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呼吸系统常见疾病的影像学表现.ppt
162页呼吸系统常见疾病的影像学表现吉林大学中日联谊医院丁 军常用的影像学检查方法•一、X线检查 •(一)摄片(chest fluoroscopy)•1、正位2、侧位3、前弓位4、斜位•(二) CR、DR•(三)胸透(chest radiography)1.(四)体层摄影•(五) 支气管造影检查二、CT检查•(一)、扫描技术与参数•1、扫描范围 肺尖至膈角,不宜采用区域扫描•2、窗宽:肺窗采用1000—2000Hu,纵隔窗采用300—500Hu• 窗位:肺窗采用:-500— -800Hu ,纵隔窗位:30—50Hu 增强扫描提高窗位•3、常规扫描采用5-10mm层厚,容积数据采集volume)•(二)平扫•1、常规扫描•2、特殊检查方法•⑴高分辨率CT(HRCT)•⑵肺内病变的螺旋CT三维重组及多层平面重组•⑶气管支气管的螺旋CT三维重组、多层平面重组及CT仿真内镜•⑷CT肺功能成像•⑸低剂量CT二、CT检查•(三)增强扫描、•1、动态增强扫描•2、肺血管的CTA•3、 CT灌注成像•(四)CT引导肺穿刺活组织检查大叶性肺炎(lobar pneumonia)•临床概述•病原菌:肺炎链球菌•青壮年、突发寒战、高热、咳铁锈色痰病理•1、充血期:肺泡腔内大量浆液渗出;•2、红色肝样变期:肺泡腔内大量纤维蛋白+红细胞渗出物;•3、灰色肝样变期:肺泡腔内大量白细胞;•4、消散期:肺泡腔内渗出物被吸收,肺泡腔重新充气。
影像学表现•大叶性肺炎的影像学表现与其病理变化分期有关•X线征象较临床晚3-12小时•充血期:无异常;病区肺纹理增强,透明度减低或边缘模糊的云雾状影•肝变期:均匀高密度病灶+含气支气管征 不同部位的大叶病灶影像形状不同 右上叶-下界平直,上界模糊; 右中叶-上界平直,密度自上而下逐渐减低,右心缘模糊,右心膈角清晰; 右下叶-上界模糊,密度自上而下逐渐减低; 左上叶-上界模糊,密度自上而下逐渐减低; 左下叶-上界模糊,密度自上而下逐渐增高;消散期:密度不均匀减低,呈散在斑片状影多于2周内吸收•大叶性肺炎CT表现:•1.典型表现为均匀致密影,以叶为界,其内含支气管气征.•2.病变可呈段分布,呈三角形致密影,基底在胸膜面.•3.大叶性肺炎常并有一定程度肺体积减少.右肺上叶肺炎右肺上叶肺炎X X线:右肺上叶中外侧带可见大片密度增高影,略呈指向肺门的扇形,阴影的线:右肺上叶中外侧带可见大片密度增高影,略呈指向肺门的扇形,阴影的密度较均匀,下缘水平叶间裂略有上移,上缘模糊密度较均匀,下缘水平叶间裂略有上移,上缘模糊 CTCT:肺窗示右肺上叶后段可见大片状高密度影,后缘清楚,余边界欠清,其内:肺窗示右肺上叶后段可见大片状高密度影,后缘清楚,余边界欠清,其内可见充气支气管影。
纵隔窗示右肺上叶病灶呈不规则片状软组织密度可见充气支气管影纵隔窗示右肺上叶病灶呈不规则片状软组织密度右肺横裂以下片状密度增高影,上缘清楚.侧位位于中叶外侧段可见尖端指向肺门楔形密度增高影,边缘清楚.