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真空助力器原理及性能参数计算.docx
19页一、单滑体式真空助力器工作原理1、未抽真空和抽真空均衡后均为图1(a)所示状态空气阀,此处同后空气腔连通真空阀,此处同前真空腔连通..真空阀开启,空气阀封闭,前后腔导通2、当迟缓推进控制推杆,控制阀活塞及控制阀总成前行后,真空阀口封闭,控制阀活塞与控制阀总成分别,大气阀口翻开如图1(b)所示真空阀封闭,空气阀开启,前后腔分开3、助力器的后腔进入必定量的大气,使前后腔形成必定的压差,当压差对动力缸产生的推力..大于动力缸回位簧预紧力时,便在助力器卖力杆(也叫助力器推杆)产生输卖力,同时该力的反力使反力盘变形,假如此时反力盘的变形还没有除去反力盘与控制阀活塞之间的空隙,则在输入力(控制阀内、外弹簧预紧力的协力)几乎不变的状况下,大气阀口持续翻开,跟着后腔的大气不停进入,前后腔压差随之增大,输卖力增大,反力盘的变形也大了,直到反力盘与控制阀活塞之间的空隙除去,此时输卖力的反力以等压强传达原理按必定比率(这个比率即为静特征曲线中的助力比依据压强传达原理,助力比=卖力杆座面积/控制阀活塞头部面积)传到控制阀活塞上,使控制部分处于图1(c)所示的动均衡状态前后压力差推进反应盘变形向后凸除去活塞头部同反应盘之间的空隙并推进活塞后移封闭空气阀,真空阀也封闭,此时系统处于均衡状态。
4、这个状态跟着输入力的增大向来保持到静特征曲线的最大助力点(此点两腔压差达到最大)跟着输入力的持续增大,动均衡状态被打破,控制部分处于图1(d)所示状态,此时输卖力与输入力等量变化输入杆增添输入力,打破均衡,活塞杆前移空气阀翻开空气阀翻开,真空阀封闭5、撤去输入力,助力器又回到图1(a)所示状态撤除输入力,活塞回到初始地点空气阀封闭,真空阀翻开锁片定位单阀体式真空助力器工作原理..1、在未抽真空时,控制部分如图2(b)所示,此时因为动力缸弹簧的压力促进锁片将控制阀活塞向前“推进”,使控制阀活塞与控制阀总成分别,空气阀翻开,真空封闭锁片强迫拉动活塞前移,真空阀封闭,空气阀翻开2、当抽真空时,前腔形成必定真空度,后腔仍处于常气压状态跟着压差增大,其产生的推力战胜了动力缸回位簧的预紧力时,动力缸部分向前挪动,形成了图2(c)所示状态,使前后腔同时处于抽真空状态当两腔压差和缓到仅能战胜动力缸回位簧预紧力时,动力缸部分在回位簧作用下后移,形成图2(d)所示均衡状态真空接通后前后腔压差致使黄色的动力缸向前挪动,紫色的密封圈前移封闭空气阀,密封圈同动力缸密封边脱开,真空阀翻开当两腔压差和缓到仅能战胜动力缸回位簧预紧力时,动力缸部分在回位簧作用下后移,封闭真空阀。
达到均衡状态均衡状态真空助力器两腔状态3、当迟缓推进控制推杆时,大气阀立刻翻开(故该构造助力器的空行程为零,这就是锁片定位单阀体式真空助力器与单阀体式真空助力器对比在性能上的优胜之处)这此后它的工作过程与单阀体式构造同样当迟缓推进控制推杆时,空气阀马上翻开..二、特征曲线及参数介绍..1、最大助力点:最大助力点在规定的真空条件下测得2、升压曲线同降压曲线:FaEZ为升压曲线,Fa1E1Z为降压曲线3、输入力为最大助力30%的输卖力,输入力为最大助力80%的输卖力,经过这两点计算助力比的值较正确4、助力器滞后率,当助力器输卖力为最大助力的50%时,对降压曲线上的E0.5min及升压曲线上的E0.5max,E0.5min/E0.5max称为滞后率5、跳跃值,跳跃值的大小取决于空气阀座同反应盘之间的空隙6、开释力,开释力是保证助力器装置有必定的预紧力,保证助力器能够完整回位,一般应大于30N...三,性能计算1.反应盘式真空助力器的力均衡方程式依据上述的理论剖析,可列出当助力器工作时处于“双阀封闭”的均衡状态时的力均衡等式为:FP=FR+PO(A1–A2)+P(A2–A3)+(P–P0)A4–F1(1)式(1)中FP——助力器的输卖力;FR——阀杆输入力;PO——真空腔与大气腔间的压力差;A1——助力器有效作用面积;A2——阀体柄部截面积;A3——主缸推杆柄部截面积;A4——空气阀座密封面截面积;P——真空腔的真空度;F1——回位簧抗力。
P1——真空腔的绝对气压值P2——空气腔的绝对气压值P3——标准大气压力值说明:P1为真空腔的绝对气压值,P2为空气腔的绝对气压值,P3为标准大气压力值,所以真空腔的真空度等于:P=P3-P1,真空腔同空气腔之间的压力差等于:P0=P2-P1FP=FR+PO(A1–A2)+P(A2–A3)+(P–P0)A4–F1=FR+(P2-P1)(A1–A2)+(P3-P1)(A2–A3)+(P3-P2)A4–F1=FR+(P2-P1)(A1–A2)+(P3-P1)(A2–A3)+((P+P1)-(P0+P1))A4-F1=FR+PO(A1–A2)+P(A2–A3)+(P–P0)A4–F1..A1A2FPFRP3P1A3P2F1式(1)可转变为:FP=FR+POA1+(P–P0)(A2–A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