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皮肤病药物治疗新进展.doc
4页皮肤病药物治疗新进展皮肤病药物治疗新进展中日友好医院皮肤病与性病科 汪 晨维甲酸类药物及其皮肤科应用进展维甲酸类药物及其皮肤科应用进展维甲酸(Retinoic Acid RA)是一组视黄醇,即维生素 A 的衍生物,包括天然和合成两大类,后者具有特殊的生物学活性最初发现用于治疗白血病,近 20 余年,越来越广泛地应用于各类角化性皮肤病等的治疗,为许多难治性皮肤病提供了新的治疗途径维甲酸类化合物的化学结构COOHCOOHCOOC2H5CH3CH3H3CCH3OCOOH维甲酸类化合物分类维甲酸类化合物分类 第一代 非芳香族维甲酸:全反式维甲酸,13 顺维甲酸(异维 A 酸) ,9 顺维甲酸,等第二代 单芳香族维甲酸:依曲替酯,也称阿维 A 酯(商品名:tigason) ;依曲替酸,阿维A(商品名:ncotigason) ,等第三代 多芳香族维甲酸:芳维甲酸乙脂(商品名:阿罗神,aroshen) ,他扎罗汀,倍扎罗汀(bexarotene,LGD1069, 商品名 Targretin)等 维甲酸受体 维甲酸受体(retinoic acid receptor RAR)RAR-α,RAR-β有效配体 全反式维甲酸9-顺维甲酸 维甲酸类受体(retinoic X receptor RXR)RXR-α,RAR-β有效配体 9-顺维甲酸 维 A 酸受体在皮肤的表达与调控 维 A 酸受体在表皮的表达与调控表皮全层表达 RXR-α,RXR-β 和 RAR-α,RXR-β,RXR》RAR 5 倍维 A 酸受体在真皮的表达与调控成纤维细胞的表达类似表皮细胞 维 A 酸受体在皮肤附属器的表达与调控毛囊和皮脂腺 细胞均主要表达 RAR-γ 和 RXR-α药理作用及机理调节表皮细胞增殖与分化,抑制角化过程抗增生、抗肿瘤作用调节免疫抑制皮脂分泌抗炎作用其他作用主要临床应用进展银屑病角化性皮肤病痤疮肿瘤与癌前病变日光性皮肤病与美容治疗其它疾病:瘢痕疙瘩,硬皮病,光泽苔癣,DLE,SCLE,扁平苔癣,皮肤淀粉样变,酒渣鼻,掌跖脓疱病,扁平疣,等皮肤病。
副作用及用药注意事项皮肤、黏膜、甲、毛发致畸血液系统肝脏其它副作用避孕措施哺乳期禁用或慎用按疾病种类、程度,选择合适剂量及维持时间维生素 D3 类似物及其皮肤科应用进展 以往维生素 D 主要用于治疗佝偻病,由于维生素 D 的活性形式与激素的定义相符,所以把维生素 D 从维生素类划分出来,称作维生素 D-内分泌系统实验证明维生素 D 对钙磷代谢、免疫系统、内分泌系统均有明显的调节作用近年来发现维生素 D 对乳癌细胞、骨肉瘤细胞的增殖有抑制作用,为肿瘤的治疗提供了新途径但临床上常出现严重高血钙和高尿钙,激发了对维生素 D 类似物的开发、研制,并取得一些进展维生素 D3 类似物(VDAs)的细胞生物学效应 VDAs 维生素 D3 反应器官 表皮细胞几乎所有类型的细胞 成纤维细胞骨髓衍生细胞维生素 D3 与核受体(维生素 D3 受体, VDR)结合 调节靶基因转录维生素 D3 对角质形成细胞(KC)的作用 骨化三醇(1α,25-(OH)2 维生素 D,CA)→蛋白激酶 C 的转录↑→抑制 KC 增殖 活化维生素 D3 ↓ 表皮细胞转移生长因子(TGF-β) 转录↑ ↓ 抑制表皮细胞增殖和炎症 维生素 D3 类似物(VDAs)对炎症的作用 骨化三醇(CA)IL-1 诱导的 CD4 细胞产生的 IL-2、IFN-γ T 细胞增殖↓ IL-2 ↓ 和 GM- CSF↓ 维生素 D3 类似物(VDAs)的体内效应 抗表皮增殖作用抑制 PMNL(多核白细胞)功能皮肤中维甲酸受体和维生素 D 受体关系研究进展 维甲酸受体和维生素 D 受体(VDR)都是受体蛋白质,属于细胞核受体超家族成员,在皮肤的分化、增生及炎症过程中发挥作用,参与许多皮肤病的发生与发展。
