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医辩证论治过敏性鼻炎.pdf
5页中医辩证论治过敏性鼻炎1. 吸鼻法:取煅鱼脑石 10g ,冰片 3g ,研末和匀,取少许吸人鼻孔,每日每孔 3次,交替使用如鼻中发干,涂少许麻油再吸人2. 塞鼻法:将 1% 鹅不食草鼻液配以 10% 凡士林 软膏涂在纱条上,每个鼻腔放置 1条,约15~20 分钟一般中医鼻内点药大部份是放有腐蚀性的 药物 , 也有病人的反应不错 但我们常会看到因处置不当造成鼻腔内黏膜粘连的情形,反而会造成更严重之 鼻塞 中医辨证论治:1、肺气虚寒,卫表不固主证: 阵发性鼻塞 , 鼻痒 ,喷嚏频频,清涕如水,嗅觉减退,早晚易发,畏风怕冷,遇风 (寒 )即作,容易 感冒 ;气短 懒言,语声低怯,自汗, 面色苍白 , 咳嗽 痰稀或咳喘 无力 舌 质淡, 舌苔薄白 ,脉细虚弱检查见下鼻甲肿大光滑,鼻粘膜淡白或灰白 水肿 ,鼻道可见水样分泌物治法:补益肺气,固表护卫,温肺散寒方药:偏于气虚选用: 玉屏风散加减: 防风 10 克、 黄芪 30 克 (蜜炙 )、 白术 15克 若鼻痒如蚁 行 ,可酌加僵蚕、蝉蜕 ;若喷嚏、清涕、语声低怯者,可酌加人参、茯苓、山药 ;若 腰膝酸软 者,可酌加枸杞子、制首乌 ;若畏风怕冷、清涕如水者,可酌加桂枝、干 姜 、大枣等。
或者玉屏风散合并加味苍耳子: 黄芪、 白术、 防风、 荆芥、 苍耳子、 辛夷、 白芷、 细辛、薄荷、连翘、豆豉、炙甘草、生姜偏于虚寒选用:温肺桂枝汤《医醇剩义》卷四:桂枝、当归、茯苓、沉香、苏子、橘红、半夏、瓜蒌实、 桑皮2、脾气虚弱,化生不足主证:鼻塞鼻胀较重,鼻涕清稀,鼻塞不通,淋漓而下,嗅觉迟钝鼻塞,鼻痒,清涕连连,喷嚏突发,面色萎黄无华, 消瘦 ,食少纳呆, 腹胀 便溏,四肢倦怠 乏力 ,少气懒言,舌淡胖, 边有齿痕, 苔薄白或腻, 脉细弱无力 检查见下鼻甲肿大光滑, 粘膜淡白, 或灰白,有水样分泌物 (小儿 过敏性鼻炎 ,多表现肺 脾气虚 之证 ) 治法:益气健脾,温运中阳方药:可选用补中益气汤《脾胃论》卷中组成:黄芪、人参、白术、甘草、当归、陈皮、升麻、柴胡、生姜、大枣 若 腹胀 便溏、清涕如水、点滴而下者,可酌加山药、干姜、砂仁等 ;若畏风怕冷,遇寒则喷嚏频频者,可酌加防风、桂枝等 ;若四肢不温、 畏寒 腰痛者,可酌加肉桂、附子、枸杞子偏于肺脾气虚,水湿泛鼻选用:参苓白术通窍汤《太平惠民和剂局方》组成:党参、茯苓、泽泻各 12克,苡仁、白扁豆、白术、红花、菖蒲各 9克,陈皮、木通、灯芯各 6 克水煎服偏于 脾虚 气滞痰湿选用:香砂六君子丸《国典》组成:广木香 24克 西砂仁 24克 炒党参 60 克 炒白术 60克 茯苓 60 克 炙甘草 30克炒广皮 30克制半夏 60 克共研细末, 每料用生姜、枣子各 30克,煎汤代水泛丸,如绿豆大,约成丸 300 克。
每日二次,每次 6克,食后开水吞服注:常用于 慢性胃炎 、胃及 十二指肠溃疡 而见的胃脘 胀痛 偏于 脾胃虚寒 亦可选用:理中汤或小建中汤化裁理中汤:人参、白术、炙甘草、干姜小建中汤:饴糖 (30克 )桂枝 (9克 ) 芍药 (18克 ) 生姜 (9 克 ) 大枣 (6 枚 ) 炙甘草 (6 克 ) 3、肾阳亏虚,肺失温煦主证:鼻鼽多为长年性,鼻塞,鼻痒,喷嚏频作,连连不已,鼻 流清涕 ,量多如注面色苍白, 形寒肢泠, 小便清长, 夜 尿频 , 腰酸 腿软, 腰膝冷痛, 神疲倦怠 妇人则宫寒 不孕 ,男子则阳萎, 遗精 或见 早泄 舌淡胖, 舌苔白, 