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农村建设规划.doc
13页北仑区大碶街道九峰山区域新农村建设规划 城联村第一章 现状概况及发展条件分析1.现状概况1.1区位与环境城联村(又名网岙)位于大碶街道东南方向、九峰山旅游风景区西大门入口处,距大碶街道中心约5公里,东西两侧靠山,北接城东村,南抵和鸽村,有网岙,陆家2个自然村,村委会驻网岙地势较为平坦,从西向东呈缓慢上升趋势周边山体自然植被较好,村内有多处古树名木,主要为桂树和樟树现状村庄东西两侧各有一泄洪渠,以导引山中溪水和雨季泄洪,西侧渠宽约为15米,东侧渠宽约为8米,在城联村与城东村交界汇合1.2历史沿革1949年8月与今城东村同称柴桥区泰清乡网岙村,1950年7月改属大区城湾乡,1956年3月称清山乡城联高级社,1961年7月称塔峙公社城联大队,1983年10月称塔峙乡城联村,1992年5月改称大碶镇城联村网岙主姓蒋,明万历年间从小巷蒋家迁入据族谱记载:清同治年间,渔民常在此山间晒网,故称网岙山垄有瀑布数丈,称网岙龙潭 陆家:主姓陆,明万历年间(1573—1620)从宁波西门外迁入。
1.3人口情况现有常住人口544人,209户城联村历年人口状况一览表年份2001年2002年2003年2004年2005年2006年户籍人口5225185255195205501.4经济情况城联村农田较少,山林地较多,因处于风景区范围内,山林经济开发受到限制,但村民从事模具加工较早,工业基础好,现状工业大部分在村庄外发展,现状村庄经济发展情况见下表近五年村庄社会经济状况一览表年份农业收入(万元)工业收入(万元)人均收入(元)村集体收入(万元)2001年1846346523282002年2049756815302003年2251407105342004年2552137403372005年1857087780311.5用地现状城联村正建省级示范村,已完成60栋旧房拆迁,原宅地不再建新宅,而是新建绿地原村口厂房已拆迁,待建新村委员会和文化活动中心公共设施主要有村委会、老年活动中心和由原网岙小学改造的旅游服务公司等无生产建筑用地公用工程设施主要是公厕和配电房,绿化用地主要集中在古树名木旁的小型绿化各项用地比例见下表:现状用地构成表(2007)类别代号用地类别用地规模(ha)所占比例(%)人均(㎡/人)R居住建筑用地5.9370.76109.01C公共建筑用地0.435.137.90S道路1.3115.6324.08U公用工程设施用地0.030.360.55GI绿化用地0.688.1112.50村庄建设用地8.38100154.04注:现状人口按544人计。
1.6建筑质量一、二、三类建筑分别有42、57、38栋1.7道路交通现状宽约6米的清城公路南北向穿过城联村,为村庄对外联系的主要道路;同样宽约6米的风景区入口道路东西向穿过城联村,与清城公路连接村庄内有一条宽约3—4米的道路,连接清城公路和风景区入口道路,直达风景区收费广场村庄内部道路大部分为水泥路面,路况较好,但路面狭窄,多为2米左右,且道路接横向连接较少,不够通畅1.8环境卫生及绿化现状城联村处于风景区内,周围山体植被茂盛,村庄内部房前屋后花卉和树木种植较多,整体环境较好但现状村庄内无公共绿地,沿泄洪渠两侧意已进行景观改造1. 发展分析2.1村庄建设发展的有利条件(1)村庄具有良好的区位优势城联村处于九峰山旅游风景区入口的重点形象区域,有利于村庄的统一建设及外观改造同时村庄建设依托风景区,发展生态旅游,形成独有的特色2)村庄近年来经济发展较快,而经济实力的增强给建设、整治新家园带来可能村庄居住集中,也有利于整体改造3)村庄建设政策条件较好以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为契机,形成良好示范作用,从而为推动整个北仑区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规划和建设作出标准2.2村庄职能和产业发展综合考虑北仑区总体规划要求,参照《宁波市北仑区村庄布局规划》,村庄自身发展状况及其在区域中所处地位和作用,规划确定村庄职能为:改特色旅游及旅游服务为主的基层村。
村庄长远应积极发展第三产业,尽量发挥旅游服务功能,近期应以完善配套设施改善居住环境为重点,尽可能的带动居住开发建设第二章 发展规模与规划布局1. 发展规模1.1人口规模2006年户籍总人口为544人,总户数为209户2010年规划人口550人,212户1.1.1新增人口及户数的确定从该村近年的人口调查分析可以看出两村人口增长趋势不明显按3‰的自然增长率,至2010年,户籍人口为550人由于工业搬迁,近期不考虑外来人口迁入,规划只考虑人口自然分户因素,规划3年增长3户,至2010年,城联村常住人口为550人,212户新增用户不在村内新建宅基地,统一到青山清水批地建房故村内仍保持现人口和户数1.1.2村北面入口25亩地作为多层住宅用地可容纳120户,360人1.2用地规模现状总用地面积为8.38公顷,现状人均建设用地面积为151.04平方米∕人,规划建设用地面积为7.3公顷人均建设用地面积为147.43平方米∕人,另多层住宅区1.2公顷2. 用地布局2.1居住建筑用地拆除的60栋旧宅基地不再建新宅,改建绿地,使居住用地减少4000平米村北面入口25亩集约建设为多层住宅用地,以容纳新增村民和社会住户要求。
