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神经内科基础知识.pdf
44页神 经 系 统 学 一、 神经系统的解剖及生理知识 神经系统可以分为周围神经系统和中枢神经系统两大部分 见下图 1.1. 脑 中枢神经系统 脊髓 神经系统 脑神经 周围神经系统 脊神经 周围神经系统: (1) 脑神经:共有 12 对,采用罗马数字按次序命名—Ⅰ嗅神经, Ⅱ视神经, Ⅲ动眼神经, Ⅳ滑车神经,Ⅴ三叉神经,Ⅵ展神经,Ⅶ面神经,Ⅷ位听神经,Ⅸ舌咽神经,Ⅹ迷走神经,Ⅺ副神经,Ⅻ舌下神经.除Ⅰ、Ⅱ对脑神经外,都与脑干互相联系 脑神经有运动纤维和感觉纤维, 主要支配头面部的运动和感觉其中Ⅰ、Ⅱ、Ⅷ3 对为感觉神经;Ⅲ、Ⅳ、Ⅵ、Ⅺ、Ⅻ为运动神经 ;Ⅴ、Ⅶ、Ⅸ、Ⅹ为混合神经 (2) 脊神经:共有 31 对,均发自脊髓的各段面。
期中颈段 8 对,胸段 12 对,腰段 5 对,骶段 5 对,尾神经 1 对每对脊神经由前根 (运动根)和后根 (感觉根)组成临床上根据不同部位的感觉障碍水平, 判断脊髓病变的平面, 对定位诊断具有重要意义 如乳头线为胸 4,脐为胸 12,腹股沟为腰 1 脑神经及其功能 脑神经 进出颅 的部位 源 起 组 织 主要功能 嗅神经 (Ⅰ) 筛孔 间脑 传导嗅觉 视神经 (Ⅱ) 视神经孔 间脑 传导视觉 洞眼神经 (Ⅲ) 眶上裂 中脑 眼球运动瞳孔调节、眼睑调节 滑车神经 (Ⅳ) 支配眼球上斜肌 三叉神经(Ⅴ) 第一支 眶上裂 第二支 圆孔 第三支卵圆孔 脑桥 面、鼻及口腔黏膜感觉, 支配咀嚼肌 外展神经(Ⅵ) 眶上裂 桥延沟 支配眼球外直肌 面神经 (Ⅶ) 内耳门一茎乳孔 味觉、颜面表情 听神经 (Ⅷ) 内耳门 听觉、平衡觉 舌咽神经(Ⅸ) 颈静脉孔 延髓 味觉、唾液的分泌、吞咽及呕吐反射 迷走神经(Ⅹ) 支配咽、喉肌、胸腹内脏运动 副神经(Ⅺ) 支配胸锁乳突肌、斜方肌 舌下神经(Ⅻ) 舌下神经管 支配舌肌运动 中枢神经系统 由脑和脊髓组成。
(1) 脑:脑又分为大脑、间脑、和脑干和小脑. ①大脑:表面为大脑皮质所覆盖大脑半球各脑叶的功能为:额叶与躯体运动、语言及高级思维活动有关;颞叶与听觉、语言和记忆有关;顶叶与躯体感觉、味觉、语言等有关;枕叶与视觉信息的整合有关;岛叶与内脏感觉有关;边缘叶与情绪、行为和内脏活动有关 ②间脑:位于大脑半球与中脑之间,连接脑干与大脑半球.间脑病变影响疼痛、体温、食欲、性功能、睡眠、内分泌等功能的调节 ③脑干:由中脑、脑桥和延髓组成,与呼吸中枢、血管运动中枢、呕吐中枢、呃逆中枢等生命中枢相关联, 当脑干有严重损害, 特别是延髓损害时多可导致呼吸、心脏骤停;脑干的传导功能一方面将脊髓及周围的感觉传导至中枢, 另一方面又将大脑皮质的兴奋性传导至脊髓和经脑神经支配的效应器官;脑干网状结构具有保持正常睡眠与觉醒的功能 ④小脑:与运动的平衡、协调有关 (2) 脊髓:脊髓位于椎管内是脑干向下的延伸部分,上端与延髓相连下端以终丝终止于第一尾椎的骨膜发出 31 对脊神经,是四肢和躯干的初级反射中枢脊髓损害的临床表现为运动障碍、感觉障碍和自主神经功能障碍 运动系统的组成及损害后的表现 运动系统的组成及其损害后的表现。
运动系统的组成及其损害后的表现 名称 功能 损害后表现 下运动神经元 将椎体系统、椎体外系统和小脑系统各方面冲动组合起来,通过前根、神经丛、周围神经传递至运动终板,引起肌肉收缩 周围性(弛缓性)瘫痪;肌张力降低,腱反射减弱或消失,肌肉萎缩 上运动神经元 发放和传递随意运动冲动至下运动神经元,并控制和支配其活动 中枢性(痉挛性)瘫痪;肌张力增高, 腱反射亢进,出现病程反射,无肌肉萎缩,但病程长者可出现废用性萎缩 锥体外系统 调节肌张力,协调肌肉运动;维持和调整体态姿势;担负半自动的刻板动作和反射性的运动,如走路时两臂摆等联带动作、表情运动、 防御反应、饮食动作等 肌张力变化和不自主运动 小脑系统 维持躯体平衡、调节肌张力及协调随意运动 共济失调与平衡障碍 上、下运动神经元瘫痪的鉴别 上运动神经元瘫痪 下运动神经元瘫痪 瘫痪分布 整个肢体为主 (单瘫、偏瘫、截瘫) 肌群为主 肌张力 增高 (折刀样), 呈痉挛性瘫痪 降低,呈弛缓性瘫痪 腱反射 增强 减弱或消失 病理反射 有 无 肌萎缩 无或轻度废用性萎缩 明显 肌束性颤动 无 可有 肌电图 神经传导正常,无失神经电位 神经传导异常, 有失神经电位 神经系统包括颅腔内的脑和椎管内的脊髓,以及遍布全身各处的周围神经组成。
人体内各系统器官在神经系统的协调控制下,完成统一的生理功能.神经系统的主要功能就是调控生理过程,是调控身体内一切器官生理活动的主导. 如:心跳加快有两种作用机理:(1)神经系统本身(交感、副交感)作用于心脏,使交感神经兴奋、副交感神经抑制,当心跳加快时就是交感神经作用于心脏 (2)神经系统作用于内分泌系统(肾上腺) ,使肾上腺分泌去甲肾上腺素,其进入血液循环后进心脏,使心跳加快而呼吸系统促进此活动,消化、生殖、泌尿系统抑制此活动,以上都是神经系统协调的 神经系统功能: (1)协调人体内各个器官和系统的功能活动(2)使机体适应内外环境的变化(3)大脑皮质是高度进化的,不仅能认识世界,改造世界,还能创造世界 神经具有不确定性,神经系统作用于不用人表现可能不同.如:见到熊,有的人拔腿就跑,有的人吓的腿软. 二、神经系统的区分 1.按照位置划分:中枢神经系统、 周围神经系统.中枢神经系统包括位于颅腔内的脑(高级中枢) 和位于椎管内的脊髓(低级中枢) 周围神经部包括遍布全身各处与脑相连的脑神经和与脊髓相连的脊神经. (1)脑神经共 12 对,从颅腔出入:筛孔,嗅神经;视神经管,视神经;眶上裂,动眼神经、滑车神经、三叉神经第一支眼神经、展神经;圆孔,三叉神经第二支上颌神经;卵圆孔,三叉神经第三支下颌神经;内耳门,面神经、前庭蜗神经;颈静脉孔,舌咽神经、迷走神经、副神经;舌下神经管内口,舌下神经 (2)脊神经共 31 对,在椎间孔(C1~C8、T1~T12、L1~L5) ,骶管裂孔(S5、Co),骶前、后孔(S1~S4)出入 (3)周围神经又可根据其在各器官、系统中所分的不同对象,分为躯体神经和内脏神经。
○,1躯体神经分布于体表、黏膜、骨、关节和骨骼肌;内脏神经分布到内脏、心血管、平滑肌、心肌和腺体. 错误!躯体神经功能:完成意识性感觉,随意运动和信息的处理与整合. 2.按照功能划分:感觉神经(传入神经、上行神经) 、运动神经(传出神经、下行神经).感觉神经将神经冲动自感受器传向中枢,运动神经是将神经冲动自中枢传向周围 3.内脏运动神经:内脏神经中的传出神经,将中枢的神经冲动传导至内脏、心血管、平滑肌、腺体的神经因其支配的心肌、平滑肌和腺体的活动不受人的主观意志控制,故又称自主神经内脏运动神经负责新陈代谢、生长、发育和生殖,是人体维持生命的基本功能,故又称植物神经植物人只剩这些功能.其支配的肌肉有幽门括约肌、心肌等 分为交感、副交感神经两种他们到达同一位置,但作用相反例:到达胃,副交感神经使胃蠕动加快、胃酸分泌增多,交感神经使胃蠕动减慢、胃酸分泌减少.吃饭后副交感神经兴奋;空腹时交感神经兴奋关键看是什么器官在什么时候什么功能主导. 三、神经系统的组成 1含有两种细胞成分:神经细胞(神经元) 、神经胶质细胞(神经胶质) 2.神经元是神经组织的基本结构和功能单位它能感受刺激,传导冲动。
(1)中枢系统神经元有 1000 亿个.神经元是成熟细胞,损坏后不能以有丝分裂的方式进行增殖人的神经元数目自出生起就固定了,只能减少不能增多 (2)27 岁后神经元开始衰老死亡,死亡达到一定量后记忆开始出现问题,嗅觉、视觉、听觉减退,被人打岔后忘记本来的事情不常吃肉、鱼、鸡蛋会使神经原衰老速度加快35 岁后大概是每秒一个,与精神状态、生活环境、营养状态有关神经胶质细胞是神经组织的辅助成分,对神经元起支持、营养、保护、修复、绝缘(把神经元比作铜丝, 则神经胶质细胞就是外面的皮,以防电导彼此交通)、 协调神经传导等作用数量为神经元数量的 5 倍到 10 倍神经元分为胞体和突起两部分 (1)胞体分为细胞核、细胞质、细胞膜三部分这是一般细胞形态,神经细胞与其它细胞不同之处在突起是神经元的营养中心,如果突起截断,则脱离胞体的远侧端将会变性、坏死;连在胞体上的近侧端可能存活,在周围系统存活性大,在中枢神经系统存活性小周围系统的神经断了再接能再生,中枢系统突起损伤有研究表明可诱导再生 (2)突起分树突和轴突 错误!树突:数量较多且较短(几十μ到几千μ),和胞体成分差不多,发出分支再分叉.功能:感受刺激,将神经冲动向胞体方向传导。
○2轴突:一般是一根且长(能达 1m),但也有短的(十几个μ),末梢分叉,连接骨骼肌或其它神经元末梢连接的部分称终扣.功能:把神经冲动自胞体方向传出. 5.神经元分类: 按形态学分类: (1)多级神经元:最典型神经元,具有多个树突和一个轴突形似向日葵、蒲公英、蜘蛛+蜘蛛网大部分属于联络神经元和运动神经元,位于脑、脊髓的中枢神经系统内 (2)假单极神经元:自胞体很快分叉为两支,一支至周围的感受器称周围突,一支入脑或脊髓称中枢突.是感觉神经元,位于脊神经节和脑神经节内 (3)双极神经元:由胞体的两端个发出一个突起,其中一支至周围的感受器称周围突,一支入脑或脊髓称中枢突是感觉神经元,位于视觉、听觉器官和嗅黏膜内. 按功能分: (1)感觉神经元:假单极神经元、双极神经元 (2)运动神经元:多级神经元. (3)联络神经元:多级神经元占所有神经元的 9999%,联络越多,功能越复杂.在中枢部,位于感觉神经元和运动神经元之间,对传入的感觉信息进行储存、整合、分析,再把这些信息传到其它部位做一件事越复杂,联络神经元参与数目越多. 按照神经元所释放化学递质分: (1)胆碱能神经元:乙酰胆碱 (2)单胺能神经元:去甲肾上腺素、多巴胺、5—羟色胺、组胺 (3)氨基酸能神经元:γ—氨基丁酸、谷氨酸 (4)肽能神经元:肽类物质(如:生长抑素、P 物质、脑啡肽等) 6.神经纤维: (1)神经元的轴突及长的周围突被髓鞘和神经膜所包裹,称为神经纤维。
(2)神经纤维分为两种:若被髓鞘和神经膜共同包裹,称有髓纤维若仅为神经膜所包裹,称无髓纤维 (3)神经纤维中的轴突越粗,髓鞘越厚,郎飞结(相邻两髓鞘节段间的区域/神经纤维被某一段被两段被膜包裹中间所留下的裸露部分)间距越大,其传导电信号的速度就越快如:无髓纤维,2~3m/s;厚髓鞘有髓纤维,120m/s;薄髓鞘有髓纤维,15m/s 7.突触: (1) 一个神经元通过终扣与其他神经元或效应器细胞的表面接触,称突触 是两个神经元之间进行信息交换的部位 (2)只能单向传导神经冲动 (3)分类: 根据连接方式分为: ○,1轴—树突触:大多数错误!轴—体突触:大多数错误!轴—轴突触:少错误!树—树突触:少 根据传递方式分为: 化学突触(靠化学物质——神经递质进行冲动传递,在人体神经系统内占大部分)和电突触(以电位扩布的方式进行传递,在低等动物中占大部分) (4)化学突触有三个部分:突触前膜、突触间隙、突触后膜 (5)按突触前、后膜厚度是否相等分:○,1对称性突触:前后膜等厚,是抑制性突触错误!非对称性突触:后膜厚,是兴奋性突触 (6)一个神经元可以与周围形成 6 万个突触,突触越多,思想越多. (7)抑制: 错误!反馈抑制:胞体侧面发出突触与抑制神经元连接 错误!前反馈抑制:一个神经元传导(兴奋)到抑制神经元,该抑制神经元再发出神经连接胞体 错误!去反馈抑制:一个神经元传导(抑制)到抑制神经元,该抑制神经元再发出神经连接胞体 四、活动方式:反射 1.神经系统在调节机体的活动中,对内、外环境的各种刺激作出适宜的反应,称为反射 2.分类: 按形成过程分: 错误!非条件反射:先天,如:婴儿的拥抱反射,吸吮,眨眼错误!条件反射:后天,如:望梅止渴 按参与器官分: 错误!躯体反射:皮肤、骨骼、关节、肌肉,例:膝跳反射(伸肌比屈肌的躯体反射现象明显)○,2内脏反射:例:呕吐、胃充盈时有饱腹感、排尿 按感受器深浅分: 错误!深反射:感受器在肌腱内。
是伸肌反射、牵张反射.如:膝跳反射参与神经元少.(仅是同侧) 1)原理:叩击肌腱,造成肌腱牵拉,肌腱内感受器,感受器做出反应,将冲动传向脊髓,再到传出神经元,使伸肌收缩 传入神经发出侧支, 多突触,与多个屈肌神经元接触,使其抑制 2)实例:膝跳反射中,半膜肌、半腱肌、股二头肌、缝匠肌都被抑制,股四头肌兴奋. 错误!浅反射:是屈肌反射、防御反射如:刀尖扎向手心,手收回参与神经元数目多 (双侧)=>此反射消失比深反射消失严重 1) 原理:皮肤受到刺激, 数群肌肉协调产生回缩动作, 涉及到脊髓的多个节段和多个神经元. 2)实例:左脚踩钉子,左脚屈、右脚伸即防御反射不仅是同侧的整个屈肌,还发出侧支到对侧兴奋伸肌 单突触兴奋伸肌;多突触兴奋屈肌 3.反射的形态学基础是反射弧反射弧由感受器、传入神经元、中枢、传出神经元、效应器构成是神经系统活动的基本方式术语: (1)灰质:中枢部神经元胞体及树突的聚集处 白质:中枢部神经纤维的聚集处 (2)皮质:大脑、小脑表面的灰质 髓质:大脑、小脑的白质 (3)神经核:中枢部除灰质外,形态、功能相似的神经元胞体(及树突)聚集处成团、柱或块状,或与其它神经核叠加(分界不明显) 神经节:周围部神经元胞体(及树突)聚集处 (4)纤维束(传导束):中枢部白质中,凡起止、行程、功能相同的神经纤维的集合 神经(神经束) :周围部起止、行程、功能相同的神经纤维的集合 (5)网状结构:中枢部(后角基部外侧与白质之间)白质、灰质纵横交织形成网状结构,在颈部较明显。
