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刍议建档立卡贫困户发展产业面临的困境及对策-以恩施州为例.docx
8页刍议建档立卡贫困户发展产业面临的困境及对策以恩施州为例 陈东平,杨玉莹(长江大学,湖北荆州 434023)Reference:对于我国当下而言,贫困户增收难仍是扶贫开发工作所面临的最大难题,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必须破解的一大难题,大力发展扶贫产业是解决这一难题的根本性举措在分析贫困户发展产业所面临困境的基础上,探讨性提出采取内外兼施,多措并举的方式来破解贫困户产业发展难问题,以期实现产业增效,贫困户增收Keys:扶贫;贫困户;产业发展1 建档立卡贫困户发展产业面临的现实困境根据扶贫开发建档立卡信息采集系统(恩施州)数据分析以及对贫困村的实地调研发现,当下建档立卡贫困户发展产业面临的困境主要表现为“1不足,3缺乏,1落后”:1.1 贫困户自身发展动力不足由于受到传统小农经济意识的影响,大多数贫困户都是年复一年的重复着“种粮为了吃饭,余粮用于买油盐,养牛用来耕田,养猪养鸡为了过年”的生产生活方式,长期受到这种传统的生活方式影响无形中形成了一种不愿吃苦,安于现状的心态,“等、靠、要”思想突出,“吹糠见米”意识严重,缺乏创业致富的信心和恒心笔者与某镇扶贫干部到该镇的SFS村访谈时发现,该村不少村民认为发展产业风险大,投入人力财力的时间长,见效慢,要求政府兜底打“保票”,确保后期收益万无一失,才愿意配合政府部门发展产业。
当问及“为什么不愿发展产业(如茶叶)”的问题时,他们的回答是——“全国好多地方都在种,种那么多茶叶出来,要是以后卖不去,又不能当饭吃,到时怎么办?”这样的回答看似很有道理,实则是一种缺乏创业精神,自身发展动力缺乏的表现1.2 发展产业的资金缺乏通过(恩施州)扶贫开发建档立卡信息采集系统中贫困户致贫原因情况统计表显示,系统中12项主要致贫原因中位列前6项的指数占了12项指数之和(100%)的83.26%,缺资金占了6项指数中的15.81%位居第2位(见表1);系统中12项其他致贫原因中位列前6项的指数占了12项指数之和(100%)的94.35%,缺资金位列前6项指数中的30.19%位居[]第1(见表2)通过综合主要和次要两项致贫原因不难看出,对制约贫困户生产发展而言缺乏资金是有劳动能力贫困户致贫的首要原因笔者通过实地调查了解发现,许多贫困户的家庭经营收入主要是靠农业实物收入,变卖后除去生产投入和各种开销外,几乎没有自我资本积累,处于一种简单再生产循环状态1.3 发展产业的技术基础缺乏通过(恩施州)扶贫开发建档立卡信息采集系统中贫困户致贫原因情况统计表显示,主要和次要致贫原因中缺技术都位列第3,分别占了位列前6项指数中的14.85%和18.71%(见表1、表2)。
笔者认为,导致贫困户缺乏技术的原因主要有三方面:一是文化程度较低,通过扶贫开发建档立卡信息采集系统中贫困人口文化程度情况不难看出拥有初中及以下文化的人口占86.9%,而拥有高中及大专以上文化程度的人口仅占8.76%(见表3),这其中还包含了部分在校生,如此的文化程度构成严重制约着贫困户学习技术的能力二是现行的实用技术培训方式效果较差近年来各级政府十分重视对贫困人口的技术培训,其培训方式多采用“以会代训”、“学习参观”等方式,培训时间短、内容简单、技术含量不高,走马观花的将学习内容简单阐述,学习者也流于形式被动接受培训,导致培训效果较差,达不到提高贫困户技能的目的1.4 