半月后消散右肺中叶肺炎左肺下叶炎症,其内可见含气支气管征右肺上叶炎症间质性肺炎临床概述 多见于细菌、病毒感染后,小儿较成人多见,常继发于麻疹、百日咳或流行性感冒等急性传染病,在病理上为细小支气管壁与其周围及肺泡壁浆液渗出及炎性细胞浸润,发生狭窄或梗阻,从而充血肺气肿或肺不张影像学表现•肺纹理增多、纹理边缘模糊 以两肺下野明显•网状或小点状影 •网状影是间质性炎症的重叠影像,此征象可与肺纹理增多模糊并存,病变多分布于两肺下野及肺门周围在病理上为肺泡壁及小叶间隔的渗出性炎症•肺气肿 两肺弥漫性肺气肿网格状改变双肺弥漫分布片状模糊高密度影纵隔窗病灶减小痰培养为真菌感染慢性间质性肺炎肺脓肿(lung abscess)•概念:肺化脓性细菌引起的肺部局限性化脓性炎症;•特点:炎症、液化、坏死和排除坏死物后形成或不形成空洞;•致病菌:葡萄球菌、肺炎双球菌、厌氧菌、梭形杆菌等。
临床概述•分为急性和慢性两类• 急性期:发病急剧,高热、寒战、体温呈弛张型,胸痛,咯脓臭痰,有时咯血WBC明显升高 慢性期:间歇性发热及持续性咳嗽,咳痰,可出现杵状指(趾)•病理:细支气管阻塞,小血管炎性栓塞, 肺组织坏死、液化,周围有纤维组织增生 •病理发展:病理发展: --急性期急性期 --亚急性期亚急性期 --慢性期慢性期 •临床表现: --急性期:发病急剧,高热、寒战、体温呈弛张型,胸痛,咯脓臭痰,有时咯血WBC明显升高 --慢性期:间歇性发热及持续性咳嗽,咳痰,可出现杵状指(趾)急性肺炎期脓肿形成期肺脓肿与脓胸肺部炎症肺部炎症—肺脓肿肺脓肿•血源性肺脓肿影像表现: --两肺周边部多发 --部分病灶小空洞形成•膈下或肝脓肿扩展引起的肺脓肿: 患侧膈肌升高,多伴有胸膜肥厚及粘连 肺结核肺结核(pulmonary tuberculosis)• 由人型或牛型结核杆菌引起的肺部慢性传染病特异性炎症病变有厌食、乏力、低热(或高热)、咯血等糖尿病合并肺结核不少见。
结核好发部位:上叶尖后段及下叶背段病理改变渗出(结核炎性渗出)、增殖(结核肉芽肿及结核结节)及干酪性坏死(为特异性坏死性病灶) •分型五型:•一、原发型肺结核•二、血行播散型肺结核•三、继发性肺结核•四、结核性胸膜炎•五、肺外结核•肺结核影像学诊断:•一、原发性肺结核(primary tuberculosis):•几乎均见于婴幼儿,近年来成人有所增加•原发性肺结核诊断标准:PPD阳性、既往无结核病史、淋巴结肿大、胸水、以往X线表现正常•原发综合征:原发病灶、淋巴管炎及肺门淋巴结炎或/和纵隔淋巴结炎组成.•典型表现有三个X线特征•1、原发浸润:可在肺内任何部位,多在上肺下部,下肺上部近胸膜处,发生急性渗出性病灶—原发灶(边缘模糊的云絮状影、可大可小)•2、淋巴结炎:沿着病灶周围的淋巴管向肺门浸润—引起淋巴管炎(数条索条状致密影)2-3周后出现,一般不易见到•3、肺门及纵隔等多组淋巴结肿大、•初发感染CT表现:原发灶表现为上叶尖后段、下叶背段斑片状小叶性病灶影,肺门或和纵隔淋巴结肿大原发综合征•2、胸内淋巴结结核•胸内淋巴结结核为原发型肺结核中常见类型原发病灶及淋巴管炎不复存在•胸内淋巴结结核X线表现•1.肺门或/和纵隔淋巴结增大、边缘较清楚。