相关补充: 1脑的增大是因为神经元建立突触增多,形成相应网络 2.如果遇到“……核 "和“……柱 ",在灰质中 ;“……束” 、 “……放射” 、 “……穹隆” 、 “……投射"、 “……联合 ",在白质中 3神经病学中最常见的反射:○1扣髌韧带错误!针扎手 中枢神经系统 第一节 脊髓 脊髓与脑相比是分化较低、结构较简单和功能较低级的部分,分为 31 节段并分别与 31对脊神经相连功能:传导、反射 一、脊髓位置和外形 1.脊髓位于椎管内,呈前后稍扁的圆柱形.全长 42~45cm,最宽处横径为 1~12cm,最宽处周长 3~38cm 左右,重约 30g,占整个脑重量的 2% 2 脊髓上端在枕骨大孔平面, 与颅腔内脑的最下端——延髓相接;脊髓下端约平第一腰椎下缘,向下以终丝(无神经结构的软组织细丝)连于尾骨背面〉即第 1 腰椎以下没有脊髓脊髓下端并不固定,成人约在第一腰椎下缘,高的也有到 T12 椎体的,低可到 L2、L3 之间的椎间盘,但并不影响腰穿 3.在椎管内相对位置固定,上端有枕骨大孔,下端是终丝,两侧有 31 对脊神经拽着每一对脊神经所连的脊髓就称为一个脊髓节段,共 31 个:C8,T12,L5,S5,Co. 5.颈膨大:周长约 3。
8cm,直径〉1cm,在 C4~T1 节段(共 6 节段) 原因:与控制上肢精细运动有关 6腰骶膨大:周长约 3.5cm,直径在 1cm 左右,在 L2~S3 节段(共 7 节段) 原因:控制下肢运动不如颈膨大明显,因为人的精细活动主要是在上肢,下肢负责负重. 7脊髓圆锥:腰骶膨大下方脊髓迅速变细,称为脊髓圆锥. 8终丝:长约 20cm,由软脊膜(紧紧裹在脊髓外面的被膜)构成,止于尾骨背面 (1)上方 15cm 为内终丝,被外面的硬脑膜和里面的蛛网膜所包围.内终丝在蛛网膜下腔(腔内有脑脊液)内 (2)下方 5cm 为外终丝,除软脊膜外还有硬脑膜、蛛网膜参与构成 (3)内外终丝的骨性结构分界线:S2 终室:脊髓中央管在脊髓圆锥内的膨大 终池:马尾周围蛛网膜下腔的膨大 9 脊髓表面有沟 (1)前正中沟:脊髓表面最深的沟,深度为 3mm (2)前外侧沟:位于前正中沟两侧,连脊神经前根根丝(运动) (3)后正中沟:脊髓后面与前正中沟相对 (4)后外侧沟:后正中沟两侧,与前外侧沟相对,是脊髓表面第二深的沟,深度为 1.2~25mm 连脊神经后跟跟丝(感觉) (5)后中间沟:在颈髓和胸髓上部,后正中沟和后外侧沟之间的浅沟,是薄束和楔束在脊髓表面的分界标志。
10.脊神经及前根、后根: (1)由前外侧沟出来的是根纤维,汇合成脊神经前根前根较细 由后外侧沟进入的是脊神经后根发出的根纤维后根粗大 后根在和前根汇合之前,在椎间孔前方有一膨大,称脊神经节脊神经节中为假单极神经元,其中枢突组成脊神经后根,由后外侧沟进入脊髓;其周围突组成脊神经后根的另一部分与前根在椎间孔汇合成 1~2cm 长的脊神经 (2)脊神经前根是感觉神经,脊神经后根是运动神经,而脊神经是混合神经脊神经含有 4种纤维:躯体、内脏感觉(运动)神经纤维 (3)后根纤维中:内侧 1/3,管理深感觉,由有髓纤维构成;外侧 2/3,管理浅感觉,由无髓纤维构成 11.(1)胚胎 4 个月之前,脊髓与椎管等长,脊神经平行与相应椎骨连接4 个月之后,记住生长速度快于脊髓,致使脊髓的长度短于椎管因为脊髓上端连于延髓,位置固定,导致脊髓节段位置高于相应椎骨 (2) 胸段、 腰骶段的脊神经根在穿椎间孔之前必须向下走行一段,它们围绕终丝周围形成马尾 (3)C1~C4=同序数椎骨; C5~C8,T1~T4=同序数椎骨—1; T5~T8=同序数椎骨-2; T9~T12=同序数椎骨-3; L1~L5=第 10、11、12 胸椎; S1~S5、Co=第 12 胸椎、第 1 腰椎 二、脊髓内部结构 (1)中央有一细小管,称中央管。
其向上通颅内第 4 脑室;其向下在脊髓圆锥内的膨大, 称终室(终室:脊髓中央管在脊髓圆锥内的膨大;终池:马尾周围蛛网膜下腔的膨大).也可能再向下延续,到终丝中 5~6cm,随年龄增长,从下向上闭锁 (2) 中央管周围呈 “H"型的称灰质, 分为短宽的前角和细长的后角, 在某些节段还有侧角(侧角仅见于 T1~L2)前后角相连接的部分称中间带,中间带外侧即为侧角 (3)中央管前、后的灰质称灰质前、后联合;灰质前联合前方的白质称白质前联合. (4)前外侧沟到脊髓前角连线,后外侧沟到脊髓后角连线将脊髓外周的白质划分为三部分: 后索、前索、外侧索. (一)灰质 1.前角(运动性,无感觉成分) (1)由大、小两种运动性神经元胞体构成 错误!大的称α细胞,其轴突构成脊神经前根纤维的前 2/3,管理骨骼肌的随意运动. ○2小的称γ细胞,其轴突构成脊神经前根纤维的后 1/3,管理骨骼肌的紧张度——肌张力 (2)肌张力: ○1肢体在被动运动时所产生的阻力的大小,若脊神经的前、后根损坏,则肌张力降低 错误!肌张力不是骨骼肌本身的特性,而是靠反射活动维持和调节. 错误!作用:维持体位.分为正常、增高、降低三种。
错误!肌张力增高有两种可能: 1)痉挛性:皮质脊髓束损伤,症状:折刀状,一开始肌张力很大,到达某位置使力突然消失 2)强制性:灰质基底核损伤,症状:齿轮状,铅管状,折到哪个部位,始终有阻力 肌张力减弱:不能维持肢体在某方向的固定 (2)前角形态宽大,其中神经元排列成内、外两个核团 ○,1外侧核团(大):主要管理四肢肌的运动 1) 颈膨大、腰骶膨大处明显,其它部位不可见 2) 颈膨大 C4~T1 脊髓节段从腹侧向背侧/从上至下依次管理肩带肌、 臂肌、 前臂肌、 手肌; 腰骶膨大 L1~S3 脊髓节段从腹侧向背侧/从上至下依次管理髋肌、大腿肌、小腿肌、足肌 错误!内侧核团(小):主要管理躯干肌的运动 1)31 个节段中均有,贯穿脊髓全长 (3)前角内支配伸肌的神经元在浅表,支配屈肌的神经元在深面. 病例:有一病人开始不能系扣(屈肌受损),后逐渐觉得穿衣服困难(伸肌受损),问:该病人是脊髓由中心向外损伤发展,还是外侧压迫脊髓? 答:是中心向外,经常见于 脊髓空洞症 ,中央管颈膨大节段周围出现病变,逐渐外延 补充:相反情况多是椎管中有肿物 ,压迫前角导致伸肌损伤再是屈肌损伤 (4)脊髓灰质炎:腰骶膨大处前角受病毒感染,运动功能产生障碍,但感觉正常。
病例:婴儿8 个月大时 ,在医院诊断为流感,医生对其进行臀部肌肉注射半年后,小孩下肢一侧(打针的部位)瘫痪 ,且病肢明显细于正常肢问:如何在半分钟内判断:此小孩时打针时坐骨神经(脊神经分支) 受损还是 小儿脊髓灰质炎(小儿麻痹症 )? 答:用针刺病肢因为脊神经是混合型神经,如果是坐骨神经受损,则运动和感觉都会受损,针扎不会有感觉 .如果是脊髓灰质炎,则只是前角受损,运动受损,仍会有感觉. (5)共济运动:指机体完成任一动作时所依赖的某组肌群(包括:主动肌、拮抗肌、协同肌、固定肌)协调一致的运动,这些肌群协调一致由小脑完成 屈肘:屈肌神经元(发出侧支)中间神经元(发出抑制)伸肌神经元(使伸肌松弛)=>前反馈 (6)前角内的神经核: 错误!副神经核:其轴突组成副神经的脊髓部位于 C1~C6 脊髓节段,前角背外侧,支配胸锁乳突肌(一侧收缩,头向同侧倾斜,脸转向对侧;两侧收缩,头向后仰) 、斜方肌 错误!膈神经核:位于 C3~C7 脊髓节段,前角中央,发出神经纤维随前根纤维离开脊髓组成膈神经,支配膈肌 脊髓上段或中段,脊髓前角毁损性病变时,可能发生膈肌的瘫痪,使腹式呼吸消失如果不是毁损性病变,也可能是刺激性病变。
比如膈肌刺激,总打嗝中间带:前角、后角之间的区域 中央管:前方是灰质前联合,后方是灰质后联合 (1)中间内侧核(感觉): 错误!位置:位于中间带内,占脊髓全长 错误!交通:接受后根内侧部的传入纤维;发出纤维穿过白质前联合至对侧外侧索上行,形成脊髓小脑前束(由对侧中间内侧核发出的,主要在外侧索内上行的,传导来自躯干下部和下肢的非意识性本体感觉,与整个肢体的精细运动、姿势协调有关的纤维束) (2)中间外侧核(运动) :是交感神经在脊髓内的中枢 错误!位置:位于 T1~L2 的侧角内,侧角仅见于 T1~L2 ○,2功能:管理血管舒张和收缩(交感神经使血管活动增强和减弱血管收缩和舒张,无副交感神经与之对抗) ;腹腔内某些腺体分泌 错误!受损表现:最上段受损为 horner 综合征;上段受损为无汗、血管扩张、颜面潮红;中段受损则腹腔内腺体分泌受阻;下端受损在腹腔、盆部腺体分泌受阻 (3)骶中间外侧核(骶副交感核) :副交感神经在脊髓内的中枢 错误!位置:位于 S2~S4 的中间带外侧,此段外侧无侧角,而是有骶中间外侧核 ○2功能:管理结肠左曲以下消化道和盆腔脏器(膀胱、子宫、直肠、肛管等) 错误!受损表现:便失禁、尿失禁 3.后角(感觉) : (1)感觉种类: (听觉、味觉、嗅觉、视觉去掉) 错误!深感觉:肌肉、肌腱、关节的位置觉、运动觉、振动觉(前二者需要自身意识,后者是被动检查出来的) 1) 意识性本体感觉,传入大脑,接受传入信息,形成意识 2) 非意识性本体感觉,传入小脑,只接受信息,进行反馈调节。
例:摔倒时,两种信号分别传入大脑、小脑,大脑感知摔还是没摔,小脑无意识活动进行姿势调整 错误!浅感觉:皮肤、黏膜(包括骨膜)的痛、温、触、压觉 1) 触觉,碰一下立刻离开分为粗略触觉:是否有物体触碰;精细触觉:辨别纹理的光滑粗糙程度及辨别两点间距离 2) 压觉,碰上不立刻离开,停留一段时间,感受的触摸程度 3) 痛觉,分为灼痛、刺痛、绞痛、钝痛等等 (2)后角形态细长,由背侧向腹侧排列 4 个核团 ○,1后角边缘核: 1)位置:位于后角尖端的海绵带(位于后角尖端外缘,又称缘层;从结构上被纵行神经纤维穿过形成多孔,所以称海绵带)内; 2)交通:接受脊神经后根的传入纤维;发出的纤维分升支和降支. 3)功能:完成脊髓节段间联系 ○,2胶状质: 1)交通:接受后根外侧部传入纤维侧支及脑干下行的纤维;发出的纤维主要组成背外侧束 2)功能:分析加工传入的痛觉信息,但无感受痛觉的功能;完成脊髓节段间联系 错误!后角固有核: 交通:接受同节段脊髓的纤维, 接受下 1~2 位节段后根外侧部的传入纤维; 发出的纤维经白质前联合越过中线到达对侧的前索、外侧索,形成两根上行的、传入的、感觉的纤维束 后根外侧部的浅感觉经后外侧沟进入脊髓后上行 1~2 个节段后再进入后角固有核 1) 脊髓丘脑前束: 起止:后角固有核发出的纤维至对侧前索内上行至丘脑 功能:传导粗略触觉 2) 脊髓丘脑侧束: 起止:后角固有核发出的纤维至对侧外侧索内上行至丘脑 功能:传导痛、温觉 错误!胸核(背核): 1)位置:仅见于 C8~L2 2)交通: 主要接收后根内侧部的传入纤维; 发出纤维组成脊髓小脑后束(由同侧胸核发出的,在外侧索内上行的,传导来自躯干下部和下肢的非意识性本体感觉,与个别肌肉精细运动、姿势协调有关的纤维束) (二)白质 任何感觉冲动,一般要经过三段神经(神经核)才能传导到大脑.任何运动冲动,一般经过两段神经从大脑传出到骨骼肌. 1。
上行纤维束: (1)薄束、楔束: ·交通:由相应脊髓节段后根上膨大——脊神经节发出的脊神经后根内侧部纤维组成,在脊髓后索内上行(内侧为薄束、外侧为楔束),沿脊髓上端到达延髓背部,最后止于薄束结节和楔束结节深部的薄束核和楔束核 ·功能:传导深感觉和精细触觉 ·神经传导通路:脊神经节薄束核和楔束核丘脑腹后外侧核大脑皮质中央后回 假单极神经元的周围突感受肌肉、肌腱、关节的位置觉、运动觉、振动觉,将冲动传导到脊神经节(第一棒) ,通过中枢突内侧经后外侧沟到达脊髓,在后索内上升,到达薄束核和楔束核(第二棒).第二棒通常不会沿原侧上升,而是沿对侧上升薄束核和楔束核接受冲动后,越过中线,沿对侧上升到丘脑的丘脑腹后外侧核(第三棒).最终到大脑皮质中央后回产生感觉 错误!薄束: 1)起止:起于 T5(含 T5)以下所有脊髓节段脊神经节内的假单极神经元中枢突 2)功能:传导下半身深感觉中的意识性本体感觉和精细触觉 错误!楔束: 1)起止:起于 T4(含 T4)以上所有脊髓节段脊神经节内的假单极神经元中枢突 2)功能:传导上半身深感觉中的意识性本体感觉和精细触觉 错误!由内向外(由薄束到楔束)依次主要传递骶、腰、胸、颈的感觉 ○4薄束、楔束损伤表现:损伤平面同侧以下躯干、四肢深感觉障碍(如果是薄束核、楔束核以上部位受损则为对侧深感觉障碍);闭眼后不能触摸、辨认、描述物体的形状和性质 病例:闭目难立症、指鼻试验阳性 ·病理表现:两脚并拢 ,双上肢向前平伸,闭眼后站不稳 ;睁眼用右手食指指鼻尖,闭眼后指不到 ·病例分类: 1。