发展产业的劳动力缺乏通过走访调查发现,当下的贫困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基本上外出务工,留在农村的基本上是“386199”部队通过(恩施州)扶贫开发建档立卡信息采集系统中贫困户致贫原因情况统计表显示,主要和次要致贫原因中缺劳力都排在第4位,分别占了位列前6项指数中的11.46%和14.65%(见表1、表2);从全州贫困人口劳动力人数看全州贫困人口中有劳动力人数566 730人,占总人口的52.52%,非劳动力人口512 304人,占比47.48%,劳动力负担系数高达0.904。
1.5 发展产业所需的基础设施建设落后对广大的贫困山区而言农村的道路、电网设施还不完善,农田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还相对滞后通过(恩施州)建档立卡信息采集系统中贫困村生产生活情况统计表显示有53.8%的自然村到行政村还未通沥青路,比全省高17.2个百分点;有72.20%行政村还未通客运班车,比全省高10.1个百分点;有14.3%的自然村还未通生产用电,比全省高5.1个百分点;人均有效灌溉面积153.33m2,有效灌溉面积占总耕地面积的17.2%,比全省低了28.5个百分点(见表4)由此可见,恩施州贫困村发展产业所需的基础设施建设确实十分落后2 破解产业发展的对策破解贫困户发展产业面临的现实困境,须多措并举,内外兼施,笔者认为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2.1 注重引导,激发贫困户的内生动力扶贫先扶人,扶人先扶志,要想让贫困户“经济脱贫”首先就要让其“精神脱贫”,笔者认为可以从三个方面促使其“精神脱贫”一是抓宣传,营造良好的创业氛围利用电视、条幅、宣传栏等媒介,强势发动,强力推进,深入开展形式多样的脱贫创业宣传,营造良好的创业干事的社会氛围,让自我创业的思想观念扩散和渗透到每一个贫困户心中二是抓典型,发挥良好的榜样作用。
可通过“走出去,请进来,看身边”的方式利用良好的榜样形象来影响和感召贫困户,激发其自我奋斗意识;“走出去”就是通过组织贫困户外出参观学习典型脱贫经验,亲身体验脱贫所带来的幸福生活激发其自我发展斗志;“请进来”就是邀请外地取得成功的是创业能人现身说法启发贫困户自我创业意识;“看身边”就是通过院子会、小组会等形式宣传本村(乡)致富能人,发挥榜样作用促动贫困户自我创业意识三是抓帮扶,搞好牵引指导新形势下的精准帮扶要求变“输血式”帮扶为“造血式”帮扶对于有劳动能力的贫困户,要为他们送去科学致富的信息,帮助其找门路、筹资金、闯市场,引导他们积极创业,送去“精神营养餐”,恢复自身造血功能,增强其自我发展信心2.2 合理配置资源,多渠道破解贫困户产业发展资金难问题加大对产业扶贫到户的资金支持,多渠道筹集资金是解决贫困户产业发展难的根本出路一是坚持政策扶贫与金融扶贫相结合,完善扶贫贴息政策,扩大扶贫贴息项目贷款和到户贷款规模,探索采取以奖代补等竞争性分配办法将能够直补到户的产业发展资金直补到贫困户;以市场化为导向,建立多层次、可持续的农村支付服务体系和完善的农村信用体系,进一步优化贫困地区金融发展生态环境,引导金融资源向贫困农户倾斜。
