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东周(春秋)前770-——前475.doc
58页前 771 年-前 256 年)平王迁都洛阳 东 周 515 年 前 771 年——前 256 年即周赧王 59 年) ,东周为秦所灭为止(传 25 王)一、简 介(一)东周由来姬宜臼( ?- 前 720) 公元前 770——前 720 年在位东周第一代王西周幽王之子,姬姓,名宜臼(jiù) 西周末年,幽王被犬戎杀死,都城镐京(今西安) 经犬戎侵袭,十分残破太子宜臼受到申、许、鲁等诸侯拥戴,在申(今河南南阳北) 即位,是为平王为避犬戎,平王把都城从镐京东迁至洛邑(今洛阳) ,史称东周周平王依仗晋、郑、虢等诸侯的力量,勉强支持残局但是周室衰微,周天子失去其天下共主的地位,诸侯各国之间的兼并越来越有发展,东周开始的这一年,就是春秋开端,从此进入春秋时期二)太子的遭遇周幽王在位时位时,原被立为太子幽王宠爱褒姒后,废黜了宜臼,改立褒姒生的姬伯服为太子有一天,宜臼在花园里玩耍,幽王将笼子里的猛虎放出,打算让猛虎将宜臼咬死宜臼很有胆量,当猛虎向他扑来时,他非但不惊慌逃避,反而迎上前去,冷不防大吼一声,吓得老虎吃了一惊,后退几步,伏在地上观察动静宜臼便从容离去他知道这是父王存心暗害他,就与母亲 申 后 暗暗逃出都城,投奔外祖父申 侯。
在宜臼即位的同时,诸侯 虢公翰 拥立幽王的另一个儿子余臣为天子,称周携王,出现了两周并列的局面十余年后,支持宜臼的晋文侯攻杀了携王,周王朝又重新统一三)宜臼承诺 宜臼东迁时,因为秦襄公护送有功,就提升他为诸侯(省长) ,并答应说:“戎人攻占了镐京和岐山地区(今陕西凤翔县一带),你去攻击他们吧,打到哪里,那里就归秦所有 ” 不久,岐山以西地区为秦所攻占,秦国从此开始发展起来四)周王朝大大衰落由于大片故土丧失,东周王朝仅仅拥有今河南西北部的一隅之地,东不过荥阳,西不跨潼关,南不越汝水,北只到沁水南岸,方圆只有六百余里,地窄人寡,与方圆数千里的大诸侯国相比,它只相当于一个中等诸侯国而已周王朝大大衰落了姬宜臼一度委任郑庄公寤生为朝廷卿士后姬宜臼不愿朝政为郑庄公所操纵,想撤掉他卿士的职务郑庄公闻知,对姬宜臼施加压力姬宜臼再三赔礼,只好提出让太子姬狐去郑国作人质群臣又提出了相互交换人质的办法,让郑庄公的儿子 忽也 来洛邑作人质,而周太子去郑国则用学习的名义史称“周郑交质”宜臼在位期间,因外祖父申侯拥立自己有功,便赐予申侯以封地,并派自己畿内的百姓去戍守这使百姓离乡背井,十分怨恨从这一史实可知;姬宜臼东迁后,周王室已势力衰微,周王名为天子,实际上要看大诸侯的脸色行事。
公元前 720 年,姬宜臼病死姬宜臼死后的庙号为平王平王死后,因其太子 洩 xiè 父 早死,立平王之孙 林 为太子,是为周桓王前 256 年东周最终被秦国灭这时,天子直辖的 “王畿”, 在戎狄不断袭扰和诸侯不断蚕食下,大大缩小了,最后,仅剩下成周(洛阳)方圆一二百里,即今河南西部一隅的地盘;同时,天子控制诸侯的权力和直接拥有的军事力量,也日益丧失天子不仅经济上有求于诸侯,政治上也往往受诸侯的摆布 但天子以“共主” 的名义,仍然具有号召力因此,一些逐步强大的诸侯国,就利用王室这个旗号, “挟天子以令诸侯”,积极发展自己势力二、东周国王系表春 秋 时 期 (14位): 周平王 姬宜臼 (公元前 770 年至公元前 720 年) 周桓王 姬林 (公元前 719 年至公元前 697 年) 周庄王 姬佗 (公元前 696 年至公元前 682 年) 周釐王 姬胡齐 (公元前 681 年至公元前 677 年) 周惠王 姬阆 (公元前 676 年至公元前 652 年) 周襄王 姬郑 (公元前 651 年至公元前 619 年) 周顷王 姬壬臣 (公元前 618 年至公元前 613 年) 周匡王 姬班 (公元前 612 年至公元前 607 年) 周定王 姬瑜 (公元前 606 年至公元前 586 年)周简王 姬夷 (公元前 585 年至公元前 572 年) 周灵王 姬泄心 (公元前 571 年至公元前 545 年) 周景王 姬贵 (公元前 544 年至公元前 521 年)周悼王 姬猛 (公元前 520 年) 周敬王 姬丐 (公元前 520 年至公元前 477 年) 战 国 时 期(12 位):周元王 姬仁 (公元前 476 年至公元前 469 年) 周贞定王 姬介 (公元前 468 年至公元前 441 年) 周哀王 姬去疾 (公元前 441 年) 周思王 姬叔 (公元前 441 年) 周考王 姬嵬 (公元前 441 年至公元前 426 年) 考王封其弟于河南,是为 桓公揭, 周威烈王 姬午 (公元前 425 年至公元前 402 年) 。
桓公揭卒,子威公代立,在前 440 年 周安王 姬骄 (公元前 401 年至公元前 376 年)周烈王 姬喜 (公元前 375 年至公元前 369 年) 周显王 姬扁(公元前 368 年至公元前 321 年)周惠公是周显王二年 公元前 367 年 周威公死后,被分封至巩国旧地的周慎靓王 姬定 (公元前 320 年至公元前 315 年)周赧王 姬延 (公元前 314 年至公元前 256 年)被秦灭西周国被秦所灭周顺王 姬杰 (公元前 255 年至——公元前 249 年)附:西周和东周国的灭亡(东周的末期,指成周洛阳)西 周 国公元前 440 年:洛阳市及其西部地区据《史记·周本纪》曰:“ 考王封其弟于河南,是为桓公揭,以续周公之官职桓公揭卒,子威公代立,其时约在公元前 440 年西周国的地域在今洛阳市及其西部地区由于周王室的衰弱,西周国公是周王身边掌握实权的人,其理政地点就在王城内西周国自身因势力单薄,常受大国欺负,与分裂出去的兄弟之邦东周国也矛盾重重,时有征战周赧王五十七年,公元前 256 年 ,西周国 因参与诸侯对强秦的战争,得罪秦国,秦昭王怒,使将军 谬 攻西周,被秦所灭公元前 256 年灭亡 东 周 国公元前 367 年:在今河南巩义市孝义镇西的康北村一带,东周国为西周国的兄弟国,亦是从周王室分裂出来的小国。
其始君为东周惠公:一曰 是周威公的少子根,西国公的弟弟;二曰 是周威公的孙子,西国公的儿子传统观点认为,东周惠公是周显王二年 公元前 367 年 周威公死后,被分封至巩国旧地的据《史记·周本纪》文献,东周国 实乃周威公死后,因兄弟不和,小儿子根在赵、韩二国的唆使下独立出来,于巩伯国旧地建国东周国 故都 约在今河南巩义市孝义镇西的康北村一带在公元前 249 年,东周君与诸侯谋秦,秦使派相国吕不韦诛之,东周国至此亦灭亡公元前 249 年灭亡周顺王姬杰,前 256 年——前 249 年前 256 年,秦未立新天子,取九鼎置于咸阳(途中一鼎落于泗水),迁西周公于憾狐,秦庄襄王元年(前 249年),东周君欲趁秦连丧昭襄、孝文二王合纵伐秦,秦庄襄王以吕不韦为大将,起兵十万,执东周君而归,尽收巩城等七邑迁东周公于阳人之地,然诸侯还有韩国、卫国、魏国、燕国、楚国、赵国、齐国、朝鲜国,周朝尚底灭亡,至公元前 221 年秦先后灭韩、魏、赵、楚、燕、齐六国,自以为统一天下至公元前 194 年魏满灭周代最后一个诸侯国朝鲜周朝才彻底亡,周朝至此彻底灭亡五十八年(前 257),韩、赵、魏三国与秦国相对抗。
周派相国前往秦国,因为怕遭到秦国的轻视,就半路返回来了有人对相国说:“秦国是轻视您还是重视您,这个还不能确料秦是想要了解那三国的实情您不如赶快去拜见秦王,就说‘请让我来给您打探东方三国的变化 ’,秦王一定会重视您秦王重视您,就表明秦重视周,周因此也取得了秦国的信任至于齐国对周的重视,那么早就有周冣和齐国联络好了:这样,周就可以永远不会失去与强国的交情秦信任周了,就发兵去攻打韩、赵、魏三国 五十九年(前 256),秦攻取了韩国的阳城负黍,西周很害怕,背叛了秦国,与东方各诸侯相联合,率领天下的精锐部队出伊阙塞去攻打秦国,使得秦国与阳城之间无法相通秦昭王很生气,派将军摎(jiū,纠)攻打西周西周君跑到秦国,叩头认罪,把全部三十六邑三万人口都献给了秦王秦接受了西周君献的人口、土地,让他又回到西周去了 周君、王赧逝世后,周地的民众就向东方逃亡秦收取了九鼎和其他珍宝器物,又把西周公迁到狐此后七年,秦庄襄王灭掉了东周东西周就全都归属于秦了,周朝的祭祀从此断绝 补充:所以秦国灭东周是在秦庄襄王元年(前 249 年)三、春秋战国(一) 时 期( 公元前 770 年- 公元前 221 年)又统称东周时期。
