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氮肥与土壤》PPT课件.ppt

50页
  • 卖家[上传人]:汽***
  • 文档编号:577214867
  • 上传时间:2024-08-21
  • 文档格式:PPT
  • 文档大小:987.10KB
  • / 50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第六章第六章 土壤与植物氮素营养与氮肥土壤与植物氮素营养与氮肥 7.1 土壤的氮素营养土壤的氮素营养 7.1.1土壤中氮的含量和形态土壤中氮的含量和形态 耕地土壤全耕地土壤全耕地土壤全耕地土壤全N N::::0.4-3.8g/kg0.4-3.8g/kg,,,,平均平均平均平均1.31.3g/kg g/kg 自然土壤(未受侵蚀)全自然土壤(未受侵蚀)全自然土壤(未受侵蚀)全自然土壤(未受侵蚀)全N N含量为:含量为:含量为:含量为:0.4-7.50.4-7.5g/kgg/kg,,,,平平平平均为均为均为均为2.92.9g/kg g/kg 一、土壤氮素的含量一、土壤氮素的含量一、土壤氮素的含量一、土壤氮素的含量 我国自然植被下土壤表层的全我国自然植被下土壤表层的全我国自然植被下土壤表层的全我国自然植被下土壤表层的全N N含量,含量,含量,含量,从东向西,从东向西,从东向西,从东向西,全全全全氮含量沿黑土氮含量沿黑土氮含量沿黑土氮含量沿黑土→→黑钙土黑钙土黑钙土黑钙土→→棕钙棕钙棕钙棕钙→→灰钙土灰钙土灰钙土灰钙土→→漠境土的顺序漠境土的顺序漠境土的顺序漠境土的顺序逐逐逐逐渐减少渐减少渐减少渐减少。

      第六章第六章 土壤与植物氮素营养与氮肥土壤与植物氮素营养与氮肥 二、土壤二、土壤二、土壤二、土壤N N N N素的形态素的形态素的形态素的形态 无机态氮无机态氮无机态氮无机态氮(全(全(全(全N N含量含量含量含量1-10%1-10%左右左右左右左右 )))) 有机态氮有机态氮有机态氮有机态氮(占全(占全(占全(占全N N含量含量含量含量90%90%以上以上以上以上 ))))土壤土壤土壤土壤氮素氮素氮素氮素铵态氮铵态氮铵态氮铵态氮 硝态氮、亚硝态氮硝态氮、亚硝态氮硝态氮、亚硝态氮硝态氮、亚硝态氮 溶解态铵溶解态铵溶解态铵溶解态铵 交换性铵交换性铵交换性铵交换性铵 固定态铵固定态铵固定态铵固定态铵 有机氮一般不能被植物直接吸收利用,必须经过矿化有机氮一般不能被植物直接吸收利用,必须经过矿化有机氮一般不能被植物直接吸收利用,必须经过矿化有机氮一般不能被植物直接吸收利用,必须经过矿化作用分解成无机态作用分解成无机态作用分解成无机态作用分解成无机态N N,,,,才能被植物吸收利用才能被植物吸收利用才能被植物吸收利用才能被植物吸收利用 第六章第六章 土壤与植物氮素营养与氮肥土壤与植物氮素营养与氮肥 7.1.2 7.1.2土壤氮素的转化土壤氮素的转化 一、一、一、一、N N N N素的矿化与生物固持作用素的矿化与生物固持作用素的矿化与生物固持作用素的矿化与生物固持作用 1 1、有机态、有机态、有机态、有机态N N的矿化的矿化的矿化的矿化 N N素的矿化素的矿化素的矿化素的矿化是指土壤中有机态是指土壤中有机态是指土壤中有机态是指土壤中有机态N N在微生物的作用下分在微生物的作用下分在微生物的作用下分在微生物的作用下分解释放出铵或氨的过程。

      解释放出铵或氨的过程解释放出铵或氨的过程解释放出铵或氨的过程 有机态有机态有机态有机态N N的矿化大体上可分为两个阶段的矿化大体上可分为两个阶段的矿化大体上可分为两个阶段的矿化大体上可分为两个阶段 N N素的生物固持作用素的生物固持作用素的生物固持作用素的生物固持作用是指土壤中的微生物同化无机态是指土壤中的微生物同化无机态是指土壤中的微生物同化无机态是指土壤中的微生物同化无机态氮并将其转化为细胞体有机态氮的过程氮并将其转化为细胞体有机态氮的过程氮并将其转化为细胞体有机态氮的过程氮并将其转化为细胞体有机态氮的过程 第六章第六章 土壤与植物氮素营养与氮肥土壤与植物氮素营养与氮肥 ((((2 2)氨化阶段(氨化作用))氨化阶段(氨化作用))氨化阶段(氨化作用))氨化阶段(氨化作用) ((((1 1)氨基化阶段(氨基化作用))氨基化阶段(氨基化作用))氨基化阶段(氨基化作用))氨基化阶段(氨基化作用) 复杂的含复杂的含复杂的含复杂的含N N有机化合物(蛋白质、核酸、氨基糖及其有机化合物(蛋白质、核酸、氨基糖及其有机化合物(蛋白质、核酸、氨基糖及其有机化合物(蛋白质、核酸、氨基糖及其多聚体等)在微生物酶的作用下,逐化分解成简单的氨基多聚体等)在微生物酶的作用下,逐化分解成简单的氨基多聚体等)在微生物酶的作用下,逐化分解成简单的氨基多聚体等)在微生物酶的作用下,逐化分解成简单的氨基化合物化合物化合物化合物 氨基化合物在氨化细菌的作用下,通过氧化、还原、氨基化合物在氨化细菌的作用下,通过氧化、还原、氨基化合物在氨化细菌的作用下,通过氧化、还原、氨基化合物在氨化细菌的作用下,通过氧化、还原、水解等多种方式的作用生成氨。

      水解等多种方式的作用生成氨水解等多种方式的作用生成氨水解等多种方式的作用生成氨 第六章第六章 土壤与植物氮素营养与氮肥土壤与植物氮素营养与氮肥 通气良好时氧化脱出氨通气良好时氧化脱出氨通气良好时氧化脱出氨通气良好时氧化脱出氨 嫌气条件下还原脱出氨嫌气条件下还原脱出氨嫌气条件下还原脱出氨嫌气条件下还原脱出氨 一般可水解脱氨一般可水解脱氨一般可水解脱氨一般可水解脱氨 有机态氮的矿化是在多种微生物作用下完成的有机态氮的矿化是在多种微生物作用下完成的有机态氮的矿化是在多种微生物作用下完成的有机态氮的矿化是在多种微生物作用下完成的 第六章第六章 土壤与植物氮素营养与氮肥土壤与植物氮素营养与氮肥 2 2、、、、N N素的生物固持素的生物固持素的生物固持素的生物固持 土壤中的微生物同化无机态土壤中的微生物同化无机态土壤中的微生物同化无机态土壤中的微生物同化无机态N N,,,,将其转化为细胞体中将其转化为细胞体中将其转化为细胞体中将其转化为细胞体中有机态有机态有机态有机态N N。

