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畜共患病预防控制基本知识.pdf
3页人兽共患病预防控制基本知识近期我省云浮市发生由高致病性猪蓝耳病引起的猪“高热病”疫情[1]曾一度引起当地 人们的恐慌,为此并结合相关的人兽共患病疫情,卫生部发出相关的“关于做好人畜共患病 防治工作的通知”[2],虽然高致病性猪蓝耳病目前属于动物疫病,仅是在动物中传播的疫病; 然而,人畜共患病它是如何传播的?人们该采取哪些预防措施?警惕人兽共患病,关键是要 有防护意识,控制疾病关键在于防病,现将预防控制人兽共患病基本知识概括如下 1 概况 世界卫生组织定义的人兽共患病是指那些可在非人类脊椎动物和人类之间传播的感染性 疾病其传播可以不再依赖动物宿主;新出现的人兽共患病是指那些新认识的, 或者以前已 经出现 , 但发病率不断升高 , 或者流行地区,宿主和媒介范围不断扩大的人兽共患病[3]; 新出 现的人兽共患病一词, 最早见于 1992年美国国家科学医学院研究所所作的一份题为“新出现 的感染 : 病原微生物对美国公众健康的威胁的报告”[4],根据现有的疾病生态学知识, 新发人 兽共患病还会继续增加,应对突发人兽共患病事件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重要问题[3] 人畜共患病的概念并不新鲜, 是伴随着人类活动历史而出现, 文献记载的此类疾病约有近 200 种,其中数十种曾引起世界上许多国家大规模的传播,如鼠疫、黄热病、埃博拉、狂犬 病、疯牛病、口蹄疫、猴痘等。
近年来,由于饲养方式、贸易全球化、气候变化、环境遭受 人为性的破坏等原因,动物疫源疾病在全球范围内频繁出现近几年来我国与动物疫源疾病 已有数次大交锋: 2003年底到 2004年的 SARS 疫情和近几年的禽流感疫情、猪链球菌引起的 人-猪链球菌感染;因食用而引发的广州管圆线虫病等一系列威胁人民生命和健康安全的重 大疫情 , 都属于动物源性疫病的范畴[5] 2 人兽共患病传播途径主要有哪些? 2.1 消化道传播 主要指吃入各种感染动物组织、肉类和昆虫,以及病原体从患者和动物排出后,污染的 食物、水和土壤,进入人的消化道而感染如因进食福寿螺而引发的广州管圆线虫病 2.2 呼吸道传播 生存在人和动物呼吸道表面的病原体,当呼出气流强度较大时,如咳嗽、嚎叫等,病原 体可随同黏液或渗出物的小滴而喷出体外,并以飞沫或气溶胶的形式较长时间悬浮于空气中 较大的颗粒在空中停留较短,落于地面,与尘土混合形成尘埃当人和动物吸气时,就可能 把含有病原体的飞沫吸入体内而感染,如SARS 疫情和禽流感2.3 经皮肤接触传播 经皮肤接触传播有直接和间接两种如被狂犬病犬咬伤;被猫、狗舐、抓伤而感染等 2.4 经节肢动物传播 蚁、蝇、蟑螂、螨、蜱、虻、虱、蚤等在人畜共患病的传播中起着重要作用,其传播方 式分机械性传播和生物性传播两类。
