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脊髓灰质炎诊断标准.doc
4页脊髓灰质炎诊断标准(Poliomyelitis)【WS294--2008】(2008-12-11发布,2009-06-15实施)3 诊断依据3.1 流行病学史(见附录C)3.1.1 与确诊的脊髓灰质炎患者有接触史或近期曾经到过脊髓灰质炎流行地区3.1.2 经过3d~35d(一般为5d~14d)的潜伏期3.2 临床表现(见附录C)3.2.1 早期可有发热、咽部不适、婴幼儿可烦躁不安、腹泻/便秘、多汗、恶心、肌肉酸痛等症状3.2.2 热退后(少数可在发热过程中)出现不对称性弛缓性麻痹神经系统检查发现肢体和(或)腹肌不对称性(单侧或双侧)弛缓性麻痹,躯体或肢体肌张力减弱、肌力下降、深部腱反射减弱或消失,但无感觉障碍3.2.3 麻痹60d后仍残留弛缓性麻痹,且未发现其他病因(后期可出现肌萎缩)3.3 实验室检测3.3.1 发病后从粪便、咽部、脑脊液、脑或脊髓组织中分离到病毒,并鉴定为脊髓灰质炎野病毒者(见附录A)3.3.2 发病前6周内未服过OPV,发病后未再服用OPV或未接触疫苗病毒,麻痹后1个月内从脑脊液或血液中查到抗脊髓灰质炎病毒IgM抗体,或恢复期血清中和抗体或特异性IgG抗体滴度比急性期≥4倍升高者(见附录B)。
4 诊断原则根据流行病学史、临床症状与体征、实验室检查以及随访结果等进行综合分析作出诊断5 诊断5.1 疑似病例病因不明的任何急性弛缓性麻痹(AFP),包括15岁以下临床初步诊断为格林-巴利综合症(GBS)的病例5.2 临床诊断病例5.2.1 疑似病例并同时符合3.15.2.2 疑似病例并同时符合3.25.2.3 疑似病例并同时符合3.3.25.3 确诊病例疑似病例同时符合3.3.15.4 排除病例5.4.1 疑似病例经实验室和临床检查有确凿证据诊断为非脊髓灰质炎的其他疾病5.4.2 疑似病例的合格粪便标本未分离到脊髓灰质炎野病毒,或麻痹后1个月内脑脊液或血液特异性IgM抗体阴性,或恢复期血清中和抗体或特异性IgG抗体滴度比急性期无4倍升高者5.5 与OPV有关的其他病例5.5.1 服苗者疫苗相关麻痹型脊髓灰质炎病例:疑似病例近期曾有OPV免疫史,且在服用OPV后4d~35d内发热,6d~40d出现急性弛缓性麻痹,无感觉障碍,临床诊断符合脊髓灰质炎麻痹后未再服用OPV,从粪便标本中只分离到脊髓灰质炎疫苗病毒,该病毒和原始疫苗病毒相比,VPI区基因序列变异<1%5.5.2 服苗接触者疫苗相关麻痹型脊髓灰质炎病例:疑似病例曾与OPV免疫者在服苗后35d内有密切接触史,接触6d~60d后出现急性弛缓性麻痹;或发病前40d未服过OPV,符合脊髓灰质炎的临床诊断。
麻痹后未在服用OPV,粪便中只分离到脊髓灰质炎疫苗病毒,该病毒和原始疫苗病毒相比,VPI区基因序列变异<1%5.5.3 疫苗衍生脊髓灰质炎病毒(VDPV)病例:疑似病例曾有OPV免疫史或疫苗病毒接触史,临床表现符合脊髓灰质炎诊断,发病后从粪便、咽部、脑脊液、脑或脊髓组织中分离到VDPV病毒,且VPI区基因序列变异≥1% 6 鉴别诊断主要应与具备急性弛缓性麻痹(AFP)临床表现的神经系统和肢体肌肉等方面的疾病相鉴别。
常见的这些疾病包括林格-巴利综合症、急性脊髓炎、外伤性神经炎、周期性麻痹、其他肠道病毒感染引致的麻痹等在鉴别诊断时,应结合临床学(如发病的前驱症状、麻痹及恢复状况和神经反射及感觉功能检查等)、流行病学(如与脊髓灰质炎病例有接触史、疫苗接种史等)及实验室检查(如病毒分离、抗体检测等)等方面的资料加以综合判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