      二、铵的粘土矿物固定与释放二、铵的粘土矿物固定与释放二、铵的粘土矿物固定与释放二、铵的粘土矿物固定与释放 铵的固定:铵的固定:铵的固定:铵的固定:铵被土壤中的粘土矿物所吸持而形成非交铵被土壤中的粘土矿物所吸持而形成非交铵被土壤中的粘土矿物所吸持而形成非交铵被土壤中的粘土矿物所吸持而形成非交换性铵的过程换性铵的过程换性铵的过程换性铵的过程 铵的释放:铵的释放:铵的释放:铵的释放:土壤中粘土矿物所吸持的非交换性铵转化土壤中粘土矿物所吸持的非交换性铵转化土壤中粘土矿物所吸持的非交换性铵转化土壤中粘土矿物所吸持的非交换性铵转化成交换性铵,甚至水溶性铵的过程成交换性铵,甚至水溶性铵的过程成交换性铵,甚至水溶性铵的过程成交换性铵,甚至水溶性铵的过程 第六章第六章 土壤与植物氮素营养与氮肥土壤与植物氮素营养与氮肥 1 1、粘土矿物对铵的固定、粘土矿物对铵的固定、粘土矿物对铵的固定、粘土矿物对铵的固定 粘土矿物中固定铵的主要是粘土矿物中固定铵的主要是粘土矿物中固定铵的主要是粘土矿物中固定铵的主要是2 2::::l l型粘土矿物型粘土矿物型粘土矿物型粘土矿物 影响土壤对影响土壤对影响土壤对影响土壤对NHNH4 4+ +固定的因素:固定的因素:固定的因素:固定的因素: ((((1 1)粘土矿物的种类、数量)粘土矿物的种类、数量)粘土矿物的种类、数量)粘土矿物的种类、数量 ((((2 2)土壤质地)土壤质地)土壤质地)土壤质地 蛭石>蒙脱石,伊利石的固铵能力取决于风化程度和蛭石>蒙脱石,伊利石的固铵能力取决于风化程度和蛭石>蒙脱石,伊利石的固铵能力取决于风化程度和蛭石>蒙脱石,伊利石的固铵能力取决于风化程度和K+K+的饱和度。

      的饱和度的饱和度的饱和度 粘粒和细粉砂含量越高的土壤固铵能力越强粘粒和细粉砂含量越高的土壤固铵能力越强粘粒和细粉砂含量越高的土壤固铵能力越强粘粒和细粉砂含量越高的土壤固铵能力越强 第六章第六章 土壤与植物氮素营养与氮肥土壤与植物氮素营养与氮肥 ((((3 3))))pH pH 土壤固铵的能力一般随土壤固铵的能力一般随土壤固铵的能力一般随土壤固铵的能力一般随pHpH升高而增大升高而增大升高而增大升高而增大 ((((4 4)溶液中)溶液中)溶液中)溶液中NHNH4 4+ +的浓度的浓度的浓度的浓度 土壤对土壤对土壤对土壤对NHNH4 4+ +的固定量一般随溶液中的固定量一般随溶液中的固定量一般随溶液中的固定量一般随溶液中NHNH4 4+ +的浓度增加的浓度增加的浓度增加的浓度增加而增大 ((((5 5)伴随离子)伴随离子)伴随离子)伴随离子 K K+ +的存在会抑制粘土矿物对的存在会抑制粘土矿物对的存在会抑制粘土矿物对的存在会抑制粘土矿物对NHNH4 4+ +的固定的固定的固定的固定 2 2、土壤固定态铵的释放、土壤固定态铵的释放、土壤固定态铵的释放、土壤固定态铵的释放 一般认为:土壤中固定态铵与交换性铵处在相互转化一般认为:土壤中固定态铵与交换性铵处在相互转化一般认为:土壤中固定态铵与交换性铵处在相互转化一般认为:土壤中固定态铵与交换性铵处在相互转化的动态平衡中。

      的动态平衡中的动态平衡中的动态平衡中 第六章第六章 土壤与植物氮素营养与氮肥土壤与植物氮素营养与氮肥 三、硝化作用三、硝化作用三、硝化作用三、硝化作用 土壤中的铵或氨,在有氧的条件下,经亚硝化细菌和土壤中的铵或氨,在有氧的条件下,经亚硝化细菌和土壤中的铵或氨,在有氧的条件下,经亚硝化细菌和土壤中的铵或氨,在有氧的条件下,经亚硝化细菌和硝化细菌的作用氧化为硝酸盐的过程称硝化作用硝化细菌的作用氧化为硝酸盐的过程称硝化作用硝化细菌的作用氧化为硝酸盐的过程称硝化作用硝化细菌的作用氧化为硝酸盐的过程称硝化作用 影响硝化作用的条件影响硝化作用的条件影响硝化作用的条件影响硝化作用的条件 :::: 1 1、土壤通气、土壤通气、土壤通气、土壤通气 一般在田间持水量的一般在田间持水量的一般在田间持水量的一般在田间持水量的50-60%50-60%时,硝化作用最旺盛时,硝化作用最旺盛时,硝化作用最旺盛时,硝化作用最旺盛 2 2、土壤反应、土壤反应、土壤反应、土壤反应 土壤土壤土壤土壤pHpH与硝化作用具有很好的相关性与硝化作用具有很好的相关性与硝化作用具有很好的相关性与硝化作用具有很好的相关性 第六章第六章 土壤与植物氮素营养与氮肥土壤与植物氮素营养与氮肥 3 3、土壤温度、土壤温度、土壤温度、土壤温度 一般来讲硝化作用最适宜的土温一般来讲硝化作用最适宜的土温一般来讲硝化作用最适宜的土温一般来讲硝化作用最适宜的土温20-25℃ 20-25℃ 4 4、施肥、施肥、施肥、施肥 5 5、根系、根系、根系、根系 四、反硝化作用四、反硝化作用四、反硝化作用四、反硝化作用 指硝酸盐、亚硝酸盐被还原为气态氮的过程。

      指硝酸盐、亚硝酸盐被还原为气态氮的过程指硝酸盐、亚硝酸盐被还原为气态氮的过程指硝酸盐、亚硝酸盐被还原为气态氮的过程 反硝化作用有两种机制:反硝化作用有两种机制:反硝化作用有两种机制:反硝化作用有两种机制:微生物机制和化学机制微生物机制和化学机制微生物机制和化学机制微生物机制和化学机制 第六章第六章 土壤与植物氮素营养与氮肥土壤与植物氮素营养与氮肥 1 1、微生物机制、微生物机制、微生物机制、微生物机制 由反硝化细菌所引起的反硝化作用,它是土壤中反硝由反硝化细菌所引起的反硝化作用,它是土壤中反硝由反硝化细菌所引起的反硝化作用,它是土壤中反硝由反硝化细菌所引起的反硝化作用,它是土壤中反硝化作用的主要形式化作用的主要形式化作用的主要形式化作用的主要形式 2 2、化学机制、化学机制、化学机制、化学机制 硝酸盐在一定条件下所进行的纯化学分解过程,反硝硝酸盐在一定条件下所进行的纯化学分解过程,反硝硝酸盐在一定条件下所进行的纯化学分解过程,反硝硝酸盐在一定条件下所进行的纯化学分解过程,反硝化的产物主要是分子态氮(化的产物主要是分子态氮(化的产物主要是分子态氮(化的产物主要是分子态氮(N N2 2)、)、)、)、一氧化氮(一氧化氮(一氧化氮(一氧化氮(NONO),),),),它它它它不是反硝化作用的主要形式。

