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语文五年级下册第四单元教案 -.docx
6页语文五班级下册第四单元教案 - 1.生疏“仞、岳”等5个生字,读准多音字“裳”,会写“仞、岳”等6个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结合解释,理解诗句的意思,想象诗歌所描绘的画面,体会诗人的思想情感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激发爱好 同学们,我们一起来回忆一下,第一单元我们学到了三首古诗,分别是什么呢?(生答)这三首古诗,都表达了一个共同的主题,那就是——天真无邪的童年时间但是,你可曾想过,在这种和平安静生活的背后,有边关塞外很多将士在浴血奋战我们把表现这些内容的诗,称为“边塞诗”)今日,我们就一起来学习第9课《古诗三首》 二、初读课文,扫清字词障碍 1.齐读三首古诗,找出不生疏的字词 2.(出示生字词)着重指导 (1)同学沟通识字,轮番读词,师正音 (2)留意区分形近字“摩”和“磨” 3.分小组再次齐读三首古诗 三、再读课文,整体感知 1.同学们,读完三首古诗,再与前面我们所学的三首关于童年的古诗相比较,你感受到了什么?(没有轻松快活的感觉,语言比较严峻 ,留意环境描写) 2.现在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第一首《从军行》,看看这首诗写了哪些内容,表达了怎样的情感吧! (1)(出示相关资料)了解诗人王昌龄。
(2)齐读古诗,结合解释理解诗题“从军行”,初步理解古诗内容 (3)(齐读古诗第一、二句)我们知道,这是一首边塞诗,诗的第一、二句,集中写了边塞之景,诗中描写了哪些边塞的景物呢?(青海、长云、雪山、孤城、玉门关)这些景物组成了一幅怎样的画面?(秀丽壮阔,苍凉雄浑)从这两句诗中,你感受到了什么?(争辩探究:抓住重点词“暗”“孤”)这两句诗突出了什么呢?(环境恶劣;战斗惨烈;戍边将士的孤立无援)现在我们已经抓住了这两句的主要情感,谁能说说这两句诗的意思?(青海湖上空连绵不断的.乌云使大雪山都变暗了,从这座孤城可以远远望见玉门关) (4)假如你是戍边将士,此刻你身处这样的环境中,你会想些什么?(快点回家)那么,诗中的将士又在想什么呢?我们一起来体会一下齐读第三、四句)第三句主要写了什么?(战士身经百战,连铁甲战衣都磨破了)然而,即使战斗如此惨烈,他们还是在心中暗暗宣誓——(不破楼兰终不还),不战胜敌人,誓不返回家乡突出了戍边将士为了保家卫国,置个人安危于不顾,在大敌当前时决心奋战到底的豪情壮志 四、小结 诗人在描写战斗时,先描绘边塞风光以渲染战斗气氛,再集中概括戍边战士长期战斗的艰苦生活及誓死破敌的豪情。
从中,我们不难感受到将士们杀敌卫国的英雄气概让我们带着这种感情,试着背诵这首诗吧! 从军行壮志豪情 誓死破敌 其次课时 一、复习故知,导入新课 1.上节课,我们学习了《从军行》,在那秀丽壮阔的边塞风光中,感受到了戍边将士誓死破敌的决心和爱国热忱现在,让我们再一次背诵这首诗,体会将士们的英雄气概和豪情壮志 2.接下来我们要来学习另外一首诗——《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板书课题) 二、初读课文,了解背景 1.(出示资料)了解诗人陆游 2.齐读古诗,结合解释初步理解内容 3.这首诗的诗题很长,它告知我们哪些信息呢?(时间:秋夜将晓地点:篱门外事情:迎凉有感——一阵凉风吹来,心中产生一阵伤感)所以简洁来说,题目交代了这首诗的(创作背景) 三、再读课文,整体感知 1.这首诗的前两句写了什么景?(漫长的黄河向东流入大海,宏伟的华山直上云天)从句式上看,你发觉这两句诗有什么特点?(句式全都)这种修辞手法就叫(对偶)除此之外,这两句诗还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夸张) 2.这两句诗写了奇伟壮丽的山河,让我们感受到祖国的秀丽然而,如此大好河山,却沦于敌手,于是诗人笔锋一转,写下(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
结合解释,说说你的理解宋朝遗民对着这样的河山也只能难过欲绝,满怀期望地望着南方,期望南宋朝廷的军队收复失地,如此一年又一年) 3.从哪个词可以看出人民的难过欲绝?(泪尽)大好河山,沃土千里,人民渴望(和平安定的生活)然而,他们的愿望却一次次落空,这是多么令人心碎啊! 4.自由读诗,体会其中的情感,并背诵全诗 四、自主探究,合作学习 1.前面我们已经学习了两首诗,一首写了戍边将士保家卫国的豪情壮志,另一首表达了诗人忧国忧民的情怀现在,我们来学习最终一首《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看看这首诗又写了什么,表达了什么情感吧板书课题) 2.(出示资料)了解诗人杜甫 3.了解本诗的创作背景 (出示: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作于763年春天755年,安禄山、史思明起兵反叛,史称“安史之乱”763年,“安史之乱”结束流落梓州、过着漂泊生活的杜甫听到叛乱已平的消息,想到最终可以返回日思夜想的家乡,不禁满怀欣喜于是,以饱含激情的笔墨,写下了这篇脍炙人口的名作) 4.反复诵读,感悟诗情 (1)感悟“悲喜交集” 由于“安史之乱”,杜甫被迫流落他乡,艰苦备尝而这时突然传来捷报,诗人回想自己漂泊辛苦和黎民疾苦,不禁“涕泪满衣裳”,这是喜极而泣、悲喜交集的逼真表现。
让我们试着体会这种情感,再读诗歌 (2)探寻“喜欲狂” 师:诗人的“喜欲狂”表现在哪里? 生1:他“漫卷诗书”,胡乱地将书籍一卷,再也无心伏案读书了 师:杜甫是一位“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的读书人,这么爱读书的人现在竟无心读书了,这是多么反常的举动啊从他这种反常的表现中,能感受到诗人的“喜欲狂” 生2:从“放歌”“纵酒”,也可以看出他“喜欲狂” 师:杜甫当时已经52岁了一个白发苍苍的老人既要尽情唱歌,又要开怀畅饮,真是“喜欲狂”呀! 师:诗人是为何事、何人而“喜”呢? 生1:他为战斗结束了,官军收复了河南河北而喜 生2:他为老百姓最终可以过上安定的生活而喜 师:他为战乱安静、国家安定而喜;他为老百姓不再流离失所,最终可以安居乐业而喜在这“喜”中包含着他浓浓的爱国之情和忧国忧民之情 五、小结 通过学习这三首古诗,我们看到了古代边关的烽烟四起,感受到了诗人忧国忧民的情怀,体会到了诗人悲喜交集的简洁情感 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忧国忧民 无望悲愤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悲喜交集 爱国之情 通过反复朗读,使同学在读的过程中去理解和感受古诗的内容,在学最终一首诗时,接受同学自主探究学习的方法,引导同学结合解释理解内容并体会情感,做到读思结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