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传统手工金属锻造工艺与现代设计.docx
10页传统手工金属锻造工艺与现代设计一、手工锻铜的源流中国传统金属工艺以铸造青铜器而闻名于 世中国浮雕的起源与发展:①原始先民崇拜自然,原始的雕塑艺术是 祭祀、信仰、崇拜的体现方式或表达形式他们在岩石等硬质材料上 进行刻线,最初的浮雕便产生了②随着制作工具的发展,浅浮雕性质 的岩刻受到相应的促进后来在陶器制作的实践中 ,浮雕艺术逐渐走 向繁荣浮雕这种表现形式,也有了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③中国的浮雕 在商周时期获得突出的成就,并繁荣在两汉的画像石、画像砖以及魏 晋以后佛教造像与陵墓建筑之中魏晋的浮雕上承秦汉,下启隋唐 ④ 隋唐时期的中国雕刻艺术更为成熟,成就也最高,对我国和邻近的各国 多产生了十分广泛和深远的影响晚唐逐步驱向世俗化 ⑤五代两宋 的浮雕艺术沿着晚唐世俗化的方向发展,无盛唐的大气奔放,多有精致 细腻的情调 ⑥元明清三代的浮雕艺术总的说来缺乏生气和力量 ,朝 向世俗审美趣味发展在中国的金属工艺史上,金属浮雕的成型方法以青铜铸造法和金 银錾刻法为最,前者利用了金属的可熔性,后者利用了金属的延展性 唐代金银食器用双层金属片制成,浮雕处理成内片浅纹、外片深纹的 形式,既保温、隔热,外片的浮雕图案又能体现出当时的装饰手法。
汉 代北方游牧民族铜饰浮雕常选用马、牛、驼、虎等图形,表露出人们征 服自然的愿望中国金属浮雕表现手法中凹进形式的运用是与最早使用 “刻”的 技术有关应该说石器时代尖状工具的使用和发展 ,对金属雕刻工艺 技术起到关键作用为什么金属浮雕最早出现在铜器上 ,而不选用其 他金属材料?在七种史前金属中,只有金、银、铜是以天然金属的形态 出现的,铜在自然界中分布最广,又易于熔铸加工成各种带有浮雕纹饰 的器物造型《中国科学技术史稿》一书认为:春秋战国之际,发明了印 模制范工艺,即用泥片在模板上复制出各种浮雕纹饰,然后将多个纹饰 拼接在泥型器物表面工艺的进步改变了金属浮雕的面貌 ,规格化的 模具代替了部分手工雕刻,浮雕纹饰的规矩、细密、清晰以及精密的范 铸技术使金属浮雕造型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度然而缺点也显露出来 , 浮雕风格趋于程式化、雷同化,失去了早期浑厚的重量感和坚实的体 积感唐代期间,西域的錾刻工艺技术的引进刺激了金银业的发展 唐代的錾刻工艺十分复杂,工具有几百种之多,根据造型需要随时 制作出不同形状的錾头或錾刀錾头大致分为两种 ,一类是錾头不锋 利的,可錾刻较圆润的纹样,另一类是錾头锋利如凿子,可錾出较细腻的 纹样。
同时随着槌、雕镂、錾刻等技术逐渐为人们所熟悉和掌握,形成 了独具中国特色的錾花工艺錾刻是錾花主要工艺 ,用各种形状的小 錾子在金、银器上錾刻以线为主的花纹 ,底面常用錾鱼子底纹加以糙 化錾花另一利,工艺是敲凸和敲凹法,可在器物表里同时錾刻使花纹 凹凸呈浮雕状镂空工艺也是一种錾刻技法 ,要錾刻掉设计中不需要 的部分,形成透空的纹样称镂空或透雕錾刻技术产生出丰富多彩的 艺术效果,在金银器使用了锤碟技术之后錾刻一直作为细部加工手段 而使用,运用在铸造器物的表面刻画上,贴金、包金器物的纹样部分也 采用此法唐代金银器上流行的珍珠地纹是在器物表面用圆錾刀錾出 细密的小圆圈,排列整齐,需要熟练的技术,使银器表丽更为斑斓 ,珍珠 地纹是唐代创新的特殊工艺近代化学与电能的出现,用整流器与电解槽的组合使浮雕制作又 多了一种新工艺、新方法使铜离子通过化学电解的原理使阳极的铜 离子逐渐向阴极带有电极的模板上聚集 ,这种翻制工艺我们称为电铸 法以立体定型、纳光纳阴、以凹代凸为主要表现手法的多高点现代 浮雕若采用电铸法制作就会非常得心应手二、锻铜手工的特点手工制作的不确定因素,(依据传承与手法仍然是不确定人工因素 占主体,如白族工匠制作一个铜盆器皿,有经验的技师往往是全身协调 工作,錾刻工艺的水平往往决定着作品艺术表现力的好与坏,敲模首先 要有好体力,特别是臂力与腕力,金工工艺技法:包括铸,敲,锤等。
