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倪海厦人纪针灸教学教程.doc
185页倪海厦人纪之针灸第一篇 第一章 针灸的使用时机(1-00:00:14) 各位同学!今天是人纪班第一天开始上课,以后你们会慢慢学到很多中医的知识我把你们统统当作完全没有中医的根基,完全不懂,所以我们从头开始讲 有关针灸的起源、发源及历史,坊间的书上写了很多,我们不浪费时间讲,我们要讲书上没有的针灸的使用时机、针灸的禁忌针灸的使用比中药早了约一千年从古到今,中医的针灸在施治上有几个大原则 一、针灸的使用时机(1-00:00:56) 遇到气血大虚、重病、刚刚失过很多血、病患完全没有元气的时候,这时候我们不下针另外,刚做完爱,行完房事后,也不针时机不好、运动过后、大汗后也不针喝酒后,不针体力不够,不下针 针可以用在所有的病上面,从感冒到癌症都可以针灸及中药都是可以独立成为中医的一个部门的所以,此时我们不谈中药,只谈针灸来治病而日后我在教各位《伤寒》《金匮》时,大家也一样把针灸忘掉,全用中药来治病 灸,就是“久”下加一个“火”字用灸时就必须用艾绒,为什么要用这个艾草,在古代,部队里没有西医,只有中医,那个时候都是中医那部队沿路开拔的时候最重要的就是补给,除了食物以外,最重要的是水,没有水的话部队就不能行动。
中医如何去找这个水呢?艾草它的生命力很强,再艰难的环境下都可以找得到它艾有一个特性,就是向下,艾会自己去找水,找到水以后烟就往上升如果部队要找水,就叫阿兵哥将艾草摊在土里烧,这时叫人到各处去看看,看到地上有烟冒出来的地方,那个地方下面就有水 为什么要灸?当针力不足的地方,我们就会用到灸,气血大虚时,可用灸的方式处理 隔姜灸 我们有几种灸法,最普遍的就是“隔姜灸” 我们隔姜灸就是切一片大概五十元大小的生姜,先戳几个洞,我示范给诸位看拿一些艾绒捏成金字塔状,再将它放在生姜上面,这样一个单位叫“一壮”在灸的时候,这个生姜片不用换不要灸五壮,就换五片生姜,烧到温热,不用烧到很烫感觉温热,不用很烫时就换一壮,在旁边放一个水盆,未烧完的艾就丢到水里熄灭掉若不放水在里面,碗就会烧破 灸的时候,灸单数不灸双数,艾为纯阳,取阳数若灸后起了水泡,就从皮肤旁边用消毒过的针刺一个小洞,把水慢按排出来不要把皮肤撕掉免得造成疤痕,洒上一些硫磺粉及大黄粉就可以了 因为艾本性向下,它的本性是属阳的 譬如说,不论是什么病,灸膏肓穴灸百壮,无所不疗灸到口干舌燥都没有关系,小便都会有艾草味 隔盐灸 第二个灸法是“隔盐灸”,我们在灸的时候,用盐巴填满神阙穴(就是肚脐),再放艾绒上去灸。
先将盐炒熟精盐不能用,要用青盐,要等盐变温一点了,凉了,再倒在神阙穴上,否则会把肚皮烧坏了古病人下利时不管是寒利或热利(只要是食物没有消化就是寒,热利的话味道会很臭),灸神阙就可以了 隔蒜灸 第三个灸法叫“隔蒜灸”,灸一个就是一壮 当久咳的时候,因蒜是白色的,辛辣色白,才能入肺,放在舌上因为舌为心表,把舌头往外伸,灸后心脏力量加强心和肺最接近,这时候我们去灸,咳嗽就会好那你不要拿生姜,要用蒜,肺的问题,我们要用隔蒜灸 灸的用途非常广,比如说被毒蛇咬伤、蝎子、蜘蛛咬伤,任何的毒物咬伤、破伤风都可以用灸什么是破伤风,比如说今天你手上有伤口,又去整理生锈的铁钉,在临床上面怎么做呢?有个病人来找我,手指头红肿,从手指头一路红到手上我们在介绍中医的时候,我会慢慢把中医的原则跟诸位讲,我们有两种方式,可以知道病人的病情到底是越来越严重,还是越来越好当病进时,是由四肢末梢往身上走,就像我刚才讲的,如手有伤口被感染或被毒蛇咬到,这时会感到毒往身上走而病退时,就会由身上往四肢走譬如,原来是病在肩,第二天醒来,病虽还没好,但我的肩不痛了但是痛到手臂上了,这就是病在退了当病在退的时,处方不能改,所针的穴道也不能改,要等它病好了为止。
