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道地药材标准 云茯苓.pdf
4页T/CACM XXXX2018 1 道地药材 云茯苓 1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云茯苓道地药材的术语和定义、来源及植物形态、历史沿革、道地产区及生境特征、 栽培及采收加工、质量特征及包装、标志和标签、运输及贮存要求 本标准适用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云茯苓道地药材的生产、销售、鉴定及使用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 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 仅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 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T 191 包装储运图示标志 SB/T 11094 中药材仓储管理规范 SB/T 11095 中药材仓库技术规范 T/CACM 003-2016 道地药材 标准编制通则 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 3 术语和定义 T/CACM 003-2016界定的以及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为了便于使用, 以下重复列出了T/CACM 003-2016中的某些术语和定义 3.1 道地药材 Daodi-Chinese Medicinal Materials 指经过中医临床长期应用优选出来的,产在特定地域,与其他地区所产同种中药材相比,品质和疗 效更好,且质量稳定,具有较高知名度的中药材。
T/CACM 003-2016 定义3.1 3.2 云茯苓 Yun Fuling 产于云南丽江、迪庆等地的野生与栽培茯苓及其周边普洱、大理、楚雄等地区的栽培茯苓药材 4 来源及形态 4.1 来源 来源于多孔菌科真菌茯苓Poria cocos (Schw.) Wolf的干燥菌核 4.2 形态特征 呈类球形、椭圆形、扁圆形或不规则团块,大小不一外皮薄而粗糙,棕褐色至黑褐色,有明显的 皱缩纹理体重,质坚实,断面颗粒性,有的具裂隙,外层淡棕色,内部白色,少数淡红色,有的中间 抱有松根 5 历史沿革 T/CACM XXXX2018 2 茯苓在神农本草经中被称为“伏苓”,称:“味甘平主胸胁逆气,忧恚,惊邪,恐悸,心下 结痛,寒热烦满,咳逆,口焦舌干,利小便久服安魂养神,不饥延年一名茯菟,生山谷” 在汉名医别录中记载:“其有抱根者名茯神,生太山大松下,二月、八月采,阴干 南北朝陶弘景本草经集注中承接了名医别录的记载,并称其“今出郁州,彼土人乃故斫松 作之,形多小,虚赤不佳自然成者,大如三、四升器,外皮黑细皱,内坚白,形如鸟兽龟鳖者,良 又复时燥则不水作丸散者,皆先煮之两三沸,乃切,曝干。