甚可压迫支气管使其变窄•2.肺门增大,边缘模糊不清•3.肺门或/和纵隔淋巴结斑点样钙化胸内淋巴结结核:右肺门增大,边缘清楚,呈结节状,右肺门见散在钙化•胸内淋巴结结核CT表现•1.肺门或/和纵隔右气管旁、隆突下,主动脉弓旁淋巴结增大,可相互融合成较大肿块其内可有钙化或坏死性低密度区•2.肺门淋巴结增大可致压迫性肺不张•3.增强检查,增大淋巴结呈均一或环状强化•3、成人原发性肺结核(少见)•X线表现•以右侧气管旁淋巴结增大为主要表现•伴有或不伴有肺门淋巴结增大•支气管播散或血行播散病灶少见•二、血行播散型肺结核• 血行播散型肺结核以结核菌进入血循环的数量、次数、间隔时间及机体反应的不同而异• (一)急性血行播散型肺结核• 亦称急性粟粒型肺结核系结核菌短时间大量进入血液循环所致临床上常出现高热及脑膜刺激征• •急性血行播散型肺结核X线表现•1.两肺散在分布均匀的粟粒结节影,直径约2mm•2.结节病灶大小一致,边缘多清楚,无融合•3.可伴有肺门或/和纵隔淋巴结增大•4.积极抗痨治疗后病灶可完全吸收少有遗留粟粒结节钙化者• 急性血行播散型肺结核CT表现• 1.两肺均匀密布多发粟粒状病变。
• 2.病灶大小多为1~3mm,边界较清楚,其密度较低,因而肺窗易于显示,而纵隔窗难以发现• 3.可并有纵隔或肺门淋巴结增大急性血行播散型肺结核两肺散在多发粟粒结节影边缘清楚,大小一致,密度均匀胸部后前位:示双侧肺野弥漫分布粟粒样结节影, CT平扫肺窗:见结节分布广泛,大小较均匀 粟粒结核脑内播散•(二)亚急性或慢性血行播散型肺结核亦称慢性播散型肺结核•因为结核菌少量、多次进入血循环所致临床症状多较轻• 亚急性或慢性血行播散型肺结核X线表现• 1.两肺多发分布不均、密度不一及大小不等的结节状影• 2.病灶主要分布在上、中肺,少数病例可局限于一侧• 3.病灶性质不一• 亚急性或慢性血行播散型肺结核CT表现• 1.两肺散在多发斑片状和结节影,边界清或不清各病灶大小不一• 2.部分病灶钙化,部分病灶可形成空洞•三、继发性肺结核•(一).浸润型肺结核• 浸润型肺结核即再染肺结核,系成人结核中最常见的类型临床症状差别较大,轻者无特殊不适,重者咯血、高热•浸润型肺结核X线表现• 1.好发于单侧或双侧的肺尖、锁骨下区及下叶背段。
• 2.病灶性质多样性,可为渗出性病变、增殖性病变、纤维性病变,大小不等的结节、空洞及钙化等若两种以上基本病变同时存在者,基本上确定诊断• 3.累及肺段或肺叶的大片实变• 4.结节或肿块影,以结节多见 • 浸润型肺结核CT表现•1.斑点状钙化及纤维索条状影,多位于上叶,并或不并邻近胸膜粘连、肥厚,局部可有泡性肺气肿•2.散在斑片状或结节状影,边界清或不清,为干酪性或增殖性病变,可支沿气管分布•3.叶性或段性实变易发生上叶或下叶背段,其中有含气支气管征及大小不等空腔,代表干酪性肺炎,常见于糖尿病患者•4.结核性空洞、壁厚或薄、规则或不规则,洞壁常有点状钙化、邻近肺野多有点、片状卫星灶或纤维化改变•5.结核球呈类圆形或卵圆形肿块、大小常为2~3cm,边界较清,中心部位常有钙化,也可有小的含气腔邻近肺可有纤维化或局限性胸膜增厚浸润型肺结核 CT平扫肺窗(A)示右肺上叶可见多个斑片状高密度影,纵隔窗(B)见高密度钙化影,纵隔内未见明显肿大淋巴结 左肺上叶见斑片状及索条状高密度影并可见一空洞形成,其内可见一液平面结核球空洞•(二)慢性纤维空洞型肺结核• 慢性纤维空洞型肺结核较少见,多由肺结核未行规则治疗或治疗不当所致。
