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学语言的审美性探析.doc
2页文学语言的审美性探析 摘要:文学是语言的艺术,作家在写作活动中总是苦思冥想,搜词索句,刻意创新,为内容的表达创造出美的语言读者欣赏时会情不自禁地为作者创造的丽词美句所感染,从外在形式的领略进入内在意蕴的探求而语言作为”人类有史以来所发明的、最奇特的符号系统”,具有独特的性能、规律和审美价值因此,对于语言的运用,要遵循语言媒介的特殊规律高尔基说:”文学创作的技巧,首先在于研究语言,因为语言是一切著作、特别是文学作品的基本材料作家对语言的特性和规律了解得越透彻,对语言技巧掌握得越精湛,运用起来愈得心应手,愈易进入自由的创造境地关键词:文学语言指义性审美性一、审美信息及其层次文学语言一方面作为一种语言形态存在,另一方面又作为一种审美形态存在.文学语言的这一双重特性决定了它所传递的意义信息也具有双重特性正如恩斯特·卡西尔所说:“我们一进入审美领域,我们的一切语词就好象经历了一个突变它们不仅有抽象的意义,好象还熔化融合着自己的意义这里“抽象的意义”指的就是语言意义,“自己的意义”即审美意义日本学者川野洋曾引用两种不同的信息概念对此加以界说他说,在文学作品中,语言作为意义的传达者常常用来标示、解说、陈述、阐发他物,是一种确定意义上的信息,即“维纳的信息”,叫做“文学的语义信息”;而语言在文学作品中更经常地用来表现、抒发、咏叹创作主体的心绪、情思、意蕴,语言此时又是作为一种不确定的信息,一种内指向的信息存在着的,是一种“申农的信息”,叫做“文学的审美信息”。
循此我们可作进一步的描述文学语言客观地承载着两种信息形态,即语义信息与审美信息语义信息所传递的是语言的“理性意义”或“词典意义”,具有称谓和叙述功能,是文学语言信息的基础和核心,是一种确定意义上的信息,审美信息依附它而存在审美信息是具有审美价值的信息,它建立在语义信息基础之上并联系语境而形成.审美信息可以唤起人们丰富的联想,因而它的信息量比语义信息要丰富深厚得多二、文学语言如何搭配1.要有质感树皮是树皮的感觉,丝绸是丝绸的感觉这种感觉在视觉上要舒服往往有些字搭配在一起,看着舒服,有的看着有个人后天修养问题2.语言与身体有关文学语言是口语的转换,患哮喘的人肯定说不了长话语言节奏实际上是气息节奏最好的节奏就是正常人的呼吸平衡在书法上,你如果练《石门铭》,肯定长寿,因为它笔划舒缓,能血脉畅通有些人写字,你一看,就知道书法人心脏或呼吸道有病从这里又谈到标点符号,所谓标点符号就是气息调解,有人不明白这道理,乱用标点符号,或模仿别人长句子或短句子,刻意模仿,你读起来非常难受楼梯阶是以人的一般步子跨度来定的,如果你不是急着上楼或是病人慢慢地下楼,你把梯阶扩大或缩小,正常人走起来都不舒服三、文学语言审美的模糊性文学艺术作品的模糊性是创作主体的“模糊性”所决定的。
创作主题的“模糊性”,是一种艺术认识的“模糊性”,并非是作家艺术家对描写的生活糊里糊涂,艺术创作中确定性与“模糊性”是相互依存的首先,艺术创作主体的审美情趣具有“模糊性特征”老舍以清人诗句“蛙声十里出山泉”为题请齐白石作画,齐白石的画中未出现青蛙影子,却是蝌蚪随山涧溪流漂流而出,令人望之浮想联翩,“十里蛙声出山泉”意境全出,令人叫绝在这一幅绝妙的再创造中,齐白石运用含蓄“模糊性”的艺术手法,不但保留住诗的意境,对绘画艺术来说,也是扬长避短,这是与齐白石的审美情趣紧密联系的同时,艺术主体的情感,也具有“模糊性”的特点情感是对客观事物所持的态度的体验,包含很强的个人主观色彩情感产生于对外界事物的感知阶段,并伴随感知所得的表象储存在人们的记忆里情感的内容是极不确定的,即使是在正常情境里,一个人产生某种肯定的行为背后,其内心情感活动并不一定是单向肯定性趋势,而往往是多向性的复杂的感情,互相交流、渗透、撞击剪不断,理还乱”,“抽刀断水水更流”,是对情感的模糊性、复杂性最深切的体验,最形象的描绘情感不具有理性认识明晰性,相反模糊性却成为它的重要本质特征文学作品中的杜丽娘死而复生,梁山伯祝英台死后化蝶,《聊斋志异》的鬼狐精变,这些形象的塑造,绝无概念的明晰性,只有情理中的艺术真实和“模糊”里的真理意向。
于是如同“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一样,同一艺术出现了不同的审美结果文学是作家审美意识的物态化表现,文学语言是为特定审美目的服务的特殊的语言著名诗人艾青说:“一个诗人不理解语言的性能,是不会写出好诗的”进行文学创作必须深入领悟文学语言的特性、规律,区分语言的价值度,文学语言的使用必须努力追求其审美效果,具有巨大的审美信息含量参考文献:[1]苏珊·朗格.情感的象征符号[A].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美学研究室.美学译文[C].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4,111-113[2]雷·韦勒克,奥·沃伦.文学原理[M].刘象愚、邢培明、陈圣生等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4[3]夏绍臣.文章章法与阅读写作[M].北京:人民日报出版社,1985[4]藤守尧.审美心理描述[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5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