就不会因其人品高而人云亦云地奉承那些绘画技巧不佳的应酬之作 还有,在晋、唐、宋、元,尽管提倡人品,并且认为很重要,但没有被看作是根本性的根本性的是认真训练绘画技巧,画出优秀的绘画作品来获得社会的认可,从而使得画以人传,人以画传所以,宋元画家的作品在讲求书法用笔的同时还要与形象有机结合,足可以看出画家扎实的造型能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