前者当它叮咬人和动物时,把病原体带入皮肤内生物 性传播是指病原体进入节肢动物体内后,经过一定时间的发育繁殖,再感染人或动物,如黄 热病、森林脑炎、西尼罗病毒感染等 3 与家养动物和宠物有关的几种人兽共患病3.1猫抓病 猫抓病是一种世界性流行病猫是本病病原体惟一的自然宿主与传染源,这种病是由于 人被猫抓伤或由猫的排泄物感染所致人被感染后,表现为面部淋巴结发炎、肿大、疼痛、 化脓,体温升高,四肢出现斑疹,有时甚至出现脑膜炎出现这种症状后,应立即到医院就 医,并对病猫进行捕杀,死体焚烧或深埋 3.2 弓形体病由弓形体原虫所引起的一种人畜共患的寄生虫病,分为先天性感染和后天感染两类此 两类在人体内多为无症状的隐性感染,一般均不引起严重症状的隐性感染,不引起严重后遗 症然而,发病者的临床表现极为复杂,常因感染的脏器不同而异,主要侵犯眼、脑、淋巴 结和心脏等,引起脉络膜视网膜炎、脑积水、头小畸形、眼球过小和脑钙化等近年来有关 弓形体病的报道很多,猫、兔、猪和狗等几乎所有哺乳类动物均有弓形体的自然感染,其中 以猫的感染率最大, 因猫粪便中排出的弓形体卵囊,可在外界存在较长时间造成感染的威胁 孕妇接触病猫被感染后,会造成胎儿先天性畸形,智力缺陷,甚至会出现不堪设想的后果。
出现这类情况时,目前通常使用磺胺嘧啶或乙胺嘧啶,也可二者配合使用,有一定的治疗效 果情况严重时,要立即到医院就医3.3 旋毛虫病 这是一种多种动物共患的寄生虫病在疫区,以猫的带虫率为最高,其次是狗人类大 多通过消化道而感染此病,以肠胃症状、全身水肿、高热、肌肉剧烈疼痛为特征出现这种 症状后,目前大多采取服用或注射磺胺类药物等,有一定疗效3.4 狂犬病 又名恐水症,也叫疯狗病,是狂犬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传染病此病最初由疯狗引起, 疯狗咬伤人或其他动物,因其唾液带毒,使人感染致病人感染后,潜伏期最长可达半年以 上病初起时表现为头痛、疲劳、恶心和呕吐,被咬伤部位发热、皮痒、有蚁走感,多泪、 流涎、呼吸和吞咽困难,继而出现极度兴奋、恐慌不安,遇水则出现恐惧,病死率高人一 旦被病狗、病猫咬伤,应尽快进行伤口处理和就近注射狂犬疫苗,可有效地控制发病 3.5 鹦鹉热 因为鹦鹉羽毛和粪便带有一种使人致病的鹦鹉热衣原体,人若感染此病,会引起高热、 寒颤、头痛、咳嗽、肺部发炎或精神异常等症状,进而危及生命金丝鸟、白鸽、鸡、鸭等 均可携带这种病原体3.6 兔热病 兔热病由土拉杆菌引发,是一种人畜共患的急性传染病,该病常在兔形目和啮齿目等野 生动物中流行。
传播途径主要为直接接触、昆虫叮咬以及消化道摄入传染,另外也可由气溶 胶经呼吸道或眼结膜进入人体感染者的临床表现类似感冒,主要有发热、淋巴结肿大、皮 肤溃疡、眼结膜充血及溃疡、呼吸道和消化道炎症及毒血症等抗生素一般能有效治疗兔热 病[6] 3.7 人- 猪链球菌感染 猪链球菌病是一种人畜共患的急性细菌性传染病,由C 、D 、E及 L 群链球菌引起的猪的 多种疾病的总称,但血清2 型目前是从病猪和患者中分离最多的一种致病菌表现为急性出 血性败血症、心内膜炎、脑膜炎、关节炎、哺乳仔猪下痢和孕猪流产等猪链球菌病可以通 过伤口、消化道等途径传染给特定人群,并可致死亡,危害严重人感染猪链球菌后,视细 菌侵入部位不同会引发不同的疾病,通常有脑膜炎、心内膜炎、败血症和永久性耳聋、化脓 性关节炎,眼内炎等疾病本病从感染到发病最短2 小时,最长 7 天,一般在 2-3 天多数 病例发病初期均出现畏寒、发热,伴有头痛、头昏、全身不适、乏力等症状严重者临床上 主要分 2 个类型,即败血症型和脑膜炎型如果1 周内有与病猪、死猪的密切接触史,并出 现畏寒、高热、头痛、皮肤有出血点、瘀点瘀斑和呕吐等症状,应提高警惕,及时到医院就 诊。
