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绪论和第一章习题.doc
14页绪论 马克思主义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学说第一章 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一、单项选择题1、马克思主义诞生于( )A.19世纪初期的欧洲 B. 19世纪中期的亚洲C.19世纪中期的欧洲 D. 19世纪末期的欧洲2、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三个主要组成部分有( )1)哲学 (2)马克思主义哲学 (3)政治经济学(4)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 (5)空想社会主义 (6)科学社会主义A.(1)(3)(6) B.(2)(4)(6) C.(2)(4)(5) D.(2)(3)(6)3、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 )A.唯物论和辩证法 B. 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C.唯物的自然观和历史观 D. 彻底地唯物主义一元论4、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是( )A.“五四”运动以后 B.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C.毛泽东哲学思想 D.邓小平哲学思想5、哲学是( )A.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 B.整个世界的总的根本的看法C.关于人类社会历史的态度 D.唯物论与唯心论的不同观点6、哲学的基本问题是( )。
A.实践与认识的问题 B.辩证法与唯物论的问题C.自然界与社会关系问题 D.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7、马克思主义哲学创立以后,开始出现了( )A.唯物论与唯心论的对立 B.可知论与不可知论的对立B.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对立 D.唯物史观与唯心史观的对立8、马克思主义新世界观创立的关键在于马克思确立了( )A.剩余价值论 B.阶级斗争理论C.无产阶级历史使命学说 D.科学的实践观9、唯物主义一元论同唯心主义一元论对立的根本点在于( )A.世界发展动力问题 B.意识本质问题C.世界本原问题 D.实践本质问题10、物质范畴是唯物主义世界观的基石,其唯一特性是( )A.具体性 B.现实性 C.多样性 D.客观实在性11、时间空间只能是也必然是运动着的物质的( )A.根本属性 B.固有特性 C.存在方式 D.基本内容12、时间的无限性是指整个物质世界在时间上是( )A.有始有终的 B.有始无终的 C.有终无始的 D.无始无终的13、空间的无限性是指整个物质世界在空间上是( )。
A.有边有沿的 B.无边无际的 C.有边有际的 D.有形有色的14、物质生活资料生产的实践是一切历史的( )A.根本需要 B.正确选择 C.根本保证 D.第一个前提15、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 )A.物质的 B.实践的 C.意识的 D.能动的16、我们认为,世界的统一性在于它的( )A.存在性 B.运动性 C.物质性 D.可知性17、世界统一于物质,无论是科学的证明还是哲学的证明,都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实际上是( )A.有时间的 B.有地点的 C.没有止境的 D.有始有终的18、意识是人脑的机能,表明( )A.人脑是意识的源泉 B.意识是人脑自生的C.意识是人脑的分泌物 D.人脑是产生意识的物质器官19、从动物心理发展到人的意识的决定性环节是( )A.手脚分工 B.语言的产生 C.社会的出现 D.劳动20、“人不能两次踏入同一条河流”,主要说明运动和静止的关系是( )A. 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 B. 运动是相对的,静止是绝对的C. 静止是绝对的,运动也是绝对的 D. 静止是相对的,运动也是相对的21、哲学上的一元论就是承认( )。
A.世界是物质的 B.世界在本质上是精神的 C.世界是发展的 D.世界的本质只有一个22、中国古代哲学家荀子说:“心不在焉,则白黑在前而目不见,雷鼓在侧而耳不闻这段话表明人的意识具有( )A.客观性 B.能动性 C.对象性 D.任意性23、“观念的东西不外是移入人的头脑并在人的头脑中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而已这个命题表明( )A. 意识是客观存在的主观映象 B.人脑是意识的源泉C.观念的东西和物质的东西没有本质上的区别 D.意识是人脑中特有的物质24、主张“世界上除了运动着的物质以外,什么也没有”的观点,属于( )A.否认意识存在的自然唯物主义B.主张世界统一于物质的辩证唯物主义C.否认时间与空间存在性的唯心主义D.把人的意识理解为某种特殊的“精细物质”机械唯物主义25、列宁对辩证唯物主义物质范畴的定义是通过( )A.物质与意识的关系界定的 B.个别与一般的关系界定的C.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界定的 D.认识与实践的关系界定的26、实践高于理论的认识,是因为实践具有( )。