病史多较长•慢性纤维空洞型肺结核X线表现•1.病变常累及一侧或两侧肺上部,呈片状密度增高影,但密度不均,其间有一个或透亮区,即空洞•2.受累肺体积缩小患侧肋间隙变窄,纵隔向患侧移位•3.患侧肺门上提呈垂柳状•4.病灶周围胸膜肥厚•5.未受累肺呈代偿性肺气肿右肺大片状高密度影可见含气支气管征多发空洞形成右肺慢性纤维空洞性肺结核双肺慢性纤维空洞性肺结核右下肺播散干酪性肺炎四、结核性胸膜炎(胸腔积液)肺癌肺癌• 又称原发性支气管肺癌,指起源于支气管粘膜或腺体的癌症•※由于肿瘤细胞大多数起源于各级支气管粘膜上皮,而于支气管腺体或肺泡上皮细胞者较少,因此肺癌实际为支气管源性癌~~近50年肺癌发病率和死亡率都有明显增高的趋势;~~全球男性肺癌发病率、死亡率居肿瘤的第一位:女性肺癌发病率居第四位,死亡率居第二位;~~男女比例:3~5:1;~~发病年龄多在40岁以上,最近有报道呈年轻化趋势病因病因(Etiology)•吸烟:吸烟与肺癌危险度的关系与烟草的种类、开始吸烟的年龄、吸烟的年限、吸烟量有关,多为肺鳞癌及小细胞癌•职业致癌因子:石棉;铬、镍、铜、锡,砷;放射物,电离辐射• •空气污染空气污染•电离辐射:大剂量电离辐射可引起肺癌,不同射线产生的效应不同•饮食与营养:食物中长期缺乏维生素A及衍生物胡萝卜素和微量元素(锌、硒)等易发生肺癌。
•其它:慢性支气管炎、肺结核等与肺癌危险度有显著关系有结核病史肺癌的主要组织学类型是腺癌结节病及间质性肺纤维化患者中,肺癌的相对危险度也较高近年分子生物学研究表明,肺癌的发生与某些癌基因的活化及抑癌基因的失活密切相关 分类与分期分类与分期(Classification and Installment)按解剖学部位分类中心型肺癌周围型肺癌段支气管以上段支气管以下肺门附近大部分在肺边缘部分占3/4占1/4鳞癌和小细胞癌多见以腺癌多见痰阳性率高痰阳性率较低症状早症状晚,易侵犯胸膜按组织学病理分类•(一)鳞状上皮细胞癌•(二)小细胞未分化型•(三)大细胞未分化型•(四)腺癌• (五)肺泡癌(细支气管-肺泡癌)鳞状上皮细胞癌•1.最常见,占40-50%(1/2),3/4为中央型并有向腔内生长的倾向,常早期引起支气管狭窄,导致肺不张或阻塞性肺炎•2.男性多见,与吸烟关系非常密切•3.生长缓慢,转移较晚,手术切除机会多•4.组织学特点:单个细胞角化,胞质内角蛋白形成;癌巢内形成角化珠;癌细胞间有丰富的细胞间质腺癌•较常见,占1/4;•包括:腺泡状腺癌、乳头状腺癌、黏液性腺癌;•女性、周围型多见;与吸烟关系不大;•起源于支气管腺体,多倾向于外生长;•血管丰富,血道及淋巴转移早;原发灶较小,手术易切除,但预后不佳;•组织学特点:癌细胞可产生黏液;有分化成熟的异常腺样结构形成;有乳头状结构细支气管肺泡癌•属肺腺癌的一个亚群,占2.8%~4%;•癌细胞以肺泡壁为支架匍匐生长;•大体形态可分为单发结节型、节段型及弥漫型;结节型肺泡癌预后好,手术后常可治愈,节段型及弥漫型预后不佳;•与吸烟关系不大;•与疤痕和纤维化有一定关系小细胞癌•较常见,占1/5;•属神经内分泌肿瘤,免疫组化对神经微丝、神经特异性烯醇化酶呈阳性反应;•包括:燕麦细胞型、中间细胞型、复合燕 麦细胞型;•好发于大支气管,沿黏膜下生长,多为中央型;•恶性程度最高,发展快,转移早,80%初诊时即有肺门、纵隔淋巴结转移,愈后最差;•手术机会少,对化疗和放疗特别敏感;•与吸烟密切相关;大细胞癌•周围型相对较多;•与吸烟关系不肯定;•转移较小细胞癌晚,手术机会较大;•无特殊组织学特征;细胞大,异型性显著,呈巢状或弥散分布;•可以向腺癌、鳞癌、神经内分泌癌单向分化,也可双向分化;•肿瘤较大,生长快,常有坏死,但很少形成空洞;类癌•占0.6%~2.5%,分化最好,多为周围型;•肿瘤多起自较大支气管,呈结节状或息肉状;•血供丰富,在支气管内、外缓慢生长,可产生慢性梗阻;•预后好,5年生存率大90%;临床表现临床表现(Clinical features)一一.