猪链球菌感染人的主要途径是屠宰、加工、销售病死猪肉时,猪链球菌通过伤口等途径 传染给人,个别情况下,可通过食用未熟的猪肉等导致发病 到目前为止还没有足够的证据证明会通过完整的皮肤感染人,目前尚未有证据表明人可 以通过呼吸道被传播人感染猪链球菌引起的链球菌中毒休克综合症虽为感染性疾病,但迄 今未发现人传人的现象人吃了病死猪肉或者猪肉没有煮熟有可能导致猪链球菌感染到人, 曾有报道因食用未熟的病死猪肉导致胃肠炎的病例,这种情况发生的几率比较小[7]4 防护措施 4.1 保护环境保护野生动物 保持人与自然的生态平衡,保护野生动物迁移与迁徙地区,不破坏自然环境,杜绝或减 少因生态环境破坏致使动物病原体向人类转移[8] ;不抓捕野生动物;外出旅游,不与野生动 物密切接触 4.2 家养禽畜的防护 搞好家养禽畜的环境卫生,例如通风、采光、饲养密度、环境定期消毒杀虫等;避免人 畜混住一室发现家养禽畜的异常死亡,及时报告畜牧兽医部门,并采取无害化处理不要 让爱宠舔有伤的伤口,接触宠物后要及时洗手;如果您经常带爱宠去户外活动,要经常检查 它们身上是否有虱类寄生;宠物鼠所携带的人畜共患病毒极多,容易对人类的健康造成极大 的隐患,如曾在美国甚为流行的猴痘,鼠类就是其重要的携带传染源。
所以在饲养宠物鼠时 一定要注意自身安全,提前做好各种防护措施 4.3 把好病从口入关 不宰杀、不加工、不销售、不食用病(死)动物购买经过正规屠宰检验程序的肉类, 皮肤有伤口者应避免接触生肉类或动物,处理生肉后要洗手,食品加工应生熟分开,避免交 叉污染,而且肉制品一定要煮熟才能食用,一旦怀疑患病后要及时就医 4.4 保护好水源 防止动物的分泌和排泄物污染水源,做好集中式供水以及使用井水、河水地区的水缸消 毒,防止动物源性疫病通过水传播给人类[7] 4.5 减少抗生素的滥用 新发动物源性疫病中病毒性、细菌性疫病多见病毒性疫病在近年来, 无论是发生的频 率还是影响范围都是十分突出的, 如 AIV/ADS、SARS 、AIV 等等, 而且这些病毒性疫病中 , 病毒 性病毒又占相当大的比例;与现实中滥用抗生素导致人体内正常菌群失调不无关系,减少滥 用抗生素,有利于生态平衡[9][ 参考文献 ] 1 姚润丰,徐清扬. 广东省云浮市的猪“高热病”疫情. 新华网,北京:2007 年5月9日2 卫生部 .卫生部疾病预防控制局关于做好人畜共患病防治工作的通知. 卫疾控传防便函〔2007〕47 号3 柯昌文 , 邹丽容 , 颜瑾 . 新发人兽共患病及其预防控制策略. 中国人兽共患病学报,2007,23(1) :92-93 4 孙好学 , 王俊东 , 吴艳云等 . 新现野生动物源性疫病研究.黑龙江畜牧兽医,2007 年第 1 期: 1-6 5 常爱玲 .我国卫生防疫体系积极面对人畜共患病考验. 新华网,北京:2006 年 3 月 12 日6 马艳平 . 慎防人畜共患疫病. 养殖天地 . 河南农业, 2004 年第 1 期: 27 7 沈建中,阎丙中.“重症猪链球菌感染”防制初探. 医学动物防制,2004(20)10:595-596 8 张习坦 . 新发传染病的威胁与对策. 国外医学 . 流行病学 . 传染病学分册,2004(31)1 期: 2-5 9 孙好学 ,王俊东 ,吴艳云 . 新现野生动物源性疫病研究.黑龙江畜牧兽医,2007,1:1-6 (广东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科教信息科朱展鹰2007 年 5 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