脉沉细无力 局部检查可见下鼻甲肿大光滑,粘膜淡白,鼻道有水样分泌物治法:温补肾阳,固肾纳气方药:选用: 济生肾气丸 《济生方》卷四方加减方中熟地、山茱萸、山药滋补肝肾,共为三补 ;丹皮、泽泻、茯苓降火渗湿,辅助上三补药而为三泻,以补而不腻 ;配以肉桂 (枝 )、附子以温通肾中元阳,意在微微生火,即生肾气也牛膝、车前子意在导邪下行利水通调若喷嚏多、腰膝酸软者,可酌加枸杞子、菟丝子 ;若喷嚏、清涕,遇寒即甚者,可酌加黄芪、防风、白术 ;若腹胀便溏、喷嚏、清涕者,可酌加白术、黄芪、人参、砂仁。
偏于命门火衰,精气虚寒选用:右归饮 《景岳全书》 组成:大熟地 60克,菟丝子 9克、上玉桂 6克 (研末冲 )、生五味 3克 (捣碎 )、鹿茸 6克、锁阳 9克、熟附片 12克、果杞 9克 (酒炒 )、川椒 2克分 (去闭口炒 )、淮牛膝 6克、淮山药 15 克、固脂 6克 (核桃肉拌炒 )4、肺经伏热,上凌鼻窍主证: 本症型临床少见, 一般多见于鼻鼽初发, 或由于禀赋体质过敏, 常在酷热暑天或由于热气引诱而发鼻塞鼻胀,鼻痒或酸痒不适,喷嚏频作,鼻流清涕,鼻窍肌膜肿胀,色红或淡红,全身可见咳嗽, 咽 痒, 口干烦热 , 脉数 或弦滑,舌质红,苔白或黄检查见鼻粘膜色红或暗红, 鼻甲肿胀 治法:清宣肺气,通利鼻窍方药:辛夷清肺饮《外科正宗》卷四方加减方中黄芩、栀子、石膏、知母、桑白皮清肺热 ;辛夷花、 枇杷 叶、升麻清宣肺气,通利鼻窍 ;百合、麦冬养阴润肺合而用之,有清肺热、通鼻窍之功组成:辛夷 1.8 克 (包 ) 黄芩 山栀 麦门冬 百合 石膏 知母各 3克 甘草 1.5 克 枇杷叶 3片(去毛 ) 升麻 0.9 克上药用水 400 毫升,煎至 320 毫升,食后 1小时服禁忌:服药期间及初愈后,须忌食辛辣厚味和鱼腥发物,应断厚味,戒急暴,省房欲。
此外,若脾胃虚寒,大便稀溏,则不宜服本方附:辛夷清肺散《观聚方要补》卷七、辛夷清肺汤《喉症指南》卷四5、气虚血瘀型主证: 主要为阵发性鼻痒, 喷嚏, 流清涕, 鼻塞明显, 鼻甲紫暗, 舌暗红有瘀点, 苔白,脉涩治法:补气通经, 活血 化瘀方药:选用补阳还五汤《医林改错·卷下·瘫痿论》 组成:生黄芪 120g 、当归尾 3g、赤芍 5g、地龙 3g 、川芎 3g、红花 3g、桃仁 3g 偏于经脉阻滞血瘀选用:通窍活血汤《医林改错》卷上组成:赤芍 3克 川芎 3克桃仁 9克 (研泥 ) 红枣 7个 (去核 ) 红花 9克 老葱 3根 (切碎 ) 鲜姜 9克 (切碎 ) 麝香 0.15 克 (绢包 ) 6、外寒内热型主证:主要为阵发性鼻痒,喷嚏,流清涕,鼻塞 ,身热,畏寒, 头痛 、 骨痛 、遇风易作,口干 , 无汗,心烦,渴喜冷饮 ,大便干结,舌红,苔白中带黄,脉沉数或紧治法:清肺散寒,平调寒热方药可选用:麻杏石甘汤加味: 炙麻黄 6、 杏仁 10、生石膏 24、生甘草 9、栀子 10、黄芩 10、苍耳子 6、辛夷花 10、连翘 15g 如肺热甚,壮热汗出者,宜加重石膏用量,并酌加桑白皮、知母以清泄肺热 ;表邪偏重,无汗而 恶寒 ,石膏用量宜减轻,酌加薄荷、苏叶、桑叶等以助解表宣肺之力 ;痰多 气急 ,可加葶苈子、枇杷叶以降气化痰 ;痰黄稠而 胸闷 者,宜加瓜蒌、贝母、桔梗以清热化痰,宽胸利膈。
偏于外寒里饮选用:小青龙汤《 伤寒 论》麻黄 (去节 )9、芍药 9、 细辛 6、 干姜 6、 甘草炙 6、 桂枝 9、 五味子 6、半夏 (洗 )9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