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南宋人所编古文选本与古文家的文论.docx
20页南宋人所编古文选本与古文家的文论 张智华内容提要:吕祖谦编选《古文关键》,通过古文选本而阐发散文理论,这一做法开风气之先在他的影响下,其弟子楼発编出《崇古文诀》,他的朋友陈亮编出《欧阳文粹》和《苏门六君子文粹》之后,王霆震《古文集成》、汤汉《妙绝古今》、谢枋得《文章轨范》等古文选本相继问世他们以选本的形式对古文进行传播,同时也对唐宋古文运动从理论上加以总结,从而在南宋文论中形成一种特殊的形态一南宋古文家文论具有一些共同倾向:在文与道的关系中,强调文的相对独立性;推崇雄强刚健的笔力,重视具体的艺术技巧,如讲究章法、句法、字法,等等在文与道的关系上,南宋古文家的文论与理学家的文论分歧很大吕祖谦等人或者跳出道与文的圈子,而谈论命意与语句的关系;或者虽然仍讨论文与道的关系,但是对道的内涵的理解也比真德秀等要宽泛得多古文家认为文可以明道,但文仍然是文,文不是道的枝叶,文与道同样重要,从而强调文的相对独立性相对而言,吕祖谦、楼発等推崇优秀的古文,真德秀等推崇为道服务的文章,各有侧重古文选评者自己往往就是古文家,如吕祖谦的古文在当时相当著名《四库总目提要》卷一五九称其文"闳肆辩博,凌厉无前"。
南宋许多散文作家都接受北宋古文运动的影响,是北宋六大家的直接继承者如胡铨、吕祖谦、陈傅良、陈亮、叶适、陆游等"①南宋古文家的文论是对北宋古文家文论的承接和发展吕祖谦、楼発、谢枋得等在古文创作实绩上比不上欧阳修、苏轼,但他们以选本的形式对古文进行传播和总结,在古文理论的某些方面有所突破他们自己有古文创作经验,因而选评非常内行,如《四库全书总目》卷一五九《东莱集》评吕祖谦"所撰《文章关键》(即《古文关键》),于体格源流,具有心解"再如陈森评楼発"深于古文","先生之于文,其知味也X"②吕祖谦阐明了命意和语句的关系,在《古文关键》"论作文法"中提出:"笔健而不粗,意深而不晦,句新而不怪,语新而不狂常中有变;正中有奇题常则意新,意常则语新结前生后,曲折翰旋,转换有力,反复操纵"这里的"意"指文章的命意,并不限于阐明圣贤之道,故而不象理学家所说的"道"那样狭隘吕氏注重论述命意与语句的关系而不再斤斤于文道关系他强调立意要高、要新、要好,要有不尽意如评韩愈《获麟解》:"意高"(《古文关键》卷上,以下简称卷几),评韩愈《谏臣论》:"意新"、"此意尤好"(卷上),评柳宗元《桐叶封弟辩》:"有不尽意"(卷上),评苏洵《春秋论》:"此意外生意"(卷下)。
他认为新鲜而有力的语句有利于表现命意如评韩愈《送浮屠师文畅序》:"头两段起语新文便见意"(卷上),评柳宗元《晋文公问守原议》:"看回互转换贯珠相似,辞简意多,大抵文字使事须下有力言语"(卷上),评曾巩《送赵宏序》:"句虽少意极多,文势曲折极有味,峻洁有力"(卷下)新语表现新意,语新是外在的,意新是内在的,语新与意新表里一致,这是立足于文章自身的思考吕祖谦在《古文关键·看文字法》中提出:"学文须熟看韩、柳、欧、苏,先见文字体式,然后遍考古人用意下句处……第一看大概主张第二看文势规模第三看纲目关键,如何是主意首尾相应,如何是一篇铺叙次第,如何是抑扬开合处第四看警策句法,如何是一篇警策,如何是下句下字有力处,如何是起头换头佳处,如何是缴结有力处,如何是融化屈折剪截有力,如何是实体贴题目处"他的欣赏论与创作论密切相关,从大概主张、文势规模、纲目关键、警策句法四个方面欣赏散文,也可以说是对命意与语句关系的进一步展开他认为熟看韩、柳、欧、苏之文是欣赏古文必要的环节应该由表及里,透过文字去考察作者的用意大概主张指作品的主题思想,文势规模指文章的气势和篇幅,纲目关键指文章的层次结构,警策句法主要指警句。
