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河南省2017届高三4月教学质量检测语文试题.doc

10页
  • 卖家[上传人]:宝路
  • 文档编号:4774215
  • 上传时间:2017-08-25
  • 文档格式:DOC
  • 文档大小:50.50KB
  • / 10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河南省 2017 届高三 4 月教学质量检测语文试题第Ⅰ卷 阅读题一、现代文阅读(35 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 分,每小题 3 分)阅读下面文字,完成 1-3 题关于书法中的匠气“匠气”一词在书法中体现为用笔千篇一律,技艺太过精熟而缺少变化,看不到灵动之处,过于死板一幅书作给人产生了匠气的观感,是有多方面原因的首先是临写的方法不得当,太过单一匠气十足的书法作品,往往给人程序化的机械感点画、结体、章法无法给人出人意料、眼前一亮的快感,让人觉得乏善可陈我们看到明清时期的馆阁体,中规中矩、缺乏个性,在偌大篇幅下的文字抄写中,墨色光润,没有干湿浓淡之别,结体板正,起收笔千篇一律清代洪亮吉在《北江书画》里谈道:“今楷书之匀圆丰满者,谓之‘馆阁体,类皆千手雷同其发展的极致就是“千人一面”,全然没有书法艺术所需要的辨识度、独特性,后期成为了僵化的工匠式劳动以其为范本临写,久而久之也将陷入一个死循环若一个人经年累月地积攒了习书的坏习惯,日复一日地养成了匠气,将是十分危险的另外,一些当代书家,虽然在技巧上达到了一定的水准,但是在个人自身修养上极度匮乏,这也很容易使得笔下的作品流于俗气书法是一门除了技艺,还需要不断养修为、内涵的艺术。

      古时书法只是作为文人士大夫在学习各类文化知识基础上的一门技能,文人雅士以书法为日常书写,同时兼具直抒胸臆、休闲娱乐的意趣,他们不以书法为谋生工具,书法并没有与金钱利益挂钩,因而他们笔下的书法作品显露出书卷气,有丰厚的学养意味可以说古人是先做学问,后写书法而今人少养学问,埋头写字,不少人以书法作为谋生的工具,书法作品成了买卖的筹码如此一来,匠气的书法家自然居多书家的个人精神风貌通过形质、线条落于笔端,立见高下弘一法师的书法为后世所称道,就是因为通过观其书作,觉其无烟火气息,无庙堂森严,让人心生平静、安宁他在广泛的艺术门类领域里所积淀的学养,自然不同于那些只懂埋头练字而忽视读书养精神的字匠匠气是应该尽量规避的,但却应有匠心,即工匠精神文艺评论家陈履生说:“工匠精神即是民族文化传统的重要组成,它是中国历史文脉的基因,是能够映现中华文明的底板孙虔礼也说:“察之者尚精,拟之者贵似”我们临习楷体,就需要这样的工匠精神楷书最讲究精准,差之毫厘,谬以千里欧体楷书以结体严谨、点线到位著称,如果不能秉持一丝不苟的工匠精神去临习,临摹的准确性便大打折扣,那么楷书的韵致、韵味便有所损害即使是如行书、草书这样的快写书体,仍然需要慢临,需要推敲。

      米芾曾言:“余写《海岱诗》,三四次写,间有一两次好,信书亦一难事”可见即使是率性而为的米芾,对创作的态度也仍然是严谨的,不是随意而就的总之,书法艺术应当毕生修为,不仅在锤炼技法之时应避免过度熟练,还需不断地积累自己的文化修养,如此才可避除匠气摘编自《艺术科技》2016 年 10 期)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A.写书法时如果只是技艺过于精熟,而缺少变化和灵动之处,致使用笔千篇一律,过于死板,这种表现被称为书法中的“匠气”B.明清时期的馆阁体,主要是指一种“匀圆丰满”而又中规中矩、结体板正、缺乏个性的楷体书法,常给人以“千手雷同”之感C.今人只顾埋头写字,而忽视了读书养精神,只把书法作为谋生的工具,书法作品变成了买卖的筹码,导致在今天充满匠气的书法家越来越多D.行书、草书,虽属于快写体书去,但也仍需要慢临、推敲,就连平时率性而为的著名书法家米芾创作时的态度也是非常严谨的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 分)A.古人笔下的的书法作品往往有丰富的学养意味,这是因为古人是先做学问,后写书法,他们不以之为谋生工具,书法也未与金钱利益挂钩B.弘一法师在广泛的艺术门类领域里积淀的丰富学养,使得他的书法作品无烟火气息,无庙堂森严,让人心生平静、安宁。