居住区内配套相应的服务设施2.2公共建筑用地2.2.1村委会:城联村委会现位于有特色之老建筑内,建筑年代较久,空间上已不能满足现有需求,规划利用拆迁工业厂房后南侧地段新建村委会和村庄活动中心(2层),占地600平米,建筑面积400平米.原村委会改造为图书馆,并对外墙进行立面整治粉饰,建筑面积210平方米,在村口建成文化活动广场2.2.2民俗文化广场:规划将旅游特色村庄与村民户外活动结合,设置民俗文化广场和戏台,以便在节假日进行具有北仑民间特色的风俗表演,吸引游客,同时利用周边村民住宅设置休闲茶馆民俗文化广场用地面积1000平方米,戏台建筑面积120平方米2.2.3旅游服务设施用地由特色餐饮街和旅游管理服务中心及相应停车场,建国度假饭店组成为配合九峰山旅游开发在城联村的九峰山公园入口处布置旅游商业街,分一期与二期建成其中一期商业,占地0.8ha,建筑面积2000平米,主要为特色餐饮和旅游购物,部分旅游管理服务部门如咨询、医疗站等二期商业占1.2ha,主要为旅游管理服务中心,包括生态主题酒店、健康休疗中心,咨询,购物等,建筑面积为4000平米另现有的建国度假饭店占地1.3ha为旅游配套的停车场占地1.08ha,可提供大旅游车42个,小车位190个。
2.2.4在东面山角规划老人公寓一幢,提供30间房占地2000平米左右2.3道路系统2.3.1外部交通规划北仑至春晓的太河路从村庄西侧通过,路宽28米2.3.2村庄内部交通1.村庄主要道路:原清城公路改造为村内主路,宽6米从太河路到公园入口的2条路构成周边环形主路,分别宽7米和5米2.村庄次要道路:为各个居住组团内部与村庄主要道路连接的车行道路,路面宽度3—4米,以满足村民家庭用车的出行,同时也是村庄内部必要的消防车通道3.村庄宅间路:村民出行步道,一般为1.5—2米的水泥路面2.3.3停车场村庄入口南侧靠太河路设置2处集中停车场,面积共1.08ha,可提供190个小车位与42个大旅游车位在九峰旅游公司和景区收费广场旁,另有40个停车位村庄内在路旁空地分散停车,停车位有80个,停车场要求采用生态的建设方式,采用植草砖与灌木相结合的方式2.4绿地与景观系统拆除的60栋旧宅基地不再建新宅,改建绿地沿线洪渠布置绿化带并在主要道路两侧进行绿化规划区东侧泄洪渠宽度约为8米(含休闲步行道)利用屋前宅后的零星土地种植花卉和灌木等宅间绿化,点、线、面有机结合构成村庄内整体绿化景观绿地面积增加0.7公顷,达1.11公顷。
2.5建筑改造一、二、三类建筑的80户宅民进行立面改造,采用江南民居风格形式2.6环卫设施规划2.6.1公厕在九峰山路口附近建60㎡星级公厕一个2.6.2垃圾收集垃圾收集采用牌门经验分类收集,实现村里消化,先铺设污水总管网,建垃圾消化池垃圾分类收集后,集中一些塑料、金属等废品可直接回收利用,少数不可回收的有害垃圾则集中存放,占全村垃圾总量70%以上的食物垃圾,运到全封闭的处理机中,通过无害化处理,产生的废水进入地下污水处理系统,残渣则作为有机肥用于农业生产,从而大大减少了垃圾运输量,也进一步改善了环境垃圾收集点50—70米设一个按九峰山旅游区整体规划要求,在村南端设垃圾转运站一个,占地100平米2.7消防2.7.1消防给水与村生活、生产给水为共用系统村庄主要道路上室外消火栓应与给水管道同步实施,间距不大于120米2.7.2本村内道路系统满足消防通道要求,消防通道宽度不小于4米2.8竖向规划以太河公路实施高程为设计基准点,结合底下管线设计,按3‰—8‰的坡度进行道路竖向设计,以最大尊重原有地形,尽量少挖方填方为原则3.建设用地平衡表及主要经济技术指标(2010年)建设用地平衡表用地类别用地面积(公顷)占建设用地比例(%)人均(㎡/人)村庄建设用地居住建筑用地3.446.5862.5公共建筑用地1.4419.7339.7道路广场用地1.3117.9524.1公用工程设施用地0.040.550.73公共绿地1.1115.2120.4总计7.3100147.43旅游服务设施用地旅游管理中心一期0.8旅游管理中心二期1.2停车场1.08建国度假饭店1.3总计4.38多层建筑用地1.6总计13.28规划人口按550计主要经济技术指标项目现状规划总建设用地ha8.387.3(村庄建设用地)+4.38(旅游服务设施用地)+1.6(多层居住用地)居住人数(人)544550居住户数(户)209212停车位(个)20270(小)+42(大)容积率0.700.7建筑密度%4141绿地率%18.5425城联村25亩居住用地指标占地面积总建筑面积总户数容积率1.6ha204001201.20和鸽村第一章 现状概况及发展条件分析1.现状概况1.1区位与环境位于大碶街道东南方向,九峰山旅游风景区旁,距大碶街道中心约15公里,东西两面靠山,北接城联村,南抵城湾村,村庄南侧有城湾水库。
规划区内地势较为平坦,从北向南呈缓缓上升趋势周边山体自然植被较好,现状村庄东侧有一泄洪渠,以引导山中溪水和雨季水库泄洪,渠宽约为15米,西边山体曾发生地质灾害1.2历史沿革由于建城湾水库,上世纪7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