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茶树病害防治知识分享.ppt
52页第五章茶树病害防治 第一节概述 我国记载的茶树病害共138种,其中发生普遍、较常见有30多种,而且叶部病害居多,其次是枝干病害,根部病害较少这些病害中主要是真菌性病害,细菌性病害较少,尚未发现病毒病,此外尚有根结线虫病、寄生性藻类、菟丝子、桑寄生及附生的苔藓和地衣生产上云纹叶枯病、茶饼病、炭疽病、白星病、芽枯病、枝梢黑点病、紫纹羽病、根癌病发生普遍,为害也重,严重影响茶叶的产量、质量及品质 一、叶部病害已记载的有近40种. 芽叶病害主要有:茶饼病,在西南茶区的高山茶园发生较重;茶白星病和茶圆赤星病,以华东、西南诸省的高山茶园,低温高湿条件下受害严重;茶芽枯病是浙江、湖南等省常见重要病害之一二、茎干病害 茎部病害 已发现有30种左右各茶区普遍发生的主要种类有茶枝梢黑点病、茶胴枯病、茶灰色膏药病、茶枝黑痣病和茶树苔藓和地衣西南茶区还有茶枝癌病华南等地和安徽、湖南有茶红锈藻病、茶黑腐病和茶线腐病三、根部病害根部病害 已记载的有30种以上 主要种类有茶苗根结线虫病、茶苗白绢病、茶根腐病常致全株枯死 成龄期根病 包括红根腐病、褐根腐病、黑纹根病以及紫根腐病第二节常见病害防治云纹叶枯病茶云纹叶枯病简称茶叶枯病,为茶园中最常见的一种真菌性叶部病害,国内外均有发生。
可致幼龄茶树枯死,成株叶枯及梢枯,树势衰退,茶叶产量明显下降云纹叶枯病 症 状 本病主要为害叶片(图1),枝梢、果实亦可受害叶片病斑多自叶尖、叶缘始,半圆形、圆形至不定形,黄褐色,病健分界明晰,后期病斑中部褪为灰褐色至灰白色,斑面常现云纹状,并生针头状大小的黑点病征,此即为病菌分生孢子盘幼芽染病变黑枯死枝条病斑短条状或梭状,稍下陷,绕茎扩展可致枝段枯死成梢枯果实受害现黄褐色至灰白色近圆形至不定形斑,有时病斑开裂茎枝和果实病征与叶斑的相同图1叶片受害状云纹叶枯病 病 原 本病由半知菌亚门的茶刺盘孢菌(Colletotrichum camelliaeMass.)侵染所引致病菌有性阶段为子囊菌亚门的山茶球腔菌Guignardia camelliae(Cooke)Butler,华南茶区不常见病菌无性态分生孢子盘浅盘状,宽187290微米,盘上周生黑褐色刺状刚毛,刚毛具13个隔膜,基部粗,顶端尖钝而色较淡,大小407035微米分生孢子长椭圆形,单胞,无色,直或稍弯,内含12个近透明油球,大小142136微米(图2)病菌生长适温2729分生孢子萌发适温为2329,并需要高湿病菌还可侵染山茶和油茶图2病原真菌发病规律病菌以菌丝体和分孢盘在病树上或随病残体遗落土中越冬。
以分生孢子作为初侵与再侵接种体,借风雨传播,从寄主伤口或表皮直接侵入致病,完成病害周年循环病害的发生流行同天气、茶园生态环境、施肥、虫害、品种等因素有关温暖多雨的天气和通透不良的生态环境有利本病发生偏施氮肥,小绿叶蝉和螨害猖獗,茶园周围荫蔽,晨露不易干,或茶园排水不良,皆易诱发本病品种间抗病性有差异,大叶种和持嫩性强的品种(如云南大叶和湖南湘波绿等)较小叶种(如高桥小叶种、龙井等)发病较重一般认为品种抗病差异与叶片组织结构有关,叶片栅状组织层次少、角质层薄的品种有利病菌入侵而较感病防治方法应采取加强栽培管理,培育健壮茶株为主,辅以药剂保护的综防措施1.建园时注意地形、地势和土壤条件等的选择,创造一个有利茶株生长、不利本病发生的良好生态环境2.因地制宜选用抗(耐)病良种高桥小叶种、龙井、福建安溪水仙、广东乐昌白毛茶以及金匙、玉兰等品种发病较轻,常发病区可引种试种3.加强管理,培育健壮茶株施足基肥,配方施肥,适时喷施叶面营养剂;整治排灌系统,提高茶园防涝抗旱和防冻能力;深耕培土,提高根系活力;坚持冬耕清园;合理修剪,适度采摘4.喷药防控病虫害于春茶结束后喷药一次,79月盛病期喷12次,全年至少喷3次。