      不是反硝化作用的主要形式不是反硝化作用的主要形式不是反硝化作用的主要形式 第六章第六章 土壤与植物氮素营养与氮肥土壤与植物氮素营养与氮肥 影响反硝化作用的条件:影响反硝化作用的条件:影响反硝化作用的条件:影响反硝化作用的条件: ((((1 1)通气条件)通气条件)通气条件)通气条件 嫌气条件下,会产生反硝化作用嫌气条件下,会产生反硝化作用嫌气条件下,会产生反硝化作用嫌气条件下,会产生反硝化作用 ((((2 2)土壤中有机物质)土壤中有机物质)土壤中有机物质)土壤中有机物质 土壤中易分解的有机物质含量高,会促进反硝化作用土壤中易分解的有机物质含量高,会促进反硝化作用土壤中易分解的有机物质含量高,会促进反硝化作用土壤中易分解的有机物质含量高,会促进反硝化作用 ((((3 3)温度)温度)温度)温度 ((((4 4))))pH pH ((((5 5)土壤中)土壤中)土壤中)土壤中NONO3 3- -的含量的含量的含量的含量 第六章第六章 土壤与植物氮素营养与氮肥土壤与植物氮素营养与氮肥 五、铵的吸附与解吸五、铵的吸附与解吸五、铵的吸附与解吸五、铵的吸附与解吸 铵的吸附:土壤溶液中的铵的吸附:土壤溶液中的铵的吸附:土壤溶液中的铵的吸附:土壤溶液中的NHNH4 4+ +被土壤颗粒所吸附的过被土壤颗粒所吸附的过被土壤颗粒所吸附的过被土壤颗粒所吸附的过程。

      程 铵的解吸:土壤固相表面吸附的铵的解吸:土壤固相表面吸附的铵的解吸:土壤固相表面吸附的铵的解吸:土壤固相表面吸附的NHNH4 4+ +由土壤固相进入由土壤固相进入由土壤固相进入由土壤固相进入液相的过程液相的过程液相的过程液相的过程 铵的吸附与解吸是铵的吸附与解吸是铵的吸附与解吸是铵的吸附与解吸是NHNH4 4+ +在土壤固相与液相之间存在的在土壤固相与液相之间存在的在土壤固相与液相之间存在的在土壤固相与液相之间存在的一种动态平衡一种动态平衡一种动态平衡一种动态平衡 六、铵六、铵六、铵六、铵- - - -氨平衡与氨挥发氨平衡与氨挥发氨平衡与氨挥发氨平衡与氨挥发 第六章第六章 土壤与植物氮素营养与氮肥土壤与植物氮素营养与氮肥 7.2 植物的植物的N素营养素营养 7.2.1 植物体内植物体内N素的含量和分布素的含量和分布 1 1、除、除、除、除C H OC H O外,外,外,外,N N是作物体内含量较多的元素,在作是作物体内含量较多的元素,在作是作物体内含量较多的元素,在作是作物体内含量较多的元素,在作物体内的总含量为物体内的总含量为物体内的总含量为物体内的总含量为0.30.3%-%-%-%-5 5%。

      % 2 2、不同的植物含、不同的植物含、不同的植物含、不同的植物含N N量不同含量不同含量不同含量不同含N N量最多的是豆科作物量最多的是豆科作物量最多的是豆科作物量最多的是豆科作物和豆科绿肥作物和豆科绿肥作物和豆科绿肥作物和豆科绿肥作物 3 3、不同器官含、不同器官含、不同器官含、不同器官含N N量不同:对同一作物来讲,幼嫩器量不同:对同一作物来讲,幼嫩器量不同:对同一作物来讲,幼嫩器量不同:对同一作物来讲,幼嫩器官及种子含量高;叶子高于茎、杆、根官及种子含量高;叶子高于茎、杆、根官及种子含量高;叶子高于茎、杆、根官及种子含量高;叶子高于茎、杆、根 4 4、生长时期不同,、生长时期不同,、生长时期不同,、生长时期不同,N N在植物体内的分布不同在植物体内的分布不同在植物体内的分布不同在植物体内的分布不同 第六章第六章 土壤与植物氮素营养与氮肥土壤与植物氮素营养与氮肥 7.2.2 氮的生理功能氮的生理功能 1 1、、、、N N是组成蛋白质和核酸的重要组成元素是组成蛋白质和核酸的重要组成元素是组成蛋白质和核酸的重要组成元素是组成蛋白质和核酸的重要组成元素 2 2、叶绿素的重要组分、叶绿素的重要组分、叶绿素的重要组分、叶绿素的重要组分 3 3、、、、N N是酶、多种维生素及其它一些有机化合物的组是酶、多种维生素及其它一些有机化合物的组是酶、多种维生素及其它一些有机化合物的组是酶、多种维生素及其它一些有机化合物的组分分分分 7.2.3植物对植物对N素的吸收利用素的吸收利用 大气中含氮(大气中含氮(大气中含氮(大气中含氮(N N2 2))))80%80%。

      但除豆科植物外,一般植物但除豆科植物外,一般植物但除豆科植物外,一般植物但除豆科植物外,一般植物不能吸收利用根系吸收的主要是不能吸收利用根系吸收的主要是不能吸收利用根系吸收的主要是不能吸收利用根系吸收的主要是NHNH4 4+ +和和和和NONO3 3- - 第六章第六章 土壤与植物氮素营养与氮肥土壤与植物氮素营养与氮肥 植物吸收植物吸收植物吸收植物吸收NHNH4 4+ +-N-N和和和和NONO3 3- --N-N后,需要在植物体内进一后,需要在植物体内进一后,需要在植物体内进一后,需要在植物体内进一步同化为氨基酸,最后合成蛋白质步同化为氨基酸,最后合成蛋白质步同化为氨基酸,最后合成蛋白质步同化为氨基酸,最后合成蛋白质 NH NH4 4+ +-N-N可在植物体内直接同化为氨基酸可在植物体内直接同化为氨基酸可在植物体内直接同化为氨基酸可在植物体内直接同化为氨基酸 NO NO3 3- --N-N不能直接同化为氨基酸,需要先还原为铵态氮,不能直接同化为氨基酸,需要先还原为铵态氮,不能直接同化为氨基酸,需要先还原为铵态氮,不能直接同化为氨基酸,需要先还原为铵态氮,才能进一步同化为氨基酸。