錾刻工 艺—金工艺术中最常见的艺术表现形式,錾刻技法与藏族近似,大致有 阳錾、阴錾、平錾、镂空等工艺表现方法阳錾与阴錾是凹凸高浮雕 的主要表现方法1. 锻铜浮雕创作过程的思考① 创作的思考与审美艺术是人类心灵的产物,社会的时代性和民族性共同影响并决定 着心灵的外在状态,艺术家有着自己的思维和要求,这也决定了艺术创 作只有根植于时代变化、根植于本民族文化才会有发展的可能和存在 的空间因此在创作的过程中 ,艺术家应始终把中国民间艺术的图式 和语言作为创作的源泉在保持民族传统的同时也注入了时代的审美 特征,力求使作品能透射出当代中国文化的意境浮雕是一门独立的造型艺术,它既包括了绘画的形态特征,也具备 雕塑艺术所特有的立体语言的特征苏姗•朗格指出:“艺术品作为一个整体来说,就是情感的意象对 于创造者而言,创作过程中的想象源于现实的形象与心理图式,这就使 艺术融入了丰富的情感和深刻的哲理② 创作材料和工艺尝试了浮雕常用的各种材质的试验,包括漆板雕、泥板雕、石板雕 木板雕、瓷板雕、铜板雕等等,最后把目光落在铜板上,从视觉的角度 上看,铜板的质地具有的特殊的文化特质和审美品质,十分匹配我创作 主题的表达,用来实现我的创作,它是最理想的材料。
在选用紫铜板的同时,也确定用锻打这一工艺来完成我的浮雕创 作③ 锻铜浮雕材料的发展与应用铜象征富贵、豪华、庄重、温馨的文化特质,是一种质地坚硬的金 属,耐腐蚀、不易受损,化学活性排列的序位很低,仅高于银、铂、金,因 而性能非常稳定铜暴露在大气中,还能自行产生氧化铜膜的保护层铜材料在理论上的寿命是三千年以上中国的錾刻、锻打技艺在唐代受到波斯、印度和西域游牧民族的 影响,日益发展在各个时期,都是一些小型器物,大部分都是以錾花装 饰为主锻打铜艺在传统的技术上有一定的局限现代随着金属加工 工艺技术的发展,锻打的工艺技术有了很大飞跃,这样就为我们提供了 崭新的创作空间④ 锻铜浮雕制作的工艺古称锻制为“冶钑”“钑”“钑作”“钑镂”等,民间称为“敲皮法”“收抛活”手工锻造工艺,是根据古老的錾刻工艺手法扩展的一门新工艺,它 最早是从金、银材料制作加工工艺中发展而来的,手工锤揲、錾刻技术 充分发挥了金属板材能在空间中产生体积变化的良好的延展性a) 铜板的金属工艺的处理锻打的铜板应选择厚度在 1.2mm 以上的红铜(既纯铜,又称紫铜) 板料在锻打时要高温退火,在冷却之后开始锻锤,这样,铜的韧柔性和 延展性才达到最佳的状态。
在每次锻高浮雕的时候 ,都要进行煅烧 退火的处理,如此反复多次,才能使浮雕锻锤到理想的高度,这样的处理 能防止加工硬化断裂,也有利于进一步让铜板延展形变,达到浮雕锻锤 的理想高度b) 錾形(工匠称为攒活)的工艺先将创作好的图稿等比例复印,用乳胶同定在铜板上,然后再放到 垫有特制胶板的地面上錾形(也称透稿)利用各种錾子(錾形的工具) 依着画稿将线图准确地錾打在铜板上,再用橡皮锤、木锤、木拍(方木) 等重新整平浮雕铜板錾形是—个重要的环节,因为造型的准确与否, 直接影响到下一道锻形工序錾形后还要在特制胶板(艺术院校称塑 型膏)上錾出大起伏c) 锻打的工艺这个过程最为重要,它直接决定浮雕的成败锻打分为两种:画幅 小的就直接在垫有塑型膏的案台上捶打这是个技术性要求很高的工 艺程序,要把整张铜板反复多次锻击,确定浮雕的高度、深度和浮雕的 各个层次的关系完成粗锻程序,接着要跟进较精细的锻击,调整浮雕 的细微的变化和层次结构的上下关系 ,与此同时要及时给铜板煅烧退 火,以免将铜板击破在“起活”的过程中,不能一下“起”得太高,否则就会断裂,这个过程 要多次反复地进行,每次“起活”都要用乙炔高温加热,使其软化(提高铜 板的延展性),冷却再锤击锻打。