感觉性共济失调 :可被视觉矫正 病理:薄束受损 闭目难立症;楔束受损 指鼻试验阳性 2小脑性共济失调 :不可被视觉矫正 病理:管理肌张力和平衡的小脑受损.小脑蚓部病变,闭眼后向后摔;如果是 半球病变,向病变半球侧摔 3.前庭性共济失调 : 病理:前庭神经受损受损后,闭眼后等一会儿才开始晃,站的越久晃得越厉害,可向两侧两侧摔倒 (2)脊髓小脑束:均在外侧索内上升 错误!脊髓小脑前束: 1) 起止:由对侧中间内侧核发出的,在外侧索内上行的纤维束,也接受少量同侧中间内侧核来的纤维 2) 功能:传导来自躯干下部和下肢的非意识性本体感觉,与整个肢体的精细运动、姿势协调有关 错误!脊髓小脑后束: 1)起止:由同侧胸核发出的,在外侧索内上行的纤维束,也接受少量对侧胸核来的纤维 2)功能:传导来自躯干下部和下肢的非意识性本体感觉,与个别肌肉、姿势协调有关 错误!脊髓小脑束损伤表现:1)闭目难立症 2)指鼻试验阳性,但不能被视觉矫正 (3)脊髓丘脑束:经后外侧沟传入的纤维先上行 1~2 个节段再到后角固有核(第一棒) ,后角固有核发出的纤维在白质前联合交叉传递到丘脑形成脊髓丘系,止于丘脑腹外侧核. 错误!脊髓丘脑前束: 1)起止:后角固有核发出的纤维至对侧前索内上行至丘脑,也接受少量同侧后角固有核发出的纤维 2)功能:传导粗略触觉。
错误!脊髓丘脑侧束: 1) 起止:后角固有核发出的纤维至对侧外侧索内上行至丘脑,也接受少量同侧后角固有核发出的纤维 2) 功能:传导痛、温觉的纤维束 临床上治疗一些顽固性疼痛,可从脊髓小脑前束内侧缘即前外侧沟进入,进入后绕过脊髓小脑前束 ,在其深面将脊髓丘脑侧束离断 .此时对侧1~2 个节段以下的痛、温觉消失但止痛仅是暂时的,一段时间后疼痛再次出出现,原因有下:1)双侧传导路径,还有部分同侧的后角固有核发出的纤维 2) 核发出纤维还有可能沿灰质周边或是后角尖端的固有束将痛觉向上传递 内脏痛觉不经过脊髓丘脑侧束传递,而是在其深面的不知名的纤维束传递,它是传导双侧的痛觉毁损此神经最容易损伤前角下行纤维束(运动) :分为锥体系和锥体外系,前者包括皮质脊髓束和皮脂核束,后者包括红核脊髓束、前庭脊髓束等 (1)皮质脊髓束: 错误!起止:起源于大脑皮层中央前回及中央旁小叶前部下行后分为两部分:皮脂核束和皮质脊髓束 皮脂核束直接到达脑干的脑神经运动核 皮质脊髓束下降至中脑脑桥延髓椎体 错误!交通: ·70%纤维在延髓处交叉,成皮质脊髓侧束(大)在外侧索下降前角 ·30%纤维在延髓处不交叉,成皮质脊髓前束(小)在前索内下降部分于白质前联合发出交叉纤维, 部分不交叉直接下行, 与对侧来的纤维交叉交叉过来的和同侧未交叉的汇合到达前角运动细胞 1) 皮质脊髓前束在每一个脊髓节段都会交叉,但仅限于上胸段;在下胸段没有交叉 2) 大脑皮层中央前回及中央旁小叶前部(第一棒)到达前角(第二棒)再到骨骼肌 错误!功能: 皮质脊髓侧束:管理四肢骨骼及运动(对侧纤维) 皮质脊髓前束:管理躯干骨骼肌运动(双侧纤维) (2)红核脊髓束: 位置:位于外侧索内,靠近皮质脊髓侧束 起止:起于对侧中脑红核,纤维交叉后止于同侧前角运动细胞 功能:兴奋屈肌,抑制伸肌,以此调节肌张力完成屈曲动作,电梯突然上升时人一般动作 (3)前庭脊髓束: 位置:位于前索内 起止:起于脑桥内前庭神经外侧核,止于前角运动神经细胞 功能:兴奋伸肌,抑制屈肌,以此调节肌张力使躯体伸直,电梯下坠时人的一般动作 (4)网状脊髓束: 位置:位于外侧索内,前角和中间带灰质周围 起止:起自脑干网状结构,下行到达前角运动细胞 功能:调节肌张力,可兴奋又可抑制前角细胞,包括伸肌和屈肌 (5)顶盖脊髓束: 位置:位于前索内 起止:部分起自中脑上丘,部分起自下丘,交叉后止于对侧前角运动细胞 功能:易化对侧的颈肌,抑制同侧颈肌,使头转向受刺激侧;完成视觉和听觉的姿势反射 (6)内侧纵束: 起止:起自中脑前庭神经核,止于前角(前庭神经核发出纤维一部分向上到达脑干内和眼球运动有关的神经;一部分下降到达头颈部肌肉) 功能:将头、眼的运动协调联系起来在运动中凝视一个物体 (7)食管旁束: 位置:中央管旁边,是完成间脑和生殖器、泌尿器之间的连接纤维 功能:发纤维到 S2~S4,再到膀胱等部位。
是排便、排尿中枢 受损表现:尿失禁、便失禁 ·临床: ○,1脊髓前角损伤 :下运动神经元瘫痪 临床表现:肌无力、肌张力降低、肌肉萎缩、肌束出现颤动、反射消失但感觉正常 错误!脊髓后角损伤 :同侧痛、温觉障碍 ,触觉、深感觉存在(实际上粗略触觉受影响,但因为精细触觉未受影响,所以触觉存在) 临床表现:分离性感觉障碍 错误!白质前联合受损 (如:多见于颈膨大的 脊髓空洞症 ):双侧受损节段对称性痛、温觉障碍,但精细触觉、深感觉存在 临床表现:分离性感觉障碍 错误!布朗—色夸综合征 :脊髓半边截断 1)神经元胞体 (灰质)损伤可忽略不计 ,因为是横断 ,每一节段的胞体不会受损 ,但纵行的纤维一定会受损 2)浅感觉(上行):损伤脊髓丘脑前、侧束,损伤平面下 1~2节段浅感觉(痛、温消失,粗略触觉还有同侧)部分障碍;损伤薄束、楔束,精细触觉障碍精细触觉全部受阻,粗略触觉因由同侧纤维是部分受阻,但粗略触觉无法代替精细触觉 3)深感觉(上行 ):损伤薄束、楔束,损伤平面以下深感觉障碍 4)运动(下行) :损伤皮质脊髓侧束 ,损伤平面以下四肢运动障碍,造成痉挛性瘫痪 相关补充: 1。
没有两个膨大的是蛇;腰骶膨大比颈膨大明显的是袋鼠 第二节 脑 一、综述 1脑分为大脑、间脑(最大部分被大脑遮盖,与大脑无明显界限) 、中脑、脑桥、延髓、小脑(脑桥和延髓后方的结构)6 部分. 2脑质量为 1500g,脊髓质量为 30g.新生儿脑为成人脑的 1/3~1/4 大小依靠突触建立而长大,7~8 岁时可发育完成 90%20~40 岁时,脑最重,60 岁可萎缩重量减轻.越高等的动物脊髓占脑的比例越小.耗氧量占 20% 3.决定性格、反应能力、智力,统帅行为、形态、思想以及呼吸、循环等功能 二、脑干 中脑、脑桥、延髓三部分总称其三部分执行同样功能,形态结构、构造相似,是脑最小的三个部分 (一)延髓 腹侧: 1在枕骨大孔平面与脊髓相续,外形与脊髓相似长 2.5cm,直径 1.2~15cm. 2锥体:前正中裂和前外侧沟之间的上部两侧各有一个隆起,称椎体 (1)内有锥体束(皮质脊髓束) 70%的纤维经过前正中裂底部交叉,形成交叉后在对侧下行,未交叉的在同侧下行.锥体束主要为皮质脊髓束和皮脂核束,交叉后皮质脊髓束在纤维外侧索内走行,未交叉的皮质脊髓束在脊髓前索内走行. (2)在前正中沟(裂)底部可见明显的交叉纤维,称为锥体交叉。
31)橄榄:延髓上部,椎体、前外侧沟外侧的卵圆形隆起称为橄榄,深面有下橄榄核 (2)下橄榄核:位于橄榄深面是大、小脑之间的中继核团 (3)橄榄背外侧(后外侧沟)由上至下:舌咽神经、迷走神经、副神经出脑处(经颈静脉孔出颅) (4)出脑时不是一根神经出来,而是先形成根丝,再汇聚成神经 4.前外侧沟:椎体与橄榄之间的沟舌下神经出脑处(经舌下神经管出颅) 延髓和脑桥的分界线:延髓脑桥沟(简称延桥沟),延桥沟以上是脑桥,以下是延髓由中线向两侧,有展神经、面神经、前庭蜗神经出脑(展神经经眶上裂出颅,后两者经内耳门出颅) 脑桥、延髓、及后面小脑的交界处,是前庭蜗神经在延桥沟内的连接部位,称为桥小脑三角 (二)脑桥 腹侧: 1是脑干中最膨大的部分,呈盾牌状,长 27cm,前后径 2 2.基底沟:脑桥中央的沟从枕骨大孔来的椎动脉在基底沟低端汇合为基底动脉,行于基底沟中基底部:基底沟周围的脑桥部分是由横向和纵向走行的纤维构成的 基底部与小脑中脚移行处是三叉神经出脑处,经三叉神经节发出眼神经、上颌神经、下颌神经 4.小脑中脚:基底部向后外侧延伸,变成神经纤维进入小脑,这种纤维称为小脑中脚 脑桥与中脑的分界线:沿小脑中脚和基底部上缘和对侧做一假象连线 (三)中脑 腹侧: 1.腹侧面呈紧挨着的双柱形,长 1.5cm,前后径 1.5cm 2.大脑脚: (1)中脑腹侧面膨大的半圆柱,由下行神经纤维(皮质脊髓束和皮质核束)构成,外侧有脚间窝 (2)大脑脚被黑质分为腹侧的大脑脚底和背侧的被盖。
大脑脚底黑质被盖 3.脚间窝: (1)两侧大脑脚之间的部分 (2)底部破烂不堪,有多条血管通过,形成蜂窝状的后穿质例如大脑后动脉中央支就在其中穿行 (3)动眼神经出脑处(经眶上裂出颅) 中脑借视束和视交叉与间脑分界,视束和视交叉以下为中脑 (四)脑干背侧面结构: 延髓、脑桥: 1.延髓下端 125cm 与脊髓相同,也有中央管而上端 1.25cm 中央管敞开,形成第四脑室. (1)中央管在延髓上段和脑桥背侧面与小脑之间敞开,形成了腔呈帐篷形 (2)第四脑室向下通延髓和脊髓内的中央管,向上通中脑内的中脑水管(大脑水管) (3) 分底、 顶前面和顶后面 底即脑桥背侧面和延髓背侧面形成的菱形窝, 顶前面为前髓帆,顶后面为后髓帆前髓帆和后髓帆均为白质板. 错误!两侧小脑上脚、小脑中脚之间夹的白质板为前髓帆菱形窝的上外界 错误!两侧小脑下脚,楔束结节、薄束结节之间的白质板为后髓帆菱形窝的下外界 1)临近菱形窝的两个侧角有两个外侧孔,临近菱形窝下角的有一个正中孔 2)大脑中的侧脑室、 两侧丘脑间的第三脑室、 第四脑室的脉络丛产生的脑脊液从第四脑室流出,但中央管太细,所以脊髓中央管对脑脊液循环没有什么作用。
脑脊液经后髓帆上两个外侧孔和一个正中孔流入蛛网膜下腔 3)脑表面三层被膜:软膜、蛛网膜、硬膜软膜与蛛网膜之间为蛛网膜下腔,蛛网膜与硬膜之间为硬膜下隙.脑隔着软膜浸泡在蛛网膜下腔中的脑脊液中. 错误!菱形窝内部形态结构: 1)脑桥部:髓纹以上 ·界沟:只有髓纹上方才有,与正中沟一起将菱形窝上部分为 4 个区域 界沟内侧: 内侧区脑神经运动核;界沟外侧:外侧区脑神经感觉核 ·内侧隆起:正中沟和界沟之间的隆起 ·面神经丘:内侧隆起下端的突出,深面有展神经核 ·前庭区:界沟外侧的三角形区域,深面有前庭神经核;外侧角区域称听结节(深面有蜗神经核) 、上角发蓝色的区域称蓝斑(深面有蓝斑核,与睡眠有关) 2)髓纹:由到小脑去的弓状纤维(有髓纤维)构成,连接菱形窝两个侧角 正中沟:贯穿菱形窝上下角 正中沟和髓纹将菱形窝分为四部分 3)延髓部:髓纹以下 ·舌下神经三角:深面有舌下神经核 ·迷走神经三角:深面有迷走神经背核 ·最后区:位于迷走神经三角外下方含有丰富的血管和神经胶质 ○4第四脑室内面的上皮型室管膜、表面的软膜、软膜上的血管统称脉络组织.脉络组织上的血管反复分支,形成血管丛,并带着软膜、上皮型室管膜向第四脑室内突出。
这种结构称脉络丛,脉络丛产生脑脊液在后正中沟两侧为楔束结节(深面有楔束核)和薄束结节(深面有薄束核) 3.(1)楔束结节外侧为小脑下脚的断面.小脑上脚往上为小脑中脚和小脑上脚 (2)小脑位于延髓和脑桥的后面,但不能随意剥离,因为有出入小脑的纤维构成小脑中脚、小脑上脚、小脑下脚.小脑中脚、小脑上脚、小脑下脚将小脑固定在延髓、脑桥的后方. 中脑: 4.顶盖:中脑背侧面 大脑脚底被盖顶盖 5上丘:比较大,视觉反射中枢,经上丘臂连外侧膝状体 下丘:比较小,听觉反射中枢,经下丘臂连内侧膝状体下丘下部有滑车神经出脑 (五)脑干内部结构 1和脊髓相比,脑干也是由灰质、白质、网状结构构成 (1)脊髓 31 个节段的前、后角连在一起称前柱、后柱脑干的灰质为散在白质中的独立核团或是团块.而感觉性的白质形成 4 个丘系:内侧丘系、脊髓丘系、外侧丘系、三叉丘系运动性的主要有皮脂核束和皮质脊髓束. (2)脑干的网状结构比脊髓网状结构重要的多,因为呼吸、心血管、吞咽、呕吐等中枢都在其中. 2.(1)脑干灰质内神经核:脑神经核(与 12 对脑神经相关联的核团,其中视器和嗅神经的中枢及核团不在脑干中)和非脑神经核(与脑神经无关联) 。
(2)脑神经核又分为:(1)运动神经核,位于界沟内侧; (2)感觉神经核,位于界沟外侧 3脑神经核按功能分类: ·如何理解一般和特殊? 脊髓也有的就称“一般",脊髓没有的则称“特殊" 运动: (1)一般躯体运动核:包括动眼神经核、滑车神经核、展神经核管理骨骼肌(眼外肌、舌肌)红色 (2)特殊内脏运动核:包括三叉神经运动核、面神经核、疑核管理咽喉肌、表情肌、咀嚼肌(表情肌和咀嚼肌都算是骨骼肌)粉色 (3)一般内脏运动核(副交感核):包括动眼神经副核、上泌涎核、下泌涎核、迷走神经核管理颈、胸、腹腔脏器的心肌、平滑肌、腺体黄色 感觉: (1)一般躯体感觉核:包括三叉神经脑桥核、三叉神经脊束核、三叉神经中脑核管理颜面部皮肤黏膜一般感觉 (2)一般内脏感觉核:孤束核下部管理头、颈、胸、腹脏器和心血管系统感觉 (3)特殊躯体感觉核:包括蜗神经核、前庭神经核.管理听觉(蜗神经核) 、平衡觉/位置觉(前庭神经核) (4)特殊内脏感觉核:孤束核上部管理舌的味觉 4.延髓内部结构: (1)下部结构与脊髓相似; 上部结构复杂: 出现两个粗大交叉纤维束(椎体交叉和内侧丘系交叉);出现橄榄和小脑下脚;中央管敞开,形成第四脑室. (2)腹侧主要是椎体(神经纤维束)和橄榄(神经核团) ;而脑神经核均在背侧(被盖部),贴在髓纹下方的迷走神经三角和舌下神经三角附近 (3)延髓运动脑神经核: ○,1舌下神经核: 1)位置:舌下神经三角深面 2)走向:发纤维行向腹外侧,自延髓前外侧沟(椎体和橄榄之间)出脑,出脑后从舌下神经管出颅,至一侧舌肌(颏舌肌) 3)纤维来源:对侧皮脂核束(只有此核来源是对侧,一般都是双侧) 4)汇入神经:舌下神经 5)类型:一般躯体运动核 6)功能:支配舌肌(舌内肌、舌外肌)运动。