      才能进一步同化为氨基酸才能进一步同化为氨基酸才能进一步同化为氨基酸 第六章第六章 土壤与植物氮素营养与氮肥土壤与植物氮素营养与氮肥 一、铵态氮的同化一、铵态氮的同化一、铵态氮的同化一、铵态氮的同化 1 1、植物吸收的铵态氮与呼吸作用产生的各种酮酸作、植物吸收的铵态氮与呼吸作用产生的各种酮酸作、植物吸收的铵态氮与呼吸作用产生的各种酮酸作、植物吸收的铵态氮与呼吸作用产生的各种酮酸作用,形成氨基酸用,形成氨基酸用,形成氨基酸用,形成氨基酸 第六章第六章 土壤与植物氮素营养与氮肥土壤与植物氮素营养与氮肥 2 2、氨基酸的形成还可通过转氮基作用,由一种氨基、氨基酸的形成还可通过转氮基作用,由一种氨基、氨基酸的形成还可通过转氮基作用,由一种氨基、氨基酸的形成还可通过转氮基作用,由一种氨基酸变成另外一种氨基酸酸变成另外一种氨基酸酸变成另外一种氨基酸酸变成另外一种氨基酸 3 3、当供、当供、当供、当供N N充足时,氨还能在酰胺合成酶的作用下,充足时,氨还能在酰胺合成酶的作用下,充足时,氨还能在酰胺合成酶的作用下,充足时,氨还能在酰胺合成酶的作用下,与氨基酸进一步化合形成酰胺。

      与氨基酸进一步化合形成酰胺与氨基酸进一步化合形成酰胺与氨基酸进一步化合形成酰胺 第六章第六章 土壤与植物氮素营养与氮肥土壤与植物氮素营养与氮肥 植物体内不是所有的氨基酸都能形成酰胺,只有植物体内不是所有的氨基酸都能形成酰胺,只有植物体内不是所有的氨基酸都能形成酰胺,只有植物体内不是所有的氨基酸都能形成酰胺,只有GluGlu和和和和AspAsp能形成相应的酰胺能形成相应的酰胺能形成相应的酰胺能形成相应的酰胺 酰胺的形成在植物体内有很重要的意义酰胺的形成在植物体内有很重要的意义酰胺的形成在植物体内有很重要的意义酰胺的形成在植物体内有很重要的意义 其次,能消除植物体内游离氨的毒害作用,是解除氨其次,能消除植物体内游离氨的毒害作用,是解除氨其次,能消除植物体内游离氨的毒害作用,是解除氨其次,能消除植物体内游离氨的毒害作用,是解除氨毒的一种形式毒的一种形式毒的一种形式毒的一种形式 它是植物体内氨的一种贮藏形式它是植物体内氨的一种贮藏形式它是植物体内氨的一种贮藏形式它是植物体内氨的一种贮藏形式 第六章第六章 土壤与植物氮素营养与氮肥土壤与植物氮素营养与氮肥 二、植物对二、植物对二、植物对二、植物对NONO3 3- --N-N的同化的同化的同化的同化 催化第一步反应的是硝酸还原酶,它是一种钼金属黄催化第一步反应的是硝酸还原酶,它是一种钼金属黄催化第一步反应的是硝酸还原酶,它是一种钼金属黄催化第一步反应的是硝酸还原酶,它是一种钼金属黄素蛋白,它是以素蛋白,它是以素蛋白,它是以素蛋白,它是以FADFAD作为辅酶,以作为辅酶,以作为辅酶,以作为辅酶,以MoMo作为活化剂,在这作为活化剂,在这作为活化剂,在这作为活化剂,在这一个反应中电子供体是一个反应中电子供体是一个反应中电子供体是一个反应中电子供体是NADPHNADPH或或或或NADHNADH。

      第六章第六章 土壤与植物氮素营养与氮肥土壤与植物氮素营养与氮肥 催化第二步反应的是亚硝酸还原酶,在这一个反应中催化第二步反应的是亚硝酸还原酶,在这一个反应中催化第二步反应的是亚硝酸还原酶,在这一个反应中催化第二步反应的是亚硝酸还原酶,在这一个反应中以还原态的铁氧还蛋白作为电子供体,把电子传递给以还原态的铁氧还蛋白作为电子供体,把电子传递给以还原态的铁氧还蛋白作为电子供体,把电子传递给以还原态的铁氧还蛋白作为电子供体,把电子传递给NONO2 2- -, ,将将将将NONO2 2- -还原为还原为还原为还原为NHNH4 4+ + 将将将将NONO3 3- --N-N还原为还原为还原为还原为NHNH4 4+ +-N-N,,,,形成的铵再与呼吸作用中形成的铵再与呼吸作用中形成的铵再与呼吸作用中形成的铵再与呼吸作用中产生的各种酮酸作用形成氨基酸,进一步合成蛋白质产生的各种酮酸作用形成氨基酸,进一步合成蛋白质产生的各种酮酸作用形成氨基酸,进一步合成蛋白质产生的各种酮酸作用形成氨基酸,进一步合成蛋白质 第六章第六章 土壤与植物氮素营养与氮肥土壤与植物氮素营养与氮肥 7.2.4 N素不足或过多对植物生长发育的影响素不足或过多对植物生长发育的影响 一、缺一、缺一、缺一、缺N N 1 1、植株矮小、生长缓、植株矮小、生长缓、植株矮小、生长缓、植株矮小、生长缓慢,叶片数少、叶片小;慢,叶片数少、叶片小;慢,叶片数少、叶片小;慢,叶片数少、叶片小; 2 2、叶绿素含量低、、叶绿素含量低、、叶绿素含量低、、叶绿素含量低、叶片呈黄绿色,严重时叶叶片呈黄绿色,严重时叶叶片呈黄绿色,严重时叶叶片呈黄绿色,严重时叶片变黄;片变黄;片变黄;片变黄; 3 3、老叶先黄(、老叶先黄(、老叶先黄(、老叶先黄(N N移动移动移动移动性大,缺性大,缺性大,缺性大,缺N N时,下部叶片时,下部叶片时,下部叶片时,下部叶片先变黄,干旱时是整株变先变黄,干旱时是整株变先变黄,干旱时是整株变先变黄,干旱时是整株变黄。

      黄 第六章第六章 土壤与植物氮素营养与氮肥土壤与植物氮素营养与氮肥 第六章第六章 土壤与植物氮素营养与氮肥土壤与植物氮素营养与氮肥西芹缺氮西芹缺氮 第六章第六章 土壤与植物氮素营养与氮肥土壤与植物氮素营养与氮肥 第六章第六章 土壤与植物氮素营养与氮肥土壤与植物氮素营养与氮肥 二、二、二、二、N N素供应过多素供应过多素供应过多素供应过多 1 1、降低植物的抗、降低植物的抗、降低植物的抗、降低植物的抗逆性逆性逆性逆性 2 2、贪青晚熟、粒、贪青晚熟、粒、贪青晚熟、粒、贪青晚熟、粒不饱满不饱满不饱满不饱满 3 3、降低某些农产、降低某些农产、降低某些农产、降低某些农产品的品质品的品质品的品质品的品质 第六章第六章 土壤与植物氮素营养与氮肥土壤与植物氮素营养与氮肥                                                                                                                                                                                      水水稻稻田田氮氮肥肥过过多多群群体体太太大大遇遇风风倒倒伏伏 第六章第六章 土壤与植物氮素营养与氮肥土壤与植物氮素营养与氮肥 氮肥品种很多,大致可分为铵态氮肥、硝态氮肥、硝氮肥品种很多,大致可分为铵态氮肥、硝态氮肥、硝氮肥品种很多,大致可分为铵态氮肥、硝态氮肥、硝氮肥品种很多,大致可分为铵态氮肥、硝态氮肥、硝铵态氮肥、酰胺态氮、和氰氨态氮肥等。

