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江苏省仪征市初中历史八年级期末上册自测进阶提升题(附答案).docx
15页姓名 :_________________学号 :_________________班级 :_________________学校 :_________________ 密封线 密封线 初中历史八年级期末上册试卷题号一二三四五六阅卷人总分得分注意事项:1.全卷采用机器阅卷,请考生注意书写规范;考试时间为120分钟;2.在作答前,考生请将自己的学校、姓名、班级、准考证号涂写在试卷和答题卡规定位置; 3.部分必须使用2B铅笔填涂;非选择题部分必须使用黑色签字笔书写,字体工整,笔迹清楚; 4.请按照题号在答题卡上与题目对应的答题区域内规范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草稿纸、试卷上答题无效;A卷(第I卷)〔满分:100分 时间:120分钟〕一、选择题1、 “硝烟战火何时了,赔款知多少?海边五口又通商,货运往来英佬把家当……问香港岛可曾留?对此只抛泪眼也无谋;”这场硝烟战火后,中华民族面临的新课题是( )A.加强军队建设,巩固清朝统治B.大力发展教育,更新传统文化C.捍卫民族独立,发展近代文明D.维护国家统一,保护传统经济2、 近代前期,中国对外战争多以失败告终,从历史发展的趋势而言,这突出表明的实质问题是( )A.清朝经济落后B.腐朽的社会制度不敌先进的社会制度C.战争的性质决定战争的胜负D.政府的决策是战争胜负的关键3、 下图是《金田起义》浮雕,描绘了金田起义的雄壮场面;该浮雕能位列人民英雄纪念碑之上,主要是因为这场运动( )A.成为中国近代史的开端B.建立了反抗清政府的政权C.展现了中国人反侵略反封建的斗争精神D.是中国历史上规模最宏大的农民战争4、 中国近代史是一部屈辱的历史,野蛮残暴的西方列强屡次侵华,强迫清政府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给中华民族带来了深重的灾难; 请将列强在中国攫取的以下权利按时间先后顺序排列( )①外国公使进驻北京 ② 开放苏州、杭州,沙市、重庆为商埠 ③ 赔款2100万银元A.②①③B.②③①C.③①②D.①②③5、 某历史兴趣小组在探究活动中搜集了下图的资料;由此判断其探究的主题是( )A.列强入侵B.民族抗争C.社会变迁D.人民解放6、 徐中约这样评价辛亥革命:“革命并不彻底, 而且产生了许多不幸的后果,令孙感到沮丧;他的多数追随者仅致力于推翻满人,建立共和国,而很少有人关注民主重建与解决民生这些更重要的任务;”徐中约认为A.三民主义并未落实B.反帝国主义任务未完成C.民主观念深入民心D.封建陋习阻碍社会进步7、 20世纪初,流行的一首歌中唱道:“亚东开发中华早,揖美追欧,旧邦新造;飘扬五色旗…;歌词中的“旧邦新造”是指( )A.维新法令的颁布B.思想解放运动的兴起C.南京国民政府的建立D.中华民国的成立8、 袁世凯复辟帝制迅速败亡的根本原因是( )A.护国运动迅速发展B.帝国主义放弃对袁的支持C.北洋军阀内部分化D.出卖国家主权,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9、 胡适曾提出“一曰须言之有物;二曰不摹仿古人;三曰须讲求文法;四曰不作无病之呻吟……”由此可知他主张( )A.实业救国B.扶清灭洋C.提倡新文学D.提倡新道德10、 “中华民国八年…中国的集体意识,可以说,是在这一年觉醒的”;这里说的“集体意识”,主要指的是( )A.尊孔复古B.三民主义C.民主科学D.爱国主义11、 《毛泽东选集》中写道:“由于两党在一定纲领上的合作,发动了一九二四年至一九二七年的革命……在仅仅两三年之内,获得了巨大的成就;”此次“合作”顺应的时代呼声是A.驱除鞑虏,恢复中华B.外争主权,内除国贼C.打倒列强,除军阀D.停止内战,一致对外12、 中国近代史上,中华儿女勇敢地举起反帝反封建大旗,与反动势力进行不屈不挠的斗争;如图图片所反映的历史事件按时间先后排序正确的是( )a.中共一大b.南昌起义c.五四运动A.abcB.cbaC.acbD.cab13、 它是在红军长征身处绝境时召开的,从此开始确立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马克思主义正确路线在中共中央的领导地位;它指( )A.中共三大B.八七会议C.遵义会议D.中共七大14、 下列人物与西安事变有关的是( )A.左宗棠B.曾国藩C.张学良D.张謇15、 日本侵华期间,在中国犯下了滔天罪行,在南京大屠杀事件中遇难的中国人达( )A.10万人B.20万人C.30万人以上D.300万人以上16、 1937年淞沪会战中,蒋介石亲任第三战区军事指挥官,以极大的决心和力量组织、指挥这场大规模战役,“以扫荡上海敌军根据地之目的,实行攻势作战,保护经济命脉,巩固首都,同时激励国人斗志,以新国际观感;”据此可知,淞沪会战A.是国民政府在正面战场组织的积极抗战B.标志着抗日战争进入到相持阶段C.体现了国共精诚团结、合作抗日的精神D.标志着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17、 2021年7月1日,如图是中国邮政发行的《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纪念邮票,其中有一枚标注“中流砥柱”的邮票;该邮票上有“毛泽东《论持久战》封面、延安革命根据地、八路军、和人民群众团结抗战的浮雕”;该邮票旨在说明A.中国共产党在全民族抗战中发挥了中流砥柱的作用B.中国共产党和国民党最终实现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C.中国的抗日战场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东方主战场D.