杀菌剂可选用75%百菌清+70%托布津(1:1)10001500倍液;10%多抗霉素或庆丰霉素1000倍液,或40%多丰农600倍液兼治小绿叶蝉可加入25%扑虱灵;兼治螨类可加入20%双甲脒10001500倍液等茶树用药必须严格执行国家颁布的农药使用安全间隔期茶饼病茶饼病又称茶疱状叶枯病、叶肿病,国内外均有发生国外尤以印度、斯里兰卡和印尼等产茶国受害重,我国则以云贵川及海南省高山茶园受害较重此病不仅影响茶叶产量,且由病芽叶所制茶易碎,茶味苦涩,品质大降茶饼病 症 状 茶饼病主要为害茶树嫩叶和新梢嫩叶染病初现淡黄色至红褐色半透明小点,后扩展为直径312毫米不等的圆形疱斑(图1),背面隆起,表面生灰白色至粉红色的粉霉层,此即为本病病菌子实层,后期粉霉层渐消失,凸起部萎缩成褐色枯斑,边缘具一灰白色晕圈,外观似圆饼,故称为茶饼病,重病叶片疱斑数个至十数个,致叶片扭曲畸形嫩梢、叶柄染病亦呈肿胀扭曲,易折断枯死图1叶片受害状茶饼病 病 原 茶饼病由担子菌亚门的外担菌(Exobasidium vexansMass.)侵染所致疱斑表面的粉霉即为病菌有性态担子和担孢子构成的子实层担子棍棒状,单胞,基部细而顶端膨大,大小491503.56微米,顶生24个小柄,每小柄着生1个担孢子。
担孢子近肾形,单胞,无色,大小9163.56微米(图2)病菌属专性寄生菌,具生理分化现象(印度已知有2个生理小种),其发育和入侵适温1520,并要求高湿度担孢子怕光和热,在直射阳光下经0.51小时就失去发芽力图2病原真菌的子实层(左)担子及担孢子(右)发病规律病菌以菌丝体在病组织内越夏越冬在海南省茶区,病菌可终年侵染,无明显越夏或越冬期病菌以担孢子作为初侵与再侵接种体,借气流传播侵染致病,远距离传播则主要经苗木调运病害的发生流行同气候条件、园区生态环境、植株生育阶段、茶园管理和品种等因素有关其中大量易感病嫩叶的存在和适宜的温湿条件相配合就成为本病流行的决定因素干旱炎热或寒冷季节发病明显受抑制海拔600米以上的高山茶园或终年多雾露的山区茶园易发病管理粗放、杂草丛生,或台刈、修剪和施肥不当,致抽生的嫩梢叶多或成熟迟缓,往往发病重一般茶芽密度大的品种或大叶品种发病较重防治方法应采取以加强茶园管理为中心的综合防治措施1)加强苗木检疫以保护无病区和新区2)加强茶园管理通过善管肥水、适时适度台刈或修剪、合理采摘、摘除发病枝叶、勤除杂草以及清理遮荫树和野生茶株等一系列措施改善茶园通透性,促新梢生长壮旺,使新梢抽生期避开病害盛发期,或在病嫩梢叶的子实体尚未长出之前被摘下,从而减少再侵染源,减轻发病。
3)药剂控病对台刈及修剪后的园圃及时喷药保新梢12次;在春茶开摘前和冬季采茶结束后各施药1次可选用20%三唑酮+十三吗啉乳油(2.3:1)3500倍液;40%三唑酮多菌灵可湿粉15002000倍液;45%三唑酮福美双10001500倍液;50%三唑酮硫磺悬浮剂8001000倍液,或30%氧氯化铜600800倍液,注意药剂的轮用与混用,并严格执行国家颁布的农药使用安全间隔期茶炭疽病茶炭疽病是茶树常见的叶部病害在广东、福建、台湾、浙江、安徽、湖南、云南、江西、贵州等省茶区均有发生,一般多为害当年生成叶,尤以春秋两季发病为盛,严重时致茶树大量落叶,树势衰弱,产量降低症 状主要为害叶片(图1)被害叶片初在叶尖或叶缘现湿润状褐色小斑,后逐渐扩大为不规则大斑,常可达半片叶面后期病班中部褪为灰白色,上生许多小黑点,此为病菌分孢盘,湿度大时小黑点转呈朱红色小点,此为病菌的分生孢子团病部质脆易破裂,病叶早落图1叶片受害状茶炭疽病 病 原 茶炭疽病病原为半知菌亚门的茶长圆盘孢菌(Gloeosporium theae-sinensisMiyake)分生孢子盘圆形,直径70150微米,黑褐色,盘上无刚毛分孢梗丛生在分孢盘上,短丝状,单胞,无色,顶生分生孢子。