      铵态氮肥、酰胺态氮、和氰氨态氮肥等铵态氮肥、酰胺态氮、和氰氨态氮肥等铵态氮肥、酰胺态氮、和氰氨态氮肥等7.3 氮肥的种类、性质及施用氮肥的种类、性质及施用 7.3.1 7.3.1 铵态氮肥性质及施用铵态氮肥性质及施用铵态氮肥性质及施用铵态氮肥性质及施用 铵态氮肥共性:铵态氮肥共性:铵态氮肥共性:铵态氮肥共性: ((((4 4)在通气良好时,会通过硝化作用转化为)在通气良好时,会通过硝化作用转化为)在通气良好时,会通过硝化作用转化为)在通气良好时,会通过硝化作用转化为NONO3 3- --N-N ((((1 1)都易溶于水,是速效性)都易溶于水,是速效性)都易溶于水,是速效性)都易溶于水,是速效性N N肥,作物容易吸收利用肥,作物容易吸收利用肥,作物容易吸收利用肥,作物容易吸收利用 ((((2 2))))NHNH4 4+ +易被土壤胶体所吸附,移动性不大,不易流易被土壤胶体所吸附,移动性不大,不易流易被土壤胶体所吸附,移动性不大,不易流易被土壤胶体所吸附,移动性不大,不易流失 ((((3 3)碱性条件下会有氨的挥发损失。

      碱性条件下会有氨的挥发损失碱性条件下会有氨的挥发损失碱性条件下会有氨的挥发损失 第六章第六章 土壤与植物氮素营养与氮肥土壤与植物氮素营养与氮肥 1 1、硫酸铵和氯化铵、硫酸铵和氯化铵、硫酸铵和氯化铵、硫酸铵和氯化铵 ((((1 1)两种肥料都是白色结晶,都有吸湿性,结块性,)两种肥料都是白色结晶,都有吸湿性,结块性,)两种肥料都是白色结晶,都有吸湿性,结块性,)两种肥料都是白色结晶,都有吸湿性,结块性,但吸湿性但吸湿性但吸湿性但吸湿性NHNH4 4ClCl>>>>(NH(NH4 4) )2 2SOSO4 4 ((((2 2))))有效养分含量有效养分含量有效养分含量有效养分含量NHNH4 4ClCl>>>>(NH(NH4 4) )2 2SOSO4 4 ((((3 3))))两种肥料都是化学中性,生理酸性肥料两种肥料都是化学中性,生理酸性肥料两种肥料都是化学中性,生理酸性肥料两种肥料都是化学中性,生理酸性肥料 ((((4 4))))NHNH4 4ClCl和和和和( (NHNH4 4) )2 2SOSO4 4都能通过硝化作用使都能通过硝化作用使都能通过硝化作用使都能通过硝化作用使NHNH4 4+ +-N-N转转转转化为化为化为化为NONO3 3——N N。

      ((((5 5)))) ( (NHNH4 4) )2 2SOSO4 4可做基肥、种肥、追肥,但可做基肥、种肥、追肥,但可做基肥、种肥、追肥,但可做基肥、种肥、追肥,但NHNH4 4ClCl不宜不宜不宜不宜做种肥和在秧田上施用做种肥和在秧田上施用做种肥和在秧田上施用做种肥和在秧田上施用 ((((6 6)忌氯作物不宜施)忌氯作物不宜施)忌氯作物不宜施)忌氯作物不宜施NHNH4 4ClCl 第六章第六章 土壤与植物氮素营养与氮肥土壤与植物氮素营养与氮肥 2 2、碳酸氢铵、碳酸氢铵、碳酸氢铵、碳酸氢铵 ((((1 1)理化性质)理化性质)理化性质)理化性质 ①①①①NHNH4 4HCOHCO3 3含含含含N N量量量量17%17%左右,很容易分解,引起氮的左右,很容易分解,引起氮的左右,很容易分解,引起氮的左右,很容易分解,引起氮的挥发损失挥发损失挥发损失挥发损失 ②②②②白色粉末、易吸湿、结块,水溶液中呈碱性反应白色粉末、易吸湿、结块,水溶液中呈碱性反应白色粉末、易吸湿、结块,水溶液中呈碱性反应白色粉末、易吸湿、结块,水溶液中呈碱性反应pH8.2-8.4pH8.2-8.4。

      ((((2 2)在土壤中的转化及对土壤的影响)在土壤中的转化及对土壤的影响)在土壤中的转化及对土壤的影响)在土壤中的转化及对土壤的影响 在一般用量条件下,在一般用量条件下,在一般用量条件下,在一般用量条件下, NHNH4 4HCOHCO3 3对土壤的酸碱性没有对土壤的酸碱性没有对土壤的酸碱性没有对土壤的酸碱性没有太大影响太大影响太大影响太大影响 第六章第六章 土壤与植物氮素营养与氮肥土壤与植物氮素营养与氮肥 ((((3 3)施用)施用)施用)施用 NH NH4 4HCOHCO3 3宜做基肥和追肥,不宜做种肥或在秧田上宜做基肥和追肥,不宜做种肥或在秧田上宜做基肥和追肥,不宜做种肥或在秧田上宜做基肥和追肥,不宜做种肥或在秧田上施用 施用原则:施用原则:施用原则:施用原则: ②②②②避开高温季节和高温时期施用避开高温季节和高温时期施用避开高温季节和高温时期施用避开高温季节和高温时期施用 ①①①①不离土、不离水、先肥土、后肥苗的原则;不离土、不离水、先肥土、后肥苗的原则;不离土、不离水、先肥土、后肥苗的原则;不离土、不离水、先肥土、后肥苗的原则; 第六章第六章 土壤与植物氮素营养与氮肥土壤与植物氮素营养与氮肥 7.3.2 7.3.2 硝态氮肥和硝铵氮肥的性质及施用硝态氮肥和硝铵氮肥的性质及施用硝态氮肥和硝铵氮肥的性质及施用硝态氮肥和硝铵氮肥的性质及施用 共同特点:共同特点:共同特点:共同特点: ((((4 4)大多数有很强的助燃性和爆炸性,在贮存运输中)大多数有很强的助燃性和爆炸性,在贮存运输中)大多数有很强的助燃性和爆炸性,在贮存运输中)大多数有很强的助燃性和爆炸性,在贮存运输中要注意安全。

