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网络文学与传统文学的异同比较.docx

6页
  • 卖家[上传人]:ji****81
  • 文档编号:191829144
  • 上传时间:2021-08-15
  • 文档格式:DOCX
  • 文档大小:128.23KB
  • / 6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网络文学与传统文学的异同比较 李瑶摘要:刘勰曾在《文心雕龙.时序》中提到“歌谣文理,与世推移”,这一点,可以从文学发展的历史中得到验证比如在生产力还不够发达的先秦时期,出现的是口头文学,而在造纸术和印刷术产生以后,书面文学又取代了口头文学,占据了主要地位直到20世纪末21世纪初,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以互联网为发源土壤的网络文学应运而生,传统书面文学开始受到冲击网络文学,虽是依托互联网络技术为载体,却仍旧是用汉语抒情写意,作为新时代的产物,它同样肩负着延续文学发展的使命,与传统文学既有不同之处,也有一些相似之处本文将就此试做分析比较关键词:兴起;传播方式;作者与读者;创作过程;文本层次中国大陆网络文学是如何兴起的呢?据资料显示,这与海外留学生所创办的电子刊物和国内理工科出身的文艺青年的自由创作有关[1]互联网登陆大陆以前,网络创作主要在海外流行1994年之后,网络文学才在大陆迎来了春天,各种电子刊物和网络小说如雨后春笋般涌现《第一次的亲密接触》、《星战英雄》和《告别薇安》等小说的推出,使网络文学高潮迭起,而近年来,由《步步惊心》、《甄缳传》和《琅琊榜》等热门网络小说改编的电视剧也是赚足了收视率和口碑,这更让我们无法忽视网络文学耀眼的存在。

      然而,伴随着网络文学崛起的是传统文学自身的衰退尤其,自90年代市场经济和科学技术逐渐发展以来,人们的物欲日渐膨胀,价值观念也发生了巨大的转变传统文学的作家们同样不例外,因而写出的作品本身也就不复昔日的纯粹加之快餐文化和数字传媒的盛行,传统文学的生存空间和活力机制在不断地被压缩尽管如此,新生代的网络文学,由于其自身的一些缺陷,在当下仍是无法撼动传统文学的稳固地位相反地,网络文学要想长足发展,还必须从传统文学的经验中汲取教训,而传统文学亦需借鉴网络文学的优势来为自身的发展灌注新的活力因素因此,研究二者的异同之处,还是颇有意义的一、传播媒介和载体比较“网络文学”,顾名思义,就是以网络为载体发展起来的文学因而只要有互联网覆盖的地方,普通大众就能通过网站和阅读软件来接触网络文学作品一些比较知名的网站和阅读软件像盛大文学网、晋江文学城、豆瓣阅读、掌阅等都会提供作者自由的写作平台,并同其中的一些作者订立契约关系而读者可以根据这些阅读平台提供的作者、作品分类关键词,自行选择一本或者多本电子书进行阅读,既自由随意,又方便快捷相对于网络文学作品的自由随意,传统文学作品却因选择了书写印刷的途径而更加严谨规范。

      这是因为印刷文本是要面向广大的读者,并流通于市面,它具有一定的审美和收藏价值,因而在印刷前,作品原稿会经过严格的筛选和审查程序,最终被挑选出来的多数都是具有丰富价值和潜力的作品此外,这些传统文学作品以其特有的笔墨书香和触摸实感提供给读者以阅读和审美的享受,都是网络文学作品难以实现的在某种程度上,网络文学作品能够出版成书,正是传统纸媒对它们的一种积极肯定不过若比较起海量存储和便捷时效,网络文学却又更胜一筹二、创作主体及读者的比较传统文学的创作主体往往是由已被认定的作家或诗人构成,他们通过发表文学作品来表达自己对世界的独特感受这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也可以做到但二者还是有着明显的区别,比如日常表达多数是直接感受,言语浅显随意而文学的表达,没有深厚广博的积累和审慎缜密的思考,则很难获得成功加之,有些出版编辑的挑剔口味和审稿疲劳,传统创作圈子自然成了多数已成名作家的天下一些风格独特,但同样具备创作才华的新人,只好通过其他的途径来建构自己的理想国,网络的出现就很好地满足了他们的这种需求也由于网络的包容性和匿名性,其创作主体的身份十分丰富它可以是某个大学的教授(如蔡智恒),也可以是传统的作家(如王小波),还可以是不确定的群体(如某些媒体或网民发起的创作接龙)。

      只要作者本人具备一定的文字功底,乐意在网上码字,能够写出为大众所喜爱的作品,在这里,他们就可以平起平坐,享受自由的话语表达比之传统文学创作主体身份的多重受限,网络文学创作主体的身份却因创作平台的特点而更加大众化、平等化说到此,有必要提一下近年来出现的“触网”和“脱网”现象,这一点二者是共通的所谓“触网”是指一些“作家授权文学网站刊登和转载自己的作品”,或者加入网络写作[2]最早进行这一尝试的是文学史上赫赫有名的王小波,他不仅利用电脑写出了《王二风流史》和《红拂夜奔》,还自行研发了专门写长篇小说的输入法等软件后来,还有余华,在采访中表示愿意尝试网络写作至于“脱网”,是指网络上已成名的作家们逐渐淡出网络,像传统作家一样,在网下写作,出版纸质作品面向读者[3]比如庆山(原名安妮宝贝)、宁财神、江南、萧鼎等当红网络作家他们在网络上已经积攒了很高的人气,线下写作并不会让他们失去忠实的拥趸忠实的拥趸就像常来的客人,当他们发现某个作者的作品很合口味,就会持续地关注这一作家和他的作品,作家所有的创作也因读者的阅读和审美而实现了最终价值读者的地位可见一斑了而不管是喜欢传统味道的读者,还是喜欢新奇味道的读者,他们的身份都是文学接受的主体,是阅读鉴赏的主体,是与作者处于同一客观世界的人。