舌内肌收缩改变舌的形态;舌外肌(起于舌外,止于舌内) 包括舌骨舌肌、 茎突舌肌、颏舌肌(起自下颌骨骨体内侧面正中的隆起——颏棘,向后上方放散,止于舌的下面,舌系带的两侧一侧颏舌骨肌收缩,舌尖向指向另一侧;两侧同时收缩,拉舌向前) 7)受损表现: 舌下神经核上瘫(大脑皮质及其发出的皮脂核束上部受损):伸舌时舌尖偏向健侧且不伴有肌肉萎缩 舌下神经核下瘫(皮脂核束下部、核、核发出神经受损):伸舌时舌尖偏向患侧且伴有肌肉萎缩 ·舌尖偏向? 一侧颏舌肌瘫痪,伸舌时只有对侧颏舌肌收缩,使舌偏向瘫痪侧 ·肌肉萎缩? 上运动神经元损坏不造成肌肉萎缩;下运动神经元损坏会造成肌肉萎缩 ·如何精确判定是核瘫而不是核下神经瘫舌下神经核腹侧是椎体,其中的皮质脊髓束还未完成椎体交叉若核受损,则同侧颏舌肌瘫痪;可能累及椎体受损,使得对侧上、下肢肌出现瘫痪这种现象称交叉瘫(交叉性感觉障碍). ·交叉性感觉障碍一般都发生在脑干. ○,2副神经核:分为脊髓部(C1~C6 前角内)和延髓部(延髓内) 1) 位置:脊髓部:C1~C6 前角的背外侧即副神经脊髓核;延髓部:疑核尾端 2) 走向: · 延髓部副神经核发出神经纤维加入迷走神经,随其分部至咽喉肌,称副神经核发出纤维为延髓根. ·脊髓部副神经核发出纤维,不随前根走,在前、后根交汇处出脊髓,沿椎管上行,经枕骨大孔至颅腔,和延髓根汇合。
·之后二者同时沿颈静脉孔出颅,出颅后分开延髓根沿迷走神经走行,支配咽喉肌;脊髓根出颅后穿胸锁乳突肌止点部,向背后侧走行到达斜方肌,支配胸锁乳突肌、斜方肌 3) 纤维来源:双侧皮脂核束 4) 类型:特殊内脏运动核 5) 功能:支配胸锁乳突肌、斜方肌(脊髓部) ;支配咽喉肌中除茎突咽肌以外的所有肌肉(延髓部入迷走神经) 错误!疑核: 1) 位置:网状结构深部 2) 走向:发纤维先向背侧后向腹侧,经橄榄后方出脑随舌咽神经到达咽喉肌中的茎突咽肌;随迷走神经到达咽喉肌中除茎突咽肌以外的所有肌肉,包括软腭的肌肉(腭舌肌、腭咽肌、腭帆提肌、腭帆张肌、腭提肌) 、食管上段的肌肉(上 1/3 为骨骼肌;中 1/3为骨骼肌、平滑肌混合;下 1/3 为平滑肌) 3) 纤维来源:双侧皮脂核束 4) 汇入神经:上 1/3:舌咽神经;中 1/3:迷走神经;下 1/3:副神经核 5) 类型:一般内脏运动核 6) 功能:支配咽喉肌和软腭肌运动 错误!迷走神经背核: 1) 位置:迷走神经三角深面,舌下神经核外侧 2) 走向:发副交感节前纤维,经橄榄后方出脑,加入迷走神经,随迷走神经到达颈、胸、腹腔脏器 3) 汇入神经:迷走神经 4) 类型:一般内脏运动核 5) 功能:控制颈、胸、腹大部分脏器(咽与喉粘膜、心、肺、器官、食管、胃、肝、脾、肾、小肠、胰、结肠左曲以上大肠除结肠左曲以下消化道、盆腔脏器)运动,包括平滑肌和心肌;腺体分泌;心率 错误!下泌涎核(延髓泌涎核) : 1) 位置:延髓上段,网状结构 2) 走向:发副交感节前纤维,经橄榄后方出脑,加入舌咽神经,随舌咽神经到达腮腺 3) 汇入神经:舌咽神经 4) 类型:一般内脏运动核 5) 功能:管理腮腺分泌 (4)延髓感觉脑神经核: ○,1孤束核: 1) 位置:延髓后部,迷走神经背核腹外侧 2) 类型:一般和特殊内脏感觉核 3) 功能:孤束核下 1/2 称为心—呼吸核,管理舌后 1/3 的一般黏膜感觉,颈动脉球、窦的压力感觉和血液中的化学感受器和压力感受器的感觉,以及咽部、胸腹腔脏器的感觉。
上 1/2 称味觉核,管理舌的味觉 4) 传入神经: ·传导至核下 1/2:舌咽神经中管理舌后 1/3 一般黏膜感觉(包括会厌、咽部、软腭、颈动脉球的化学感受器、颈动脉窦的压力感受器的感觉)的纤维;迷走神经中管理胸腹腔脏器的一般黏膜感觉的纤维. ·传导至核上 1/2:面神经传导舌前 2/3 的味觉的纤维,舌咽神经传导舌后 1/3 的味觉的纤维 5) 发出纤维: ·上行至间脑(内脏脑),传导内脏感觉,再向上至内脏感觉高级中枢——大脑额叶、岛盖、岛叶 ·直接、间接止于脑干的副交感核团(包括副神经核、疑核等)和网状结构,管理心血管、呼吸和胃肠的运动并完成呕吐等胃肠反射 ·到达下丘脑、杏仁体,完成对自主神经和内分泌活动的功能调节. 错误!三叉神经脊束核: 1) 类型:一般躯体感觉 2) 传入神经:三叉神经中一般躯体感觉(触觉、痛温觉)纤维入脑桥,其中传导痛、温觉的纤维下降入延髓组成三叉神经脊束再汇入三叉神经脊束核 3) 传出纤维:发出纤维交叉至对侧参与组成三叉丘脑束(三叉丘系) 4) 走向:向上到达脑桥 5) 功能:传导头面部皮肤的痛觉、温觉,从上到下依次为:口、鼻、额(与器官方向正好相反) (5)延髓非脑神经核: 错误!薄束核、楔束核: 1) 位置:位于延髓薄束结节和楔束结节的深面 2) 走向:发纤维至对侧形成交叉,称为内侧丘系交叉。
在锥体交叉正上方,靠近腹侧,交叉后纤维上升,位于脑干中线两侧 3) 纤维来源:脊髓后索内的薄束和楔束上行分别终止于此两核 4) 功能:传导意识性本体感觉和精细触觉的中继核 错误!下橄榄核: 1) 位置:延髓橄榄的深面 2) 走向:发纤维交叉到对侧,组成进入小脑的橄榄小脑束,经小脑下脚进小脑终止于小脑皮质 3) 纤维来源:接受大脑皮质网状结构、红核(中脑) 、脊髓发出的纤维 4) 功能:参与修饰小脑对运动的控制;小脑对运动的学习和记忆;可能是大脑皮质、红核等于小脑之间的一个中继站 (6)延髓损伤哪两个结构出现 交叉感觉障碍 ?(特定为左侧半边脸痛、温觉障碍,对侧半身痛温觉障碍) 损伤左侧三叉神经脊束核及脊髓丘系(与三叉丘系相伴行).总体趋势 :损伤延髓背外侧(界沟外侧为感觉神经元 ) (7)球麻痹/延髓麻痹: 延髓进行性、慢性的损伤可导致咽喉肌、舌肌出现问题使得吞咽困难(咽部)、发音困难(喉部) 、吃饭喝水呛(会厌没有感觉)、说话困难(舌肌 )脑桥内部结构: (1)以斜方体前界做一冠状切面,将整个脑桥分为腹侧的基底部和背侧的被盖部 (2)脑桥基底部有散在的神经核团,称为脑桥核。
注意与三叉神经脑桥核区别是非脑神经核功能和纤维联系近似于下橄榄核 (3)基底部的白质有横行纤维和纵向纤维两种 错误!纵向纤维:皮质脊髓束、皮脂核束、皮质脑桥束.脑桥基底部向上延续为中脑大脑脚(由下行纤维构成) ,向下为椎体,贯通前两纤维束;后者来自于大脑半球的额、顶、枕、颞叶下行的纤维到脑桥基底部止于脑桥核 错误!横行纤维:皮质脑桥束止于脑桥核脑桥核发出纤维从一侧经过中线到达对侧,沿对侧从小脑中脚进入小脑.脑桥核是大脑、小脑之间的中继核. 横行纤维功能:大脑皮质对骨骼肌运动作出决定之前把决定实现通知小脑 (3)脑桥(被盖部)运动脑神经核: ○,1展神经核: 1) 位置:菱形窝面神经丘深面 2) 走向:发纤维向腹外侧走行,自延髓脑桥沟内侧出脑 3) 纤维来源:双侧皮脂核束 4) 汇入神经:展神经 5) 类型:一般躯体运动核 6) 功能:支配运动眼球的外直肌 7) 损伤表现: 左侧展神经核受损: 核无法发出纤维到外直肌和对侧内直肌, 所以左右眼都不能往左看侧向凝视麻痹 左侧展神经受损:右眼可以往左看,左眼不能往左看 相关补充: 1眼周围有6 块肌肉: 外直肌:使瞳孔水平转向外侧 内直肌:使瞳孔水平转向内侧 上直肌:使瞳孔水平转向内上 下直肌:使瞳孔水平转向内下 上斜肌:使瞳孔水平转向外下 下斜肌:使瞳孔水平转向外上 2.外直肌在做出运动之前通过中间神经元兴奋对侧内直肌,保证双眼水平同向运动 错误!面神经核:可划分为上、下两个核群 1) 位置:脑桥下段被盖部网状结构的腹外侧 2) 走向:发纤维走向背内侧,绕展神经核背侧折向腹外侧,形成面神经膝,由延髓脑桥沟中部的展面前庭窝出脑,从内耳门、茎乳孔出颅 3) 纤维来源:上侧核群接受双侧皮脂核束纤维;下侧核群接受对侧皮脂核束纤维 4) 汇入神经:面神经 5) 类型:特殊内脏运动核 6) 功能:上部核群支配睑裂以上表情肌;下部核群支配睑裂以下表情肌 7) 受损表现: 内囊受损(核上瘫):健侧眼裂以下表情肌半瘫 面神经受损 (核下瘫):患侧一侧颜面部表情肌全瘫 (茎乳孔周围软组织不明原因水肿造成面神经麻痹会引起“受风"症状:口歪眼斜) 相关补充 : 1. 肌肉瘫痪后,皱纹消失 2. 一侧肌肉瘫痪后,笑时健侧嘴角歪 错误!三叉神经运动核: 1) 位置:展神经核上方的外侧,脑桥中段被盖部,网状结构的背外侧 2) 走向:发纤维从脑桥基底部与小脑中脚移行处出脑,经三叉神经感觉根,再入下颌神经 3) 纤维来源:双侧皮脂核束 4) 汇入神经:经三叉神经感觉根,再入下颌神经 5) 类型:特殊内脏运动核 6) 功能:支配二腹肌前腹、下颌舌骨肌 ○,4上泌涎核: 1) 位置:散在脑桥下段网状结构中 2) 走向:发副交感节前纤维加入面神经 3) 汇入神经:面神经 4) 类型:一般内脏运动核 5) 功能:控制舌下腺、下颌下腺、泪腺的分泌活动 (4)脑桥感觉脑神经核: 错误!三叉神经脑桥核: 1) 位置:脑桥被盖部三叉神经运动核外侧,向下续于三叉神经脊束核 2) 走向:发 2 级传入纤维交叉到对侧后上行,参与组成三叉丘脑束 3) 纤维来源:三叉神经的传入纤维 4) 类型:一般躯体感觉核 5) 功能:与头面部触觉传递有关,传导口、鼻腔黏膜触、压觉 错误!前庭神经核:可分为前庭内侧核、前庭外侧核、前庭上核、前庭下核四个亚核 1) 位置:脑桥背侧面、界沟外侧,第四脑室前庭区(三角形区域)深面。
前庭区上角为蓝斑,外角为听结节. 2) 纤维来源:前庭神经的传入神经(前庭区内耳平衡器官—椭圆囊斑、球囊斑、壶腹嵴的平衡觉纤维) 3) 走向:由此核发出前庭小脑束,经小脑下脚入前庭小脑(绒球小结叶) ,管理平衡;部分纤维到达大脑,管理头部运动和空间位置;前庭脊髓束,调节伸肌的肌张力;内侧纵束,一部分向上达中脑上丘平面与眼球运动有关的神经核(展神经核、滑车神经核、动眼神经核)管理眼的转向,一部分向下至脊髓正中沟 C1~C6 前角管理头的运动;部分纤维到达脑干内的网状结构(有呼吸、心血管、吞咽、呕吐中枢)的呕吐中枢和咽喉肌(有助于呕吐,和咽喉肌有关的运动神经核:迷走神经背核、疑核) 4) 类型:特殊躯体感觉核 5) 功能:管理平衡觉(前庭小脑束) ;感知头处于什么部位,出于什么运动状态(静止/运动?直线运动/旋转运动) ;兴奋伸肌、抑制屈肌(前庭脊髓束);将转头转眼运动联系在一起(内侧纵束) ; 错误!蜗神经核:分为蜗腹侧核;蜗背侧核 1) 位置:前庭区外侧三角的听结节深面 2) 纤维来源:接受蜗神经的传入纤维;听觉纤维从桥小脑三角处进入脑桥止于蜗神经核 3) 走向:大部分纤维水平向内走,穿同侧内侧丘系处产生一领结状、纺锤形、横行的膨大,称斜方体;穿过后越中线至对侧内侧丘系背外侧上升组成外侧丘系.小部分纤维直接沿同侧外侧丘系上升 4) 类型:特殊躯体感觉核 5) 功能:传导听觉(一侧外侧丘系主要传导对侧,小部分传导同侧的耳朵冲动) 6) 受损表现:一侧外侧丘系受损只能造成对侧听力下降,不会出现完全性耳聋 (双侧传导) (5)脑桥非脑神经核: 错误!上橄榄核: 纤维走向及作用: 1)小部分外侧丘系纤维到达上橄榄核(脑桥中下部、被盖部) ,上橄榄核发出纤维到达展神经核,眼肌核间联系纤维到达对侧眼的内直肌使其收缩。
使得双眼同向运动 2) 蜗神经或蜗神经核发出纤维到达上橄榄核,由上橄榄核发出纤维到达外侧丘系 感受双耳声波的时间差、强度差,来判定声波的空间位置,再将信息向上传导 错误!蓝斑核: 1) 位置:菱形窝蓝斑深面 2) 走向:自三叉神经运动核上端延伸至中脑下端 3) 组成:由含黑色素的细胞组成,联系中枢神经系统各部 4) 功能:与睡眠相关 6中脑内部结构: (1)水平断面分为 3 个部分: ○,1腹侧两个圆柱形的大脑脚,被长长的黑质分为黑质前的大脑脚底和黑质后的被盖大脑脚底可划分为 5 份,中 3/5 为粗大的、下降的、运动的、传出的锥体束(皮脂核束、皮质脊髓束);内侧 1/5 是大脑皮质额叶发出、下降到达脑桥基底部脑桥核(大脑、小脑的中继核团)的额桥束;外侧 1/5 是大脑皮质顶、枕、颞叶发出、下降到达脑桥基底部脑桥核的顶、枕、颞桥束 ○2中间的中脑水管及周围的中央灰质 ○,3背侧的顶盖(相当于两对隆起——上丘、下丘处) 大部分脑神经核位于被盖和中央灰质. (2)中脑运动脑神经核:(在靠近被盖部处) 错误!滑车神经核: 1) 位置:位于下丘平面中脑水管周围灰质的腹侧部内 2) 走向:发纤维先向腹侧走,拐弯后绕过中脑水管周围灰质的背侧,左右相互交叉后经下丘和前髓帆之间出脑;然后绕到腹侧经眶上裂入眶(只有滑车神经核这么特殊) 3) 纤维来源:双侧皮脂核束的纤维 4) 汇入神经:滑车神经 5) 类型:一般躯体运动核 6) 功能:支配对侧眼球外肌中的上斜肌 错误!动眼神经核: 1) 位置:位于上丘平面导水管周围灰质的腹侧部内 2) 走向:发纤维向腹侧行,经大脑脚内侧即脚间窝出脑,经眶上裂入眶,到达除上斜肌、外直肌以外的所有眼外肌及上睑提肌 3) 纤维来源:双侧皮脂核束的纤维 4) 汇入神经:动眼神经 5) 类型:一般躯体运动核 6) 功能:支配除上斜肌(滑车神经核)和外直肌(展神经核)以外的眼球外肌以及上睑提肌 7) 受损表现:眼球只能向外侧和外下斜视且睑裂变小(眼睛向下耷拉) ○,3动眼神经副核(E-W 核) : 1) 位置:位于动眼神经核上端的背内侧 2) 走向:发副交感节前纤维,随动眼神经核发出的纤维走行出脑 3) 汇入神经:动眼神经 4) 类型:一般内脏运动核 5) 功能:支配瞳孔括约肌和睫状肌的活动(睫状肌收缩睫状小带松弛、晶状体弹性回缩曲度变大,看近物) 6) 受损表现:瞳孔散大(瞳孔括约肌损伤,但瞳孔开大肌正常);视近物模糊(睫状肌无法收缩,晶状体曲度不会变大,无法看近物) 相关补充 : 1.瞳孔周围、虹膜上有两种肌肉,以瞳孔为中心呈同心圆状的叫瞳孔括约肌 ,受副交感神经核E—W 核支配;以瞳孔为中心呈放射状排列的叫瞳孔开大肌 ,受交感神经支配。