若病仍在进时,就表示你的处方、穴道错了!这时你就应该想想怎么去解决它 当这个病在进时,像病人手指头破伤风红肿,我一看,针都不用下,用隔蒜灸它(病)走到这边的时候,我们在这边的头上面灸,病人手粉红色,很痛,痛到不能动,我就在头尾灸两壮,灸完两壮后才几分钟而已,就在退了,退到手掌心,退到劳宫时,就知道病离开心脏到后来我就没有帮他灸了,因为艾草在烧起来的时候,很像大麻的味道我在美国的诊所,一烧起来的时候,常有人说:有人在抽大麻,所以我没有再帮他灸,而把窗户打开,透透空气,然后隔两天病人回来,那天从诊所走到停车场,他手都不痛了,也可以开车了来的时候是一只手开车的,回去时可以两手开车了 如果说,你觉得打破伤风针很好,打疫苗很好,那就去打吧,实际上没什么大帮助,破伤风时,连药也不用吃针也不用下,用灸就可以好,所以我们用灸的机会很多 还有疱疹、腰蛇、锦蛇长这样一圈,看起来红红的一小粒,长疱疹的时候,我们有两种烧它的方式,如病人疱疹是长这样子的,在疱疹的头尾隔姜去灸他,它就不会再蔓延了,过两天,疱疹就变短了我们还是一样在疱疹的头尾灸,慢慢去灸,反正就是把疱疹包围起来就是一种方法 还有一种方法,过去古代看到疱疹,就去拿蜘蛛网,把这蜘蛛网平摊在疱疹上面,因为蜘蛛网很粘,用薄薄的粘一层,瞬间一烧就烧掉,烧完后,五天到一个星期,疱疹就治好了。
疱疹比米粒还小,像五味子,粉红色,很痛现在不要去拿蜘蛛网了,可以用干棉花,不要用有酒精的棉花但棉花粘不住啊,它不像蜘蛛网,没有那个胶质,所以我们放点凡士林在上面,因为目的是烧嘛如果是你的爸爸妈妈就轻轻一烧,烧完就会整个干掉,如果是你的仇人,用多一点棉花烧我们平常用全蝎,把它烤干,你不要拿蝎子给他吃,全蝎粉去药房买也可以买到但过去是把蝎子烧烤成金黄色,但现在药房已有全蝎粉,味道很强,你可以放到胶囊里面去,可以吃八到十颗所以疱疹很好治 一般热症不用灸法当感冒发烧,病人已经很热了,不要灸流汗多的地方不灸,手掌汗比较多,也不灸津液很多的地方不要灸,眼睛不要灸,阴部不灸病人有痔疮时,已经是热了,也不能灸 针灸有些禁忌有一个歌诀:“针而勿灸灸勿针,针经为此常叮咛庸医针灸一齐施,徒施患者炮烙刑 过去呢,针就是针,灸就是灸,历代就一直就是这样子但从文化大革命以后,变成哪里痛针哪里要真是如此简单,就不用读针灸啦!而且效果又不好,手法又变得开始花哨了 《针灸大成》①是我们的教科书,书上所说的地方都是:左病右治,右病左治意思就是叫我们对称治疗但像刚才带状疱疹当然是在天应穴②上灸临床下针是左病右治、右病左治但大陆的中医没有看过这种书,而且在文革烧掉了好多好书,好的中医也都给斗争掉了。
所以他们治不好病,只好变些花哨的手法来吸引病人,变成针上头放个艾绒,让病人更痛苦古有名训,针就是针,炙就是灸,我们要分开使用 米粒灸 另外,补充一点我们还有一个灸法是“米粒灸”我们把一点点的艾绒,捏成像米粒一样大用凡士林先涂在欲灸的穴道上,将它放在上面灸用在什么地方呢,如鼻窦炎 、鸡眼 ,我们用香来点,灸三个、五个,就看病有多深这是灸的大原则痛灸到不痛止,不痛灸到痛止,这是原则,所谓“不痛灸到痛止”的意思是,一直灸直到当你碰到患部病根的时候,那儿开始产生了痛,对不对?就表示到了那怎么知道“痛灸到不痛”,像“肿瘤”就是在肿瘤痛 的地方一直灸,直到不痛的地方就停住 最高明的医生,就是把病治好了,又不伤病人的元气而西医的手术,即使宣称手术很成功,但这个刀开下去后的结果如何,你需要慢慢去体会它!若去开刀,还是会长回来的当然,如果是你的情敌,叫他给西医开刀好了! 二、针灸的急救法(1-00:34:08) 我们再下来讲“针灸的急救方式”,我们可用在很多地方当有人发病,昏迷 过去时,他可能是心脏病,也可能是中风,溺水我们不管是什么原因,第一个先针“人中”,就是鼻子下方、嘴唇上方的水沟处,把它分三段,取上面三分之一处下针,下针时,针要斜刺往上,若没有针在手上呢,掐人中。