西周时期,周天子保持着天下共主的威权平王东迁以后,东周开始,周室开始衰微,只保有天下共主的名义,而无实际的控制能力同时,一些被称为蛮夷戎狄的民族在中原文化的影响或民族融合的基础上很快赶了上来中原各国也因社会经济条件不同,大国间争夺霸主的局面出现了,各国的兼并与争霸促成了各个地区的统一因此,东周时期的社会大动荡,为全国性的统一准备了条件主要城市: 雒邑、睢阳、大梁、邯郸、咸阳等官方语言: 雅言主要民族: 华夏族(汉族)春秋五霸: 齐桓公、晋文公、吴王夫差等君主战国七雄: 齐、楚、燕、韩、赵、魏、秦七国春秋战国分界线春 秋(前 770-——前 475)战 国(前 475-——前 221) 一般史学界以三家分晋、田氏代齐为春秋战国分界线春秋战国来源于春秋和战国两部分,1、在中国上古时期,春季和秋季是诸侯朝觐王室的时节;2、春秋在古代也代表一年四季而史书记载的都是一年四季中发生的大事,因此“春秋”是史书的统称而鲁国史书的正式名称就是《春秋》 传统上认为《春秋》是孔子的作品或是鲁国史官的集体作品 而战国的来源是《战国策》 ,是国别体的史书,作者是西汉的刘向 (二)时期背景春秋战国时期,旧制度、旧统治秩序被破坏,新制度、新统治秩序在确立,新的阶级力量在壮大。
隐藏在这一过程中并构成这一社会变革的根源则是以铁器为特征的生产力的革命生产力的发展最终导致各国的变革运动和封建制度的确立,也导致思想文化的繁荣 政治和社会背景从广义上对周代(为公元前 1122—前 256 年)出现的政治和社会形势进行了解西周时期,周天子保持着天下共主的威权平王东迁以后,东周开始,周室开始衰微,只有天下共主的名义,而无实际的控制能力同时,一些被称为蛮夷戎狄的民族在中原文化的影响或民族融合的基础上很快赶了上来当周王室推翻商朝时,新统治者将征服的土地分封给1 王室成员、2 紧密盟友3 原商朝统治者的后裔,4 一些获准保持原来土地的地方豪强这样,中华世界就被分成大批政治实体;周代的春秋时期(公元前722—前 481 年)已有约 170 个政治实体当然,其中绝大部分是非常小的,它们在内部分成采邑,又被分给每个统治家族的亲戚或官员在这个过程中,由于战争连绵不断,许多诸侯国被消灭,或者其面积大为缩小,所以当周代的下一个分期战国(公元前 403—前 221 年)来临时,只剩下了七个大国当公元前 770 年一次夷狄的进攻迫使周王室放弃今西安(在陕西) ,而在今洛阳(河南)附近建立新都,它已经丧失了一度行使的大部分政治权力。
这些诸侯国到了战国初期已经变成了完全独立的国家 春秋时期,是因孔子修订《春秋》而得名 《春秋》这部书记载了从鲁隐公元年(前 722 年)到鲁哀公十四年(前 481 年)的历史现代的学者为了方便起见,一般从周平王元年(前 770 年)东周立国起,到周敬王四十三年(前 477 年或前 476 年)为止,称为“春秋时期”春秋时期,那时一些较大的诸侯国,为了争夺土地、人口以及对其他诸侯国的支配权,不断进行兼并战争谁战胜了,谁就召开诸侯国会议,强迫大家公认他的“霸主”地位 先后起来争当霸主的有:齐桓公、宋襄公、晋文公、秦穆公、楚庄王历史上把他们称为“春秋五霸”在诸侯争霸的过程中,大国兼并小国,诸侯国数目逐渐减少,华夏族和其他各族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