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变脸与变性:京剧在美国舞台上的呈现文化研究论文.doc

8页
  • 卖家[上传人]:wd****9
  • 文档编号:312762597
  • 上传时间:2022-06-18
  • 文档格式:DOC
  • 文档大小:45.50KB
  • / 8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变脸与变性:京剧在美国舞台上的呈现_文化研究论文 【内容提要】本文以华人传统戏剧在美国舞台上演百余年为背景,具体描述了京剧作为一种外来文化在异国他乡获得理解的过程和自我不断调整的处境其中不仅包括性别问题,更有种族问题本文试图指出,在全球化的今天,在面具化与变性论的京剧文化中传达 中国 文化和中国形象,虽为文化交流过渡时期之误解,但不失为推动京剧走上国际舞台的权宜之计 【关键词】 京剧 变脸 变性 亚美戏剧      一百多年来,美国对华人传统戏剧所形成的“性别观”以及近年来亚美戏剧 (Asian American theatre)①中运用京剧的方式,成为非常有趣的文化现象我在这里用了川剧的戏剧手法“变脸”与医学上的“变性”两个词汇来比喻美国人对华人传统戏剧的普遍认知状况在文化交流初期,挫折与误解往往是必经的过程然而,是否能跨过这一步而达到深层的认知,促成真正的文化交流呢?我想,这固然是很困难的,但也并非不可能自我嘲讽”或许是缩短文化距离的方式之一因此,“变脸”与“变性”,两者尽管与京剧几乎无关,却颇能引人遐思,这或许是京剧登上国际舞台的第一步那么,在今日的媒体迷惑视听、传统 艺术 衰微、 网络 表演胜于实际舞台表演的情况之下,华人传统戏剧能否成功地走出下一步,这无疑是一个新的挑战,也是一个值得关注的问题。

           一、正名      为什么要为京剧、甚至华人传统戏剧正名呢? 英语 中的 “Chinese opera”(中国歌剧) 是一个以讹传讹的术语,并不能详尽而准确地表述京剧首先,传统戏剧本身是集戏剧、歌舞于一身的(中国人常提的唱、念、做、打),西方人则是把“歌剧”(opera)、“戏剧”(drama)、“舞蹈” (dance)、甚至后来的“ 音乐 剧”(musical) 加以分门别类,因此,中国传统戏剧才会成为“中国歌剧”,这是在与意大利歌剧比较之下,以西方戏剧理念为出发点新创的名词中国传统戏剧不管是以杂剧传奇或是以区域性来区分,都是包罗万象的,不可笼统道之然而,从外国人的眼光来看,中国、北京、东方、天朝、甚至蒙古、丝路、长城都是中华文化的代名词中国歌剧与天朝戏剧(Celestial Drama)都是中国传统戏剧的通称其次,中国传统戏剧在美国的 发展 ,是由粤剧开始的,后来才渐渐有京剧的流行即使京剧对粤剧的发展有相当的影响,两者仍不可混为一谈所以,当初美国人所谓的“中国歌剧”指的其实是粤剧,而非京剧事实上,京剧与粤剧都可算是“中国歌剧”的一种,但并不就等于“中国歌剧”的全部最后,“中国歌剧”这个名词的产生,事实上与美国文化、与美国文化中自我意识的发展有很大的关系。

      在19世纪美国的报刊上很少使用“中国歌剧”这个词汇,“中国戏剧”(Chinese Drama 或 Chinese Theatre) 反而是常用的名词我认为,到了20世纪前期(大约20、30年代),蓬勃发展的美国“音乐剧”(musical) 成为美国戏剧的新的代表,也成为美国人的一种新的自我文化认同反观“歌剧”,它乃是欧洲的,是一种过时的、遥远的表征,换句话说,也就是“非美国的”、“非 现代 的”在美国的自我主义高涨与排华政策持续之下,中国“歌剧”一词慢慢代替中国“戏剧”,成为中国传统戏曲的翻译名称②另一方面,“话剧”在20世纪初期引进中国,渐渐取代传统戏曲而成为普遍的戏剧呈现方式在中西同时推广新剧种之下,“中国歌剧”所表述的中国传统戏剧变得越来越遥远、越来越古老,也越来越“不合时宜”了③      二、金山客与拓荒者      1848年在美国北加州发现金矿,1849年开始出现淘金热,加入淘金行列的除了来自美国本土的拓荒者、欧洲的淘金客,还有许多华人旧金山成了不折不扣的“国际都市”据说,当时的居民就地搭篷为屋,雨天路面泥泞不堪,满地垃圾,鼠类横行④然而,这一淘金热也促使娱乐业蓬勃发展起来,剧院、赌场、妓院、酒馆生意兴隆。

