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手足口病防控手册.docx
24页手足口病防控手册一、手足口病概述手足口病(HFMD)是一种常见的急性传染病,主要由肠道病毒引起,尤以柯萨奇病毒A组16型(CVA16)和肠道病毒71型(EV71)最为常见该病主要影响5岁以下儿童,表现为手、足、口腔等部位的斑丘疹、疱疹一)传播途径1. 粪-口传播:接触被患者粪便污染的食品、水、玩具等2. 呼吸道传播:通过患者咳嗽、打喷嚏产生的飞沫传播3. 接触传播:接触患者皮肤或黏膜疱疹液二)主要症状1. 发热:体温通常在38℃以上,部分患者可能伴有流涕、咳嗽等感冒症状2. 皮疹:- 口腔内:出现灰白色疱疹,常伴有疼痛,影响进食 手、足部位:出现米粒大小、圆形或椭圆形的疱疹,可伴有轻微红晕 其他部位:臀部、膝盖等处也可能出现皮疹三)高危人群1. 5岁以下儿童,尤其是3岁以下婴幼儿2. 免疫功能低下者3. 居住或生活密度高的集体场所(如托幼机构)二、预防措施(一)个人卫生防护1. 勤洗手:- 使用流动水和肥皂(或洗手液)搓洗双手至少20秒 具体步骤:干洗→打肥皂→冲洗→干燥2. 避免接触:- 不与他人共用餐具、毛巾、玩具等个人物品 避免触摸口、鼻、眼等部位二)家庭消毒管理1. 环境消毒:- 使用含氯消毒剂(如84消毒液)对地面、家具、玩具等进行消毒,每日至少1次。
消毒后开窗通风30分钟以上2. 食品安全:- 食材彻底清洗,食物煮熟后食用 剩余食物及时冷藏,避免变质三)托幼机构管理1. 入园健康筛查:每日晨检,发现疑似病例立即隔离观察2. 环境通风:教室、寝室每日开窗通风2-3次,每次不少于30分钟3. 加强清洁:定期消毒门把手、桌面、玩具等高频接触物品三、病例处理与就医(一)居家护理要点1. 保证休息:避免剧烈运动,保证充足睡眠2. 补充水分:多喝温水,预防脱水3. 药物缓解:- 发热时:可使用退热贴或儿童适用退烧药(如对乙酰氨基酚) 疼痛时:用温盐水漱口缓解口腔疱疹疼痛二)就医指征1. 高热不退:体温持续超过39℃,或使用退烧药后效果不佳2. 疑似并发症:出现精神萎靡、呼吸困难、惊厥等表现3. 口腔疱疹影响进食:导致严重脱水或营养不良三)医院处理流程1. 医生问诊:记录症状、接触史等2. 实验室检测:通过咽拭子或粪便样本检测病毒类型3. 对症治疗:- 并发感染时使用抗生素 重症病例可能需要住院治疗,如静脉补液、神经保护剂等四、注意事项(一)隔离管理1. 确诊患者需居家隔离,直至疱疹结痂脱落且症状消失,一般不少于7天2. 密切接触者(如共同生活者)需观察7天,期间加强监测。
二)心理支持1. 家长应保持冷静,避免过度焦虑影响孩子情绪2. 多陪伴,通过游戏分散注意力,缓解不适感三)健康监测1. 每日监测体温及皮疹变化,及时记录并上报2. 养成良好卫生习惯,降低再次感染风险一、手足口病概述手足口病(HFMD)是一种常见的急性传染病,主要由肠道病毒引起,尤以柯萨奇病毒A组16型(CVA16)和肠道病毒71型(EV71)最为常见该病主要影响5岁以下儿童,表现为手、足、口腔等部位的斑丘疹、疱疹一)传播途径1. 粪-口传播:这是最主要的传播方式通过接触被患者粪便污染的食品、水、玩具、毛巾、床上用品等,或者间接接触被污染的环境(如地面、门把手、桌面),导致病毒进入口中感染 具体操作示例:婴幼儿的便后处理不当,病毒通过双手污染食物;或者家长接触孩子粪便后未彻底洗手就喂食其他孩子2. 呼吸道传播:通过患者咳嗽、打喷嚏时产生的飞沫在空气中传播,近距离接触感染者(如共处一室)易被感染 具体操作示例:在拥挤的室内环境中,与患者共餐或共用物品,吸入含有病毒的飞沫3. 接触传播:直接接触患者的皮疹疱疹液(如破溃后的液体)或唾液,也可能导致感染 具体操作示例:孩子手上的疱疹被抓破,病毒通过手部接触玩具或食物传染给其他孩子。