      C.工匠精神不仅是学习书法避除匠气所必需的一种严谨态度,更是我的民族文化传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文明的重要体现D.书法艺术应当毕生修为,要注重锤炼技法,但同时也应避免技艺过度熟练而导致用笔千篇一律,这样就可以避除匠气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A.如果以一部缺乏必须的辨识度和独特性的书法作品为范本进行临写,就可能陷入僵化的工匠式劳动,时间久了就极容易形成匠气B.通过书法作品的形制、线条,可见书家个人精神风貌的高下;同样,若书家在自身修养上极度匮乏,也容易使作品流于俗气C.楷书最讲究精准,临习时更需要秉持一丝不苟的工匠精神,否则楷书的韵致、韵味便有所损害,临摹的准确性也随之大打折扣D.书法临习应该有匠心,即工匠精神孙虔礼的“察之者尚精,拟之者贵似”就是在强调对书法作品的观察要精准,临习要形神酷似二、文学类文本阅读(14 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4-6 题梁启超的 1927 年1927 年给王国维、梁启超这些学有根底、历经世变的学人带来的心灵震动,超过了辛亥之变王国维投湖自尽,与其说是为过去殉葬,不如说是对未来的绝望在风云激荡的时代大变局中,他从内心深处感受到了恐惧,冷静地选择了离世。

      与王国维不同,梁启超一生常处在政治漩涡中,对世变的承受力也更强一些,但从他写给女儿的家书中,我们也可以看到他当时的内心波澜但他仍想为未来用力,也就在这一年,他对同门师弟伍宪子说了两点想法:一是做人方法,在社会上要造成一种不逐时流的新人;二是做学问的方法,在学术上要造成一种适应新潮之国学他思考的重点还是人,培养人才,转移风气,建立新学术路数这和他一贯的思路也是吻合的 梁启超在晚清提倡“新民说”、办《新民丛报》、自号“新民子”他曾说:“苟有新民,何患无新制度,无新政府,无新国家虽然戊戌变法以失败告终,但在他流亡异国的十几年间,以其“新民体”的文字为媒介,不断地将他的思想主张传递给国人,也确实产生了难以估量的影响梁启超生于 1873 年,在比他小 20 岁的这一代人,比如同是生于 1893 年的梁漱溟、毛润之、左舜生,这些人将来走的道路各不相同,而他们在成长的年代都曾浸润于他的“新民体”文字中在 20 世纪早期亚洲的历史上,像他那样对一个民族产生如此深远影响的读书人,似乎唯有印度的泰戈尔、甘地 到 1927 年,梁启超虽然仍寄望于“新人”,却不再提“新民”,也不再提“国民运动”,而是“不逐时流的新人”。

      难的不是新人,而是“不逐时流”的新人伍宪子如此理解:“做人要不逐时流,此有同于曾涤生之强调诚拙、振拔向上的功夫为学要适应新潮,即在沟通中西文化,从事人学与物学之间的会通调理这两点都从求上进来令人起敬伍宪子追随梁启超多年,对他有相当的了解,但这一解读并未触及他思考的内核如果说,“新民”、“国民”都还是群体性的概念,寄望于国族群体的觉醒,来改造这个国家,那么,“不逐时流的新人”则是个体性的,是能独立思考、独立判断的,不随波逐流的伍宪子只是从个体修养的角度去理解,忽略了他当时提倡“不逐时流的新人”的时代处境,1927 年,藏书家叶德辉在湖南被戮的消息令人震惊 梁启超瞻望未来时,当然会想到他所亲历的世变他曾说清末 15 年之变超过了以往 150 年,其实何止是 150 年但 1927 年的冲击带有更多不可预测的成分,超过了他以往的经验范围他的同事王国维自沉带给他的震撼不能忽略,虽然两人政治观点不同,人生经历也有很大不同,但在那一年他们的许多感受是一致的这是他说出上述两点思路的背景从这个角度去理解,他心目中的“不逐时流”当然不会简单地停留在曾国藩式的个人修养层面,而是想得更远、更深一些 晚清大变局造就的梁启超,在新的民国一直没有停止思考,在老大帝国瓦解之后,他所期待的“少年中国”并未出现,唯有新人才配得上一个新的国家,他想到了“不逐时流的新人”,没有这样的新人,中国还将是那个老中国。