      早期的华人戏剧就是在这种环境下争出一片天地的最早登陆美国的华人剧种是粤剧,也就是广东大戏,因为广东沿海一带的居民是最早来美的“前卫英雄”这些远渡重洋年轻力壮的单身男子(已婚者亦多未携带家眷),起初致力于矿业,后来则投入铁路建筑或是农业商业,亦有许多成了家庭仆佣由于最早的移民居住于旧金山湾区一带,“金山客”(Gam Saan Haak, 粤语发音) 成了亚美文学中至今仍常使用的代表华裔祖先的一个词汇随着淘金的“前卫英雄”而来的是第二批的“淘金客”,也就是娱乐业史密斯 (Arthur H. Smith) 曾说过:“中国人热爱戏剧,人所皆知 ⑤ 有华人的地方一定有戏剧,旧金山的唐人街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   1906年,旧金山大地震使唐人街化为一片废墟,中文资料所剩无几,研究淘金时代的华人戏剧只得仰赖 英文 资料所幸的是,当时的《旧金山时报》 (San Francisco Chronicle) 与《高加日报》 (Alta California) 都有不少关于华人戏剧演出的报道从丰富的英文报道可以看出当时中国戏剧在美国演出的盛况然而,由于文化的隔阂,英文资料往往错误百出,使得研究早期粤剧的学者备感困难。

        在现存的英文记载中,最早参与“戏剧演出”(dramatic performances)的华文剧团叫作“同福堂”⑥首场演出是在位于三桑街(Sansome Street)的“美国剧院”(American Theatre),演出剧目包括“八仙献寿”、“六国大封相”等四出戏票价在两美元到六美元之间⑦根据两天后的报纸报道,这场演出“十分成功”⑧   从19世纪50、60年代的英文记载看,当时的粤剧演出十分频繁,而且西方人也是观看的常客批评则是毁誉参半大致上,观众认为,“演员的服装道具华丽,值得一看”,还有“令人叹为观止的特技翻滚绝技”也是一大吸引力⑨至于负面的评论,则多因对华人戏剧传统及语言的不熟悉,中国传统的锣鼓弦乐被形容为“呕哑嘲哳难为听”,而高音假嗓更受戏谑,有时被比喻为猫儿叫春,有时被比喻为阴阳不分⑩从当时的评论看,似乎戏谑中华文化、取笑异国风情成为观看中国戏剧的重要的一部分报刊上的戏谑文章,更是不断地“推广”对中国戏剧的成见   许多人认为戏剧模仿人生,戏剧也代表人生19世纪的华人戏剧似乎也有这样的功用因此,对于华人戏剧的嘲讽事实上与排华观念有很大关系这种情形在19世纪后半期更加严重,主要是淘金业与跨国铁路 (Transcontinental Railroad) 的建造引进了大批的华工。

      在1869年铁路完成后,大量的华工成功地转业,与美国本地劳工激烈竞争,排华声浪因此越来越高1882年正式通过的《排华法案》(Chinese Exclusion Act) 可被视为对华人仇视的最高峰   在这种情况之下,嘲讽中国戏曲就成了嘲讽华人,而就是在这种歧视与嘲弄的“叙事形式”之下,美国人的自我认同慢慢形成了须知,早期的美国加州居民以单身男性居多,华人为了求生存,毅然而然地承担了“非男性”的职业,如洗衣、烹饪或是帮佣在种族歧视之下,表演艺术成了社会现象之诠释与证明中国戏剧中的反串艺术成了对华人的性别歧视的主要根据,通过嘲笑华人的阴柔气来证明欧美人的刚阳气,因此,华人洗衣业、舞台上的反串与种族歧视、美国的自我认同完全连接在一起金山客与拓荒者的对战明显地展开在戏剧批评中久而久之,看戏不是为了看戏,而是为了加入整个嘲讽中国文化的“叙事形式”在成见不断加深之下,叙述中国成了美国人叙述自我优越感的最佳方式   三、变性,梅兰芳与反变性      《排华法案》一直持续到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才解除,主要原因是在日本轰炸珍珠港后中国摇身一变,从“黄祸”忽然成了美国的“联盟友邦”   19世纪对粤剧的歧视在20世纪初期仍旧持续。

      也就是说,在京剧登上新大陆时,旧有的种族与性别歧视仍是对京剧的重大挑战虽然男扮女装亦是古时西方戏剧的传统之一(例如古希腊戏剧、莎士比亚戏剧等),但在西方已经“进化”至男女同台演出的时候,粤剧的男扮女装便被视为“落后”的表征在西方歌剧发展史上,阉割男童曾是“培养”男高音的方式之一,这种特别的男高音在17、18世纪十分盛行,称之为“Castrato”中国戏曲中的高音假嗓很 自然 地会让人联想起歌剧史上不人道的“为艺术而牺牲”的手段从19世纪美国推崇写实主义以来,中国戏剧中的男扮女装已经不再是令人赞叹的艺术,而是遭受戏谑的主因华人(亚裔人)没有阳刚之气,因此才可能令人信服地扮演女性用假嗓唱戏,留长指甲,踩跷(三寸金莲)等,也成了常被批判的对象   因此,在梅兰芳来美国演出时,“艺术性”与“阳刚气”便成了宣传的重点之一也就是说,他之所以能够成功地扮演女性并不表示他有同性恋倾向或做过变性手术,也不代表中国文化是落后的他的成功之处完全在于他的“艺术”这也就是齐如山为梅兰芳宣传的重点之一在国际舞台上,打破旧有的歧视与偏见是京剧走出国门的第一步如同我前面提到的19世纪唐人街的粤剧代表了整个中华文化,哥尔德斯坦恩(Joshua Goldstein)也提出梅兰芳等于京剧、京剧等于国剧、国剧等于中华文化这一连串的等号。