中国的抗日战争为维护世界和平作出了巨大的贡献18、 抗日战争中,中国战场抗击和牵制了日军2/3以上的兵力,有力地打击了日本侵略者;日本战败后,向中国投降的日军人数超过了太平洋战场和亚洲其他战场日军投降人数的总和;这些史实说明,抗日战争的中国战场( )A.正面战场与敌后战场相互配合作战B.建立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C.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东方主战场D.促进了中华民族空前觉醒19、 1945年8月29日重庆《大公报》社评:“昨日下午三点多钟,毛泽东先生到了重庆;毛泽东先生来了!中国人听了高兴,世界人听了高兴,无疑问的,大家都认为这是中国的一件大喜事;”“大家都认为这是中国的一件大喜事”的原因是A.国共合作共同抗战B.欢庆抗战取得胜利C.避免内战和平建国D.宣告了重庆的解放20、 解放战争时期的民谣唱道:“最后一碗米送去做军粮,最后一尺布送去做军装,最后一个亲骨肉送到战场上;”此歌谣场景出现的原因是A.颁布了《中国土地法大纲》B.打土豪,分田地,建立政权C.地主减租减息,农民交租交息D.彻底摧毁了封建土地制度21、 在中国最早提出“实业救国”的口号,并身体力行,放弃高官厚禄,创办了大生纱厂等一系列民族资本主义企业的状元实业家是A.张謇B.荣宗敬C.荣德生D.魏源22、 易服装、剪发辫、改称呼等礼节出现在A.太平天国运动期间B.洋务运动期间C.辛亥革命期间D.戊戌变法期间二、综合题23、 歌曲的创作往往和时代的发展紧密相连;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材料一国民革命军誓师大会打倒列强,打倒列强,除军阀,除军阀;努力为国民革命,努力为国民革命,齐奋斗……——《国民革命歌》节选〔1〕材料一是国民革命时期传唱的歌曲,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国共第一次合作的两项重大成果;材料二日军占领沈阳……“九·一八”,“九·一八”,从那个悲惨的时候,脱离了我的家乡……流浪!哪年,哪月,才能够回到我那可爱的故乡?——《松花江上》节选〔2〕材料二中“那个悲惨的时候”是指什么事件?松花江的同胞为什么会“流浪”?这首歌曲唱出了东北人民什么样的心情?材料三全民族抗战浮雕起来!不愿做奴隶的人们!把我们的血肉,筑成我们新的长城……——《义勇军进行曲》节选〔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义勇军进行曲》的曲作者,列举两个“中国人民用血肉筑长城”的典型战役;材料四人民解放军强渡长江 ……向前!向前!我们的队伍向太阳,向最后的胜利,向全国的解放!——《中国人民解放军进行曲》节选〔4〕根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人民解放战争胜利的标志,分析这支部队为什么能够走向胜利?〔5〕结合上述材料,你认为这些歌曲至今仍被传唱的原因是什么?24、 中国近代史既是一部中华民族的屈辱史,也是一部中国人民的抗争史;请回答:材料一:第六款:大清国大皇帝允定,付诸国偿款海关银四百五十兆两,……第七款:大清国国家允定各使馆境界以为专与住用之处;并独由使馆管理;中国民人,概不准在界内居住,亦可自行恪守;……连外国人也说“中国已经到了一个国家地位非常低落的阶段了;”这样,中国有国家之名,再无主权之实……〔1〕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材料中的“第六款”“第七款”内容出自中国近代史上的哪一条约?这一条约给中国造成了怎样的影响?材料二:近代中国的仁人志士为争取民族独立,实现强国之梦进行了苦苦的探索;〔2〕在维护清朝统治上,洋务派主张学习西方的什么?请写出两位洋务派的代表人物;〔3〕揭开维新变法运动序幕的是什么事件?〔4〕《南京条约》《辛丑条约》对中国社会性质的变化分别带来什么影响?25、 晚清时期,西方列强发动了多次侵华战争,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深远影响;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与外界完全隔绝曾是保存旧中国的首要条件,而当这种隔绝状态通过英国而为暴力所打破的时候,接踵而来的必然是解体的过程,正如小心保存在密封棺材里的木乃伊一接触新鲜空气便必然要解体一样;——马克思《中国革命和欧洲革命》材料二 日本海军司令伊东祐亨致书大清北洋水师提督丁汝昌阁下:时局变化太大了,我和阁下友谊不减,今天我给你写(劝降)信不是私仇,只为国事……清朝之所以会有今天的失败,不是某位大臣一已之罪呀,这都是因为你们朝廷上下墨守成规不知变通导致的;——唐德刚《从晚清到民国》材料三 1902年2月3日,英国《泰晤士报》报道此前两天慈禧太后接见各国驻京公使的情况:太后进屋一把抓住康格夫人(美国公使夫人)的手,说进攻使馆区是一个错误,这是一个沉痛教训,大清国从今以后会成为外国人的朋友……〔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旧中国的“这种隔绝状态”是因为哪场战争而被打破的;该战争对中国的历史进程有何影响?〔2〕材料二的这封信写于哪次战争期间?根据材料二,指出伊东祐亨认为“清朝之所以会有今天的失败”的原因是什么;〔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泰晤士报》的报道与哪一不平等条约有关?该条约中哪一内容表明“大清国从今以后会成为外国人的朋友”?对中国的社会性质产生了什么影响? 参考答案与解析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