2.瞳孔后方的 晶状体两端连接 睫状小带, 睫状小带连接 睫状体, 睫状体内有 睫状肌 睫状肌收缩,睫状小带松弛,晶状体弹性回缩,曲度变大,看近物;睫状肌舒张,睫状小带拉紧,曲度变小 ,看远物 (2)中脑感觉脑神经核: 三叉神经中脑核: 1) 位置:位于导水管周围灰质的外缘处,界沟外侧 2) 走向:从中脑上端起向下延伸到脑桥中段 3) 类型:一般躯体感觉核 4) 功能:管理颜面部的表情肌、咀嚼肌、舌肌和眼球外肌的本体感觉 (3)中脑非脑神经核: ○1红核:细胞含铁多,呈鲜红色 1) 位置:中脑被盖内,黑质后外侧,在 CT 核磁上能看到 2) 纤维来源:对侧小脑上脚来的小脑传出纤维 3) 走向:自上丘平面延伸到底丘脑发纤维在中脑被盖内左右交叉至对侧,组成红核脊髓束(兴奋屈肌、抑制伸肌),下行至脊髓 错误!黑质: 1) 由前内向后外斜行走行 2) 细胞含黑色素以及多巴胺神经递质,多巴胺最终到达纹状体(锥体外系结构) 分为背侧的致密部和腹侧的网状部 3) 与帕金森、震颤麻痹、舞蹈病有关(黑质变形,导致纹状体多巴胺减少,使得锥体外系运动出现异常) 4) 前后径 1cm,上下径 1cm,内外径 0。
3cm在 CT 核磁上能看到 错误!中脑顶盖:包括上丘、下丘、顶盖前区 1) 位置:顶盖位于被盖和中央灰质的背外侧,顶盖前区位于上丘上方、间脑交界平面上,是紧靠上丘颅侧的数小群细胞 2) 纤维来源:上丘接受视束来的纤维,还接受脊髓丘脑束、三叉丘脑束和外侧丘系等纤维的侧支;下丘主要接受外侧丘系的纤维;顶盖前区接受途径上丘臂来的视束纤维 3) 走向:上丘发纤维绕导水管周围灰质至腹侧,左右交叉后沿中线下行,组成顶盖脊髓束;下丘发纤维组成下丘臂,终止于间脑的内侧膝状体,还发纤维至上丘;顶盖前区发纤维至双侧动眼神经副核 4) 功能:上丘完成视觉、听觉所引起的反射活动;下丘是听觉传导路上的中继站,也是听觉的反射中枢(因其发纤维至上丘, 通过上丘发出的顶盖脊髓束至脊髓, 完成听觉反射) ;顶盖前区完成瞳孔对光反射 (4)错误! 大脑脚被黑质分为被盖和大脑脚底被盖部管理感觉;大脑脚底管理运动 错误!大脑脚底分为 5 份,中间 3/5 为下行锥体束,内侧 1/5 为额桥束,外侧 1/5 为顶、枕、颞桥束 错误!一侧大脑脚损伤,会发生交叉瘫,临床表现:患侧眼球外下方斜视(动眼神经核受损) ,健侧肢体瘫痪(锥体束受损) 。
6.总结: (1)脑干共有 7 种纤维,6 个功能柱.这些灰质柱被纤维交叉冲断,形成各神经核同一功能柱的神经核仍近似在同一直线上 (2)有一核团近似于贯穿脑干全长:三叉神经核团 错误!中脑内:三叉神经中脑核 脑桥内:三叉神经脑桥核(三叉神经感觉主核) 延髓内:三叉神经脊束核 错误!三叉神经结在颞骨岩部前面尖端,靠近破裂孔处的三叉神经压迹内是假单极神经元.其周围突组成 3 根神经:眼神经、上颌神经、下颌神经 中枢突从脑桥基底部和小脑中脚移行处进入脑桥 小部分传导触觉的纤维,直接到达三叉神经感觉主核 大部分传导痛、温觉的纤维下降到延髓,形成三叉神经脊束,止于三叉神经脊束核 错误!三叉神经脊束核与孤束核有些相似: 孤束是一粗大的纤维束,由面神经、舌咽神经、迷走神经入脑后组成,其中包裹一核称孤束核.而三叉神经脊束是由三叉神经结周围突构成的一粗大纤维束, 止于三叉神经脊束核 错误!三叉神经根(管理颜面部浅感觉): 颜面部触觉纤维至脑桥内的三叉神经脑桥核 痛、温觉纤维至延髓内的三叉神经脊束核 错误!同一皮肤区出现浅感觉分离: 触觉存在,痛觉消失脊束核病变 触觉消失,痛觉存在脑桥核病变 相关补充: 眶上孔:眼裂以上的皮肤以及鼻旁窦黏膜感觉 眶下孔:眼裂、口裂之间鼻旁窦、鼻腔及面部皮肤感觉 颏孔:口裂以下和口腔黏膜感觉 (3)脑干中的交叉和丘系: ○1内侧丘系交叉和内侧丘系: 1)薄束核、楔束核发出的纤维向中央管腹侧走,这些纤维称为弓状纤维。
与对侧来的纤维在中央管的腹侧交叉,这个交叉称为内侧丘系交叉.位于椎体交叉正上方 2) 交叉后的纤维在对侧沿中线两侧上升, 组成的上升的纤维束称为内侧丘系.内侧丘系经脑桥、中脑最后到达丘脑,止于丘脑腹后外侧核 错误!脊髓丘系: 1)后角固有核发出的纤维经白质前联合至对侧外侧索上行,组成脊髓丘脑侧束和脊髓丘脑前束,它们上升到达延髓后两只纤维并在一起,称脊髓丘系. 2)延髓内在下橄榄核背外侧,脑桥和中脑内在内侧丘系背外侧与三叉丘系相伴行 错误!三叉丘系交叉和三叉丘系: 1)三叉神经脑桥核和三叉神经脊束核发出纤维,越过中线到达对侧,与对侧来的纤维在中线部分交叉.交叉大部分都在脑桥和延髓交汇处,即交叉跨过延髓、脑桥此交叉称为三叉丘系交叉.没有内侧丘系交叉和椎体交叉那么明显 2)交叉后的纤维在内侧丘系的外侧或后方上升,组成上升的三叉丘系三叉丘系经经脑桥、中脑最后到达丘脑,止于丘脑腹后内侧核 3)在内侧丘系背侧 错误!外侧丘系: 1) 来源:蜗神经核发出纤维绝大部分水平向内走,穿同侧内侧丘系处产生一领结状、 纺锤形、横行的膨大,称斜方体;穿过后越中线至对侧内侧丘系背外侧上升组成外侧丘系小部分纤维直接沿同侧外侧丘系上升 2)去向: · 外侧丘系大部分到达内侧膝状体或从下丘经下丘臂最后到达内侧膝状体。
向上经听辐射传导到大脑皮质颞横回的皮质,管理听觉 ·小部分经过下丘到达上丘,经上丘发出一纤维束到达脊髓-—顶盖脊髓束,易化对侧颈肌、抑制同侧颈肌,使得头转向刺激侧 ·小部分到达上橄榄核(脑桥中下部、被盖部),上橄榄核发出纤维到达展神经核,眼肌核间联系纤维到达对侧眼的内直肌使其收缩 3)外侧丘系在内侧丘系、脊髓丘系的背外侧 (4)脑部两个重要的疝:小脑幕切迹疝和枕骨大孔疝 错误!小脑幕切迹疝 压迫部位:大脑脚底和动眼神经(皮质脊髓束) 临床表现:瞳孔不等大且眼球无法正常运动(动眼神经核)、睑裂变小(动眼神经核 )、瞳孔反射消失(动眼神经副核) ○,2枕骨大孔疝 压迫部位:舌下神经(皮质脊髓束 ) 临床表现 :眼球可以正常运动 ,舌无法正常运动 (5)中脑水管附近出血临床表现 ? ○,1周围小部分:若是上丘平面损伤则损伤动眼神经核(支配除上斜肌和外直肌以外的眼球外肌) ,眼球朝下外侧固定;若是下丘平面损伤则损伤滑车神经核(支配眼球外肌中的上斜肌),不能向下外侧转 错误!再扩大:可能压迫上、下行纤维束包括:内侧丘系、三叉丘系、外侧丘系,管理对侧四肢深浅感觉;还可能压迫动眼神经核 (6)锥体束由上至下:中脑的大脑脚底中间 3/5脑桥的基底部延髓的椎体 (7)动眼神经损伤表现: 眼向外下斜视(动眼神经核控制眼外直肌)、睑裂变小(动眼神经核控制上睑提肌)、瞳孔反射消失(动眼神经副核控制瞳孔括约肌和睫状肌) (8)各脑神经核的性质、功能和脑神经的组成及出入脑处 错误!动眼神经,出入脑处:大脑脚内侧 动眼神经核:躯体运动(功能:支配上睑提肌、上直肌、内直肌、下直肌和下斜肌的运动) 动眼神经副核:一般内脏运动(功能:支配睫状肌和瞳孔括约肌的运动) 错误!滑车神经,出入脑处:中脑背侧面下丘下方 滑车神经核:躯体运动(支配上斜肌运动) 错误!三叉神经,出入脑处:脑桥腹侧面与小脑中脚移行处 三叉神经运动核:特殊内脏运动(支配咀嚼肌、下颌舌骨肌、二腹肌前腹运动) 三叉神经脑桥核、三叉神经脊束核:一般躯体感觉(接受面、口腔、鼻腔、眼等处皮肤、黏膜的感觉冲动) 三叉神经中脑核:一般躯体感觉(接受咀嚼肌、面肌、眼球外肌的本体感觉冲动) 错误!展神经,出入脑处:延髓脑桥沟内侧部 展神经核:躯体运动(支配眼外直肌的运动) 错误!面神经,出入脑处:延髓脑桥沟外侧部 面神经核:特殊内脏运动(支配面肌、镫骨肌、枕额肌、二腹肌后腹、茎突舌骨肌的运动) 上泌涎核:一般内脏运动(控制泪腺、舌下腺、下颌下腺的分泌) 孤束核:特殊内脏感觉(接受舌前 2/3 味觉冲动) 错误!前庭蜗神经,出入脑处:延髓脑桥沟外侧部 前庭神经核:特殊躯体感觉(接受内耳壶腹嵴、球囊斑、椭圆囊斑的平衡觉冲动) 蜗神经核:特殊躯体感觉(接受内耳螺旋器的听力冲动) 错误!舌咽神经,出入脑处:延髓橄榄后方 疑核:特殊内脏运动(支配茎突咽肌的运动) 下泌涎核:一般内脏运动(控制腮腺分泌) 孤束核:一般和特殊内脏感觉(接受舌后 1/3 味觉、一般内脏感觉和咽的一般内脏感觉冲动) 三叉神经脊束核:一般躯体感觉(耳后皮肤感觉冲动) 错误!迷走神经(包括副神经颅根) ,出入脑处:延髓橄榄后方 疑核:特殊内脏运动(支配咽喉肌的运动) 迷走神经背核:一般内脏运动(控制颈、胸、腹大部分脏器(咽与喉粘膜、心、肺、器官、食管、胃、肝、脾、肾、小肠、胰、结肠左曲以上大肠除结肠左曲以下消化道、盆腔脏器)运动,包括平滑肌和心肌;腺体分泌;心率) 孤束核:一般内脏感觉(接受颈胸腹部的内脏感觉冲动) 三叉神经脊束核:一般躯体感觉(硬脑膜、耳廓和外耳道皮肤感觉冲动) ○,9副神经脊髓根,出入脑处:脊髓 C1~C6 前后根之间 副神经核脊髓部:特殊内脏运动(支配胸锁乳突肌和斜方肌运动) 错误!舌下神经,出入脑处:延髓前外侧沟 舌下神经核:躯体运动(支配舌肌运动) (六)脑干的网状结构 1。
定义:将脑干中的脑神经核、非脑神经核去掉,将四个丘系去掉,将运动的皮质脊髓束、皮脂核束去掉,余下的广泛区域,其中神经纤维纵横交错,神经纤维网中有散在的神经元胞体,将这些灰白之的混杂部位称为网状结构 2.纤维联系:与大脑、间脑、脑干、脊髓、小脑等中枢结构都有广泛的往返纤维联系 3.功能: (1)非特异性传导, “值班人”,麻药主要影响部位 除去内外侧丘系(躯干、四肢本体感觉) 、三叉丘系(头面部、皮肤的浅感觉) 、脊髓丘系(躯干四肢浅感觉)、外侧丘系(听觉) 、视觉、嗅觉等特异性传导系(功能明确的传导系) ,非特异性传导也能传递痛、温、触、压、听、视觉、深感觉冲动弥散的传导至大脑皮质各个部位,但不产生相应感觉,只向大脑传递信息,仅使大脑处于清醒状态,为特异性传导做准备、做铺垫 相关补充 : ·浅感觉如何传导 ? 脊神经节周围突到达躯干、四肢,痛温触压感受器;中枢突经脊髓后外侧沟外侧到达脊髓,在脊髓内上升1~2个节段, 止于后角固有核, 后角固有核发出的纤维经白质前联合到达对侧上升组成脊髓丘脑前、侧束,到达脑干称脊髓丘系 ·深感觉如何传导? 脊神经节周围突分布到躯干、四肢肌肉、肌腱、关节深感觉感受器;中枢突经脊神经后根后外侧沟内侧到达脊髓,在后索内上升,组成薄束、楔束,薄束、楔束向上到达延髓背外侧止于薄束核、楔束核。
核发出弓状纤维,走在中央管腹侧,交叉至对侧上升形成内侧丘系 例如: ·当身处火灾中时,非特异性传导健全的人在之前已感知火灾发生的相应热觉等信息,使大脑处于兴奋中,人再清醒后能立刻逃跑;但没有非特异性传导的人清醒后不能立刻逃跑,需要反应一段时间发生了什么事情 ·睡得沉的人非特异性传导不好,睡得浅的人非特异性传导好 (2)参与人体运动 ○1脑桥网状结构:发出网状脊髓束下行至脊髓,到同侧前角α(随意运动) 、γ(肌张力)运动神经元,使支配伸肌的α和γ神经元兴奋 ○,2延髓网状结构:发出网状脊髓束下行至脊髓,到同侧前角α神经元, 抑制α神经元运动 错误!脑桥网状结构叫易化区,其功能活动不需要大脑启动,管理伸肌兴奋延髓网状结构叫抑制区,其功能活动需要大脑皮质启动,管理肌肉抑制. 去大脑性僵直 : 病理:去除大脑后或是脑损伤后延髓网状结构失常,脑桥网状结构正常 ,且活动增加导致伸肌兴奋功能正常,抑制功能异常(背肌为伸肌,腹肌为屈肌) 表现:四肢伸直,肌张力增高 角弓反张(背肌的强直性痉挛,使头和下肢后弯而躯干向前成弓形的状态;或是病人的头项强直,腰背反折,向后向曲如角弓状 ) (3)对内脏活动具调节功能 错误!延髓外侧网状结构:心血管中枢,管理心跳、心脏节律 错误!延髓内侧网状结构:呼吸中枢(呼吸中枢靠外侧,吸气中枢靠内侧) 错误!脑桥内也有呼吸中枢 三、间脑 (一)综述 1.位于大脑、中脑之间,几乎被发育良好的大脑半球遮盖。
向下续于中脑,外上壁与大脑融合 2.间脑中间内部有一左右略窄呈矢状位的缝,向下经中脑水管通第四脑室,向上经室间孔通侧脑室体积不到整个脑的 2%,但结构、功能复杂根据其形态和功能分为(背侧)丘脑、后丘脑、上丘脑、下丘脑、底丘脑五部分底丘脑被大脑完全遮盖,只能在断面上看到,是间脑的运动区 5.间脑在内,之前讲过的神经纤维在外. (二) (背侧)丘脑 1.左右各一,呈小头朝前的卵圆形,为一灰质团块前端比后端略微窄细,称丘脑前结节后端膨大,称丘脑枕丘脑枕临近后丘脑的内、外侧膝状体(为卵圆形结构) ,是第 3 级神经元. 2左、右丘脑之间有一狭窄缝隙,称第三脑室沿两侧丘脑间缝隙(即第三脑室)劈开,发现两丘脑之间由一灰质团块连接,称丘脑间黏合. 3 丘脑内侧壁/下丘脑内侧壁=第三脑室外侧壁;丘脑内侧壁=第三脑室外侧壁上部 4外侧临近一白质带,内有上行、下行神经纤维,称内囊有丘系、皮质脊髓束、皮脂核束通过下方临近中脑丘脑背侧由内向外临近穹窿、侧脑室、终纹、尾状核、内囊终纹位于丘脑背侧面,将丘脑与尾状核分开终纹内侧是丘脑,外侧是大脑基底的尾状核.终纹内侧有侧脑室下壁和穹窿(神经纤维束,位于白质带内)毗邻丘脑背侧面. 6。