白色者补,赤色者利,世用多吾尝掘 地得昔人所埋一块,计应卅许年,而色理无异,明其贞全不朽矣其有衔松根对度者,为茯神,是其次 茯苓后结一块也仙方唯云茯苓,而无茯神,为治既同,用之亦应无嫌 宋初年本草图经曰:“茯苓,今泰华、嵩山皆有之出大松下,附根而生,无苗、叶、花、 实,作块如拳在土底,大者至数斤,似人形、龟形者佳,皮黑,肉有赤、白二种或云是多年松脂流入 土中变成,或云假松气于本根上生今东人采之法山中古松,久为人斩伐者,其枯折搓,枝叶不复上 生者,谓之茯苓拔见之,即于四面丈余地内,以铁头锥刺地如有茯苓,则锥固不可拔,于是掘土取 之其拨大者,茯苓亦大皆自作块,不附着根上其抱根而轻虚者为茯神然则假气而生者,其说胜 矣二月、八月采者良,皆阴干 宋证类本草中记载:“今太山亦有茯苓,白实而块小,而不复采用第一出华山,形极粗大 雍州南山亦有,不如华山者臣禹锡等谨按蜀本图经云生枯松树下,形块无定,以似人、龟,鸟 形者佳今所在有大松处皆有,唯华山最多” 宝庆本草折衷称茯苓:“生太山山谷大松下,及嵩高、三辅、泰华、西京,鬱雍州今所在有 松处有之,二八月于枯折老松下掘採,或大者解割成板,阴干” 明太乙仙制本草药性大全: “云南、贵州者独佳,产深山谷中,在枯松根地,山木被斧斤砍伐, 或老遭风电折摧,枝叶不复上升,津液旋复下泄,凝结成块,乃名茯苓,因其本体相离,故取附之之意, 小如鹅卵,大如龟鳖人形,并向沉重结实(四五斤一块者愈佳),久藏留自无朽蛀,初采收需阴地切片, 水煮,黑皮削净,研末丸服,赤筋尽淘,方益心脾,不损眼目。
明本草蒙苓:“茯苓,味甘、淡,气平降也,阳中阴也近道俱有,云贵(云 南、贵州)独佳产深山谷中,在枯松根底由木被斧斤砍伐,或老遭风雹折摧枝叶不复上升,津气 旋向下泄凝结成块,乃名茯苓因其本体相离,故取附之之义小如鹅卵,大若匏瓜犹类龟鳖人形, 并尚沉重结实四五斤一块者愈佳 清本草从新:“松根灵气结成产云南色白而坚实者佳去皮(产浙江者、色虽白而体松、 其力甚薄、近今茯苓颇多种者、其力更薄矣 清顾靖远顾氏医镜:“茯苓生于古松之下,感土木之气而生,产云南,白而坚实者佳” 现代中国药材学:茯苓主产于云南、安徽、湖北,湖南、河南、贵州、四川、广西、浙江也有 分布,野生的以云南产品质量最佳称“云苓”,销全国并出口云茯苓历史沿革表见表1 表1 云茯苓历史沿革表 年代 书籍 产地及评价 汉 神农本草经 生山谷 汉 名医别录 生太山 南北朝 本草经集注 出郁州,自然成者,大如三、四升器,外皮黑细皱,内坚白,形如鸟兽 龟鳖者,良 宋 本草图经 泰华、嵩山皆有之,似人形、龟形者佳,皮黑,肉有赤、白二种 宋 证类本草 第一出华山,形极粗大雍州南山亦有形块无定,以似人、龟,鸟 形者佳 T/CACM XXXX2018 3 宋 宝庆本草折衷 生太山山谷大松下,及嵩高、三辅、泰华、西京,雍州。
明 太乙仙制本草药 性大全 云南、贵州者独佳,产深山谷中,在枯松根地小如鹅卵,大如龟鳖人 形,并向沉重结实(四五斤一块者愈佳) 清 本草从新 顾氏医镜 产云南,色白而坚实者佳,去皮 (产浙江者、色虽白而体松、其力甚薄、 近今茯苓颇多种者、其力更薄矣 现代 中华本草 吉林、安徽、浙江、福建、台湾、河南、湖北、广西、四川、贵州、云南 其中以云南为道地产区,安徽为最大种植区,品质皆佳 现代 中国药材学 主产于云南、安徽、湖北,湖南、河南、贵州、四川、广西、浙江也有分 布,野生的以云南产品质量最佳称“云苓” 6 道地产区及生境特征 6.1 道地产区 云南丽江、迪庆及其普洱、大理、楚雄等地 6.2 生境特征 云茯苓产区所处为亚热带季风气候,多山地,年平均气温在4.7-21.9 ,无严寒酷暑,年温差小, 日温差较大,每年5-10月为雨季,降雨较为集中,年降雨量在600-1100 mm,云茯苓多生长在植被覆盖 率较高、海拔在400-1000 m的向阳山坡上,气候凉爽、温暖湿润、土质疏松、排水良好,呈中性或微酸 性的砂质壤土中,多寄生在松科植物赤松或马尾松的松根上深入地下20-30 cm。