这四个方面的核心是大概主张,文势规模、纲目关键、警策句法皆是围绕这一核心的当然,在具体作品的分析中,也可以根据每篇的特点而有所侧重如评韩愈《师说》:"此篇最是结得段段有力,中间三段自有三意说起,然大概意思相承都不失本意"(卷上),评苏洵《春秋论》:"六句应接得紧切,自此振发,公私二字是一篇本意"(卷下)谢枋得在《文章轨范》中提出"义理"与"人情"并重,在卷六韩愈《送浮屠师文畅序》中评道:"此一段义理最精,亦切近人情"在同卷李觏《袁州学记》中评道:"其立论高远宏大,不离乎人心天理,宜乎读者乐而忘倦也"在卷三苏轼《范增论》中评道:"义理融明、音律谐和"从以上材料可以看出:他所提出的"义理",接近"有关世教"之"道",而"人情"、"人心"则是指人类的普遍感情和共同认识散文表现"人情"、"人心",容易引起人们的广泛共鸣,并且具有长久的艺术感染力他强调散文创造应该"义理"与"人情"并重尤其是对"人情"的提倡,在南宋理学思想流行的背景下具有积极的意义南宋古文家推崇雄强刚健的笔力,如吕祖谦评韩愈《与孟简尚书书》:"语壮有气骨"(卷上),评柳宗元《梓人传》:"造语有力"(卷上),评苏洵《春秋论》:"笔力劲"(卷下),评苏轼《范增论》:"语壮"(卷下)。
再如,楼発评贾谊《请立梁王疏》:"笔力老健"(《崇古文诀》卷三,以下简称卷几)评张耒《远虑策》:"笔力俊伟"(卷三十)谢枋得在《文章轨范》卷一韩愈《送石洪处士序》中评道:"此段文势似缓慢,若逐句点检,无一句懈怠软弱",评王安石《读孟尝君传》:"笔力简而健"(卷五)他要求人们应该学习笔力雄强刚健的文章在卷四苏轼《潮州韩文公庙碑》中评道:"后生熟读此等文章,下笔便有气力、有光彩"在同卷欧阳修《上范司谏书》中评道:"独《上范司谏书》、《朋党论》、《春秋论》、《纵囚论》,气力健,光焰长,少年熟读,可以发才气,可以生议论""气力健"是指作家内在的雄强刚健的笔力,"光焰长"则指这类文章表现出的一种思想光芒"光焰长"与"气力健"是表里结合、紧密相联的气力越大,则光焰越长,便越能鼓舞人心、令人振奋、引人向上他们认为雄强刚健的笔力来自对有关事情的深刻理解,与作者不断提高自身的学识修养密切相关如谢枋得在《文章轨范》卷三苏轼《范增论》中评道:"凡作史评,断古人是非得失存亡成败,如明官判断大公案,须要说得人心服若只能责人亦非高手须要思量:我若生此人之时,居此人之位,遇此人之事,当如何应变?当如何全身?必有至当不易之说。
如弈棋然,败棋有胜着,胜棋有败着,得失在一着之间棋师旁观必能覆棋,历说胜者亦可败,败者亦可胜,乃为良工东坡作史评皆得此说,人不能知,能知此者,必长于作论"在同卷苏轼《晁错论》中评道:"老于世故,明于人情,有忧深思远之智,有排难解纷之勇不特文章之工也""世故"、"人情"指对社会问题、人生问题有深刻的洞察力"忧深思远之智"指作者的识力,"排难解纷之勇"指胆量,表现在创作中主要指敢于独立思考、能表现复杂主题的创作精神"忧深思远之智、排难解纷之勇"指作者创作的主观条件他精辟地指出作文与对人情、世故的了解是息息相关的,一个人见识的高低直接影响其文章的立意与力度谢枋得的这一见解,深刻地揭示了散文创作中主客观两方面因素的关系再如谢枋得在《文章轨范》卷四韩愈《与孟简尚书书》中评道:"文势如力重九鼎,亦从《论语》、《孟子》说管仲变化来"在卷六李格非《书洛阳名园记后》评道:"名园特游观之末,今张大其事,恢广其意,谓园圃之兴废乃洛阳盛衰之候,洛阳之盛衰乃天下治乱之候,是至小之物关系至大,有学有识方能为此文"在卷三苏洵《高祖论》中评道:"此一问可见老泉读书有眼力,作文有笔力"识力、学识、眼力是一种辨别、判断能力,有了眼力、识力,便能明是非、定取舍。
笔力是指作者表现其才思识见的能力就作者的才气、胆量、识力而言,识力内含而才气外现才气出之禀赋,有高下大小之分胆量和识力则出之于锻炼,是后天的笔力是学识的载体,如果没有笔力,那么就无法表现学识可见在谢枋得看来,笔力与学识是直接有关的他指出学识越高,会越有助于作者从多方面来思考问题,从而选择新颖的角度来写出深刻有力的作品优秀的古文作家特立独行,具有自成一家的创造力,因而其文风刚健有力学识、勇气、笔力是相辅相成、互为依托的,其中学识是核心,具有主导作用谢枋得的学识、笔力等术语实已包含作家自身禀赋的各个方面,是比较全面的