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塔里木河流域水资源利用与管理分析(二).docx
4页塔里木河流域水资源利用与管理分析(二)2 塔里木河流域水资源开发利用 塔里木流域在相对长的历史时期里,人口和经济增长缓慢,水资源开发利用处于相对稳定的阶段塔里木河流域较大规模的水资源开发与利用,始于20世纪50年头为了弄清塔里木河水资源开发、利用过程,我们先从历史的角度加以描述,然后从逻辑的角度做一个归纳 2.1 依据水源可利用性建立新的移民点 建国以后,为了国防平安,屯垦戍边的须要,我国始终面临着粮食短缺问题在当时看来,塔里木河流域地域广袤,是相宜采纳外延扩大再生产方式生产粮食的一个好地方,而且认为,这是合理利用塔里木河流域土地资源的重要途径人力资源和水资源是当时开发塔里木河流域所面临的两个制约因素第一个问题是通过扩大建设兵团建制和从东中部移民的方法加以解决的,其次个问题则是依据利用水资源的难易程度确定团场配置的做法加以解决的于是在水资源条件相对较好的地区出现了一批新的居民点和大片新的耕地,塔里木河流域也随之变成了一个粮仓,生产出的粮食为化解当时的粮食短缺问题作出了应有的贡献 2.2 以提高引水率的做法扩大开垦规模进而粮食生产规模 生产建设兵团为了扩大商品粮产量,不断地开垦耕地从而扩大生产规模。
11013年与1949年相比,源流区的浇灌面积从35.12万hm2增加到77.66万hm2,净增42.54万hm2.为了满意不断扩大的耕地对水资源的需求,生产建设兵团实行了增加引水量的做法,引水量占河川径流总量的份额逐步上升到80%以上,叶尔羌河灌区的引水率接近101%,从而导致源流汇入干流水量的逐年削减据统计,1957─l1015年源流区多年平均来水量平均每年增加2 000万m3,而源流灌区用水量平均每年增加5 000万m3,使汇入干流首阿拉尔站的水量平均每年削减3 000万m3.经过几十年的累积,阿拉尔站的径流量由50年头的49.35亿m3削减到90年头的42.33亿m3,削减17.5%. 2.3 以开拓新水源扩大开垦规模和粮食生产规模 在塔里木河流域,任何一条河的水量都是相当有限的,而且随着引水率的不断提高,引水的边际成本越来越高所以,随着垦殖规模的接着扩大,先后又采纳了打井获得地下水的方法此外,还在博斯腾湖建起了扬水泵站及输水干渠,实现博斯腾湖向孔雀河供水,其中的库塔干渠则是特地为引孔雀河水济塔里木河下游的恰拉灌区修建的,从1976─11014年平均输水量2.06亿m3,解决了干流下游的一部分用水需求。
2.4 削减浇灌系统的输水损失 为了化解下游来水量削减的负面影响,位于干流区的5个团场对干、支、斗渠全部进行了防渗处理,渠系利用系数由原来的50.2%提高到81.2%,提高了31个百分点,在来水量不断削减的状况下,仍能维持1.66万hm2耕地的灌水需求同时,由于渠道渗漏削减,垦区地下水位有所下降,土壤盐渍化程度也在减轻 2.5 采纳节水技术,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 详细措施是通过发展膜上灌,棉花改窄膜为宽膜,推广玉米、冬小麦的膜上灌,水稻改浅水淹灌为旱育稀植,有条件地方试行喷灌、滴灌依据农一师水利规划和塔里木河流域规划,在不增加引水量的状况,发展节水浇灌 2.6 调整种植结构 在开垦初期,种植业结构以粮食作物为主,在粮食作物中又以水稻为主,占粮食总产量的70%.到80年头,流域内粮食作物比重仍旧很大,占45%,但随着来水量的削减,水稻种植面积趋于下降进入90年头以来,来水量进一步削减,11011─11015年平均供水量只有4.64亿m3,其中来水量2.38亿m3,引水量2.26亿m3.扣除水库、渠道及河道的蒸发与渗漏造成的水量损失,可用的水量远不能满意浇灌须要为了解决水资源供不应求的问题,5个团场的粮食播种面积削减到101 hm2,其中以小麦、大豆和棉花为主,占耕地总面积75%. 2.7 弃耕 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有3万hm2耕地,因为缺水不得不大面积弃耕,如今耕地已递减到1.2万hm2.2000年,塔里木河下游发生了有水文记载以来最严峻的一次水荒,断流时间持续时间长达300多天。