A.普遍性 B.绝对性 C.客观实在性 D.直接现实性27、《坛经》中记载:“时有风吹幡动,一僧曰风动,一僧曰幡动,议论不已惠能进曰:不是风动,不是幡动,仁者心动这段话表明惠能关于运动的基本观点是( )A.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 B.运动与物质是不可分离的C.精神运动是物质运动的一种形式 D.精神是运动的主体28、辩证法要回答的是( )A.世界是否可知性问题 B.世界本质是什么的问题C.世界是什么的问题 D.世界是什么样的问题29、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是( )A.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 B.普遍联系和发展的观点C.矛盾的对立和统一的观点 D.运动和规律的观点30、判断一个事物是否为新事物的根据是( )A.后出现 B.它的形式新奇C.符合事物发展的规律性 D.力量的强大31、唯物辩证法认为,发展的实质是( )A.事物数量的增加和减少 B.事物的简单重复和循环C.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D.物体的位置移动和场所的变更32、、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是( )。
A.质量互变规律 B.对立统一规律C.世界普遍联系规律 D.否定之否定规律33、矛盾是( )A.对立面双方之间互相联系和转化的关系B.事物内部或事物之间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C.主体和客体相互作用的关系D.对立面之间相互排斥和相互否定的关系34、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的转化是( )A.由简单向复杂的转化 B.由偶然向必然的转化C.向着自己对立面的转化 D.向同一方向转化35、矛盾的两个基本属性是指( )A.矛盾范畴内容的客观性与形式的主观性B.矛盾发展的不平衡性与矛盾解决形式的多样性C.矛盾的同一性与矛盾的斗争性D.矛盾的普遍性与矛盾的特殊性36、在哲学中我们可以看到,各种唯心主义派别之间的差异和矛盾,常常有利于唯物主义的发展,这一事实说明( )A.矛盾一方克服另一方促使事物发展B.矛盾一方的发展可以为另一方的发展提供条件C.矛盾双方中每一方的自身矛盾,可以为另一方的发展所利用D.矛盾双方的融合促进事物发展37、在矛盾体系中,处于支配地位并对事物发展起决定作用的是( )A.内部矛盾 B.普遍矛盾 C.主要矛盾 D.次要矛盾38、“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这证明( )A.量变是由质变引起的 B.质变和量变是互相渗透的C.是质变向量变的扩张 D.质变是由量变引起的39、事物的质变是指( )A.事物由简单到复杂的变化 B.事物数量的增减C.事物根本性质的变化 D.事物位置的移动40、质和事物的存在是( )A.相互区别的 B.直接同一的C.相互联系的 D.相互对立的 41、量变和质变的根本区别是( )A.量变是渐进的中断,质变是突然的B.量变是不显著的,质变是显著的C.量变是以数量规定的,质变是以属性规定的D.量变是在度的范围内的变化,质变是超出度的变化42、唯物辩证法的否定观中的“扬弃”是指( )A.全面抛弃 B.既克服又保留C.既保留又发展 D.既发展又继承43、在实际工作中,要注意掌握分寸,防止“过”或“不及”,其关键在于( )A.认识事物的量 B.把握事物的度C.确定事物的质 D.抓住事物的主要矛盾44、唯物辩证法的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 ) A.方向和道路 B.形式和状态 C.结构和功能 D.动力和源泉45、事物的结果是由( )。
A.一定的属性引起的 B.一定的结构引起的C.一定的趋势引起的 D.一定的原因引起的 46、偶然性对事物的发展过程( )A.起决定性作用 B.起促进或延缓的作用C.有时起作用有时不起作用 D.起强大的推动作用47、包含在事物之中的,预示着事物发展前途的趋势和潜在的尚未实现的东西是( )A.现实性 B.偶然性 C.必然性 D.可能性48、现实可能性是指( )A.现实中虽有一定根据,但根据尚未展开的可能性B.目前尚未实现,将来可以实现的可能性C.现实中有充分根据和必要条件的可能性D.已经实现的可能性49、事物的内容和形式的辩证关系是( )A.形式决定内容,内容反作用于形式B.内容决定形式,形式也决定内容C.内容决定形式,形式消极服从于内容D.内容决定形式,形式反作用内容50、、假象是指( )A.与本质没有联系的现象 B.从反面歪曲地表现本质的现象C.直接表现本质的现象 D.存在于客观事物之外的现象51、主观辩证法与客观辩证法的关系是( )A.反映与被反映的关系 B.唯心主义与唯物主义的关系C.抽象与具体的关系 D.唯心辩证法与唯物辩证法的关系52、通过分析把整体分解成各个部分,区分开必然的本质的方面和偶然的现象的方面,从中抽取出各个必然的本质的因素,以达到对具体事物的某一本质方面的认识,这种思维方法就是( )。
A.归纳 B.演绎 C.抽象 D.具体53、规律这一范畴,揭示的是事物运动发展中的( )联系1)本质 (2)现象 (3)必然 (4)偶然 (5)稳定 (6)易逝A.(2)(4)(6) B.(1)(3)(5) C.(2)(5) D.(1)(3)(6)54、规律的根本特点是( )A.客观性 B.普遍性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