作家论他们皆重视古文艺术,如讲究章法、句法、字法等等他们处于不同的时期,对古文艺术的具体见解有一些变化,选评倾向也有一些差异,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二第一阶段为南宋前期即高宗、孝宗时期,以吕祖谦、陈亮为代表他们所选古文范围限于唐宋,尤其重视北宋吕祖谦的选评倾向是非常鲜明的,他喜爱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曾巩与张耒八家古文,尤其推崇苏轼他在《看诸家文法》中曾提到王安石,但在选集中却未录其文,仅选韩愈13篇,柳宗元8篇,欧阳修11篇,苏洵6篇,苏轼16篇,苏辙2篇,曾巩4篇,张耒2篇,共62篇。
吕祖谦是一位很有眼光的选家,他所选的唐宋八大家中,有七家即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曾巩,得到了人们的公认明代唐顺之编《唐宋八大家文读本》、茅坤编《唐宋八大家文钞》,把张耒换成王安石,再增加一些篇目,便成为权威的古文选本可以说,在文学史上,"唐宋八大家"这一重要名词的雏形是吕祖谦奠定的吕祖谦为什么未选王安石而选了张耒?为什么所选之文以苏轼为最多?这主要有两个方面的原因第一,受政治的影响吕祖谦为吕公著后代,吕公著为旧党首领,地位仅次于司马光吕公著与王安石及其新党进行过激烈的斗争,结下了很深的怨恨,因而吕祖谦不会喜欢王安石由于宋徽宗时打着新党旗号的蔡京等人导致了北宋的覆灭,所以南宋前期的人们普遍对王安石及其新法和新党持批评的态度,王安石的牌位被逐出宋神宗之享殿如朱熹《楚辞后语》谓:"安石致位宰相,流毒四海,而其言与生平行事心术,无毫发肖"在这种普遍谴责王安石的政治气候下,吕祖谦当然不会在选本中选王安石文与王安石的情形形成鲜明对比的是:随着元癲党禁的解除,苏轼等得到较公正的评价,在政界和士林口碑越来越好宋孝宗对苏轼评价很高,亲自给东坡文集作序,其《御制文集序》(《经进东坡文集事略》卷首)赞道:"雄视百代,自作一家,浑涵光芒,至是而大成矣。
"孝宗评苏轼为一代文宗,认为他超过欧阳修,甚至跨唐越汉孝宗这篇褒奖苏轼的序文,对南宋当时政治气候和文坛风气具有很大的影响在这种皇帝带头赞扬苏轼的政治气候下,吕祖谦在《古文关键》中选苏轼文最多便是顺理成章之事第二,受当时文坛风气的影响南宋政坛上贬王扬苏,与之相应文坛上抑王扬苏徽宗时新党严禁苏文南渡以后,随着政治气候的变化,文坛风气也发生转变,苏文解禁,并越来越受人们的欢迎人们对三苏尤其是苏轼及其门人之古文的评价越来越高上自宫廷,下至民间,在古文写作方面都把苏文作为规范,科举场中的举子们更是如此如陆游《老学庵笔记》卷八云:"建炎以来,尚苏氏文章,学者翕然从之,而蜀士尤盛,亦有语曰:p苏文熟,吃羊肉;苏文生,吃菜羹"这生动地表现了当时尚苏文的实况在当时文坛较有影响的人物如王十朋等人认为:在唐宋古文家中,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轼是最高层次,其他作家皆在他们之下如王十朋《杂说》云:"唐宋之文可法者四:法古于韩,法奇于柳,法纯粹于欧阳,法汗漫于东坡余文可以博观,而无事乎取法也"又有人认为:在宋代古文家中,苏轼成就最高,超过欧阳修如王文禄《文脉》卷二云:"欧阳肉多而骨少,孙、石肉少而骨多,曾子固木笃而欠玲珑,王介甫骨骼而无丰采,皆不及苏子瞻之俊逸也。
"在这种普遍认为苏文为宋代第一的文坛风气左右下,吕祖谦自然而然地在《古文关键》中选苏轼文最多随着苏轼在政界和文坛地位的提高,苏门六君子即黄庭坚、秦观、张耒、晁补之、李Z、陈师道的地位也相应提高,日益受到文坛的重视苏门六君子中,张耒、陈师道、秦观、李Z古文写得较好因此,吕祖谦在《看诸家文法》中把张耒、秦观、李Z与王安石、曾巩、苏辙同等看待而放在一起论述,《古文关键》中也选了张耒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