      要注意安全要注意安全要注意安全 ((((1 1)易溶于水,是速效性氮肥,吸湿性强,易结块易溶于水,是速效性氮肥,吸湿性强,易结块易溶于水,是速效性氮肥,吸湿性强,易结块易溶于水,是速效性氮肥,吸湿性强,易结块 ((((2 2))))NONO3 3- -不易被土壤胶体吸附,易流失不易被土壤胶体吸附,易流失不易被土壤胶体吸附,易流失不易被土壤胶体吸附,易流失 ((((3 3)在水田中易通过反硝化作用而造成)在水田中易通过反硝化作用而造成)在水田中易通过反硝化作用而造成)在水田中易通过反硝化作用而造成N N素的损失素的损失素的损失素的损失 第六章第六章 土壤与植物氮素营养与氮肥土壤与植物氮素营养与氮肥 1 1、硝酸铵、硝酸铵、硝酸铵、硝酸铵 ((((1 1)理化性质)理化性质)理化性质)理化性质 ①①①①NHNH4 4NONO3 3是白色晶体,含是白色晶体,含是白色晶体,含是白色晶体,含N33-34%N33-34%,,,,因含有杂质而因含有杂质而因含有杂质而因含有杂质而略带黄色,易溶于水略带黄色,易溶于水略带黄色,易溶于水略带黄色,易溶于水 ②②②②NHNH4 4NONO3 3具有很强的吸湿性,易结块。

      具有很强的吸湿性,易结块具有很强的吸湿性,易结块具有很强的吸湿性,易结块 ③③③③NHNH4 4NONO3 3具有很强的助燃性、爆炸性具有很强的助燃性、爆炸性具有很强的助燃性、爆炸性具有很强的助燃性、爆炸性 第六章第六章 土壤与植物氮素营养与氮肥土壤与植物氮素营养与氮肥 ((((2 2)在土壤中的转化以及对土壤的影响)在土壤中的转化以及对土壤的影响)在土壤中的转化以及对土壤的影响)在土壤中的转化以及对土壤的影响 NH NH4 4+ +可被土壤或作物吸收可被土壤或作物吸收可被土壤或作物吸收可被土壤或作物吸收 NO NO3 3- -可被作物吸收可被作物吸收可被作物吸收可被作物吸收,,,,也可随水流失也可随水流失也可随水流失也可随水流失 无副成分残留无副成分残留无副成分残留无副成分残留 ((((3 3)施用)施用)施用)施用 一般认为一般认为一般认为一般认为NHNH4 4NONO3 3不宜在水田上施用,主要在旱地上不宜在水田上施用,主要在旱地上不宜在水田上施用,主要在旱地上不宜在水田上施用,主要在旱地上施用。

      施用 第六章第六章 土壤与植物氮素营养与氮肥土壤与植物氮素营养与氮肥 ①①①①不宜做基肥施用不宜做基肥施用不宜做基肥施用不宜做基肥施用 ②②②②也不宜做种肥施用也不宜做种肥施用也不宜做种肥施用也不宜做种肥施用 ③③③③最适宜做追肥施用最适宜做追肥施用最适宜做追肥施用最适宜做追肥施用 ④④④④不宜与有机肥料混合堆沤不宜与有机肥料混合堆沤不宜与有机肥料混合堆沤不宜与有机肥料混合堆沤 第六章第六章 土壤与植物氮素营养与氮肥土壤与植物氮素营养与氮肥 2 2、硝酸钠、硝酸钙、硝酸钠、硝酸钙、硝酸钠、硝酸钙、硝酸钠、硝酸钙 ((((1 1)都是生理碱性肥料,都适宜施用在酸性土壤上,)都是生理碱性肥料,都适宜施用在酸性土壤上,)都是生理碱性肥料,都适宜施用在酸性土壤上,)都是生理碱性肥料,都适宜施用在酸性土壤上,尤其是尤其是尤其是尤其是Ca(NOCa(NO3 3) )2 2更适宜施用在缺更适宜施用在缺更适宜施用在缺更适宜施用在缺CaCa的酸性土壤上。

      的酸性土壤上的酸性土壤上的酸性土壤上 ((((2 2)不宜在水田上施用,最好施用在旱地上不宜在水田上施用,最好施用在旱地上不宜在水田上施用,最好施用在旱地上不宜在水田上施用,最好施用在旱地上 ((((3 3))))NaNONaNO3 3最适宜施用在喜钠的作用上,比如甜菜,最适宜施用在喜钠的作用上,比如甜菜,最适宜施用在喜钠的作用上,比如甜菜,最适宜施用在喜钠的作用上,比如甜菜,萝卜 ((((4 4)都不宜与有机肥料混合堆沤,以免引起反硝化)都不宜与有机肥料混合堆沤,以免引起反硝化)都不宜与有机肥料混合堆沤,以免引起反硝化)都不宜与有机肥料混合堆沤,以免引起反硝化损失 第六章第六章 土壤与植物氮素营养与氮肥土壤与植物氮素营养与氮肥 7.3.3 7.3.3 酰胺胺态氮肥的性质及施用酰胺胺态氮肥的性质及施用酰胺胺态氮肥的性质及施用酰胺胺态氮肥的性质及施用 尿素:尿素:尿素:尿素:CO(NHCO(NH2 2) )2 2 1 1、理化性质、理化性质、理化性质、理化性质 ((((1 1)白色结晶,易溶于水)白色结晶,易溶于水)白色结晶,易溶于水)白色结晶,易溶于水 ((((2 2)干燥时具有良好的物理性状,但在高温、高湿)干燥时具有良好的物理性状,但在高温、高湿)干燥时具有良好的物理性状,但在高温、高湿)干燥时具有良好的物理性状,但在高温、高湿条件下易潮解条件下易潮解条件下易潮解条件下易潮解 ((((3 3)尿素本身不含缩二脲,但在生产过程中会产生)尿素本身不含缩二脲,但在生产过程中会产生)尿素本身不含缩二脲,但在生产过程中会产生)尿素本身不含缩二脲,但在生产过程中会产生缩二脲缩二脲缩二脲缩二脲 第六章第六章 土壤与植物氮素营养与氮肥土壤与植物氮素营养与氮肥 2 2、尿素施入土壤中的转化、尿素施入土壤中的转化、尿素施入土壤中的转化、尿素施入土壤中的转化 CO(NH CO(NH2 2) )2 2在土壤中脲酶的作用下水解转化为在土壤中脲酶的作用下水解转化为在土壤中脲酶的作用下水解转化为在土壤中脲酶的作用下水解转化为( (NHNH4 4) )2 2COCO3 3 在一般用量条件下尿素对土壤酸碱反应影响不大在一般用量条件下尿素对土壤酸碱反应影响不大在一般用量条件下尿素对土壤酸碱反应影响不大在一般用量条件下尿素对土壤酸碱反应影响不大 3 3、施用、施用、施用、施用 尿素可做基肥和追肥,不宜做种肥和在秧田上施用。