其内可见一白质板,呈“Y”型,称内髓板将背侧丘脑的灰质团块大体上分为 3 群:丘脑前核群(俩叉之间夹的部分) 、丘脑内侧核群、丘脑外侧核群 (1)丘脑前核群:是边缘系统的重要中继站,管理内脏活动、注意力、记忆力及与学习有关的一些结构 (2)丘脑内侧核群:是整合中枢,将内脏感觉和躯体感觉整合为一体,形成复合冲动向上传导 (3)丘脑外侧核群:分为背、腹两部 错误!背侧部在上,腹侧部在下主要讲腹侧 错误!腹侧部分为腹前核、腹外侧核、腹后核腹后核又分为腹后内侧核和腹后外侧核.脊髓丘系(躯干四肢浅感觉)和内侧丘系(躯干四肢深感觉)止于丘脑腹后外侧核(接力三棒:脊神经节后角固有核/薄束核、楔束核丘脑腹后外侧核) 三叉丘系(颜面部浅感觉)和味觉纤维止于丘脑腹后内侧核 7.功能:(1)感觉传导路的中继站,三个丘系均到此(2)整合中枢,将内脏和躯体整合成复合冲动 8.粗略痛觉 (未经仔细辨认痛觉类别的)在丘脑平面已经产生,但没有大脑皮质那么细腻 丘脑受损会产生丘脑综合症. 丘脑综合症 表现:感觉紊乱(包括 超常感觉,刺激强度与实际不符更加剧烈;错觉,无刺激却产生感觉 ) (三)后丘脑 1位置:丘脑枕背外侧下方 2.组成:内、外侧膝状体,丘脑枕背外侧下方的隆起。
是视觉、听觉传导路上的中继站,完成视觉、听觉防御反射 (1)外侧膝状体:视觉中继站,靠上丘臂与上丘相连 (2)内侧膝状体:听觉中继站,靠下丘臂与下丘相连 (四)上丘脑 1.第三脑室顶(第三脑室脉络丛所在处)的两侧有丘脑髓纹,丘脑髓纹向后终止于僵三角两侧僵三角之间有僵联合僵联合后方连接有松果体,松果体是内分泌器官(分泌褪黑素,制脑白金) 将这些在第三脑室上方的结构统称为上丘脑 松果体前下方有连接两丘脑的横行纤维束,称后联合 (五)下丘脑 1.前方:前联合、终板、视交叉 后方:中脑被盖部(大脑脚被黑质分为大脑脚底和被盖) 、中央灰质(再往后是中脑水管) 上壁:下丘脑沟 下壁:视交叉、灰结节、乳头体 外侧:靠近内囊(同丘脑) 、视束 内侧:第三脑室外侧壁下部=下丘脑内侧壁 2 丘脑间联合下方是一浅沟,由侧脑室的室间孔向后下方走行,到达中脑水管上端,称下丘脑沟.下丘脑沟以上是丘脑,以下是下丘脑所以,下丘脑沟是丘脑和下丘脑的分界线大脑外侧叶 岛叶侧脑室室间孔插入内窥镜 第三脑室 丘脑 3.手术严禁碰下丘脑部分,因为下丘脑沟下部、第三脑室侧壁上贴满神经核 4.注意:漏斗、垂体不是下丘脑的结构.但它们在功能上是一体的。
5.功能: (1)植物神经/内脏神经的活动中枢 (2)下丘脑通过植物神经与垂体联系,可影响内分泌、 ○1管理生物节律,如昼夜节律和睡眠节律等病症:失眠、多梦、无法入睡、梦游 错误!调节心血管系统,主要是血容量;对延髓中的心血管中枢起调节功能 ○,3通过水的摄入调节血浆的渗透压及血容量和水的摄入调节 错误!通过控制自主神经、内分泌、代谢过程来调节人体温度 错误!有饱食中枢:控制摄食和代谢 错误!控制性行为、生殖行为 ○7管理情绪,包括恐惧、愤怒、厌恶、快乐、奖赏 若以上功能出现问题,则称植物神经紊乱 (六)垂体及漏斗 1.漏斗: (1)垂体上方窄细且上部分中空的突起结构上端穿过硬脑膜上的孔连下丘脑的灰结节,下端连垂体 (2)包括两部分结构: ○1漏斗干:漏斗正中的部分,周围有结节部环绕. ○2正中隆起:第三脑室突入漏斗中形成窄细且中空的垂体上隐窝(漏斗下隐窝),其后壁上的隆起位于灰结节下方 错误!结节部:漏斗干周围环绕着漏斗的结构 2.垂体: (1)呈卵圆形,位于蝶鞍的垂体窝内上连接垂体(漏斗) 前后径 1cm,左右径 1~1.5cm,高 0.5cm.重 0.6g.大小:女性〉男性(其它器官一般是男性比女性大) 。
衡量垂体大小看高度:进行矢状位或冠状位扫描,相差超过 02cm 即有问题不能水平扫描 (2)结构: ○1中间部:垂体中间的部分 远侧部:中间部前端 神经部:中间部后端 错误!垂体前叶:结节部+远侧部 垂体后叶:神经部+中间部 腺垂体:结节部+远侧部+中间部(前叶+中间部) 神经垂体: 神经部+漏斗干+正中隆起 (神经部+漏斗) 神经垂体内只有神经胶质及其纤维,无神经元,神经垂体本身不能分泌激素,只是催产素(室旁核)、抗利尿激素(视上核)的贮存和释放部位. (3)血管系统: 错误!来自垂体上动脉和垂体下动脉(绝大部分人的垂体上、下动脉来自颈内动脉,少数人来自基底动脉) ○,2垂体上动脉由漏斗正中隆起处入垂体,反复分支,在漏斗干内形成一级毛细血管网.毛细血管网发出数条长距离走行的垂体门静脉(系统) ,至腺垂体远侧部,形成次级毛细血管网次级毛细血管最后变为垂体下静脉进入血液循环 ○,3垂体下动脉直接到达神经部,形成毛细血管网,经垂体下静脉进入血液循环. 错误!特点:两端都是毛细血管(同肝门静脉) (4)内分泌系统: 错误!下丘脑漏斗核(弓状核)属于中缝型核团(靠近中线) 。
1) 弓状核等内分泌细胞发出 10 种激素释放激素和激素抑制激素 2) 激素传导通路:激素弓状核轴突漏斗干(正中隆起)毛细血管网垂体门静脉系统腺垂体远侧部毛细血管网 3) 这 10 种激素控制腺垂体 7 种激素(促性腺激素:促卵泡激素、黄体生成激素;非促性腺激素:肾上腺皮质激素、促甲状腺激素、生长激素、促黑激素、催乳激素)的分泌,并进行反馈调节(下丘脑腺垂体周围器官下丘脑). 错误!下丘脑的两个核团: 1) 组成:第三脑室侧壁上的室旁核:分泌催产素(OXT),主要使子宫收缩、分娩时分泌催产素、并与排乳、泌乳、学习、记忆、母性行为有关;视交叉上方的视上核:分泌抗利尿激素(ADH) ,调节血浆渗透压、血容量、血压,并与学习、记忆、性行为有关 2) 激素传导通路:两核发出下丘脑垂体束(室旁束、视上束)至神经垂体内储存,经毛细血管网、垂体下静脉释放入血液循环 3) ADH分泌障碍表现 :尿崩症(水分无法回收 ) 四、小脑 (一)位置 1.前方:脑桥、延髓 上方:平坦,隔小脑幕(硬脑膜形成的)与大脑枕叶相平 下方:隆凸,靠近颅后窝 2延髓镶嵌在小脑蚓前方,位于小脑两个半球之间 (二)结构 1. 表面是皮质,内部是髓质。
髓质内有散在神经核团,称小脑核. 2 小脑两端宽大,中间窄细表面有若干条沟,沟与沟之间的隆起称为小脑叶片 3. 小脑蚓:左右小脑半球在中线对接,其中环形狭窄的部分 4.小脑下面, 小脑蚓两侧, 枕骨大孔两侧各有一隆起,称小脑扁桃体.任何原因造成颅内压升高,均可使小脑扁桃体挤入枕骨大孔进入椎管,压迫延髓, 其网状结构中的呼吸、 心跳中枢受影响.枕骨大孔疝 5小脑下方靠近前方有小结,小结向后为蚓垂,蚓垂再向后为蚓锥体小结两侧还有隆起,称绒球绒球靠绒球脚与小结相连 (三)分叶 1绒球小结叶(古小脑,前庭小脑) : 组成:绒球、绒球脚、小结 功能:管理平衡觉(与动物相同)、协调眼的运动 2前叶(旧小脑,脊髓小脑): 组成:原裂前部、蚓垂、蚓锥体 功能:接受脊髓来的躯干四肢深浅感觉信息、调节肌张力 3后叶(新小脑,大脑小脑) : 组成:除前叶、绒球小结叶以外的部分,即原裂后部 功能:调节大脑皮质发出的精细运动和随意运动 (四)小脑核 1共 4 对,包括顶核、球状核、栓状核、齿状核(外侧面最大) 2.功能:平衡、肌张力、协调运动 (五)其它 1.小脑与其它中枢神经系统一起,参与广泛的运动功能执行: (1)维持适当姿势 (2)维持走跑平衡 (3)参与快速重复性动作 (4)参与吃穿与一系列动作 (5)控制运动特性,如动作的轨迹、速度、加速度 2.无小脑的自主神经动作是缓慢、笨拙和混乱的。
3.小脑传出纤维不具备知觉和意识功能, 但与只觉得某些方面有关, 主要执行某些复杂运动的心理准备过程. 4.小脑损伤表现 : (1)小脑性共济失调:站立不稳,摇晃;指鼻试验阳性且不能被视觉矫正 (2)语言肌协调障碍 :语言缓慢、迟疑、不清楚,产生爆破性语言 (3)辨距不良或辨距尺度障碍 :用手取物品时,伸手大小、距离与实际不符 (4)轮替运动障碍:不能做自主肌、拮抗肌的快速交换运动 (5)协调障碍:影响正常肌群的复杂运动向后摔倒、身体僵直不弯曲 (6)意向性震颤:手取物品时 ,离得越近越颤抖,平时不抖(注意:帕金森综合症平时也抖) (7)回弹现象 :不能调节肌张力变化 .A与B 掰腕子,A放手后B 打到自己身体 (8)肌张力低下 ,腱反射迟钝 (9)不能辨别重量,感觉物品比实际轻,这与肌张力底下有关 5.小脑病变: (1)靠近中线的绒球小结叶病变:姿势步态紊乱、头向一侧偏转和倾斜、眼球运动紊乱 (2)外侧小脑半球病变:姿势步态紊乱、肌张力下降、辨距不良、回弹现象 五、大脑 (一)外形与构造 1.是神经系统的最高级部分,语言功能、记忆功能、推理功能只是它功能中的一小部分. 2.两个大脑半球之间的裂隙称大脑纵裂。
大脑和小脑之间的裂隙称大脑横裂,横裂以上为大脑枕叶,横裂以下为小脑.连接两大脑半球的横行纤维结构称胼胝体大脑表面凹凸不平,有许多沟和裂.沟和裂之间突起的部分称洄(小脑表面隆起称小脑小叶,大脑表面隆起称洄).是脑表面发育不均等造成的 4.大脑半球分为内侧面、外侧面、下面 外侧面: (1) 大脑半球下缘靠近前端, 向后外侧延续一条裂,是大脑所有裂中最深的, 称外侧裂 (沟) (2)大脑半球上缘中点略靠近前下也发出一条沟,称中央沟中央沟长约 7~8cm中央沟绕过大脑半球上缘到达大脑半球内侧面 (3)由大脑半球后缘中点向前下有一沟,很短,也可见于大脑半球内侧面,称顶枕沟 (4)这三条沟将大脑半球外侧面划分为四个叶:外侧沟前半以上,中央沟以前的部分称额叶,由颅前窝承托.外侧沟后半以上, 中央沟以后,顶枕沟的前上方的部分称顶叶,正对两侧顶骨.顶枕沟后下方的一小部分区域(5~6cm)称枕叶外侧沟以下,枕叶前方的部分称颞叶,由颅中窝承托. (5)岛叶:手伸入外侧沟被抵住的部分.岛叶是回,其周围是沟 岛盖:遮盖岛叶的部分,由额叶、顶叶、颞叶的一部分构成 5.(1)额叶: 错误!额叶内中央沟前方,与中央沟平行走行的一条沟,称 中央前沟。
中央前沟再往前,有两条和大脑额叶上缘相平行的沟,分别称额上沟和额下沟 错误!中央沟和中央前沟之间的脑回称为中央前回中央前回是运动中枢. 错误!额上沟和额下沟将整个中央前沟以前的额叶分为 额上回、额中回、额下回额下回是额叶最下部分,由前往后分为眶部、三角部、岛盖 (2)顶叶: ○,1中央沟以后有与中央沟平行走行的一条沟,称中央后沟.中央后沟往后,有一条和大脑顶叶上缘相平行的沟,称顶内沟 错误!中央沟和中央后沟之间的脑回称中央后回 错误!顶内沟分上下两部,称顶上小叶和顶下小叶顶下小叶分为外侧沟周围末端的缘上回和颞上沟周围末端的角回 (3)颞叶: 错误!有两条沟与外侧沟平行,称颞上沟和颞下沟 错误!颞上沟和颞下沟将颞叶分为颞上回、颞中回、颞下回. (4)枕叶: 背外侧没有沟 6在胼胝体上方,伴行胼胝体前侧和背侧,绕胼胝体的一条沟,称胼胝体沟 (二)大脑皮质 大脑皮质分为三部分:古皮质、旧皮质、新皮质 1.古皮质、旧皮质合称嗅脑,与嗅觉有关.人类不发达,动物发达嗅脑分为中枢部及周围部. (1)中枢部: 古皮质:嗅球、内侧嗅纹、外侧嗅纹、海马旁回前部、海马旁回沟 旧皮质:齿状回、海马 (2)周围部: 错误!嗅沟:位于额叶。
1) 内部前方为嗅球,沟内走行嗅束,嗅束后端分为内、外侧嗅纹.内、外侧嗅纹夹着的区域称嗅三角(与嗅觉无关) 2) 嗅沟底有血管穿过,称前穿质(与嗅觉无关). 错误!眶沟:位于额叶,呈“H”形.其周围分别是眶前回、眶后回、眶内侧回、眶外侧回. 2新皮质:占大脑皮质的 96%~97% (三)大脑皮质机能定位(指功能核心区,其它部位也有一定类似功能,但不清楚) 1运动中枢: (1)中央前回、中央旁小叶前端、两侧大脑半球都有 (2)其皮质为各中枢中最厚的,约为 4~5mm (3)身体各部位在运动中枢有固定投影 (4)身体空间位置觉、姿势感觉部分感觉纤维传入中央前回 (5)人体各部位、各肌群、各运动单位,运动越精细,在运动中枢中投影所占面积越大 (6)一侧运动中枢管理对侧四肢,不管理与联合运动有关的肌肉(双侧肌肉) ,如咽喉肌、咀嚼肌 2.感觉中枢: (1)中央后回、中央旁小叶后部、两侧大脑半球都有 (2)包括头、颈、躯干、四肢的深、浅感觉 (3)人体各部分在感觉中枢中的定位与在运动中枢的相同 (4)感觉越敏锐(如舌、手指腹侧) ,在感觉中枢中投影所占面积越大 (5)中央后回后部受损表现 :实体感觉丧失,痛温触压(浅感觉)、深感觉正常,闭眼摸物体摸不出来 3。
