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腰椎X线阅读课件.ppt
48页腰椎X线阅读腰椎的形态及解剖脊椎的整体形态 腰椎一般形态腰椎一般形态 腰椎由椎体和椎弓两部分组成腰椎由椎体和椎弓两部分组成 椎体椎体 主要起负重,表面密质主要起负重,表面密质骨较薄,内部为松质骨骨较薄,内部为松质骨 椎弓根椎弓根 一对一对 椎椎 板板 一对一对 椎弓椎弓 棘棘 突突 一个一个 横横 突突 一对一对 上下关节突上下关节突 二对二对 椎间孔椎间孔 一对一对腰椎周围有哪些东西神经肌肉脏器DR原理X线特点1、穿透性:在穿透过程中有一定吸收衰减,成像基础2、荧光作用:使短波X转成长的可见光,透视基础3、感光作用:摄影基础4、电离作用:可检测辐射量。
5、生物效应:放疗用组织密度基础高密度:骨骼或钙化组织;吸收X线量多,X线片示白色;中等密度:皮肤、肌肉、实质器官、结缔组织、内脏、体液等软组织;X线示灰白色;低密度:脂肪、气体(肠管)等,X线分别显示灰黑色或深黑色v椎体上、下缘的致密线为终板v各椎体之间透明间隙称椎间隙系椎间盘之影像v脊椎正位像可见到软组织影,如腰大肌、胸椎椎旁线v椎体周围透亮度高的空气脏器,如肠管腰椎腰椎X X线解剖线解剖腰椎腰椎X线摄片体位线摄片体位•正位摄影•侧位摄影•斜位摄影(左、右)•动态摄影(前屈、后仰)常用体位1、椎弓根:骨质破坏是,注、椎弓根:骨质破坏是,注意双侧对比;意双侧对比;2、上下关节突;、上下关节突;3、横突:第三腰椎最长大、横突:第三腰椎最长大 第四最小、尖刀状,第五宽第四最小、尖刀状,第五宽大、可骶化,注意骨折及骨大、可骶化,注意骨折及骨质破坏;质破坏;4、腰大肌影:冷脓、腰大肌影:冷脓肿;肿;5、下位肋骨:骨折;、下位肋骨:骨折;6、、骶骨、骶孔:骨质破坏或骨骶骨、骶孔:骨质破坏或骨折时,注意两侧对比;折时,注意两侧对比;7、骶、骶髂关节:怀疑强脊更注意;髂关节:怀疑强脊更注意;8、、胆囊结石;胆囊结石;9、肾影、肾结石;、肾影、肾结石;10、输尿管结石、输尿管结石腰椎正位片1、椎体边缘:骨质破坏是椎体边缘模糊不清;2、椎间隙:结核常有椎间隙改变;3、椎体后缘弧线:注意有无脊椎不稳;4、棘突;5、椎体后缘软骨结节;6、椎管前后椎管前后径。
径腰椎侧位片蝴蝶展翅蝴蝶展翅蝴蝶体部蝴蝶体部:棘突蝴蝶双翼:蝴蝶双翼:椎板、上下关节突、横突 腰椎斜位腰椎斜位 重点检查椎弓峡部重点检查椎弓峡部右后斜位右后斜位------右峡部右峡部 左后斜位左后斜位-------左峡部左峡部 狗头:狗头:狗嘴狗嘴----同侧横突同侧横突 狗眼狗眼-----椎弓根椎弓根 狗耳狗耳----上关节突上关节突狗前腿狗前腿---下关节突下关节突 狗后腿狗后腿-----对侧下对侧下关节突关节突狗腹狗腹----椎板椎板 狗颈狗颈----峡部(关节峡部(关节间部)间部)狗尾狗尾----对侧横突对侧横突 动态摄影了解腰椎是否有不稳? 腰椎X线相关测量腰椎不稳的测量:测量方法:腰椎动力位W:上一椎体矢状径RO:表示椎体后移AO:表示椎体前移 移位率:RO(AO)/ W X100% 过屈时大于6%,过伸时大于9%,提示不稳 腰椎指数:测量方法:腰椎侧位片测量公式:腰椎指数=腰椎最大高度/椎体最小前后径不同椎体比值不同,增大或减小多见于粘多糖病腰椎管狭窄的测量:测量方法:腰椎侧位测量腰椎后缘至椎弓前缘的距离。
正常值:8-22mm增大见于椎管内占位性病变,减小见于椎管狭窄 A B腰椎弓顶距离及前突指数(腰椎弓顶距离及前突指数(Seze测量法)测量法)((A、、X线片测量法,本例弓顶距离变小;线片测量法,本例弓顶距离变小;B、弓顶距离测量图示、弓顶距离测量图示12胸椎胸椎下缘向第下缘向第5腰椎后下缘连线正常腰椎后下缘连线正常a线为线为1.8~~2.2cm,前突指数,前突指数b线正常线正常2.5cm以内 腰腰椎椎棘棘横横线线((旋旋转转))测测量量法法A、棘突,、棘突,B、、C、左右横突,、左右横突,正常正常AB线等于线等于AC线,如不相线,如不相等,则椎体旋等,则椎体旋转本例AC 左右B、腰椎侧弯、腰椎侧弯AB角大于角大于10o,本例为,本例为20o 腰骶角测量法腰骶角测量法A、水平角正常为、水平角正常为25o左右;左右;B、轴交角正常为、轴交角正常为130o左右 A B腰椎滑脱测量法腰椎滑脱测量法(将下一个椎体分为(将下一个椎体分为4度,上椎体向前移动度为滑脱度,图度,上椎体向前移动度为滑脱度,图A为为1度,度,B为为2度 腰椎疾病常见X线表现椎体压缩性骨折椎体爆裂性骨折,横突骨折 骨质疏松症,椎体多个元宝状改变,软骨面、椎间隙存在骨质疏松症,椎体多个元宝状改变,软骨面、椎间隙存在椎体滑脱隐性脊柱裂 腰椎骨髓炎,椎骨钙化,椎间隙存在腰椎骨髓炎,椎骨钙化,椎间隙存在 强直性脊柱炎强直性脊柱炎“竹节样椎体竹节样椎体” 腰椎骶化骶椎腰化看片心得1、了解解剖;2、左右对比,上下对比,前后对比;3、结合临床;4、全面观察,避免漏看;5、多向放射科学习、请教。 请您看片病例一病例二病例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