d) 整形(也称找细)的工艺就是将锻打好的浮雕进行整体造型的精细化的修正 ,使图像精细 完美,也可以用塑像膏将图形的负面 (即背面)灌实,再用小的錾子敲打 浮雕的细部造型,逐步深入细节刻画从整体到局部,再由局部到整体,不 断调整浮雕的主次关系和形体结构,使其线性挺拔有力、结构清晰、轮 廓形象惟妙惟肖根据浮雕创作的形式和内容,在锻打的过程中,可保 留锤击和锻造的工艺肌理,使浮雕作品更有艺术的感染力和张力e) 打磨和抛光的工艺经过整形之后的锻铜浮雕,可能在制作过程中会留下焊点和毛刺 等瑕疵,因此就要对浮雕进行打磨和抛光对浮雕打磨,先粗磨,再用各 种锉刀和纱布打磨,也是进一步使形体更加清晰的一个过程打磨之 后,再用抛光机进一步去除浮雕高起的面上所有的工作痕迹,让浮雕高 起的表面光洁、精美f) 锻铜浮雕表面着色和保护工艺铜板表面着色和保护的处理工艺十分复杂和多样 ,着色的方法一 般可分为涂装色、化学着色、电解着色、化学镀及电镀着色、热处理 着色和鎏金、贴金等浮雕作品的表面处理方式要根据作品的内容和 样式来选择2. 艺人工匠工艺的不限定因素,增加了人为创意因素敲模首先要有好体力,特别是臂力与腕力。
有经验的技师往往是 全身协调工作,在坐着工作时双腿夹紧铜圈下半部,每锤一下双腿就会 配合着手转换一下铜圈的位置,其主要目的是固定铜圈不偏离位置,设 定铜圈拉伸的轨道这样的劳作首先需要臂力与腕力对劲道的把握能 力,其次是双手甚至是双腿的协调作业能力,再次是对形体的控制能力3. 地域的特质渗透在工艺中的表现鹤庆制作出的敲模与锤揲工艺品有几个特点:第一是锤点均匀,手 工痕迹明显;第二是胎体周正,因受力均匀而使金属胎的量得以均衡释 放,为下一道工序打下良好基础;第三是敲锤定型的器皿不易开裂,不会 像耐,压制版一样怕摔怕撞鹤庆的敲模与锤揲工艺技能据说是明洪武年间汉族驻军工匠流 传下来的民间对金属手工艺生活制品的需求量很大 ,锤打技术的广 泛应用脱离不了宽泛的生活需求基础,长期的生活习惯带动了锤揲技 术的普及与沿袭在当代商品经济的冲击之下 ,当地民俗习惯也在悄 然改变在鹤庆的调研表明,由于需求量的锐减,从事该行业制作者已 渐趋老龄化,敲模与锤揲技术走到今日其实已经到了应该加以关注的 民间工艺之列如果说鹤庆的锤揲工艺是传统工艺技能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是 生活化了的艺术制作,那么錾刻工艺则将鹤庆简单的生活器皿制作业 带入了一个更高层次的艺术化阶段。
錾刻工艺是金工艺术创作中最常见的艺术表现形式錾刻工艺的 水平往往决定着作品艺术表现力的好与坏相传 ,鹤庆的錾刻工艺最 早是由外来的“炉匠”艺人传授的,年代并不算久但我们从大理崇圣寺 三塔中所挖掘到的镏会飞鸟造型来看,白族的錾刻技能是非常高超且 历史悠久的鹤庆白族掌握的錾刻技法与藏族近似,大致有阳錾、阴錾、平錾、 镂空等工艺表现方法阳錾与阴錾是凹凸高浮雕的主要表现方法 ,对于工艺与丁具的要 求很高,在阳錾前要用工具从板材背面敲打出符合规格的凸起部分,再 附以铅模,以便塑型有很多细致的工艺品往往需要反复灌铅塑模完 成在鹤庆,阳錾往往只用铅或锌做底托即可,而阴錾则用松香、机油、 麻绳等做成的胶作为底托以增加其金属制品的延展性平錾是很原始的工艺表现手法据考证,早在 2500 年前即已应用 于简单的装饰造型之中鹤庆的平錾工艺是学徒最早接触金工制作的 “入门基础教程”镂空是錾刻艺术中常见的表现手法在不用现代机械辅助工具的 帮助下,鹤庆工艺主要靠制作精良的錾刻工具和土方法,如錾刀上涂抹 香油以减少其摩擦力等来表现镂空工艺鹤庆白族的錾刻技能是在借鉴和摸索中逐渐成熟的 ,重要的一点 就是錾刻工艺技能的提高。
现在,鹤庆最主要的錾刻工艺作坊集中在 鹤庆县新华村该村有 1133 户,其中从事金工制作的有 898 户之多, 在藏区从事过金工制作的新华艺人先后有 800 多人他们最早通过藏 区往来的商队和在佛寺里学徒的工作学习了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