7 栽培及采收加工 7.1 栽培方法 茯苓的人工种植一般采取干段木或树蔸栽培,所用接种种源为购置的纯化菌种或鲜茯苓 干段木种植一般在每年10-12月选择直径12 cm以上的松树,砍树后铲面留筋(即去除部分树皮,露 出木质,同时纵向保留2-3 cm宽的树皮),晒至木质出现裂口后锯成70-80 cm的小段,并按“井”字形 堆垛于干燥向阳处段木垛上盖草料,四周开排水沟备用 农历2月中下旬至3月份天晴的时接种,将段木砍口,茯苓菌种掰成小块状,放在段木砍口部位和两 端锯截面处,用细土轻轻盖住,盖土厚度10-15 cm;间隔30 cm,并上地膜,压紧用鲜茯苓块接种则 在段木的上端锯开几处, 将鲜茯苓块贴上, 轻轻摩擦后用手压紧, 用土覆盖 种植过程注意消毒和防虫 树蔸种植一般利用伐木后留下的松树树蔸作材料在秋、冬季节伐松树后,在树桩上铲去4面树皮, 留下4条两指宽的引线(树皮,与上文铲面留筋相同)于第二年春、秋季接种, 在树蔸近根处锯一个深10 cm的缺口,将菌种木片紧放在缺口内,捆紧,用湿草纸包住后盖土 或在粗根基部侧面削去树皮, 并将一根松段木晒干后靠在此处, 然后把菌种木片紧靠粗根的去皮处 和松段木上,用松木片覆盖,压紧。
覆土4-7 cm厚 7.2 采收加工 茯苓一般在10-11月成熟时采收,或于第二年4-5月份采收采挖时根据地面的隆起状况,避免损失 其外皮 T/CACM XXXX2018 4 茯苓挖出后除去泥沙,堆置“发汗”后,摊开晾至表面干燥,再“发汗”,反复数次至现皱纹、内 部水分大部散失后,阴干,称为“茯苓个”;或将鲜茯苓按不同部位切制,阴干,分别称为“茯苓块” 和“茯苓片” 8 质量特征 8.1 质量要求 应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对茯苓的所有质量规定 8.2 性状特征 8.2.1 茯苓药材的性状特征 茯苓个:呈类球形、椭圆形、扁圆形或不规则团块,大小不一外皮薄而粗糙,棕褐色至黑褐色, 有明显的皱缩纹理体重,质坚实,断面颗粒性,有的具裂隙,外层淡棕色,内部白色,少数淡红色, 有的中间抱有松根气微,味淡,嚼之粘牙 茯苓块:为去皮后切制的茯苓,呈立方块状或方块状厚片,大小不一白色、淡红色或淡棕色 茯苓片:为去皮后切制的茯苓,呈不规则厚片,厚薄不一白色、淡红色或淡棕色 8.2.2 云茯苓药材的性状特征 茯苓个:呈类球形、椭圆形、扁圆形或不规则团块,大小不一外皮薄而粗糙,棕褐色至黑褐色, 有明显的皱缩纹理。
质坚体重,断面色白细腻,具颗粒性,极少具裂隙,外层淡棕色,内部白色,少数 淡红色,有的中间抱有松根气微,味淡,嚼之粘牙,粘性多强于其它产地 茯苓块:为去皮后切制的茯苓,呈立方块状或方块状厚片,大小不一,质坚实白色,淡红色或淡 棕色 茯苓片:为去皮后切制的茯苓,呈不规则厚片,厚薄不一,质坚实白色,淡红色或淡棕色 以体重坚实、外皮色棕褐、无裂隙、断面色白细腻、嚼之粘性强者为佳 9 包装和标签、标志、运输及贮存 9.1 包装和标签 药材以纸箱、布袋或透气纤维袋为宜应附标签,标签应注明道地产区、采收时间、批次和采收人 等信息,标签应符合GB/T 191的规定 9.2 标志 道地药材应附标志,并按规定使用道地药材标志 9.3 运输 应选择清洁、卫生、无污染、通风干燥、防潮的运输工具和场所,运输过程应防止雨淋和曝晒 9.4 贮存 应符合SB/T 11094、SB/T 11095的规定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