      两年后,56 岁的梁启超一病不起,对于如何才能造就“不逐时流的新人”,他却已来不及作更深入的思考摘编自《杂文月刊》2016 年 12 期)相关链接:①“曾涤生之强调诚拙、振拔向上的工夫”:曾涤生,即曾国藩,字涤生诚拙”即诚实曾国藩说:“须有一诚字,以之立本立志吾辈总以诚心求之,虚心处之心诚则志专而气足,千磨百折而不改其常度,终有顺理成章之一日②“他(梁启超)懂得中国历史,说的明白中国文化,同时又了解西方学术,他一定能提的出一个可能实现的理想人类社会的方案,让大家减少盲从和瞎碰这于世界、于中国助益多大呢?可惜死早了,留给我们后死者这么一个沉重的任务——重新认识中国历史,估量中国文化 ——伍宪子4.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的一项是(3 分)A.印度的泰戈尔和甘地都曾对 20 世纪早期亚洲的历史产生过深远的影响,而梁启超对中华民族的深远影响足以与之媲美B.在做学问方面,梁启超一直认为要创造一种能沟通中西文化,“从事人学与物理学之间的会通调理”的是用新潮的国学,来改变不良的学术风气C.1927 年,梁启超一改过去提倡“新民”“国民运动”,而且出“新人说”他认为,只有造就了“不逐时流的新人”,才会出现一个崭新的中国。

      D.既懂得中国历史文化、又了解西方学术的梁启超,却令人遗憾的过早去世,对于造就“不逐时流的新人”的方法和途径问题,未能作更深入的思考5.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4 分)A.学有根底的王国维和梁启超虽然政治观点不同,人生经历也有很大的不同,但 1927 年的大变局给两人带来的心灵震动,却是一样大的B.戊戌变法失败以后,梁启超常年流亡异国,期间他仍不断将“新民说”思想传递给梁漱溟、毛润之、左舜生,对他们的成长产生了极大的影响C.伍宪子虽追随梁启超多年,对他有相当的了解,也对梁启超 1927 年说的两点想法有较深刻的理解,但这种理解仍未触及其内在核心D.由于未曾经历大的政治变革,对事变的承受力较弱,在时代的大变局中,王国维从内心深处感受到了恐惧,最终出于对未来的绝望,选择了投湖自尽E.梁启超对亲身参与的戊戌变法给予了肯定,他认为清末 15 年的变革超过了以往 150 年甚至更多,这点从他写给女儿的家书中可窥见一斑6.“不逐时流的新人”有哪些特点?梁启超为何在 1927 年提出“新人说”?(5 分)(三)实用类文本阅读(14 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7-9 题除夕雪除夕夜,雪还在下着,对面的山已经成了刚出笼的白面馒头,被霭霭的暮色笼罩着。

      咔嚓”一声,一棵枝桠在雪的重压之下,带着雪沫扑簌簌地落了下来然后就是静寂,无边无际的静寂一个亮着晕黄的灯光的草屋下,几个孩子倦倦地偎在炭烧火桶边,旁边一只烧煤的炉子,放着一只铝锅,里面“突突”地冒着热气,孩子们眼巴巴的望着屋外传来“咯吱咯吱”的响声,老大飞快地拉开木门,门像老牛一般哼唧着,光亮由一根木棍被拉宽,像面镜子躺在雪地里,她喊道:“妈!”母亲挑着两担雪,拖着一地水迹走了进来,老二老三也都一起站到了地上,眼巴巴地看着母亲母亲摘下头上的围巾,脸颊冻得通红,说:“原以为有最后一班公交,没想到今天三十,中午就没了──”母亲一早就出门卖菜了拨开筐子里的积雪,母亲扒拉出三棵大白菜,老二失望的眼神垂了下来,老三委屈地瘪嘴,眼圈泛红,老大瞪了他们一眼,就去拎起炉上的锅灌水母亲剥去了身上的军大衣,那还是父亲留下的,抻了抻衣袖,看着这三个瘦骨伶仃的儿女,眨眨眼说:“今天过年我们吃元宝吧元宝?”几乎是异口同声,目光也聚光灯般投向了母亲,老三吧嗒着满嘴的口水母亲点头,指挥道:“老大,你把这几棵白菜洗洗!”“老二,去把床下的粉丝拿出来!”老三才五岁,睁着透亮的黑眼珠注视着母亲,母亲说:“你给我准备一瓢水。

      母亲舀了几碗白面在盆里,吩咐道:“加水!”老三两只手颤巍巍地端着水瓢,滴了两滴,“不够!”母亲说又加了一点,母亲直接从老三手里夺过水瓢,“哗”的一声,水冲到面里,隐了身,母亲操手搓揉了起来,面团像雪球一般滚大,圆滚滚的像个白胖子,母。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