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沧海桑田---古城如东范公堤.doc

2页
  • 卖家[上传人]:wm****3
  • 文档编号:42008510
  • 上传时间:2018-05-31
  • 文档格式:DOC
  • 文档大小:13KB
  • / 2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沧海桑田---古城如东范公堤如东沿海有一道古老的捍海大堤,史称范公堤当年,它犹如游龙蜿蜒百里,横卧于沧海与桑田之间,威镇大海狂涛南宋续建后的大堤在如东贯穿全境,其走向西自海安老坝港入境,由靖海向东经小洋口至长沙拐弯向南(此段沿海公路即为老堤改建) ,再折向西过狼山鸡场经掘港(范堤路即以老堤遗址命名)向西南,经银杏埠子、花子街(今胜利街) 、老曹埠镇,最后由倒埠子折入通州境内范公堤古时叫皇岸,是唐大历年间淮南西道黜陟使李承为抵御海潮,带领民众修筑的一条捍海堰(据考当时的捍海堰尚未修筑到扶海洲沿海)北宋开宝年间(968~976) ,知泰州事王文佑曾对捍海堰作过修缮,后因堤身不固,经海潮长期冲刷而时常溃决,逐渐失去御潮作用天圣元年(1023)范仲淹在东台监西溪盐仓时,看到旧堰久废不治,田园荒芜,民不聊生,便具摺给早年同窗、时任江淮制置发运副使张纶,提请修筑海堰工程张纶一面向朝廷呈报,同时举荐范仲淹为治海能人天圣二年(1024) ,宋仁宗擢升范为兴化县令,并委派其主持筑堰由于旧堤大都坍塌,加之海岸线不断变迁,堤址需重新勘定而在科学技术尚不发达的宋代,普测海岸十分困难范仲淹亲临海滩观察思考,在当地渔民指点下,发动沿海百姓于大汛期间将砻糠遍撒海滩,大潮一至,砻糠随海浪涌进。

      退潮后,砻糠则附着于沙滩,形成一条弯弯曲曲的糠线范仲淹令民工沿线插标,新堤址就此确定由于筑堤工程浩大,风、潮灾害频繁,一些民工畏难动摇,导致兵夫惊散范仲淹在《宋故卫尉少卿分司西京胡公神道碑》中记述当时“雨雪大至,潮汹汹惊人,而兵夫散走,旋泞而死者百余人” 范仲淹则顶风冒雨,临阵督察有史料记载,范仲俺与同科进士滕子京“同护海堰之役” ,与民众同甘苦,共患难范还捐出自己的官俸,补贴筑堤费用在他的感召下,民夫复出,情绪倍增,工程进展迅速首期工程北自刘庄(今大丰境) ,南至富安(今东台境)告竣天圣五年(1027)向南续建至栟茶场(今如东境) ,堤底宽三丈,顶宽一丈,高一丈五尺,长 158 里其后,屡有续建南宋乾道七年(1171),泰州知县徐子寅令所属沿海各场场官在各自辖境筑堤,范公堤如东段基本建成明永乐年间修堤 80 余里,清道光二十七年(1847) ,同治七年(1868)又有两次修缮至此,范公堤向北扩至阜宁,向南延至启东吕四,堤全长 582 里,经苏北、苏中九县后人敬仰范仲淹功德,定堤名为“范公堤” 《辞海》 “范公堤”条目称,堤成后“滨海泻卤皆成良田” 《江苏省两千年洪涝旱潮灾害年表》记载,在堤成后百年内,近海沿范公堤内很少受海潮倒灌之害。

      与范公堤形成对照的是,从马塘场南彭家缺向西南直至石港场新堤之间,沿卖鱼湾一带未筑堤坝,致使原马塘地区洪灾不断其原因据明史记载,为马塘“奸总王继忠等妄称高阜,不必筑堤,以致中缺一十余里,不得与掘港场相接” ,成为一大缺口,故名“彭家缺” 明隆庆三年(1569) ,通州盐判包柽芳自彭家缺至石港筑堤,人称包公堤此缺补齐,如东境范公堤方得全线贯通由于范公堤“束内水不致伤盐,隔外潮不致伤稼” ,农事、盐课两得其利,受世人称颂清人吴宗元有诗赞曰:“捍海功成百代崇,蛇龙逼薮尽耕农当年不应临川笔,到此惟应说范公” 清人李琪撰《崇川竹枝词》有云:“捍海堤前拜范公,海潮不复溢南东;侬家收得金钗稻,制就元宵饷若翁” 。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