原发肿瘤引起症状原发肿瘤引起症状•咳嗽(刺激性干咳或少量粘液痰)•咯血(占50-60%,一般痰中带血)•喘鸣•胸闷•气急•体重下降•发热二二.肿瘤局部扩展引起的症状:肿瘤局部扩展引起的症状:•胸痛•呼吸困难•咽下困难•声音嘶哑•上腔静脉阻塞综合征•Horner综合征•胸腔积液三三.由肿瘤远处转移引起的症状由肿瘤远处转移引起的症状::•转移至:Ø脑脑——颅高压 头痛、呕吐、脑疝Ø骨骨——疼痛及压痛Ø肝肝——肝肿大、肝区痛、黄疸、腹水、厌食Ø淋巴结淋巴结——淋巴结肿大 四四.肺外表现肺外表现 又称副癌综合征又称副癌综合征 ((Paraneoplastic Syndrome))•★杵状指、肥大性骨关节病;•★内分泌失调;• 分泌异位激素促肾上腺皮质样激素、抗利尿激素、甲状旁腺激素、促性腺类激素等•★神经—肌肉综合征; Ø 肌力下降(重症肌无力)、小脑运动失调、眼球震颤、精神错乱Ø★类癌综合征;•一.影像学检查•(一)中央型肺癌•1.X 线表现•直接征象:癌瘤主要向支气管管外蔓延,在肺门区形成类圆形阴影,边缘多呈分叶状或毛刺;或单侧肺门不规则肿块,为癌肿与转移性肺门或纵隔淋巴结融合而成; •间接征象:癌瘤致支气管部分或完全阻塞引起的段或叶的肺不张、阻塞性肺炎、局限性肺气肿等。
•肿物与肺不张、阻塞性肺炎并存时,可呈现横S型的X线征象•晚期可出现:肺门、纵隔淋巴结肿大;胸腔积液、心包积液 右肺上叶中央型肺癌•反S征(横S)•如发生于右上叶支气管的肺癌,肺门肿快和右上叶不张连在一起形成横行状的下缘称反“S”征肺癌伴胸腔积液2.CT表现• 肿瘤沿支气管壁生长,显示支气管壁不规则增厚和管腔狭窄,甚至造成支气管闭塞CT扫描可见受累支气管截断,断端呈杯口状、环状、鼠尾状或可见管腔内肿物肿瘤形成较大肺门肿块,此时多合并肺不张,肿块与不张肺相连,形成“S”状或反“S”状边缘(二)周围型肺癌1.X线表现● 早期瘤体较小,可呈小片状密度增高影,密度不甚均匀,边缘不清,极易误诊● 呈圆形或类圆形,密度均匀,无钙化,呈分叶状瘤体边缘可出现细小毛刺或长短不等,使其呈毛躁状,以腺癌多见右肺中下野见一较大肿块影,密度不均匀,边缘清晰,可见有明显分叶及凹脐 空洞多癌性、偏心性,壁厚而不规则,凹凸不平,无或少有气液平面2.CT表现• ★肿瘤较大呈分叶状肿块,分叶的深浅程度对鉴别良、恶性有一定帮助★肿瘤边缘不规则,常有多发棘状突起,这种毛刺成为短毛刺,而将结核瘤、慢性炎症的长而稀疏毛刺称长毛刺。
毛刺征 分叶状肺窗纵膈窗肿瘤多呈软组织密度影,其内可有不规则低密度区;增强检查,低密度区更为明确,其代表瘤内坏死组织2%~4%肿瘤发生空洞,内有气体,洞壁厚而不规则少数肿瘤内可有偏心性钙化,为肿瘤所包绕的钙化性肉芽组织或肿瘤坏死发生的营养不良性钙化邻近胸膜出现胸膜凹陷征,,表现为连接肿块外缘与胸膜间的线状影,其胸膜端呈小的三角形直径小于2CM肿瘤内可见细小的细支气管影(空泡征)病理上为瘤组织所包绕的正常或轻度扩张的细支气管(三)肺泡细胞癌1.X线表现:基本上可见三种类型◆单发结节,多难与周围型肺癌区别; ◆多发结节(广泛型),其结节多较粟粒结节为大,分布可不均匀往往早期起于肺的一部分,后逐渐蔓延至全肺;◆渗出性病变,单一照片确诊较难上肺野者往往误诊为肺结核;下肺野者往往误诊为肺炎;细支气管肺泡癌(广泛型)双肺广泛分布的粟粒性结节阴影2.CT表现①①多灶型表现两肺、一侧肺或某一叶多发病灶,大小不一,呈弥漫结节、团块状或片状影②②单发结节型,常位于肺外围或胸膜下,呈结节状或不规则形③③病变也可累及整个叶、段其内有多发大小不等含气空腔;也可呈均一实变,内有“含气支气管征”,管壁不规整,僵硬和扭曲。