      尿素可做基肥和追肥,不宜做种肥和在秧田上施用尿素可做基肥和追肥,不宜做种肥和在秧田上施用尿素可做基肥和追肥,不宜做种肥和在秧田上施用但尿素不管是做基肥还是做追肥施用,都要求深追覆土以但尿素不管是做基肥还是做追肥施用,都要求深追覆土以但尿素不管是做基肥还是做追肥施用,都要求深追覆土以但尿素不管是做基肥还是做追肥施用,都要求深追覆土以减少氨的挥发损失减少氨的挥发损失减少氨的挥发损失减少氨的挥发损失 第六章第六章 土壤与植物氮素营养与氮肥土壤与植物氮素营养与氮肥尿素特别适宜做根外追肥施用:尿素特别适宜做根外追肥施用:尿素特别适宜做根外追肥施用:尿素特别适宜做根外追肥施用: ①①①①尿素是中性有机物,电离度小,对植物茎叶损伤小尿素是中性有机物,电离度小,对植物茎叶损伤小尿素是中性有机物,电离度小,对植物茎叶损伤小尿素是中性有机物,电离度小,对植物茎叶损伤小 ②②②②尿素是水溶性的,分子体积小,容易透过细胞膜,尿素是水溶性的,分子体积小,容易透过细胞膜,尿素是水溶性的,分子体积小,容易透过细胞膜,尿素是水溶性的,分子体积小,容易透过细胞膜,有吸湿性,易被叶片吸收。

      有吸湿性,易被叶片吸收有吸湿性,易被叶片吸收有吸湿性,易被叶片吸收 ③③③③素扩散性大,易吸收素扩散性大,易吸收素扩散性大,易吸收素扩散性大,易吸收 ④④④④尿素进入叶片后,引起质壁分离的现象少尿素进入叶片后,引起质壁分离的现象少尿素进入叶片后,引起质壁分离的现象少尿素进入叶片后,引起质壁分离的现象少 尿素作根外追肥时浓度一般在尿素作根外追肥时浓度一般在尿素作根外追肥时浓度一般在尿素作根外追肥时浓度一般在0.5-2%0.5-2%,但是要求肥料,但是要求肥料,但是要求肥料,但是要求肥料中缩二脲的含量不能超过中缩二脲的含量不能超过中缩二脲的含量不能超过中缩二脲的含量不能超过0.5%0.5%,以免伤害叶片以免伤害叶片以免伤害叶片以免伤害叶片 第六章第六章 土壤与植物氮素营养与氮肥土壤与植物氮素营养与氮肥 7.4 氮肥的合理分配与施用氮肥的合理分配与施用 7.4.1 7.4.1 氮肥的合理分配氮肥的合理分配氮肥的合理分配氮肥的合理分配 一、土壤条件一、土壤条件一、土壤条件一、土壤条件 首先,需要考虑的是土壤的酸碱性首先,需要考虑的是土壤的酸碱性首先,需要考虑的是土壤的酸碱性首先,需要考虑的是土壤的酸碱性 第六章第六章 土壤与植物氮素营养与氮肥土壤与植物氮素营养与氮肥 其次:需要考虑土壤肥力,地力高少施,地力差多施。

      其次:需要考虑土壤肥力,地力高少施,地力差多施其次:需要考虑土壤肥力,地力高少施,地力差多施其次:需要考虑土壤肥力,地力高少施,地力差多施 二、作物营养特性二、作物营养特性二、作物营养特性二、作物营养特性 1.不同的作物对不同的作物对N素的需要量不同素的需要量不同 第六章第六章 土壤与植物氮素营养与氮肥土壤与植物氮素营养与氮肥 2.不同的作物对不同的氮肥品种的肥效不同不同的作物对不同的氮肥品种的肥效不同 3.不同的作物品种耐肥能力不同不同的作物品种耐肥能力不同 4.作物不同的生育期对作物不同的生育期对N素的需要量不同素的需要量不同 三、氮肥的品种与特性三、氮肥的品种与特性三、氮肥的品种与特性三、氮肥的品种与特性 铵态氮肥会通过氨的挥发而造成铵态氮肥会通过氨的挥发而造成N素的损失,应做基素的损失,应做基肥深施覆土,以减少氨的挥发;肥深施覆土,以减少氨的挥发; 硝态氮肥会有硝态氮肥会有NO3-的淋洗损失和反硝化脱氮损失,应的淋洗损失和反硝化脱氮损失,应避免在水田上施用,尽量施用在旱地上,而且要注意少量避免在水田上施用,尽量施用在旱地上,而且要注意少量多次原则,尤其是多雨地区和砂质土壤。

      多次原则,尤其是多雨地区和砂质土壤 第六章第六章 土壤与植物氮素营养与氮肥土壤与植物氮素营养与氮肥 7.4.2 7.4.2 氮肥施用量的确定氮肥施用量的确定氮肥施用量的确定氮肥施用量的确定 一、田间试验法一、田间试验法一、田间试验法一、田间试验法 通过在田间设置多点、多次的施通过在田间设置多点、多次的施N处理,统计出肥料处理,统计出肥料与产量之间的效应曲线,根据肥料效应函数,用边际分析与产量之间的效应曲线,根据肥料效应函数,用边际分析方法,计算出最佳经济施肥量方法,计算出最佳经济施肥量 二、养分平衡法二、养分平衡法二、养分平衡法二、养分平衡法 第六章第六章 土壤与植物氮素营养与氮肥土壤与植物氮素营养与氮肥 Nf--获得一定产量水平氮肥用量,以纯获得一定产量水平氮肥用量,以纯N计 Np--为达到一定目标,作物需为达到一定目标,作物需N量,即产量乘以每生量,即产量乘以每生产单产单 位籽粒的需位籽粒的需N量 Ns--生长期土壤供生长期土壤供N量量 Ef --氮肥肥料利用率氮肥肥料利用率 氮肥肥料利用率求法:氮肥肥料利用率求法: Nh::施氮区施氮区N的收获量;的收获量;N0::无氮区无氮区N的收获量;的收获量;Na::施氮量。

      施氮量 第六章第六章 土壤与植物氮素营养与氮肥土壤与植物氮素营养与氮肥 7.4.3 7.4.3 提高氮肥的利用率提高氮肥的利用率提高氮肥的利用率提高氮肥的利用率 一、提高一、提高一、提高一、提高N N N N肥利用率应遵循的基本原则肥利用率应遵循的基本原则肥利用率应遵循的基本原则肥利用率应遵循的基本原则 1、尽量避免表层土壤中无机态氮的累积、尽量避免表层土壤中无机态氮的累积 2、针对氮素损失的主要机制采取相应的对策、针对氮素损失的主要机制采取相应的对策 3、提高作物对、提高作物对N素的吸收利用素的吸收利用 第六章第六章 土壤与植物氮素营养与氮肥土壤与植物氮素营养与氮肥 二、减少氮素损失,提高氮肥利用率的措施二、减少氮素损失,提高氮肥利用率的措施二、减少氮素损失,提高氮肥利用率的措施二、减少氮素损失,提高氮肥利用率的措施 1 1、氨态氮肥和尿素的深施、氨态氮肥和尿素的深施、氨态氮肥和尿素的深施、氨态氮肥和尿素的深施 ((1)深施覆土能增加土壤对)深施覆土能增加土壤对NH4+吸附固持,减少氨吸附固持,减少氨的挥发损失以及地表迳流损失。