若仍未醒,第二个就是“十宣”放血为什么叫“十宣”呢?就是在十只手指头的指尖放血比较没有常识的人呢,都是一个一个手指尖放一个一个下,太慢了,我们可以一次捉五个手指,针拿起来,一、二、三、四、五,一下子就刺完,五只指头一起挤放血这是老师傅的手法 若仍未醒,再将脚的十个趾头尖放血若还没醒,就再下“涌泉”穴将脚掌一握起来,会看到“人”字纹,人字纹的纹头就是穴道这是我们的急救大穴,你不要拿一个三寸针下去若还不醒,就在“百会”放血百会穴”一般是放血用我们不下针当病人整个脸都是呈现红色时,就是刚中风,就在百会放血 百会穴怎么找呢?从额头往上到顶,再由两耳尖直上,两线相交的一点,再往后半寸,会摸到一个凹洞,就是百会穴放血时,让病人躺下头靠着床沿往下垂,在百会放血后,病人会感到一阵清凉,凉到嘴巴,就可以讲话,凉到手脚,手脚就可以活动了 ①《针灸大成》由明代杨继洲原著,靳贤补辑重编,于明万历二十九年(1601)刊行共10卷 ② 天应穴,穴名《扁鹊神应针灸玉龙经》:“不定穴,又名天应穴,但疼痛便针 ① 针具名为九种针具的总称出《黄帝内经》即镵(音蝉)针、员针、鍉(音迪)针、锋针、铍(音披)针、员利针、毫针、长针和大针。
《灵枢·官针》:“九针之宜,各有所为;长短大小,各有所施也,不得其用,病弗能移指出九针的形状、用途各异,据情选用,方可去病 ① 经穴分类名指脏腑之气汇聚于胸腹部的一些特定穴位五脏、心包络及六腑各有募穴一个,如肺为中府,心为巨阙,肝为期门,脾为章门,肾为京门,心包为膻中,胃为中脘,胆为日月,大肠为天枢,膀胱为中极,小肠为关元,三焦为石门穴等募穴多用以诊断和治疗本脏腑病证 ① 五俞穴的一种,穴位均位于手指或足趾的末端处《灵枢.九针十二原篇》 :“所出为井”也就是指在经脉流注方面好像水流开始的泉源一样井”为地下出泉 全身十二经脉各有一个井穴 ① 五俞穴的一种,均位于手足部的远端《灵枢.九针十二原篇》:“所溜为荣”也就是指在经脉流注方面好像刚流出泉源时的 细小水流一样全身十二经各有一个荣穴,分别为 : 肺经鱼际、肝经行间、心包经劳宫、肾经然谷、心经少府、大肠经二间、脾经大都、三焦经液门、小肠经前谷、胆经侠溪、胃经内庭、膀胱经通谷 ② 五俞穴的一种,均位于手或足部《灵枢.九针十二原篇》:“所注为俞”也就是在经脉流注方面好像水流逐渐淮集输注到更大的水渠一样全身十二经各有一个俞穴,分别是:肺经太渊、大肠经三间、心包经大陵、三焦经中渚、心经神门、小肠经后溪、脾经太白、胃经陷谷、肝经太冲、胆经(足)临泣、肾经太溪、膀胱经束骨。
③ 《针灸甲乙经》是中国针灸学专著,原名《黄帝三部针灸甲乙经》,简称《甲乙经》,晋皇甫谧(215-282年)编撰于魏甘露四年(259年),共10卷,南北朝时期改为12卷本 ④ 五俞穴之一《灵枢.九针十二原》:“所行为经”意为脉气至此,犹如通渠流水之迅速经过经穴多分布在腕、踝关节附近及臂、胫部 ⑤ 五俞穴之一《灵枢.九针十二原》:“所入为合”意为脉气自四肢末端至此,最为盛大,犹如水流合入大海合穴多分布在肘、膝关节附近 ① 脏腑原气输注、经过和留止于十二经脉四肢部的腧穴,又称“十二原”原”含本原、原气之意,是人体生命活动的原动力,为十二经脉维持正常生理功能之根本十二原穴多分布于腕踝关节附近阴经之原穴与五输穴中的输穴同穴名,同部位,实为一穴,即所谓“阴经以输为原”,“阴经之输并于原”阳经之原穴位于五输穴中的腧穴之后,既另置一原 ① 即前列腺 ①八会穴,是指脏、腑、气、血、筋、脉、骨、髓等精气所会聚的腧穴 八会穴首载于《难经·四十五难》 ② 郄(音隙)穴指经脉气血曲折汇聚的孔隙经脉气血汇曲折聚之处的腧穴称为‘郄穴’穴位大多分布在四肢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