④④极易误诊为侵润型及粟粒型肺结核、肺炎和肺间质病变两肺弥漫分布的结节性和斑片状阴影单发结节型左肺下叶后外侧底段不顾则肿物增强后肿物明显不均匀强化动脉期静脉期病理诊断:腺癌右肺上叶尖后段可见类圆形高密度影,边界欠清,大小约44mm*40mm*42mm,CT值约51HU邻近胸膜牵拉,病理:右肺上叶尖后段腺癌纵隔淋巴结的意义概述• 胸部淋巴结分布广泛,主要包括纵隔、肺和锁骨上区淋巴结判断胸部淋巴结有无病变很重要的一条就是观察淋巴结有无肿大,其次是研究其形态及强化方式而淋巴结病变因其病因复杂多样,因此在影像学检查中诊断率相对较低 • 纵隔淋巴结的分区纵隔 位于两侧纵隔胸膜之间的所有器官和结构的总称,前界为胸骨,后界为脊柱,两侧为纵隔胸膜,上方为胸廓上口,下方为膈纵隔分区 解剖学通常以胸骨角之第四胸椎体下缘的平角为界,将纵隔分为上纵膈与下纵隔,下纵隔又以心包前、后壁为界,分为前纵隔、中纵隔和后纵隔上纵隔的器官和结构 由前向后依次科分为三层: 前层有胸腺、头臂静脉、上腔静脉; 中层有膈神经、迷走神经、主动脉弓及其分支; 后层有气管、食管和胸导管前纵隔的器官和结构 位于胸骨和心包之间,内有胸腺下部、胸廓内血管的分支、部分纵隔前淋巴结及疏松结缔组织中纵隔的器官和结构 位于前后纵隔之间,内有心包、心和出入心的大血管、奇静脉弓、膈神经、心包膈血管、心神经丛及淋巴等后纵隔的器官和结构 内有主支气管、食管胸部的大部分、胸主动脉、胸导管、奇静脉和半奇静脉、迷走神经、胸交感干、淋巴结等AJCC(美国癌症协会)标准•1978年,Naruke按照胸部淋巴结引流将淋巴结分为13组,并绘制了淋巴结群位置图。
1979年的AJCC采纳了该分类法,并进一步将其分为上纵隔区和下纵隔区胸内淋巴结分组现在采用1997年最新AJCC-UICC方法,共14组定义如下: 1.最上纵隔组:位于纵隔内经过左无名静脉横行段作水平线以上沿气管排列的淋巴结 2.上气管旁组:位于1组下限至主动脉弓上缘之间沿气管排列的淋巴结3.血管前气管后组:位于主动脉弓上三个分支前方和气管后方的淋巴结4.下气管旁组:在主动脉弓上缘至左 、右上叶支气管开 口之间沿气管和主支气管排列的淋巴结 ,还可以奇静脉弓上缘为界,再进一步分为上、下亚组 5主动脉下淋巴结:位于动脉韧带外侧或主动脉弓左侧或左肺动脉至其第一分支之间 的淋巴结6主动脉旁淋巴结:位于主动脉弓上缘以下沿升主动脉前方和外侧或无名动脉根部排列的淋巴结7隆基下淋巴结:位于气管分叉下3cm以内的淋巴结8食管旁淋巴结:隆突下3cm以外邻近食管壁的淋巴结9肺韧带淋巴结:位于两侧腓韧带附近,包括两侧下肺静脉后壁和下部的淋巴结10肺门淋巴结:位于纵隔胸膜外,邻近肺叶支气管近端的淋巴结,包括右侧中间支气管旁淋巴结11肺叶间淋巴结:位于相邻肺叶支气管之间的淋巴结。
