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基于建构主义的信息技术网络教学模式的研究与实践.doc
4页基於建構主義的資訊技術網路教學模式的研究與實踐 周志娜 1 葉錫恩 2 劉曉 3摘 要:本文根據建構主義學習理論的基本觀點,結合資訊技術、網路教學中現有的硬體與軟體基礎,就如何設計以建構主義學習理論為基礎的資訊技術網路教學進行探討 關鍵字:建構主義理論 技術 網路教學模式 評價系統0 引言 資訊技術網路教學是多媒體技術、網路通信技術與現代教育理論相結合的產物現代教育技術是當代教育的制高點教育技術新定義指出:"教育技術是關於學習過程與學習資源的設計、開發、利用、管理和評價的理論與實踐"以現代學習理論為指導的學習過程和學習資源的設計是教育技術學的核心內容建構主義是現代學習理論歷經行為主義、認知主義以後的進一步發展建構主義對教育技術,特別是資訊技術網路教學,將產生革命性的影響筆者就從根據建構主義學習理論的特徵出發,針對現有網路的教學環境、課程內容、評價體系,結合現有的一些網路技術,就如何設計以建構主義學習理論為指導的資訊技術網路教學模式進行探討1 建構主義學習理論基本觀點建構主義學習理論和建構主義學習環境強調以學生為中心,不僅要求學生由外部刺激的被動接受者和知識的灌輸物件轉變為資訊加工的主體、知識意義的主動建構者;而且要求教師要由知識的傳授者、灌輸者轉變為學生主動建構意義的幫助者、促進者。
可見在建構主義學習環境下,教師和學生的地位、作用和傳統教學相比已發生很大變化這就意味著教師應當在教學過程中採用全新的教學模式(徹底摒棄以教師為中心、單純強調知識傳授、把學生當作知識灌輸物件的傳統教學模式)、全新的教學方法和全新的教學設計思想以"學"為中心的教學設計正是順應建構主義學習環境的上述要求而提出來的,因而很自然地,建構主義的學習理論和教學理論就成為以"學"為中心的教學設計的理論基礎,也就是建構主義學習環境下的教學設計的理論基礎而電腦教學的特點是以實驗(上機操作)為主的教學形式,就是以學生的實際操作與實踐應用為教學目的,而電腦教師是以幫助學生主動學習的媒體,這就要求在電腦學科教學中更應注意建構主義學習的模式下面就以下幾個方面來說明 1.1 建構主義學習是以學生為中心的學習在建構主義學習中,學習的主要目的是為了滿足自身求知的需要,學習者用發現法、探索法等方法進行學習在學習過程中學生主動搜集並分析有關的資訊和資料,對所學習的問題提出各種假設並設法加以驗證同時在學習過程中從事自我監控、自我測試、自我檢查等活動,判斷或檢測其學習行為是否有效或是否達到預期的效果學習者在整個學習過程中扮演重要的角色,處於主導地位,而教師在整個學習活動中處於從屬地位,起輔導、引導、支撐、激勵的作用。
1.2 建構主義學習是社會性、真實性的學習學習者如遇到疑難問題或有感到迷惑不解的問題,可與其他學習者討論解決,也可通過請教教師的方法解決,在整個學習過程中學生都處於與他人的密切聯繫之中學習者處於一定的複雜的、真實環境下進行學習,並通過積極的行動或活動參與學習過程,能充分發揮自身的主動性1.3 建構主義學習是目標指引、建構、累積性的學習 學習者自己設定學習目標,在既定的學習目標的指引下將當前的學習內容與先前的學習內容相聯繫進行學習,並在對新資訊加工的同時將其與其他資訊相聯繫,在保持簡單資訊同時理解更複雜的資訊只有當既定的學習目標得到實現或形成時,學習者的學習行為才被認為是成功的資訊技術網路教學課程主要由網路教學環境、課程教學主體內容、課程評價系統等功能模組組成,要使資訊技術網路課程表現出建構主義的學習特徵,應該採取相應的技術使各功能模組表現或支援建構主義學習以上幾個特徵2 網路教學環境與支撐體系的建設網路教學環境是資訊技術網路課程得以運行的必要的場所,是為了讓學習者能夠方便快捷的訪問教學資源、為學習者完成學習、達到學習目標提供的輔助環境目前網路課程主要為學習者提供硬體環境與軟體環境 2.1 硬體環境建設 (1) 資訊技術網路化教學的基本環境:依託外接 Internet的校園網。
2) 網路化教學場地:多媒體教室,該教室配備聯網的多媒體電腦、投影設備、音響設備,並由控制系統形成一個整體系統,主要用於教員大課堂授課;多媒體的、網路化的語音實驗室,形成教師與學生、學生與學生之間可交互的多媒體教學環境,可開展集中講授、分組討論、個別輔導等多種對話模式的教學活動;電子閱覽室,集中一定數量的聯網的多媒體電腦,主要供學生使用,這是學生個性化學習的場所,配合教學系統,也可以進行互動式教學 借助于硬體環境允許學生對其中的物件進行一定的操作,能自動地對學習者的動作做出判斷,並根據學習者的指令對整個環境做出相應的調整,這一特徵可以使學生積極參與學習過程,使網路課程滿足建構主義學習的物理特性上提供了積極性的要求2.2 軟體環境建設(1) 網路多媒體課件開發網路多媒體教學的開展有賴於網路多媒體教學資源的豐富我們發揮教育技術中心多媒體教材製作的優勢,專門成立了多媒體教材製作組一是收集大量多媒體課件或電子教案,並利用這些製作工具的升級版本中網路功能將它們發佈網上,較好地實現了其在網上的流覽和遠端學習二是運用網路多媒體技術和工具開發製作基於 WEB的電子教案和網路課程三是在多媒體教學伺服器上收集整理了大量的網頁素材:人物素材、圖片、圖形素材、音效、動畫素材、音頻、視頻素材等建成多媒體素材資料庫,供廣大教學員備課或製作課件時流覽和下載。
