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金山区社区矫正家庭心理健康状况的调查研究.pdf

7页
  • 卖家[上传人]:ldj****22
  • 文档编号:44610116
  • 上传时间:2018-06-14
  • 文档格式:PDF
  • 文档大小:163.12KB
  • / 7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1 金山区社区矫正家庭心理健康状况的调查研究 上海市新航社区服务总站金山工作站 沈海英 摘摘 要要: : 本文在采用脚本访谈、症状自评量表 SCL--90、艾森克个性测验(成人)的基础上,以上海市金山区 8 个街镇(每街镇选取 2 个家庭)共 16 个矫正家庭为范围,调查分析了矫正家庭的心理健康状况及其主要影响因素调查结果显示矫正家庭基本上属于社会的正常家庭,但在家庭交往模式和家庭沟通方式等方面明显存在问题,如来自情感的压力导致家庭问题产生的原因和影响因素,而否认冲动和压制感受是家庭问题产生的根源,功能不良的家庭往往采取自我保护和逃避的措施不良的交往模式、沟通方式导致了家庭问题的产生,而家庭问题的维持也是家庭成员不良交往模式、沟通方式强化的结果因此,本课题从矫正家庭社会工作的个案、社区角度进行探索,从政府、社会、家庭多方面作了相关建议 关键词关键词: : 社区矫正家庭 脚本访谈 心理健康 金山区社区矫正家庭心理健康状况的调查研究 一、引言一、引言 家庭是社会的细胞,来自两个原生家庭的男女因法律婚姻缔结形成新的家庭,在这个家庭的发展变化会经历四个主要的阶段,从而形成家庭生命周期的轮回。

      当一个家庭在某个发展阶段发生问题不能及时解决时,这个家庭可能会停滞不前或出现问题,其家庭成员可能会出现生病、离婚、犯罪、自杀等心理问题,而往往是家庭中的“替罪羊”也就是家庭的“牺牲品”来为家庭问题承担责任,外显行为即为犯罪、自杀、生病住院等当家庭成员因犯罪而在社区接受矫正期间,这个家庭也随即成为社区矫正家庭社会工作关注的焦点 国内有学者研究,早期的家庭教养因素、社会认知因素、环境因素等在其本人成长的不同阶段对其心理产生了不同程度的重要影响[1]在我国,随着社区矫正工作的深入开展,家庭矫正工作已成为提高社区矫正工作质量的一种重要手段社区矫正工作中,在针对社区服刑人员开展心理矫正的基础上,同时对其家庭开展矫正工作才能全方位、分层次、渐进式地矫正社区服刑人员的心理和行为,从而达到改造其为守法公民的社区矫正目的下面将对矫正家庭的心理健康状况作一个简单的调查分析 2 二、研究设计二、研究设计 (一)对象 本次测试时间为 2016 年 3 月,心理健康测验对象是属于上海市金山区 8 个街镇(每个街镇选取 2 名)共 16 名社区服刑人员(见表 1) ,其中女性 4 名,男性 12 名;年龄在 22——56 岁之间;案由分别是信用卡诈骗、开设赌场、寻衅滋事、交通肇事、诈骗、虚开增值税专用发票、合同诈骗、故意伤害等;矫正级别:初期、二级;初中文化程度占 50%,大专文化程度占 43.75%,本科文化程度占 6.25%;未婚占 12.5%,已婚占 75%,离异占 12.5%;青少年 12.5%,成年 87.5%。

      表 1 16 位社区服刑人员基本情况表 (二)方法 采用问卷调查方法和结构式访谈 调查心理量表沿用上海市社区矫正信息管理平台中的心理测评系统 SCL--90 和艾森克个性测验(成人) ,家庭问卷调查采用 TA 治疗中的脚本访谈,通过访谈了解到家庭成员背景、童年经验、对现在和未来的看法,同时了解社区服刑人员的个人特质, 在社会工作者与社区服刑人员之间建立直接和开放的体系,以作出初步评估本次调查方法以个体方式,各街镇在规定的时限内根据实际情况完成问卷调查和心理测试心理测评系统对量表的测试自动生成测试结果结构式访谈[2]根据设计好的家庭问卷开展调查,家庭问卷的题目有封闭式提问,也有开放式提问,主要目的在于充分了解所测家庭在不同家庭生命周期的生活经历、家庭性别 (人数) 矫正级别 (人数) 文化程度 (人数) 婚姻状况 (人数) 年龄 (人数) 女 4 初期 5 初中 8 未婚 2 青 少 年 2 二级 11 已 婚 12 男 12 大 专 7 成 年 14 离 异 2 本 科 1 3 变故、健康状况,行为背后的深层次原因访谈采用的是随机访谈 三、调查统计与分析三、调查统计与分析 (一)金山区社区矫正家庭心理健康整体状况 本研究得出, (每单项数与研究总数的比值)经历童年创伤占 50%;家庭教养方式不良占 50%;家庭沟通方式不良占 50 %;经历家庭变故(家人病故、离异等)占56.25 %;父母有不良习惯占 25%。