视觉中枢:舌回(距状沟周围皮质) 、大脑两侧半球都有 4听觉中枢:颞横回、大脑两侧半球都有 5.语言中枢:只位于优势半球单侧分为听觉性语言中枢、视觉性语言中枢、运动性语言中枢、书写中枢. (1)听觉性语言中枢:颞上回后部 损伤表现:感觉性失语(听觉功能正常,但听不懂意思;自己会说错话,但不能察觉) (2)视觉性言语中枢:角回 损伤表现:失读症(视觉功能正常,但不能理解曾经认识的字的含义,不能读书看报) (3)运动性语言中枢:额下回后部 损伤表现:运动性失语(发音器官正常,但发不出声音) (4)书写中枢:额中回后部 损伤表现:失写症(手功能正常,但不能以书写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意思) 6.记忆中枢: (1)颞叶前部、海马都有 (2)将终生记忆储存在记忆中枢的不同部位 相关补充: 1.优势半球:从事语言、文字、符号、逻辑思维、分析功能、计算功能、运动技巧等方面的特化区 非优势半球:从事形象思维 ,决定想象力、创造力;控制形象设计、形状识别、空间感觉;鉴赏音乐、美术、诗歌 ;与梦想、幻想、创新有关的最浪漫、花心的部分 2.右手写字的人优势半球为左半球 ;左手写字的人优势半球绝大多数仍未左半球,极少数为右半球 3.辨别优势半球的方法: (1)利用核磁共振。
大脑思维活跃出的血供多 (2) 打一种药品入一侧颈内动脉 ,若瞬时出现语言障碍, 则该侧大脑半球为优势半球;若不出现语言障碍 ,则为非优势半球 (四)大脑基底核 包括尾状核、豆状核、屏状核、杏仁体位于大脑髓质中,且靠近大脑底部.为散在的灰质核团 1.纹状体:豆状核及尾状核的总称 (1)新纹状体:尾状核+壳(豆状核外侧 1/3) (2)旧纹状体:苍白球(豆状核内侧 2/3) 2新纹状体病变表现 :(1)上肢、头面部不自主的运动,挤眉弄眼,吐舌做鬼脸(2)手足徐动(3)运动增多,出现快、无目的的突发动作(4)肌张力低下 3.旧纹状体病变表现 : (1)表情呆板( 2)随意运动减少,运动变慢且幅度减小(3)肌张力增高,呈齿轮状(强直性肌张力增高);肌肉僵直( 4)肢体出现震颤 (5)躯干前屈( 6)肢体联合运动减少,双臂摆动消失( 7)慌张步态,步态缓慢 (8)手部有抽身动作 (五)大脑髓质 脑干中叫丘系,大脑中叫系.分别为联络系、联合系、投射系,均为神经纤维 1.联络系: (1)仅在一侧半球内的髓质,完成叶和叶之间、回和回之间的往返纤维联系 (2)正常人的弓状纤维绕沟、裂的侧壁、底壁到达对侧。
爱因斯坦的沟裂浅,回回之间的弓状纤维更容易建立联系.弓状纤维:回回之间的纤维联系中央旁小叶前部和中央旁沟前方有弓状纤维;中央旁小叶后部和缘支后部脑皮质有弓状纤维 (3)内侧面:扣带束、下纵束;外侧面:钩束、上纵束 错误!扣带束:从额叶经扣带回到达顶叶,叶和叶之间的纤维联系距离长,横跨两个叶之间 错误!下纵束:位于大脑内侧面,颞叶和枕叶之间 错误!上纵束:位于大脑外侧面,从额叶到顶叶一直到枕叶 ○,4钩束:绕外侧沟,从额叶到颞叶 2联合系: (1)两侧半球之间往返的纤维联系,把一侧大脑半球和对侧大脑半球构成联系 (2)包括前联合(由连接左、右嗅球和两侧颞叶的纤维构成) 、后联合、胼胝体(最重要) (3)胼胝体:连接两侧半球的横行的粗大的纤维分为胼胝体嘴、胼胝体膝、胼胝体干、胼胝体压部 (4)在左右脑共同开发时,胼胝体中的神经胶质(绝缘)异常丰富和发达,使胼胝体纤维在某些固定部位向固定部位传导信息.胼胝体作用:将一侧信息传递到对侧,使两侧大脑半球共同完成一个功能 相关补充: 猫实验: ·实验前提:一侧眼睛看到的东西经视交叉向双侧大脑半球传导,若视交叉纤维被切断,则只向同侧传导 ·实验过程 : 猫断视交叉 :露左眼,建立鱼与红积木条件反射 换右眼时,猫可识别红积木 猫断视交叉 ,且断胼胝体: 露左眼,建立鱼与红积木条件反射 换右眼时, 猫不可识别红积木 ·实验结论:胼胝体建立两侧大脑半球额、顶、枕、颞叶的纤维联系 (5)穹隆体:穹窿脚往前上方走行的延续部分。
其前方绕室间孔前方(两侧侧脑室和第三脑室相通的孔) ,深入下丘脑,终于乳头体 穹窿柱:穹隆体绕室间孔往下延伸的部分 穹窿联合:在穹窿脚之间,两侧的穹窿间有往返的纤维联系,称穹窿联合,联系两侧海马 穹窿损伤表现:癫痫性抽搐,癫痫病小发作,记忆障碍(穹窿联合实际是海马之间的往返纤维联系) 3.投射系: (1)大脑皮质和皮质下中枢的往返的上行、下行的纤维联系 (2)皮质下中枢包括大脑以下的所有结构:间脑、中脑、脑桥、延髓、小脑、脊髓 (3)内囊: 错误!宽厚的白质带位于尾状核、背侧丘脑外侧与豆状核之间由上行或下行的纤维构成.两侧内囊在切面上呈尖对尖的横置的“V”型.是散在的投射状纤维,本身无明显界线 错误!尾状核头、 豆状核之间的为内囊前肢 (前脚) , 背侧丘脑与豆状核之间的为内囊后肢 (后脚) 前后肢交汇处称内囊膝每一部分都有相应的神经纤维束通过 错误!内囊前肢: 1)有由大脑半球额叶发出的下降至脑桥的额桥束,有上行的丘脑前辐射,位于额桥束正中2)丘脑前辐射将丘脑背侧核纤维传向大脑皮质,是躯干感觉和内脏感觉的整合中枢,将这些感觉纤维传向大脑 错误!内囊膝:有由大脑皮质发出的下行至脑干的脑神经运动核的皮脂核束 内囊膝受损表现 : 舌下神经核、 面神经核下部受影响 (他们接受对侧大脑半球发出的皮脂核束) 错误!内囊后肢: 1) 有下行的顶、枕、颞桥束,有粗大的下行的皮质脊髓束 2) 皮质脊髓束靠近内囊后肢外侧、豆状核。
在皮质脊髓束内侧靠近背侧丘脑处有上行纤维束,由三个丘系(内侧丘系、脊髓丘系、三叉丘系)汇合构成,称为丘脑中央辐射,将三个丘系来的感觉纤维向上传导 3) 内囊后肢的最后端有两束上行的感觉纤维: 外侧叫听辐射, 到达颞横回; 内侧叫视辐射,到达距状沟周围皮质. 4) 断面上这听辐射、视辐射是斜行走或是横向走,而额桥束(下行) 、丘脑前辐射(上行) 、皮脂核束(下行) 、顶枕颞桥束(下行) 、丘脑中央辐射(上行) 、皮质脊髓束(下行)是垂直走行 5) 内囊后肢受损表现 : “三偏综合征 ” ·皮质脊髓前束无影响 ,因为其纤维来源于双侧,躯干运动正常;皮质脊髓侧束受损,对侧四肢运动障碍 偏瘫 ·丘脑中央辐射受损:内侧丘系(躯干四肢深感觉)、脊髓丘系 (躯干四肢浅感觉)、三叉丘系(颜面部浅感觉 )受损,对侧以上功能障碍 偏身感觉障碍 ·视辐射、听辐射受损:对侧听力下降(因为是接受双侧纤维,此影响可忽略),对侧同向性偏盲(一侧鼻侧与另一侧颞侧视野缺损)偏盲 (4)豆状核和屏状核之间的为外囊,屏状核与岛叶之间的为最外囊 相关补充 : ·脑出血一般在外囊和内囊 ·取血块步骤:开软膜,吸岛盖、岛叶、最外囊、屏状核、外囊,绕豆状核至内囊吸血块,不能吸豆状核 . (六)边缘系统 1.边缘叶:围绕脑干周围的一些结构,由海马旁回、海马旁沟、齿状回、海马扣带回共同组成。
2 边缘系统:边缘叶+岛叶+杏仁体+上丘脑+下丘脑+背侧丘脑+中脑被盖 边缘叶以外的结构在结构和功能上与边缘叶是密切相关的 3.边缘系统的功能: (1)个体保存(个体生存,如觅食)和种族保存(繁衍后代及一些生殖行为) (2)参与内脏活动(边缘系统又称为内脏脑) (3)与记忆活动有关(边缘系统包括海马) (七)侧脑室 1.在左右大脑半球内各有 1 个腔隙,称为侧脑室(很大) (1)前角:向前伸入到额叶内部,是很大的腔隙 (2)后角:向后伸入到枕叶内部,很短 (3)下角:向前下方伸入到颞叶内部 (4)中央部:前角、后角、下角汇合处,在顶叶、额叶内 2.前、下、后角之间无严格界线,是由中央部在室间孔平面发出的. 3.中央部前方和前角之间有室间孔 两侧侧脑室的室间孔开口于两侧背侧丘脑之间及下丘脑之间的第三脑室第三脑室向下延续为中脑水管,至延髓上部敞开,形成第四脑室.第四脑室下降至延髓下部的中央管, 再和脊髓内的中央管相续.脊髓内的中央管在脊髓圆锥内膨大,形成终室凡带“室"的地方都有脉络丛,都能产生脑脊液侧脑室内的脉络丛在三角区(后角和中央部交汇处)或下角上产生脑脊液,经室间孔到第三脑室 第三节 神经传导通路 一、上行(感觉)传导通路 (三)视觉传导通路 1.视野:正常人抬头挺胸双眼向前平视所能看到的空间范围. (1)正常视野,左右有交叉。
周边视野:一般普通的视野;中心视野:黄斑视野,是视觉最敏锐的区域 (2)颞侧半视野大,可达 90°鼻侧半视野小,达 60°左右(东方人) ;40~50°(西方人鼻梁高) (3)视野还可分为上、下面下面视野大,因为上面视野有眉弓(眉弓是突出的骨性结构,其表面有软组织和眉毛)阻碍下面视野比鼻侧半视野大,可达 70°左右西方人更小,因为眼窝大、眉弓深眼球:其视网膜上有 3 层细胞.由内向外分别为:节细胞,双极细胞,视椎、视管细胞光线入射方向:节细胞视椎、视管细胞;神经冲动传导方向:视椎、视管细胞节细胞 3视觉传导通路: (1)第 1 级神经元:双极细胞双极细胞的周围突与视觉感受器的视锥、视杆细胞相连,接受光线;中枢突和节细胞相连.(两个突起都很短,局限在视网膜内) (2)第 2 级神经元:节细胞. ○,1其轴突由眼球内壁至视网膜后部集中,聚集成一束呈圆盘状的结构,称为 视乳头或视神经盘视乳头纤维穿巩膜,穿过的部分有许多小孔,称巩膜筛板 错误!视网膜鼻、颞侧半节细胞的轴突穿巩膜筛板组成视神经视神经在眶腔内走行,穿视神经管至颅腔蝶鞍两侧、颅中窝中央部 错误!鼻侧半纤维左右交叉;颞侧半纤维在交叉纤维的外侧通过,不交叉。
错误!视交叉在交叉沟内,包括交叉和不交叉的纤维再向下,交叉和不交叉的纤维汇合形成视束(视束是中脑和间脑的分界线) 视束绕过中脑大脑脚底向背侧走, 最后到达外侧膝状体 错误!节细胞的轴突在视网膜上怎么排列,在视神经照样怎么排列 (3)第 3 级神经元:外侧膝状体内神经元 错误!外侧膝状体发视辐射(散在纤维,在内囊处相对集中,越往视中枢走越散在)纤维投射到内囊后肢内侧,至枕叶内侧面、距状沟周围皮质(上端为楔叶,视辐射的上 1/2 纤维投射到此处;下端为舌回,下 1/2 纤维投射到此处) 4.折光系统: (1)眼球中有 4 种折光装置:角膜、房水、晶状体、玻璃体 (2)周边视野分为鼻(外)侧半视野、 颞(内)侧半视野.由于这些折光系统,使得内外颠倒、上下颠倒(内到外,上到下) 5瞳孔对光反射途径: (1)直接对光反射,通常用手电筒直接照射瞳孔并观察其动态反应正常人,当眼受到光线刺激后瞳孔立即缩小,移开光源后瞳孔迅速复原. 间接对光反射,指光线照射一眼时,另一眼瞳孔立即缩小,移开光线瞳孔扩大. 脑神经 (2)瞳孔对光反射中枢 :顶盖前区 (间脑和上丘之间) (3)传导路径:从视网膜起始,经视神经、视交叉和视束,再经上丘臂到达顶盖前区,此区发出的纤维止于两侧的动眼神经副核。
动眼神经副核的轴突(副交感神经节前纤维)由脚间窝随动眼神经走行,再沿视神经管入眶,再到睫状神经节更换神经元节后纤维支配瞳孔括约肌,引起双侧瞳孔缩小光反射通路任何一处损坏均可导致光反射减弱或消失 6.受损表现 (1)一侧视神经损伤 :瞳孔对光反射途径的传入部分中断,由于光线不能传入,光照患侧眼时,两侧眼的瞳孔都无反应;照健侧眼时,两侧眼的瞳孔都缩小 (2)一侧动眼神经损伤:瞳孔对光反射途径的传出部分中断,由于发自瞳孔对光反射中枢的冲动不能传出,无论光照哪一侧眼,患侧眼的瞳孔都无反应 第三章 周围神经系统 第一节 脑神经 一、嗅神经:特殊内脏感觉 1.嗅脑:脑组织中和嗅觉有关的总称分为周围部和中枢部. (1)周围部:嗅球、嗅束、嗅三角(均属于古皮质) (2)中枢部:海马旁回、前部的沟(前二者属于古皮质) 、齿状回、海马(中间二者属于旧皮质) 、杏仁体 2.上鼻甲处鼻粘膜及其所对鼻中隔的鼻粘膜中有传导嗅觉的双极细胞. (1)其周围突在上述结构的鼻粘膜内,作为感受器;中枢突构成嗅丝,一侧有 20 条,穿筛板至颅前窝,穿脑表面三层脑膜(硬膜、蛛网膜、软膜) (筛孔通嗅神经) (2)三层脑膜包绕嗅丝形成管套,再行至嗅球。
嗅球向后延续的白质称嗅束嗅束向后延续为一宽厚的三角形部分,称嗅三角嗅三角后方纤维分为内、外嗅纹两侧嗅纹之间有血管通过,称前穿质.内侧嗅纹延续成前联合,经前联合到达对侧嗅脑(一侧嗅觉向双侧嗅脑传导);外侧嗅纹连接颞叶前部的犁状皮质区,管理记忆、内脏活动、情绪活动和保存鼻粘膜感染可经嗅丝蔓延至颅前窝,原因:包绕嗅丝的三层被膜形成的管套向上延续为脑膜,向下延续为鼻粘膜颅前窝骨折 :影响嗅脑周围部,造成嗅觉障碍 筛板骨折: (1)脑脊液鼻漏( 2)过筛板的嗅丝受损 (更加危险) 眶板骨折: (1)脑脊液流到视器周围,呈现“熊猫眼"(2)嗅球被撕破 5.动物的嗅觉是人类的 60~100 倍,猪、狗的嗅觉都比人类灵敏嗅觉灵敏的动物的嗅觉经整合能产生情感及生理反应,引起动物间的性行为、母性行为及攻击行为,这种整合归边缘系统管理 二、视神经:特殊躯体感觉 1视网膜中层的双极细胞,周围突至视锥、视杆细胞;中枢突至节细胞节细胞轴突在视网膜后部聚集,形成视神经盘(视乳头),发出视神经穿巩膜筛板,形成视交叉、视束,再至外侧膝状体外侧膝状体发出视辐射,至距状沟周围灰质 2.视神经分部: (1)球内部(眼球内部) :从视神经盘至巩膜筛板,长 0.1cm (2)框内部:从巩膜筛板至视神经管眶内口,长 3cm。