2) 多媒體授課系統與視頻點播系統建設多媒體授課系統是網路教學支撐環境的基本功能,它直接面向學生,由老師指導學習,是學生獲得知識、資訊的最主要的來源,學生通過授課系統達到學習的目的多媒體視頻點播系統是多媒體網路應用的常見形式,它的核心是資料壓縮技術和流媒體技術以及視頻伺服器與用戶的交互,需專門的視頻伺服器和特殊的網路傳輸特性3) 教育技術論壇、留言版和 BBS的建構採用 ASP動態網頁技術建立了教育技術論壇、留言版和 BBS教育技術論壇主要採用聊天室的形式,在這裏教師與學生之間、學生與學生之間可進行即時地交流BBS 採用電子公告牌的形式,學生可在 BBS上提出學習中的問題,教師在任意時間訪問 BBS時,就這些問題可以做出回答;也可以通過留言版給教師提出問題,教師進行解答;可以在 BBS論壇上完成多媒體作業的發佈、完成、提交和批改;教師也可以在 BBS論壇上就教學中的重難點問題,開闢一個專門的討論主題,加深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借助於網路通信技術和網路工具構建的通信交流環境為網路課程的使用者提供了方便、快捷的通信交流方式,使學習者可以在相互交流的條件下進行協商學習,使資訊技術網路教學具有社會性學習的特徵;另一方面,這樣的環境能幫助學生方便、快捷地提出、討論、解決問題,能幫助學生進行自主的學習,使網路教學具有一定自主學習的要求。
3 資訊技術網路課程的教學主體內容的建設 教學內容是網路課程的學習資訊的主要來源網路課程內容的選擇和組織應該依據建構主義學習理論來進行根據建構主義學習特徵,網路課程應能滿足學習者自主性學習的要求根據此目的,可以為網路課程主要設置下列幾項教學內容:課程導論、課程主體教學內容3.1 課程導論這部分內容是為了幫助學習者能夠順利完成教學內容的學習而專門設置提示內容,如該課程的前導課程、學習者必備知識和技能、課程教學內容簡介等這些提示性內容的羅列一方面可以幫助學習者學習目標的確立,另一方面也有助於學生者學習過程中更快、更準確將當前的學習內容與原有的知識建立聯繫,也有利於學習者學習目的的建立使網路課程的學習體現出累積性、目標指引等特徵 3.2 課程主體教學內容課程教學內容的選擇和組織應該遵循充分發揮學習者主動性的原則進行主體教學內容以知識點的形式進行組織,並配以教學活動、學習時數、學習進度、學習方法及參考文獻資料等說明從內容來看,主體教學內容給出學習每一知識點所需要的各種資料及建議性的學習方法等資訊這些內容的有機組合能促使學習者將原有的知識與將要學習的內容建立橫向和縱向的聯繫,有利於學習者知識的建構。
但如何提取有用的資料來完成知識單元的學習,要根據個人的情況來確定從學習方法來看,學習者既可以根據課程所提供的學習方法、學習時數等輔助資訊進行學習,也可自定學習步調、學習方式,但無論學習者採取哪一種學習方式,整個學習過程要求學生不斷的分析各種資料,從中提取出自己需要的資訊,即學習者必須用發現法、探索法等學習方法從各類資料種獲得有益的資訊,完成課程的學習在學習過程中,學習者能根據個人情況自行選者學習單元,如果遇到疑難問題,可以查閱課程所提供的參考資料或通過與他人協商的方法解決總體來說,主體教學內容的這樣選擇和組織既能滿足學習者主動性地位要求,也能體現教師的輔導地位 4 合理的資訊技術網路教學評價體系的建立傳統的資訊技術教學評價,側重於學習者掌握知識的數量和程度,因此可以用定量的方法,通過搜集學習者練習、測驗、考試、作業及課堂口頭回答問題的成績,然後運用統計、分析等數學方法進行處理,提取出規律性的結論對於學習者的非智力因素,則多用語言加以描述的,以定性評價為主,評價的結果缺少量化的描述性的資料網路教學模式下的教學評價,因評價的標準從知識轉向了學習能力,還包括了學習動機、興趣、自主學習能力、協作精神等非智力因素,因此,多用自然語言加以描述,具有模糊性。
只要對評價標準的語言描述加以數量化,就能利用傳統的數學方法進行分析處理模糊集合理論為把具有模糊性的語言描述進行量化提供了堅實的理論基礎和操作性很強的科學方法,模糊多級多因素綜合評判方法,能很好地適用於新教學模式下的教學評價網路課程同測試內容及測試系統能幫助學習者完成自我監控、自我測試、自我檢查等活動,可使網路課程具備建構主義學習的診斷性和反思性的特徵 5 結束語在當前以網路課程教育為代表的資訊化教育正展現著誘人的前景而資訊技術網路化教學更是將網路技術與建構主義學習理論有機的結合起來,利用電腦和網路所提供的強大能力探索出新的教學模式,還需要我們全體電腦工作者與教育工作者的積極探索、共同協作、共同開發 參考文獻:1. 烏美娜,教學設計,高等教育出版社,1994.102. 何克抗,建構主義革新傳統教學的理論基礎,電化教育研究,1997 年第 3、4 期1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