二是创新机制,建立“多元化”担保体系探索建立小额贷款担保新机制,推广农民土地承包经营权及其预期收益、宅基地使用权、住房等抵押贷款业务;开展利用扶贫资金、会员缴纳会费、企业和致富带头人入股,整合多方资金作为贫困户发展产业的贷款担保基金2.3 加大教育投入,确保贫困户受教育有门路一是政府部门要整合各项惠农及奖励政策确保贫困户家庭子女在义务教育阶段、高中及以上阶段无因贫困而辍学二是多措并举,切实提高贫困户的“造血”本领加大农村实用技术培训力度,注重以提升贫困户能力为根本,切实抓好贫困户的技能培育,因地制宜,因人而异,以提升贫困户自身的“造血”功能为主,通过开展灵活多样的实用技术培训,将培训内容开设到田间地头,采用“现身说法”的直观教育方式开展培训,采取传、帮、带等方式全面增强贫困户发展生产[]的积极性,提高其农业生产技能使每户扶贫对象至少掌握1项实用技术,80%以上的扶贫对象找准1个脱贫产业项目,促进其持续增收的能力2.4 以科技作支撑,以增收为目的,实现产业抱团式发展一是积极提高农业生产的现代化水平,提高劳动生产率结合地区实际积极推广先进的农业技术,提高农业生产的科技含量与机械化水平,根据地形地貌,借鉴日本、台湾地区丘陵山区农业机械化发展的经验,逐步推广与普及合适贫困山区使用的农业机械,加大农机补贴的力度,切实提高农业生产的现代化水平。
二是以发展特色产业为抓手,提高农民生产收益农村劳动力短缺的一个重要因素与收入密切相关,而发展特色农业产业对提高农民收入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通过培植特色产品、打造龙头产业、从品牌上下功夫,增加农产品的附加值,从而有效提高农民收入三是搞好农业合作性经营,引导贫困户将分散的家庭经济实体联合起来,组成专业合作社(协会),或者形成企业+农户模式,把农村有限的劳动力聚集起来,抱团形成合力,进一步整合资金、技术、信息服务等资源投入到农业生产中,从而实现各种生产资源效益的最大化2.5 加大资金投入,实现贫困地区基础设施建设的提质升档政府加大资金投入是实现贫困地区基础设施建设提质升档的关键所在,“十二五”期间,国家要求贫困村整村推进投入专项扶贫资金平均每村100万元以上,整合行业扶贫等涉农资金不少于200万,即平均每村投入扶贫资金不少于300万十三五”期间,考虑到物价上涨因素,以及剩下的贫困村都是“难啃的硬骨头”,扶贫成本和脱贫难度越来越大为此,政府在投入扶贫专项资金时,可考虑村平均资金达到200万元,整合行业扶贫等涉农资金(如交通、水利、电力、危房改造、产业发展等)达到300万以上,使各项资金达到500万以上的规模。
并坚持以集中连片开发为指导,以贫困村建设为中心,辐射带动周边村共同发展为原则,全面统筹规划实现贫困地区基础设施建设(如交通、水利、电力、房屋、网络等)的提质升档2.6 健全干部驻村帮扶机制,确保产业帮扶到村到户与新农村建设相结合,省、市(州)、县(市)建立相应的驻村扶贫工作队制度,根据精准扶贫、整村推进工作需要分期分批安排,确保每个贫困村、贫困户有帮扶单位和帮扶责任人,切实落实好因地制宜、因户施策方针将产业扶贫到户工作作为培养锻炼干部的重要途径,实行连带责任制,并将这项工作纳入对县乡党委、政府“一把手”政绩考核的重要内容,制定出具体的考核办法驻村工作队还要积极协助落实党和政府各项惠农政策,参与和帮助开展建档立卡、规划制定、引进资源、筹措资金、实施项目、监督管理、班子建设等有利于发展产业相关的扶贫工作,做到不脱贫不脱钩,实现驻村帮扶长期化、制度化Reference[1] 凌经球,赵禹骅.产业扶贫到户:新阶段扶贫攻坚的重中之重[J].桂海论丛,2014,(6):124-127.[2] 杨杰文,陈美君,胡扬鹏.对产业扶贫到户工作的实践与思考——以湖南省洞口县为例[J].老区建设,2015,(9):37.[3] 郝思恭,李砚林,廉四才.产业扶贫有后劲[J].中国老区建设,2007,(4):30. -全文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