      因此,梅兰芳的美国之旅使命重大   梅兰芳对于京剧的贡献,许多学者已有论述,在此不多提梅兰芳在海外的最大影响力,除了打出中国戏剧的知名度外,也多少改变了西人对华人演员的性别观哥尔德斯坦恩曾提出,为了要打破对华人戏剧既往的错误印象,梅兰芳赴美演出时必须要兼顾两件事:第一是在舞台上演出有传统中国美德的女性,第二是在台下演出代表现代中国的男性台上的演出可打破淘金时代唐人街妇女多被误认为妓女的印象,台下的演出则可以破除对早期粤剧演员在性别上的负面印象台上台下一样重要台下有时比台上更为重要因此在1930年的巡回演出时,广告中的梅兰芳形象是一个身穿西服、风度翩翩的现代男士,而非不阴不阳的“戏子”,他是一个文化大使、一个年轻 企业 家、一个受人仰慕的明星、甚至是“演员之王”   除了来美的刻意宣传之外,梅兰芳赴莫斯科与当代戏剧大师斯坦尼斯拉夫斯基(Konstantin Stanislavsky) 、布莱希特(Bertold Brecht) 的会面也成为20世纪世界戏剧史上的一件大事布莱希特的《中国表演艺术中的疏离作用》(Alienation Effect in Chinese Acting) 更是研究布莱希特戏剧理论必读的作品之一。

      所以,很多西方戏剧学者,尽管不曾研究过中国戏剧,但对于梅兰芳这个名字却是朗朗上口梅兰芳成了所有“中国歌剧”(不是京剧)的代名词,他的“阳刚气”、“艺术性”与“现代性”打破了西方对中国男演员性别的质疑然而,梅兰芳舞台上的男扮女装却也更加误导了反串艺术,以为中国戏剧只有男性可以参与演出,如同日本能剧与歌舞伎一般殊不知,中国早期的元杂剧男女就是同台演出的,即使中国有着极为发达的父权文化这在世界戏剧发展史上也是鲜有的例子女演员并不是中国出现“西化”运动之后的产物遗憾的是,中国女性受压迫、缠小脚的定论,使得戏剧史上许多女演员的艺术成就被磨灭了   梅兰芳在美演出的旋风慢慢地被世人遗忘,惟有布莱希特的那篇文章有时仍唤起一些对京剧的回忆然而,除了帮助布莱希特宣扬他的戏剧理论之外,“中国歌剧”在世界舞台上又沦为龙套的地步了20世纪下半期,由于中国内部的种种因素,加上全球性的现代化,传统文化颇受威胁,面临空前的危机20世纪初曾一度兴旺的京剧似乎也难免遭此厄运   1977年,电视连续剧《根》(Roots) 的播出代表了美国移民渴望“寻根”的心态非裔美人流离失所多年,根源难寻;华裔美人 历史 尚短,寻根较易。

      若用后殖民主义理论来看,此寻根心态,与法农(Frantz Fanon) 曾提出的“热情地寻求殖民前的国家文化”的心态无大差异为了抵抗殖民文化以及全球的普遍西。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相关文档
      局长在2025年全市医疗保障重点工作调度会暨定点医药机构违法违规使用医保基金自查自纠工作推进会上的讲话稿.docx 2025年春教体系统安全工作会上的讲话范文.docx 2024年度街道机关支部党组织书记述职发言材料供参考.docx 2025年干部谈心谈话内容范文.docx 主管发改部门党组书记在党委理论学习中心组学习研讨会上的发言材料供参考.docx 学习关于党的建设的重要思想交流发言材料供参考.docx 纪委书记2025年全面从严治党的研讨材料范文.docx 2025年春季防汛防旱工作部署会上的讲话范文.docx 2025年村“三资”管理工作计划供参考.docx 村“两委”2025年工作计划供参考.docx 乡镇在全市履行职责事项清单工作会议上的交流发言.docx 银行行长在学习2025年一号文件精神专题会上的研讨发言供参考.docx 乡党委乡村振兴工作经验总结供参考.docx 党组书记、主任在2025年展改革委民营企业座谈会上的讲话范文.docx 领导干部在2025年“纪检监察工作规范化法治化正规化建设年”行动动员部署会议上的讲话范文.docx 关于落实全面从严治党主体责任报告范文.docx 在2025年基层履行职责事项清单工作会议上的交流发言例文.docx 2025年理论学习中心组党风廉政建设专题学习研讨会议上的交流发言供参考.docx 在理论学习中心组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专题学习研讨会议上的交流发言两篇.docx 党支部2024年民主评议党员工作情况报告供参考.docx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