12肺叶淋巴结:邻近叶支气管远端的淋巴结13肺段淋巴结:邻近段支气管的淋巴结14亚段淋巴结:围绕亚段支气管的淋巴结•最上纵隔组:位于纵隔内经过左无名静脉横行段作水平线以上沿气管排列的淋巴结•上气管旁组:位于1组下限至主动脉弓上缘之间沿气管排列的淋巴结•血管前气管后组:位于主动脉弓上三个分支前方和气管后方的淋巴结下气管旁组:在主动脉弓上缘至左 、右上叶支气管开 口之间沿气管和主支气管排列的淋巴结 ,还可以奇静脉弓上缘为界,再进一步分为上、下亚组主动脉下淋巴结:位于动脉韧带外侧或主动脉弓左侧或左肺动脉至其第一分支之间 的淋巴结主动脉旁淋巴结:位于主动脉弓上缘以下沿升主动脉前方和外侧或无名动脉根部排列的淋巴结 隆基下淋巴结:位于 气管分叉下3cm以内的淋巴结食管旁淋巴结:隆突下3cm以外邻近食管壁另册的淋巴结肺韧带淋巴结:位于两侧腓韧带附近,包括两侧下肺静脉后壁和下部的淋巴结肺门淋巴结:位于纵隔胸膜外,邻近肺叶支气管近端的淋巴结,包括右侧中间支气管旁淋巴结11肺叶间淋巴结:位于相邻肺叶支气管之间的淋巴结肺叶淋巴结:邻近叶支气管远端的淋巴结13肺段淋巴结:邻近段支气管的淋巴结。
14亚段淋巴结:围绕亚段支气管的淋巴结纵隔内易误诊为淋巴结肿大的结构•纵隔血管(迷走左锁骨下动脉、右主动脉弓、左肺动脉、左头臂静脉)•心包上隐窝•左、右心耳•胸腺•胸内甲状腺纵隔淋巴结异常的诊断Case 1女性,34岁,刺激性干咳,有消瘦、无发热及盗汗,双肺呼吸音弱平扫见左肺下叶后、外侧底段可见一不规则肿物影,边界较清,其内密度欠均匀CT值从高到低,迅速消退增强淋巴结强化方式与肿瘤强化方式相似病理结果为左肺下叶腺癌纵隔淋巴结转移Case 2女,65,进行性吞咽困难,消瘦,考虑食管外压性病变,建议CT检查食道吞钡后CT检查病理证实为肺腺癌患者放疗后症状明显好转•肺癌纵隔淋巴结转移CT诊断缺乏特异性,且准确率尚不被认可,当出现以下情况时认为有一定的意义:(1)淋巴结强化与肿块的性质相似;(2)同侧肺门淋巴结增大,隆突下淋巴结可有较早转移;(3)下肺肿块可以有上纵隔淋巴结转移,而腺癌和小细胞肺癌可呈跳跃式转移;(4)淋巴结环形强化更多见于鳞癌 •Case 3•女性,22岁,体重减轻并颈部肿物数日来诊,触诊发现颈部多发淋巴结肿大,活动度略差,两肺呼吸音偏低,患者自述有低热、乏力症状。
入院后行胸部CT平扫及增强检查•坏死性淋巴结在活动性肺结核病人较常见,约60%的结核患者纵隔淋巴结呈环形强化,但并不是可靠依据•淋巴结结核的病人约有一半有肺结核,多见于青少年及免疫力低下人群,可表现多组淋巴结受累,受累的淋巴结可孤立、部分融合或完全融合,相应的脂肪间隙也可部分存在或消失,前纵隔淋巴结极少受累•当淋巴结内有钙化时对定性诊断有帮助•CT对纵隔淋巴结结核的诊断缺乏特异性•目前纵隔镜取病理为理想手段纵隔淋巴结异常意义•淋巴结是否增大:多数文献认为以短径大于10mm为病理性肿大,但以此标准CT诊断纵隔淋巴结转移的敏感性为95%,特异性仅为65%•淋巴结的形态:分离性淋巴结性质可多样,但融合性淋巴结提示病变通过了淋巴结包膜或伴有炎性反应,常提示肿瘤或肉芽肿及感染•淋巴结的密度:淋巴结钙化最常见于肉芽肿疾病,包括结核以及结节病等,但要注意成骨转移;低密度或坏死的存在常见于结核、淋巴瘤及转移癌•淋巴结的分布:转移性淋巴结的分布和原发肿瘤的位置有一定关系,多按照淋巴结的回流路径转移结节病的淋巴结一般为对称性分布,尤其是双侧肺门淋巴结对称性增大淋巴瘤累及的淋巴结肿大多位于血管前及气管旁组,多为融合状态且病变更广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