      由于家庭沟通障碍,在家庭经历主要事件如小孩出生、青春期、家庭变迁、家人重病死亡、离婚、犯罪等情况时,家庭成员之间交往模式的固化,不良沟通方式的代际传递,一些不良情绪的累积,家庭成员能自我调节的则顺利度过每个生命周期,而家庭成员中的“替罪羊”承担着家庭责任成为家庭的“牺牲品” ,对内折射自己出现心理问题,对外则表现为犯罪故调查结果提醒我们,社区矫正家庭的心理健康状况应该引起重视 (二)金山区社区服刑人员与常模 SCL—90 各因子比较 从表 2 可知,本研究样本数据与常模统计相比较的结果是,社区服刑人员的躯体化因子略高于常模,强迫因子低于常模(P<0.01) ,从各因子得分排序来看,位于前三位的在本研究样本组的依次为抑郁、人际关系敏感、强迫 从本研究样本与常模的比较看,金山区社区服刑人员的抑郁和强迫问题较多,应该引起重视,采取积极的教育措施总体来看,不良人际交往模式、沟通方式引起的心理问题如抑郁情绪障碍更加导致人际关系敏感, 进而导致某些强迫观念和强迫行为的出现,即“躯体化” ,表现为犯罪行为 表 2 金山区社区服刑人员样本与常模 SCL—90 因子比较 本研究样本 常模样本 因子 M SD M SD 躯体化 1.35 0.25 1.34 0.45 强迫 1.42 0.21 1.69 0.61 人际敏感 1.5 0.27 1.76 0.67 抑郁 1.56 0.31 1.57 0.61 焦虑 1.25 0.13 1.42 0.43 敌对 1.36 0.29 1.50 0.57 恐怖 1.16 0.12 1.33 0.47 4 偏执 1.33 0.23 1.52 0.60 精神病性 1.25 0.29 1.36 0.47 附加项 1.55 0.37 1.33 0.45 (三)女性矫正家庭与男性矫正家庭的心理健康状况的比较 据表 3 可知,女性社区服刑人员在经历家庭重大变故时对其心理影响较大,受影响次之的是家庭教育不良。

      而男性社区服刑人员对童年创伤敏感性较高,家庭教育不良和家庭重大变故的影响度相当男、女性社区服刑人员在童年创伤影响方面有显著差异因此,在对矫正家庭开展社会工作时,要注意性别差异,有针对性地开展家庭矫正工作 表 3 女性与男性社区服刑人员家庭心理健康状况的比较 类别 童年创伤 家庭教育方式不良 家庭重大变故 父母不良习惯 女性(4 人) 0 2 3 1 男性(12 人) 8 6 6 3 合计 8 8 9 4 占样本总数% 50% 50% 56.25% 25% (四)讨论与分析 从本研究看,社区矫正家庭的主要问题是家庭人际交往模式、沟通方式,以及与环境互动不强,核心问题是因家庭成员的不良沟通方式与人际交往应对方式,家庭与环境的互动较弱究其原因,心理健康状况不良既可能是导致违法犯罪的原因,也可能是违法犯罪的过程及后果对其心态的影响所造成的结果[3]另外,由于社区服刑人员普遍认罪态度较好,但对自己在社区服刑感到苦闷、适应不良及抑郁等,所以产生各种阳性症状这些症状的显现与一个人的人格、家庭有着密切的联系,艾森克和卡特尔都认为特质有较强的基因遗传性, 大量的证据为许多重要的人格特质有较强的遗传成分的观点提供了支持[4]。