培养的角质形成细胞中,分别 1,25(OH)2D3 与维甲酸可抑制其增殖,二者同时加入,则相互拮抗维生素 D3 类似物(VDAs)的临床应用 胆维宁 骨化三醇[25-羟基维生素 D3,25-(OH)D3] 阿发骨化醇[1α-羟基维生素 D3,1α-(OH)D3] 他骨化醇 卡泊三醇 他卡兰醇 维生素 D3 类似物(VDAs)的不良反应 外用为皮损或皮损周刺痛、干燥感或瘙痒,红斑、脱屑少见:皮炎、湿疹样改变;偶见毛囊炎、小脓疱等高血钙抗病毒药物的进展与皮肤科的应用 病毒是一类具有生命特征的遗传或传染单位近 30 年,在世界上确认的新的病原微生物和传染病中,52.7% 为病毒所致 病毒性皮肤病简介病毒可引起很多全身性传染病,小部分以产生皮肤黏膜病变为主,称为病毒性皮肤病这些病毒侵入人体后,对各种组织有其特殊的亲嗜性,如嗜神经和表皮者引起带状疱疹;嗜表皮者引起各种疣;对全身器官和皮肤都有影响者如天花、麻疹、水痘等病毒根据其核酸的化学成分可分为两大类,即 DNA 病毒和 RNA 病毒,引起皮肤病者最主要的是 DNA 病毒抗病毒药物研制的进展 抗病毒药物的基本要求是:特异性抑制病毒的复制;激活免疫系统清除被病毒感染的细胞;防止病毒基因组整合到细胞染色体中。
20 世纪 80 年代以前有 9 种抗病毒药物20 世纪 80 年代有 3 种抗病毒药物 20 世纪 90 年代有 26 种抗病毒药物21 世纪以来又增加了 5 种抗病毒药物此外还有细胞因子等,到目前为止,抗病毒药物共计不超过 50 种常用抗病毒药物的抗病毒谱利巴韦林— 广谱抗病毒药 DNA 和 RNA 病毒都有效环胞苷— 疱疹病毒阿糖腺苷— 广谱抗疱疹病毒,痘疹病毒,单纯疱疹病毒,带状疱疹病毒等阿昔洛韦— 疱疹病毒,水痘病毒膦甲酸钠— 疱疹病毒,CMV,乙肝病毒和 EBV金刚烷胺、金刚乙胺— 甲型流感病毒扎那米韦、奥塞米韦— 流感病毒拉米夫定、齐多夫定— HIV重组 á-2b 干扰素— 疱疹病毒,乳头瘤病毒等 病毒性皮肤病的治疗 1、疱疹病毒和水痘病毒感染核苷类似物 :第一代抗疱疹病毒的药物,如胸苷类似物碘苷(疱疹净)和三氟胸苷、腺苷类似物阿糖腺苷等开链的鸟苷衍生物:第二代抗疱疹病毒和水痘病毒药物,如阿昔洛韦(Aciclovir ACV),伐昔洛韦(Valaciclovir VCV) ,喷昔洛韦(penciclovir PCV) ,更昔洛韦(Ganciclovir GCV) ,泛昔洛韦(Famciclovir) 膦甲酸钠(foscarmel) 2、抗人类免疫缺陷病毒药物 核酸类逆转录酶 抑制剂(NRTI)逆转录酶抑制剂 非核酸类逆转录酶 抑制剂(NNRTI)叠氮胸苷(AZT)双脱氧胞苷 双脱氧肌苷 双脱氧双去氢胸苷 沙奎那韦(saquinavir)英地那韦(indinavir蛋白酶抑制剂 利托那韦(ritonavir)萘非那韦(nelfinavir)疫苗和免疫球蛋白其他抗病毒药物咪喹莫特(imiquimod)西多福韦(cidofovir)阿德福韦(edefovir)反义寡聚脱氧核苷酸(antisense oligodeoxynucieotides)——硫代磷酸酯核酶干扰素(IFN)尚在作临床试验的抗病毒新药和新技术 索立夫定(Sorivadine)882C87:即 1-(β-D 阿糖呋喃基)-5-(1-丙基)尿嘧啶氟阿糖碘胞苷(FIAC)西多福韦(Cidofovir) ,即:(S)-1-(3-羟基-2-磷酰甲痒丙基)胞嘧啶(HPMPC)反义寡聚脱氧核苷酸(antisense oligodeoxynucleotides) 5-溴乙烯基-2’-脱氧尿苷(BVDU)的衍生物 BV-ara-Uimiquimod(IQ)核酸技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