弯曲走形,比直线距离长 0.5cm. (3)管内段:从视神经管眶内口至视神经管颅内口,长 0.6cm 错误!在管内段视神经伴随眼动脉走行它们的内侧壁临近筛窦后群,它们的后壁临近蝶窦 错误!经筛窦、蝶窦的颅腔内手术可能损坏眼动脉,造成视神经管内出血、感染,压迫视神经,出现全盲、偏盲,对光反射障碍 (4)颅内段(颅中窝内):从视神经管颅内口至视交叉,长 1cm 错误!如果你是垂体,坐在蝶鞍的垂体窝内,趴在鞍结节上,往前一看是交叉沟,交叉沟是视神经管,抬头一看是视交叉,往后一靠是鞍背, 往两侧一搭手就是颈动脉沟 所以此段后方临近垂体, 垂体前上方是视交叉, 视交叉往前为视神经末端;两侧临近海绵窦,海绵窦内有颈内动脉,前端是眶上裂 错误!视神经从视神经管颅内口入颅腔,被三层被膜包绕,它们是脑膜的延续 视神经中夹有 视网膜中央血管 (动脉和静脉 )当颅内高压时,被膜中的蛛网膜下腔压力随之增高,脑脊液增多 ,压迫视神经盘,进而视网膜中央血管因此受压静脉壁薄,被压迫后,动脉能供血但静脉回流不畅 ,形成视乳头水肿 颅内高压三主征 :头痛、喷射性呕吐、视乳头水肿 4.垂体肿瘤或是海绵窦感染、颈内动脉海绵窦 窦内段及前床突上段动脉瘤会压迫视神经颅内段或视束,造成偏盲、全盲。
5.根据视觉传导路径判断 : (1)视神经全断:患侧眼全盲 (2)视交叉交叉纤维全断:两侧眼睛不同侧视野缺失 (3)交叉外侧部纤维受损 (4)视束受损全断 :双眼同向性偏盲 (5)视束上1/2断面受损:双眼视野对侧下象限偏盲 (6)楔叶受损:同上 三、动眼神经:一般躯体运动+一般内脏运动(关于眼外肌的位置和运动详见解剖图谱 322和 323 图) 1动眼神经由来自动眼神经核的一般躯体运动纤维及来自动眼神经副核的一般内脏运动纤维(副交感)组成.动眼神经很粗大,由一万五千条神经纤维构成由脚间窝出脑,进入海绵窦,在海绵窦外侧壁最上方走行,向前穿硬膜进入眶上裂入眶 3.一般躯体运动纤维穿眶上裂分为细小的上支和粗大的下支 (1)细小上支:支配上直肌、上睑提肌运动 (2)粗大下支:支配内直肌、下直肌、下斜肌运动 4 一般内脏运动(副交感) 纤维经眶上裂入眶后伴随粗大下支走行,继而伴随下斜肌支走行,后脱离下斜肌支进入睫状神经节 (约长 1~2mm, 眶内靠近后部, 位于外直肌和视神经之间) ,换元,睫状神经节发节后纤维构成睫状短神经,到达睫状肌和瞳孔括约肌 (1)节前纤维:从动眼神经副核至睫状神经核的纤维 (2)节后纤维:从睫状神经核至瞳孔括约肌、睫状肌的纤维 5.在 2、3 颈椎横突前方有一交感神经节,称颈上神经节,长约 2~3cm。
颈上神经节发纤维在颈内动脉周围盘曲, 形成名为颈内动脉丛的神经网络 颈内动脉丛发纤维随颈内动脉走行经颅底颈动脉管外口、颈动脉管、颈动脉管内口(颞骨岩部),再至颅腔,进入海绵窦内形成海绵窦丛海绵窦丛发出纤维经眶上裂入眶,至眶腔后独立走行,不与颈内动脉伴行,通过睫状神经节,又随睫状短神经走行,管理瞳孔开大肌.此外,还到达上睑部分平滑肌(这些平滑肌起很小的辅助提上睑的作用,而上睑提肌起主要作用上睑提肌是上睑的横纹肌、骨骼肌 ) 、颜面部皮肤的血管(血管的收缩与舒张只由交感神经支配) 、颜面部汗腺(管理同侧头部和部分颈部的汗腺分泌) 、眼球深部与眶尖之间的无名小平滑肌 病例:horner综合征(交感神经受损) 表现:(1)上睑下垂,没有动眼神经受损那么明显原因:上睑部分平滑肌也起提上睑作用 (2)瞳孔变小原因 :瞳孔开大肌受损 ,瞳孔括约肌正常 (3)眼球内陷原因:眼球后部有一些无名小肌肉,受损后萎缩 ,使后部出现空虚 (4)颜面潮红、发热原因:交感神经活动减弱,颜面部血管扩张 ,结膜充血,皮温升高 (5)患侧少汗或无汗原因:颜面部汗腺受损 6.动眼神经受损表现 : (1)患侧上下睑距离减小 ,露出瞳孔变小,即上睑下垂 .原因:上睑提肌瘫痪 (2)患侧眼球向外或向外下斜视,且固定不能动。
原因:上斜肌、外直肌未瘫痪,下直肌、内直肌、上直肌、下斜肌全部瘫痪 (3)患侧瞳孔扩大原因 :动眼神经受损时,瞳孔括约肌瘫痪 ,而交感神经正常,瞳孔开大肌正常.而交感、副交感神经相互拮抗,所以瞳孔扩大 (4)患侧直接、间接瞳孔对光反射消失(直接对光反射 ,通常用手电筒直接照射瞳孔并观察其动态反应正常人,当眼受到光线刺激后瞳孔立即缩小,移开光源后瞳孔迅速复原 间接对光反射 是指光线照射一眼时, 另一眼瞳孔立即缩小, 移开光线瞳孔扩大检查间接对光反射时,应以一手挡住光线以免对检查眼受照射而形成直接对光反射瞳孔对光反射的中枢在中脑 ,因此临床上常把它作为判断 中枢神经系统 病变部位、麻醉的深度和病情危重程度的重要指标 )原因:对光反射传出神经是动眼神经中的副交感纤维 (5)视近物模糊不清 ,晶状体调节功能丧失原因: 睫状肌瘫痪.(睫状肌正常收缩 ,睫状小带松弛,晶状体弹性回缩,曲度变大,看近物;睫状肌舒张,睫状小带紧张,晶状体舒张,曲率变小,看远物) (6)看物体腹视,有重影 .原因:患侧外下斜视 ,健侧正常,使成像不在视网膜同一部位 (7)眼球前凸 .原因:除上斜肌、外直肌的眼球外肌瘫痪,对眼睛把持力下降。
上睑提肌起于眶上壁,其它起于眶尖) 病例:有一病人有以下表现:一侧上睑下垂,重影(腹视),眼外下斜视 ,瞳孔对光反射都存在, 角膜反射(刺激角膜进而眨眼 ,传入神经:三叉神经眼神经;中间:脑桥三叉神经脑桥核, 传递触觉; 传出神经: 面神经支配的表情肌— -眼轮匝肌,以上三个结构都没有问题)存在 只侵犯躯体运动,不侵犯内脏运动 病因:不明(猜测:一般副交感纤维在外周,一般躯体纤维在中央;重症肌无力,也 可出现上睑下垂和眼外下斜视,但经临床药理检查发现:没有好转) 问题:中脑内动眼神经核或刚发出的纤维受损与和发出的纤维受损(如垂体瘤压迫,使海绵窦内纤维受损)有何区别 ? ·由于核位于中脑内、临近中线 ,所以一侧核受损可能累及对侧;而神经受损为一侧 ·核是有一定长度和高度的, 核的微小病变可能不能累及全长,仅病变部分管理的肌肉出现部分麻痹,其他肌肉完好;而神经纤维受损全部损伤 · 动眼神经核发纤维到双侧面神经核 ,面神经核发纤维到眼轮匝肌 .所以核受损影响这种纤维传递,表现为眼轮匝肌反射消失且轻度麻痹;神经受损不影响眼轮匝肌反射眼轮匝肌反射又称瞬目反射,由于面部叩打、光、音、角膜触觉等刺激而诱发引起的防御反射,起着保护眼球的重要作用。
通常分为两种,一种为不自主的眨眼运动;另一种为反射性闭眼运动) ·核受损,动眼神经副核不一定受损,瞳孔括约肌正常,对光反射正常;神经受损,两种纤维都受损 ·核受损可能累及脑干其他结构 ,有脑干其它结构的损伤表现;神经受损无脑干其他结构损伤表现 · 核受损往往损伤躯体的或躯体下方副交感,如果损伤躯体则副交感不受累 ,而损伤副交感躯体不受累;神经受损,躯体和副交感都受损联系上方病例 四、滑车神经:一般躯体运动 1滑车神经核发纤维交叉至对侧,往中脑背侧走行,在下丘下方与前髓帆之间出脑,绕大脑脚往前走行,进入海绵窦,在动眼神经下方走行,再进入眶上裂同至眶,支配上斜肌 2.滑车神经细小,仅由 2400 根纤维组成滑车神经受损表现 : (1)不能往外下斜视原因 :外侧、内侧、内上斜视、内下斜视、外斜视正常 (2)下楼梯时头偏向眼睛完好的健侧 .原因:往下看时只能内下斜视,由于上斜肌瘫痪,造成盲区 五、三叉神经 1.三叉神经节(半月神经节)位于颞骨岩部前面尖端,靠近破裂孔的三叉神经压迹(大小:2*0.5*03cm). 2.内含假单极神经元,其周围突发出三支 (1)眼神经:纯感觉,无运动成分. ○1最重要分支:额神经 1) 经眶上裂入眶,沿眶上壁走行,由框上孔出来改名为眶上神经。
2) 在眶上神经内侧还有滑车上神经,管理眼裂以上皮肤感觉 错误!第二分支:泪腺神经 1) 眶上壁外侧前方有腺窝,内含泪腺 2) 功能:管理泪腺的一般感觉但不管理分泌 错误!第三分支:鼻睫神经 1) 到达视器周围的黏膜、角膜,鼻旁窦 2) 临床上最重要的是其管理角膜感觉的功能 (2)上颌神经 错误!第一分支:颧神经.到达颧部的皮肤和粘膜 错误!第二分支:眶下神经 1) 在上颌骨和蝶骨翼突之间经翼腭窝、眶下裂入眶,沿眶下沟走行,进入眶下管,再出眶下孔 2) 管理眼裂和口裂之间皮肤、黏膜感觉 3) 眶下神经经眶下裂入眶之前,发出上牙槽后神经,到达上颌牙齿后部 4) 眶下神经在眶下管内发出上牙槽中神经和上牙槽前神经,分别到达上上颌牙齿中部、前部 5) 经眶上孔麻痹,是将麻药打入眶下管内,只能麻痹上牙槽前、中神经,而上牙槽后神经不会被麻醉即磨牙感觉正常此外有可能将麻药打入眼球周围,造成视器损伤 6) 目前有影像学测量眶下管长度、角度、深度、距眼球距离等,以确保手术安全 错误!第三分支:蝶腭神经(翼腭神经) 到达鼻旁窦 (3)下颌神经 错误!颊神经,到达颊肌和颊粘膜 错误!耳颞神经,沿耳屏前方上行 错误!舌神经,至舌,管理舌前 2/3 黏膜的一般感觉 ○4下牙槽神经: 1) 至下颌支内面的下颌孔,经下颌管出颏孔。
2) 出颏孔后改名为颏神经,管理额口裂以下黏膜感觉. 3) 下牙槽神经在下颌管内发出分支,分布在下颌牙齿中部和靠近前部的位置出颏孔后,下牙槽神经在骨质内继续前行,发分支到下颌牙齿的前部拔牙时,张嘴麻醉,往下颌孔内注入麻药三叉神经中的运动纤维沿下颌神经走行,到达颜面部管理咀嚼肌 4.眼神经:感觉;上颌神经:感觉;下颌神经:感觉+运动 六、展神经:一般躯体运动 1.位于面神经丘深面,在颅后窝的延桥沟最内侧出脑,越过小脑下前动脉上方、颞骨岩部上缘,入海绵窦,在颈内动脉外侧走行,后由眶上裂通眶,支配外直肌 2.展神经是所有脑神经中在颅腔内走行最长的神经 3.展神经受损表现 : 颅内压升高, 小脑和脑干在枕骨大孔下降,使展神经被压在小脑下前动脉、颞骨岩部尖端上,外直肌瘫痪 ,眼睛向内斜视 . 七、面神经 1脑桥内:面神经核(特殊内脏运动),管理表情肌;上泌涎核(一般内脏运动),管理舌下腺、下颌下腺、泪腺的分泌 延髓内:孤束核(一般、特殊内脏感觉) :舌前 2/3 味觉 2.上述三种纤维成分在延桥沟展神经外侧、前庭蜗神经内侧连脑,往颅后窝前外侧壁、颞骨岩部后面、内耳门去,入内耳道底,再前至面神经管,在面神经管入口处发出分支。
3.第一分支:岩大神经:一般内脏运动 (1) 岩大神经穿面神经管入口处的骨壁, 到达翼腭窝, 在翼腭窝内与翼腭神经节相连, 换元节后纤维加入上颌神经的分支颧神经,后又离开颧神经,至三叉神经第一支眼神经中的泪腺神经中,随泪腺神经到达泪腺,管理泪腺的分泌 (2)岩大神经受情感影响. 4第二分支:镫骨肌神经 (1)在面神经管入口(岩大神经)下方发出,穿面神经管周围骨壁,到达中耳鼓室 (2)管理镫骨肌(在三块听小骨周围),通过控制镫骨肌收缩和舒张调节鼓膜张力、调节听觉敏感度 5.第三分支:鼓索:一般内脏运动+特殊内脏运动 (1)距茎乳孔上端 0.6cm 处发出的,穿面神经管管壁,又从中耳鼓室后壁穿入,走行于鼓膜内侧面,最后穿眼骨裂,至颞下窝,往前加入三叉神经第三支下颌神经分支舌神经中. (2)特殊内脏感觉纤维加入舌神经后随舌神经分布到舌前 2/3,管理味觉一般内脏运动纤维后又离开舌神经,至下颌舌骨肌表面的下颌下神经节,换元发节后纤维到达舌下腺、下颌下腺,管理它们的分泌. (3)鼓膜损伤易伤及鼓索 6.面神经管外分支: (1) 特殊内脏运动纤维由茎乳孔出面神经管,到达腮腺并在腮腺里吻合成腮腺丛,由丛发出 5个分支,在腮腺前缘出来。
(2)5 个分支即颞支(2~3 支)、颧支、颊支(上颊支、下颊支等)、下颌缘支、颈支 (3)纤维到达额腹、皱眉肌、眼轮匝肌、口轮匝肌、鼻翼肌、颊肌、提上唇肌、降下唇肌、笑肌等表情肌 7 (1)面神经管入口处(管内、管外)受损表现:一侧颜面部表情肌瘫痪(面神经核下瘫面神经受损) ,舌前2/3味觉丧失(鼓索),下颌下腺、舌下腺泌液障碍,听觉过敏(镫骨肌支,对听觉敏感度增高),泌泪障碍 ,泌涎障碍 (2)面神经管外 (茎乳孔下面)受损表现 :一侧表情肌瘫痪,瘫痪侧不能皱额、皱眉,额纹消失( 皱眉肌皱褶消失) ,眼裂增大、不能闭眼、睁眼睡觉 (因为眼轮匝肌瘫痪),笑时口角偏向健侧、 患侧口角下垂 (患侧上唇提肌、 口角提肌瘫痪), 鼻唇沟变浅或消失 ,不能鼓眼、吹口哨( 颅肌瘫痪),食物从患侧流出口外、患侧流口水(颊肌瘫痪) ,角膜反射消失( 眼轮匝肌) 病理:最常见为 茎乳孔处水肿 ,即“比尔斯麻痹 ” 晚上开窗睡觉,第二天口鼻歪斜,人称“中风"90%三个月后恢复 ,部分病人有后遗症,原因不明 . 8应用:患者右侧面瘫面瘫侧比未面瘫侧年轻,皱褶消失主要表现:瘫痪侧不能皱额、皱眉, 额纹消失 (皱眉肌皱褶消失) , 眼裂增大、 不能闭眼、 睁眼睡觉 (因为眼轮匝肌 瘫痪) ,笑时口角偏向健侧、患侧口角下垂 (患侧上唇提肌、口角提肌瘫痪 ),鼻唇沟变浅或消失,不能鼓眼、吹口哨( 颅肌瘫痪) ,食物从患侧流出口外、患侧流口水(颊肌瘫痪) ,角膜反射消失(眼轮匝肌),听觉过敏 (镫骨肌) ,舌前2/3味觉丧失、 泌涎障碍 (鼓索) ,泌泪障碍( 岩大神经) 相关补充 : 1。
面神经核发出纤维先向腹侧走,形成面神经膝,再向背侧走,在三叉丘系(三叉神经脊束核)背侧出脑当 面丘受损时,展神经核及沟绕展神经核的面神经膝都会受损,且后者先受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