      的挥发损失以及地表迳流损失 ((2)深施覆土后能减弱硝化作用,从而减少反硝化)深施覆土后能减弱硝化作用,从而减少反硝化损失 ((3)深施能促进根系的生长,促进根系深扎,扩大)深施能促进根系的生长,促进根系深扎,扩大了植物吸收养分的面积了植物吸收养分的面积 第六章第六章 土壤与植物氮素营养与氮肥土壤与植物氮素营养与氮肥 2、氮肥与其它肥料配合施用、氮肥与其它肥料配合施用 氮肥与有机肥配合施用氮肥与有机肥配合施用 氮肥与磷钾肥配合施用氮肥与磷钾肥配合施用 3、尿素配合施用脲酶抑制剂、尿素配合施用脲酶抑制剂 4、铵态氮肥、尿素配合施用氮肥增效剂、铵态氮肥、尿素配合施用氮肥增效剂 5、发展缓效、发展缓效N肥肥 第六章第六章 土壤与植物氮素营养与氮肥土壤与植物氮素营养与氮肥复习思考题复习思考题 1. 1. 土壤中的各种氮素形态对植物的有效性如何?土壤中的各种氮素形态对植物的有效性如何?土壤中的各种氮素形态对植物的有效性如何?土壤中的各种氮素形态对植物的有效性如何? 2. 2. 在土壤氮素的转化途径中,氮素有效化和无效化的在土壤氮素的转化途径中,氮素有效化和无效化的在土壤氮素的转化途径中,氮素有效化和无效化的在土壤氮素的转化途径中,氮素有效化和无效化的途径分别有哪些?途径分别有哪些?途径分别有哪些?途径分别有哪些? 3. 3.有效氮、速效氮、碱解氮有何区别?有效氮、速效氮、碱解氮有何区别?有效氮、速效氮、碱解氮有何区别?有效氮、速效氮、碱解氮有何区别? 4. 4.影响氨化作用、硝化作用、反硝化作用的条件分别影响氨化作用、硝化作用、反硝化作用的条件分别影响氨化作用、硝化作用、反硝化作用的条件分别影响氨化作用、硝化作用、反硝化作用的条件分别有哪些?它们是如何产生影响的?有哪些?它们是如何产生影响的?有哪些?它们是如何产生影响的?有哪些?它们是如何产生影响的? 5. 5.简述硝化作用的利弊,农业生产上如何控制硝化作简述硝化作用的利弊,农业生产上如何控制硝化作简述硝化作用的利弊,农业生产上如何控制硝化作简述硝化作用的利弊,农业生产上如何控制硝化作用?用?用?用? 第六章第六章 土壤与植物氮素营养与氮肥土壤与植物氮素营养与氮肥 6. 6.氨态氮和硝态氮在植物体内是如何同化为氨基酸的氨态氮和硝态氮在植物体内是如何同化为氨基酸的氨态氮和硝态氮在植物体内是如何同化为氨基酸的氨态氮和硝态氮在植物体内是如何同化为氨基酸的???? 7. 7.在什么情况下,植物体内会有酰胺的产生?哪些氨在什么情况下,植物体内会有酰胺的产生?哪些氨在什么情况下,植物体内会有酰胺的产生?哪些氨在什么情况下,植物体内会有酰胺的产生?哪些氨基酸能形成酰胺?酰胺的形成有何意义?基酸能形成酰胺?酰胺的形成有何意义?基酸能形成酰胺?酰胺的形成有何意义?基酸能形成酰胺?酰胺的形成有何意义? 8. 8. 简述铵态氮肥的共同特点、硝态氮肥共同特点。

      简述铵态氮肥的共同特点、硝态氮肥共同特点简述铵态氮肥的共同特点、硝态氮肥共同特点简述铵态氮肥的共同特点、硝态氮肥共同特点 9. 9. 简述简述简述简述NHNH4 4ClCl、、、、(NH(NH4 4)SO)SO4 4、、、、CO(NHCO(NH2 2) )2 2、、、、NHNH4 4NONO3 3的理的理的理的理化性质、在土壤中的转化、施用措施化性质、在土壤中的转化、施用措施化性质、在土壤中的转化、施用措施化性质、在土壤中的转化、施用措施 10. 10.减少氮素损失,提高氮肥利用率的途径有那些?减少氮素损失,提高氮肥利用率的途径有那些?减少氮素损失,提高氮肥利用率的途径有那些?减少氮素损失,提高氮肥利用率的途径有那些? 第六章第六章 土壤与植物氮素营养与氮肥土壤与植物氮素营养与氮肥 11. 11.哪些肥料配合施用硝化抑制剂能提高其利用率?为哪些肥料配合施用硝化抑制剂能提高其利用率?为哪些肥料配合施用硝化抑制剂能提高其利用率?为哪些肥料配合施用硝化抑制剂能提高其利用率?为什么?什么?什么?什么? 12. 12.缓效氮肥有哪些优点?缓效化的途径有哪些?缓效氮肥有哪些优点?缓效化的途径有哪些?缓效氮肥有哪些优点?缓效化的途径有哪些?缓效氮肥有哪些优点?缓效化的途径有哪些? 。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相关文档
      【全国硕士研究生入学统一考试政治】2020年考研政治真题.docx 【全国硕士研究生入学统一考试政治】2015年考研政治真题.docx 【全国硕士研究生入学统一考试政治】2010年考研政治真题.docx 【全国硕士研究生入学统一考试政治】1996年政治考研真题(理科)及参考答案.doc 【全国硕士研究生入学统一考试政治】2001年政治考研真题(理科)及参考答案.doc 【全国硕士研究生入学统一考试政治】2016年考研政治真题.docx 【全国硕士研究生入学统一考试政治】2000年政治考研真题(文科)及参考答案.doc 【全国硕士研究生入学统一考试政治】1997年政治考研真题(理科)及参考答案.doc 【全国硕士研究生入学统一考试政治】2007年考研政治真题.doc 【全国硕士研究生入学统一考试政治】1997年政治考研真题(文科)及参考答案.doc 【全国硕士研究生入学统一考试政治】2004年考研政治真题.doc 【全国硕士研究生入学统一考试政治】2003年考研政治真题.doc 【全国硕士研究生入学统一考试政治】2019年考研政治真题.docx 【全国硕士研究生入学统一考试政治】2009年考研政治真题.docx 【全国硕士研究生入学统一考试政治】2001年政治考研真题(文科)及参考答案.doc 【全国硕士研究生入学统一考试政治】2021年考研政治真题.doc 【全国硕士研究生入学统一考试政治】2014年考研政治真题.docx 【全国硕士研究生入学统一考试政治】2018年考研政治真题.docx 【全国硕士研究生入学统一考试政治】2008年考研政治真题.doc 【全国硕士研究生入学统一考试政治】2011年考研政治真题.docx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