二)主要症状1. 发热:多数患者首先出现发热,体温通常在38℃-39℃,部分患者可能伴有流涕、咳嗽、恶心、呕吐、食欲不振等类似感冒的症状发热可持续2-3天2. 皮疹:皮疹是本病的特征性表现,通常出现在发病1-2天后出现 口腔内皮疹:最典型的表现是在舌头、硬腭、颊黏膜等处出现米粒大小、灰白色或黄色的疱疹,周围常有红晕这些疱疹易破溃,形成溃疡,导致进食时疼痛,孩子可能表现为哭闹、流口水、拒食 手、足部位皮疹:在手指、手掌或脚趾的背面、侧面出现红色斑丘疹,迅速变成水疱,水疱内液体清亮,破溃后可结痂有时皮疹也会出现在臀部、膝盖等部位 其他部位皮疹:部分患者可能还会在躯干、颈部出现少量皮疹,但通常不如手、足、口腔部位明显 皮疹特点总结:皮疹通常不痒,散在分布,不同部位的皮疹出现时间可能不同三)高危人群1. 5岁以下儿童,尤其是3岁以下婴幼儿:这个年龄段的免疫系统尚未完全发育成熟,抵抗力相对较低2. 免疫功能低下者:如长期使用免疫抑制剂治疗、患有某些慢性疾病(如白血病、肾病综合征)的人群,感染后病情可能更重3. 居住或生活密度高的集体场所(如托幼机构):人员密集,卫生条件一旦不佳,病毒极易通过接触和飞沫快速传播。
二、预防措施(一)个人卫生防护1. 勤洗手:这是预防手足口病最简单有效的方法 正确洗手步骤(七步洗手法):(1) 接手:用流动的清水湿润双手2) 涂皂:取适量洗手液或肥皂,均匀涂抹双手3) 揉搓:双手交叉,互相揉搓指缝、指尖、手背、手腕等所有部位,时间不少于20秒可唱“洗手歌”计时4) 冲洗:用流动的清水彻底冲洗双手,确保无皂液残留5) 干燥:用干净的毛巾擦干双手,或使用烘烘干 关键时机:饭前便后、外出回家后、接触公共物品后、咳嗽或打喷嚏后、护理患者后、处理生食后、触摸口鼻眼前,都应立即洗手2. 避免接触: 不与他人共用餐具、水杯、毛巾、牙刷、床上用品等个人物品 不用手触摸口、鼻、眼等黏膜部位 教导孩子不吮吸手指 看护人接触患者前后、处理患者呕吐物或排泄物后,必须彻底洗手3. 增强体质:保持规律作息,保证充足睡眠,适当进行户外活动,增强身体抵抗力二)家庭消毒管理1. 环境消毒: 消毒对象:地面、墙壁、家具表面(尤其是桌面、门把手)、玩具、床上用品、毛巾等 常用消毒剂:可使用含氯消毒剂(如84消毒液,需按说明稀释)、过氧乙酸或消毒湿巾 消毒方法:(1) 按照消毒剂说明书的比例配制溶液。
2) 使用抹布或拖把蘸取消毒液,擦拭或拖洗需要消毒的表面确保覆盖所有区域,特别是高频接触的物品3) 消毒时间一般需要保持30分钟以上(根据消毒剂说明)4) 消毒后,应打开门窗通风,或使用排气扇,散去消毒剂气味 注意事项:消毒剂具有腐蚀性,避免直接接触皮肤和眼睛,操作时需佩戴手套儿童消毒后,玩具等物品需确保无残留消毒剂气味,或让儿童在通风处玩耍2. 食品安全: 食材彻底清洗:生吃蔬菜水果前,用流动清水冲洗,必要时可用淡盐水或小苏打水浸泡10分钟 食物煮熟后食用:确保肉类、蛋类、海鲜等完全熟透 避免生熟交叉:处理生食和熟食的砧板、刀具、容器要分开 剩余食物及时处理:剩余饭菜应冷藏保存,食用前需彻底加热变质食物坚决丢弃3. 垃圾处理:患者产生的呕吐物、排泄物、被污染的衣物等,应使用双层塑料袋包裹,然后进行消毒(如喷洒消毒液),再丢弃到有盖的垃圾桶中三)托幼机构管理1. 入园健康筛查与隔离: 晨午检制度:每日入园时及午睡前,对儿童进行体温测量和观察口腔、手、足等部位是否有皮疹 记录与报告:发现疑似病例,立即隔离观察,并通知家长带儿童就医同时向上级主管部门报告情况 病例追踪:对确诊病例的密切接触者(如同班、同住),需密切观察7天,并加强健康监测。