      不同的是,传统文学的读者只能通过作品,单方面地与作者对话,达到精神上的某种契合而网络文学的读者却可以影响作者和作品造成这样的差异并不是由于传统读者的不作为,而是因为网络提供了读者和作者直接交流的平台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读者对作品的理解和再创造及时地反馈到了作者那里,使得作者有了新的创作灵感和方向,作品的最终成形也就是众望所归了三、创作过程的比较文学的创作过程,复杂而精细它大致可以“划分为发生、构思和物化三个阶段”[4]前两个阶段,两者相似之处不少,物化阶段,差异颇多首先,在发生阶段,不论是哪派的作家,都需要收集储备翔实的材料,并有一定的发现,从而在某种动机的引领下进入构思阶段这一过程非常重要,因为它影响着物化前的观念成品,而观念成品在大多数时候又决定着物化后的最终文本再者,在构思阶段,作家们都会有回忆、沉思、想象等多种心理活动,然后通过积极的加工改造,创造出完整的观念成品这些,二者在大体上是接近的,但还是有一些小差别比如传统作家收集材料的方式多是实地考察和亲身经历,而网络作家足不出户就可以获得海量信息还有读者的参与讨论和建言献策也使得网络作者跳出了个人思维的局限,在充分利用群体智慧的同时,也为作品的物化预热。

      物化时,传统文学作家通过笔墨纸张等工具,从“形之于心”到“形之于手”,初稿完成后,再交由出版社编辑发行而网络文学作者则以键盘为笔,以电脑屏幕为纸,在敲击声中完成作品,形式可以是电子版的原创文学,也可以是附带链接、图片、音频和视频的超文本在这一阶段,无论是传统文学作家,还是网络文学作家,他们大都会对语言文字进行一定的提炼,巧妙地运用各种写作技巧,有责任的作家更是会反复地推敲文本四、作品文本层次的比较作品的文本层次总体上可以“分为三个大的层次:文学言语层面,文学形象层面和文学意蕴层面[5]最先呈现在读者面前,最早被感知的自然是可供阅读的言语层如前所述,作家在物化阶段,大多会对语言文字进行选择性地加工可有一点我们无法否认:网络作家们的身份和语言运用水平参差不齐的确,他们中有人写出了精品,可是,还有很多作家缺乏深刻之作这一方面是由于他们专业水平的不够,另一方面也因网络平台限制较少,他们的写作也就更加自由随性,因而在语言的逻辑性和严密性方面还有待提升传统作家们毕竟有一定资历和语言驾驭能力,在写作时便会反复的推敲语言,加之有编辑的严格把关,语言方面自然更加考究再谈文学的形象层二者作品中的文学形象都不乏血肉丰满、性格鲜明的人物:传统文学作品有贾宝玉、曹操、宋江和孙悟空等经典人物,网络文学作品也有李强(《飘渺之旅》主人公)、张小凡(小说《诛仙》主人公)、唐龙(《小兵传奇》主人公)和紫川秀(小说《紫川》主人公)等出彩主角。

      但还是同一个问题,大多数网络作品中的人物形象也同其语言一样,经不起推敲,人物形象或流于“傻白甜”或又成“玛丽苏”、“杰克苏”(指主角光环无敌的人设,前者指女主角,后者指男主角)尤其当网络上某种人物类型风头正盛时,一些网络作家便会盲目跟风,复制出各种版本的同类人物不仅影响了网络文学的创新活动,还容易使读者产生审美疲劳而传统文学作品中的人物虽也有同类型的,但在作者高超的笔法下,却又“同中有异”,比如《三国演义》中的关羽,忠勇;张飞,骁勇;赵云,智勇他们一个个都是勇猛大将,但又各有特点[6]最后比较一下两者的意蕴层传统作家以其丰富的材料储备和优美凝练、富于逻辑性的语言,反映客观世界,抒写人生感悟,而在此基础上形成的作品也往往具有一定的历史内容和哲学意蕴比如老舍先生的《四世同堂》在描写了北平小羊圈胡同市民艰难生活的同时,还展现了八年抗日战争的历史画面又如王小波杂文集《我的精神家园》和《沉默的大多数》中透出的理性思考和对自由的追求,充满了哲学意味再关照网络文学,以历史为题材的有近年来大热的《明朝那些事儿》、《那时汉朝》和《如果这是宋史》等作品,而具有哲理性的网络作品却少有耳闻并且,大多数作品中的历史是以架空、虚构的形式存在,捏造和错误之处颇多。

      因而比之传统文学作品,只可说是新意和趣味有余,但历史厚度和严肃程度则明显不够不过,单纯看二者的审美意蕴,却又无法分明谁优谁劣因为两者都能给读者带来审美愉悦,这或是感官上的快意,又或是精神上的满足五、结语本文主要从网络文学和传统文学的传播媒介和载体、创作主体及读者、创作过程、作品的文本层次这四个方面对两者进行了分析比较,梳理了两者的对抗和融合之处,并从中找出了两者发展的掣肘因素在这一点上,两者都有必要进行反思,并相互合作,取长补短,才能在这个瞬息万变的时代接续起文学发展的重任参考文献:[1]欧阳友权.网络文学概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1.[2]袁跃兴.网络写作为传统文学带来启示[2016-07-04] http://[3]网络文学评论(第五辑)[M].广州:花城出版社,2014,10.[4] [5]童庆炳.文学理论教程(第四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11:123,201.[6]袁行霈.中国文学史.第四卷[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7.-全文完-。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