      一个人的人格伴随着个体、家庭的成长逐渐形成,且一但形成不易改变而社区服刑人员中有心理问题的人员大多伴有人格障碍,个体成长过程中的早期家庭教养和社会环境起着重要因素从调查及访谈结果显示,社区5 服刑人员法律意识淡薄,意志力较弱,童年的某些关键因素的缺失在其成年后以犯罪的方式外显 关注这些社区服刑人员的早期家庭教养方式和家庭环境, 都有相似之处,如社区服刑人员中青少年的家庭,其父母离异者较多;母亲或父亲在其小时候出国打工;家庭的搬迁;家庭的沟通、应对不良,家庭成员间的交往模式僵化,引起的家庭关系的不和睦等等,使他们处于孤独、无助和矛盾之中久而久之,社会上的不良同伴关系、环境互动的影响,家庭中沟通方式的不良,各种不同应对方式(讨好型、指责型、打岔型、超理智型)导致他们产生情绪障碍所以注重社区服刑人员的家庭,对其家庭开展个案和社区工作, 帮助其恢复和完善家庭功能, 促使其达到 “自助”目的,顺利适应家庭和社会生活 四、有关建议四、有关建议 (一)从社会工作专业层面对家庭矫正社会工作的建议 社会工作的三大基本工作方法包括个案、 小组、 社区, 在本研究过程中因时间短,开展了个案和社区工作,故对所研究家庭未开展小组工作。

      运用小组的工作技巧和方法可以更好地协助同质家庭的改变, 帮助家庭成员能运用良好的沟通方式进行人际交往,并协助他们能将小组获得改变内化为自己的模式,能恰当地表达自己的情绪,从而以平和的心态接受社区矫正,有利于帮助他们顺利度过矫正期限 (二)从家庭层面对家庭矫正社会工作的建议 社区服刑人员的犯罪心理主要源于家庭, 故注重家庭层面的矫正工作有其重要意义,根据心理弹性理论,若把社区服刑人员所处的环境看作是一种逆境,那么要让社区服刑人员的心理功能不受损伤,能够完好的发展,必须为社区服刑人员提供关键的“保护因素” 在心理弹性理论中, “保护性因素”就是减少不利环境对社区服刑人员的消极外向因素,包括个体内部和外部环境两方面在此主要是外部环境对社区服刑人员的保护性对于社区服刑人员这样特殊的群体来说,家庭就是直接的最重要的因素家庭的支持对社区服刑人员的顺利结束矫正、回归社会起到积极的作用,因此,注重家庭成员与社区服刑人员之间的关系极为重要,特别是家庭中的“核心人物”在家庭中通常扮演着家庭中的领袖角色,主导着家庭的沟通方式、人际应对方式对社区服刑人员心理的影响将家庭作为个案来进行矫正,运用个案工作和家庭治疗的技巧和方法,让家庭成员认识到因家庭中各成员间的沟通方式存在问题,进而引起社区服刑人员的情绪变动,而家庭中成员间不同的应对方式(讨好型、指责型、打岔型、超6 理智型)固化在社区服刑人员的思维模式中,改变沟通方式进而调整应对模式,使家庭成员间打破僵化的模式能灵动起来,达到一种平衡的家庭关系。

      在家庭中习得的已内化的沟通应对方式,有助于自如应对在家庭之外的环境中遇到的各种状况,也有助于帮助其能顺利成为守法公民结束社区矫正 (三)从政府、社会层面对家庭矫正社会工作的建议 1、政府主导,社会组织积极参与,创新社会管理模式 我国从2003年开始试点社区矫正工作以来,社区矫正工作在创新中不断发展,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但在家庭矫正社会工作方面有待进一步发展,更好地促进社区矫正效果政府对家庭的关怀注重物质的援助,如能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让专业的社会组织以项目运作的形式来对社区矫正家庭开展专业社会工作, 这必将有助于社区服刑人员的矫正,也能有助于该家庭稳定和家庭健康,进而稳定一方社会,促进社会和谐健康发展如在全区范围内开展的“草儿青青润金山”关于特殊人群未成年子女的关爱项目,就是以项目运作的形式,为未成年子女提供专业活动,提高家庭中最弱小的群体应对事件的应变能力,为家庭的和谐创造条件,也有利于社区服刑人员、监狱服刑人员的积极改造,为他们顺利成为守法公民提供坚实的后盾又如在全区范围内开展的针对女性社区服刑人员心理健康的课题研究,通过专业活动的开展,发掘潜能,增加自信,激发她们对生活的信心,促使她们热爱生活,走出家门、融入社会,实现向社会的延伸。

      2、发挥社会组织帮教作用,达到“自助”目的 社区服刑人员由于生活在社区中, 无异于正常人, 全天的工作、 生活离不开社区,所以吸纳社区里的志愿者(楼组长、退休教师、法律人士等) ,对矫正家庭进行帮教,利用志愿者的资源帮助矫正家庭积极面对困难,疏泄不良情绪,增强生活的勇气,正视现实。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