2. 环境通风与清洁: 通风:教室、寝室、活动室等场所每日至少开窗通风2-3次,每次不少于30分钟,尤其是在早晨入园和下午离园时段 清洁消毒:- 每日对门把手、楼梯扶手、桌面、玩具、图书、共用餐具等高频接触物品进行擦拭消毒 地面每日清扫、拖拭 儿童厕所、盥洗室每日重点消毒,保持干燥通风 垃圾桶每日清理,内外消毒3. 健康教育:对教职工和幼儿进行手足口病预防知识的培训,强调洗手、不乱摸的重要性三、病例处理与就医(一)居家护理要点1. 保证休息:患儿应居家休息,避免去幼儿园、学校或公共场所,防止传染他人直至体温正常、皮疹结痂脱落且症状消失,一般不少于7天2. 补充水分与营养: 鼓励少量多次饮水,可用温开水、稀释的果汁(避免过甜) 提供清淡、易消化的食物,如粥、面条、烂饭等口腔疱疹疼痛影响进食时,可尝试吃流质或半流质食物,如酸奶、蒸蛋羹3. 疼痛缓解: 口腔护理:用温盐水(一杯温水加半茶匙盐)漱口,或用温湿毛巾轻轻擦拭口腔疱疹,减轻疼痛,促进愈合 皮肤护理:保持皮疹部位清洁干燥,避免抓挠可给指甲剪短,睡觉时佩戴棉质手套疱疹破溃后,保持局部清洁,防止继发感染4. 退热处理: 体温超过38.5℃,且孩子出现明显不适时,可使用儿童适用退烧药(如对乙酰氨基酚、布洛芬),按说明书剂量服用。
注意:- 退烧药不能退到体温正常以下,只需缓解高热引起的不适 避免同时使用多种退烧药 不要用酒精擦浴降温5. 密切观察:注意孩子精神状态、食欲、有无脱水迹象(如尿量明显减少、口唇干燥、眼窝凹陷)二)就医指征1. 高热持续不退:体温超过39.5℃,或使用退烧药后效果不佳,持续超过3天2. 出现神经系统症状:如精神萎靡、嗜睡、烦躁不安、惊厥(抽搐)、颈部强直、呼吸困难、呼吸急促等,可能提示出现脑膜炎、脑炎、神经源性肺水肿等严重并发症3. 出现循环系统症状:如面色苍白、口唇发紫、出冷汗、脉搏细速等,可能提示出现循环衰竭4. 口腔疱疹严重,影响进食饮水,导致明显脱水(如前所述脱水迹象)5. 原有基础疾病加重三)医院处理流程1. 就医选择:出现上述指征时,应立即带患儿前往正规医院儿科就诊2. 就诊前准备:- 告知医生孩子发病时间、主要症状、接触过类似病例的情况 如有呕吐物、粪便等,可一并带给医生检查3. 医生诊疗:- 医生会详细询问病史,进行体格检查(测量体温、观察皮疹、神经系统检查等) 可能进行实验室检查,如血常规、C反应蛋白、病毒核酸检测(咽拭子、粪便)等,以明确诊断和判断病情严重程度。
4. 对症支持治疗(主要目的是缓解症状、预防并发症):- 降温:根据医嘱使用退烧药 补液:对于脱水或进食困难的孩子,可能需要静脉输液或口服补液盐(ORS)来补充水分和电解质 处理神经系统症状:根据病情可能使用甘露醇、地塞米松等药物减轻脑水肿,但需严格遵医嘱 处理呼吸道症状:如出现呼吸困难,可能需要吸氧、机械通气等支持 预防继发感染:如有细菌感染,医生会根据情况使用抗生素5. 住院观察:重症患儿通常需要住院治疗,密切监测病情变化轻症患儿一般居家护理即可四、注意事项(一)隔离管理1. 确诊患者隔离:患儿从发病开始直至体温正常、皮疹结痂脱落且症状消失,居家隔离,一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