兵团被迫再次扔掉0.33万hm2耕地在被称为“风头水尾”的34团、35团,也由于缺水而放弃了近半耕地,当年开垦的上万亩耕地如今仅剩266.67 hm2. 在干流下游,由于垦区内水库蓄水严峻不足,11013年被迫弃耕棉田3 500 hm2.20世纪90年头以来,恰拉和铁干里克灌区60年头开垦耕地约2.67万hm2,由于缺水浇灌,被迫放弃了约1万hm2.现有耕地面积1.67万hm2,实际播种面积11014年只有1.33万hm2. 塔里木河流域现在不仅停止了毁林开荒,而且确定在3年时间内压缩20万公顷棉田退耕后的棉田大部分用来栽种果树及荒漠植被塔里木河流域的巴音郭楞州2000年已经退耕还林0.75万hm2,今后5年内将退耕还林4.67万hm2,退耕还草2.2万hm2.阿克苏地区将在塔里木河两岸种植6.67万hm2生态林 2.8 实行宏观调控措施 塔里木河下游恰拉至台特马湖段,历因水量足够,沿岸胡杨、芦苇、甘草和红柳等植被生长茂密,形成一条宽约1~5 km的纵贯塔里木盆地东部的自然“绿色走廊”近几十年尤其是最近30年,这条“绿色走廊”因水源断绝,日趋衰败,自然环境急剧恶化,存在着被风沙沉没的极大可能。
为了消退绿色走廊面临的生态威逼,政府实行了调水措施2000年5月和11月,先后两次从博斯腾湖向塔里木河下游总共调水3.27亿m3,调水距离785 km,水流通过断流河道长达215 km,使断流将近30年的塔里木河下游得到清流的滋润2000年其次次输水结束后,塔里木河下游河道的地下水位抬升3m以上,地下水影响宽度达到800 m,影响范围约200 km2,这对以胡杨林为主的“绿色走廊”起到紧急抢救的作用,延缓了生态系统的急剧蜕变,而且增加了搞好塔里木河流域治理的信念由于塔里木河尾端台特玛湖以上148 km的河道仍处于干枯之中,2001年第三次从博斯腾湖调水输入塔里木河,输水将直至台特玛湖 从逻辑角度看,塔里木河流域的水资源利用相继经验了4个阶段:(1)单一依靠渠系利用地表水阶段在这个阶段,由于渠道渗漏严峻,加上大水淹灌,水资源的损耗率极大2)渠、库协作利用地表水阶段,其实质是利用水库拦蓄的一部分夏洪和冬闲水扩大浇灌面积,从而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3)渠、库、井协作,地表水与地下水并用阶段地下水的适当开发,既能降低地下水位,从而防治土壤次生盐渍化,同时又能削减无效蒸发,使水资源得到合理利用4)提高引水效率与用水效率并举阶段。
提高引水效率的措施有渠道衬砌等,提高用水效率的措施包括推广玉米、冬小麦的膜上灌,棉花改窄膜为宽膜,水稻改浅水淹灌为旱育稀植,有条件地方试行喷灌、滴灌,以及通过调整种植结构和产业结构,降低单位国民生产总值的用水量本文来源:网络收集与整理,如有侵权,请联系作者删除,谢谢!第4页 共4页第 4 页 共 4 页第 4 页 共 4 页第 4 页 共 4 页第 4 页 共 4 页第 4 页 共 4 页第 4 页 共 4 页第 4 页 共 4 页第 4 页 共 4 页第 4 页 共 4 页第 4 页 共 4 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