分生孢子近纺锤形,两端尖钝,单胞,无色,大小361.52.5微米,两端各含1个油球(图2)病菌生长适温2527,最适酸碱度为pH5.3,病菌还可侵染山茶、油茶等近缘植物图2病原真菌图2病原真菌发病规律本病原菌以菌丝体和分生孢子盘在茶树上或随病残体遗落土壤中存活越冬翌春,当气温回升至20以上、相对湿度在80%以上时,分孢盘产生大量分生孢子,借雨水溅射而传播,或借采茶等人为农事活动而传播,从寄主叶表面茸毛处侵入致病在有水滴存在下,经10个小时就可完成侵入,再经814天潜育期后显症发病后病部产生的分生孢子作为再次侵染接种体不断重复侵染,病害得以扩大蔓延病害的发生流行受气候、菌量、植株生势、肥水管理和品种抗性等因素的影响温暖多雨的天气,尤其阴雨连绵的梅雨和秋雨季节,常易诱发本病流行终年雨雾较多的高湿茶区,本病发生尤烈一般台刈后抽生的新枝以及幼龄茶树,因叶片柔嫩、含水量高,利于病菌侵染而发病较重冬季遭冻害,或排水不良,或树势衰老,或偏施氮肥、钾肥不足的茶园发病也较重品种间抗病性有差异,一般中国种及印度种比日本种茶树抗性较强一般叶片茸毛短而少、茸毛管腔封得早的品种表现较抗病中国的龙井43号等较感病。
在广东英德茶区,大叶品种比中小叶品种发病为轻防治方法1.因地制宜选用抗病品种2.加强茶园栽培管理增施有机质肥和适量钾肥,勿偏施氮肥注意田园清洁雨季抓好防涝排渍,高温期注意防旱重视叶面营养剂施用,促树势壮旺3.及早喷药预防控病掌握各轮新梢一芽一叶期喷药1次,用药除参照茶云纹叶枯病之外,还可选喷25%应得悬浮剂,或50%施保功可湿粉10001500倍液,或25%炭特灵可湿粉600800倍液对非采茶期的植株,还可喷施47%加瑞农可湿粉800倍液在日本,已发现连续34年喷施苯并咪唑类药剂防治炭疽病的地区,病菌已产生抗药性,故应强调药剂的轮用与混用,以防止和延缓病菌抗药性的产生茶根结线虫病茶根结线虫病是苗圃和幼龄茶园的严重病害,世界各主要产茶国均有发生被害茶苗根部形成肿瘤,输导机能受阻,严重影响茶苗生长,甚至死苗茶根结线虫病 症 状 被害茶苗主侧根生出大小不等的肿瘤(见图),乳白色至黄褐色,终致根组织变黑腐烂随着病情的发展,病苗地上部叶片发黄,变小,变薄,植株矮小纤弱,芽梢难展开,甚至全株死亡图根部受害状病 原茶根结线虫病由多种根结线虫(Meloidogynespp.)侵染所引起我国主要以南方根线虫(M. incognita)和花生根结线虫(M. arenaria)为优势种。
两种根结线虫均雌雄异型雌虫梨形,大小为4401990260810微米;雄虫线形,大小为100015003040微米病原线虫发育最适土温2030、土湿为4070%,土壤酸碱度为pH46发病规律病原线虫以幼虫在土中或以成虫和卵在根瘤中越冬卵孵出的幼虫为2龄侵染期幼虫,借水流或农具传播,从寄主幼嫩根尖侵入,直至发育为成虫,成为定居型内寄生线虫线虫在口针穿刺取食的同时,由口针注入分泌液,刺激其取食点附近的寄主细胞增殖和增大,形成根瘤病害发生轻重与土壤温湿度、土壤类型、施肥、茶树年龄和品种等因素有关土壤温湿适宜、土质疏松有利线虫繁殖侵染增施有机质肥和复合肥,有助促进根系生长,改善植株生长状况而减轻受害一年生实生苗较2年生的感病;实生苗较同龄扦插苗感病;幼龄茶树远较成龄树感病;大叶种较小叶种和水仙种感病在日本,已发现病原线虫的天敌真菌防治方法鉴于本病主要为害苗圃和定植初期的幼龄茶株,故防治上应采取以保护苗圃和幼株为重点的综防措施1)选无病地育苗和定植宜选生荒地或前作为非寄主作物地建圃育苗或定植2)药剂处理土壤和苗木苗圃和定植地于播前或定植前2030天,每亩用3%呋喃丹颗粒剂610斤或98%棉隆微粒剂1012斤配毒土沟施。
3)加强苗木检疫发现病苗立即烧毁或用克线丹1000倍液浸根3060分钟4)加强管理,增施腐熟的有机肥或复合肥,改善幼苗生长状况,减轻受害茶轮斑病茶轮斑病又称茶梢枯死病,分布全国各茶区,常造成大量落叶或引起新梢回枯,使茶叶减产此病是日本茶树上的重要病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