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战国楚竹简文字发展及特点.docx
8页战国楚竹简文字发展及特点 姜林宏摘要:楚简文字在楚系文字中地位突出,可供研究的楚简原始材料丰富从出土的楚简材料来看,楚简文字风格多样,结体向右上倾斜,字形波磔横扁和流丽匀细并存,文字由线条化向笔画化转变从纵向历时发展看,楚简文字属篆系文字,但在演变中笔画趋直、字形趋扁,出现隶化趋势关键词:楚简文字;研究成果;笔隶体篆;隶化一、楚简文字地位楚系文字在战国文字中占有重要地位,出土楚文献为楚系文字研究提供了丰富的研究材料目前出土的楚文献中,简册的数量最多,文字蕴含内容丰富,包括卜筮祭祷、兵马甲胄、遣册、先秦佚集文献等在内的详实内容;且楚简文字本身带有从金文大篆向秦汉隶书过渡时期的风格,文字特点鲜明研究材料详实、文字风格鲜明、文献时代跨度长,这些都使楚简文字在楚系文字发展中占据重要地位随着出土楚简的增多,在时间序列上不同时期的楚简资料日益完备,体现出楚文字的演变趋势和主要特点二、楚简文字历时发展我们将竹简按年代先后排列,分战国早期、战国中期、战国晚期三个阶段从历时角度,通过对战国楚竹简的比较,楚简文字的演变及发展方向逐渐明确,以下分别从文字的间架结构、笔画线条、笔法风格等方面分析各时期的楚简文字。
一)战国早期楚简战国早期出土楚简数量较少,目前楚简文字保留较完备的是信阳楚简、曾侯乙墓竹简1.信阳楚简信阳长台关楚墓共计出土148支竹简,其中包括119支断简和29支完整竹简其中完整简书的书写形制为用墨单行书写,简文顶格,[1]每简文字数量不一断简内容为竹书,记录先秦典籍;完整竹简内容为遣册,记载随葬品信阳楚简文字年代为战国早期,间架结构紧凑,内聚外扩,笔画细长匀称、圆润出锋,横叠笔画平行等距排列构件合理穿插,字形结体向右上方倾斜,左低右高,通过部件穿插以平稳字形,符号化程度尚弱其文字风格独特,与上博简中《性情论》书写风格相近,“怀疑其书手或者有某种联系”[2],字体带有篆体文字的特点笔法风格圆润端方,书写严谨:就章法而言,通篇布局匀称,排列整饬,字间隔一致,字形大小均匀;就笔画而言,弯折处圆润,用笔平缓舒畅,无明显波磔部分字形橫扁,在战国早期已出现一定程度的隶化,如“示”字,线条由弯曲向平直转变,横划有隶书一波三折之韵,整体字形横扁章法的规整程度在灵活生动的楚地竹简中风格独特,属于少见,带有商周金文大篆向秦汉隶书转折的风格2.曾侯乙墓竹简曾侯乙墓共240支竹简,文字共计6696字,内容为遣册,书写于公元前433年以前,属于战国早期竹简。
[3]曾楚两国文字相近,曾侯乙墓竹简对于楚简文字研究有参考价值,许多字可以互相照应书写形制为从顶端书写,不留空格,每简文字数量多少不一曾侯乙墓竹简文字间架结构紧密,字形结体多向右上倾斜另外,部分文字与现代文字镜面对称,书写笔画相反,如“之”字结体与现代汉文字相反,笔画有平直隶化现象曾侯乙墓竹简笔画密集,书写灵活随意笔画曲折减少,走势趋直;锋芒毕现,多数笔画都出锋;笔画有粗细变化,粗浑与纤细相间字形趋横扁,已出现隶化的萌芽从章法来看,曾侯乙墓竹简文字排列疏密有致,整体性较强文字飘逸随性,书写灵活,近似日常性自然书写的字体,“可以代表当时的日用书体”[3]二)战国中期楚简战国中期楚简较多,包括新蔡葛陵楚简、郭店楚简、五里牌楚简、天星观楚简、仰天湖楚简、望山楚简、包山楚简、九店楚简、上博楚简等,时间有中期早晚段之分按时间先后分别以新蔡葛陵楚简、郭店楚简、包山楚简为代表观察其中的楚简文字特点1.新蔡葛陵楚简新蔡葛陵楚简共1571支,年代约在公元前340年左右,属于战国中期楚简每简文字多少不等,大小不一,记载了卜筮祭祷和遣册内容其在时间环上具有“承前启后”[4]的作用,具有独特的文字特点,并出现了许多新见字形。
新蔡葛陵楚简文字书写流畅,字形结体向右上倾斜间架结构与曾侯乙墓竹简类似笔法运用自如,笔画写法丰富,已有日后形态多样的笔画雏形笔画拉直,笔尾出现笔锋,瘦长匀润之笔减少许多笔画短促且有粗细变化,起笔处有顿笔造成方头,部分横画已有隶书蚕头燕尾之风,如甲三20中的“於王”章法自由,字间隔基本相同有的字联系密切,中间省略字间距,连写在一起,例如月份“九月”“十二月”(见“乙四106”)等,这类词使用的是较常见且笔画少的字,字形横扁较小,连写后不会产生歧义2.郭店楚简郭店楚简共计有字简730支,就其年代有战国中期晚段说和“白起拔郢”之后说,分别以李学勤和王葆玹为代表[5]其形制不一,长度不同,一种两端平齐,一种两端削为梯形[6]字迹秀丽典雅,是楚简中为数不多的书写精品郭店楚简记载的文字为典型楚国文字,由专人抄写而成,“出自数人手笔,风格颇不相同,而皆娴熟精到,神采飞扬”[7]文字结体纤长,部件之间互相拼接,多为上下结构,字势向右上方倾斜笔画圆润流畅,用墨匀称,典雅细致,注意文字整体的协调统一:转折处弧线自然;圆头起笔,不露锋芒;收笔由粗到细出锋,粗细变化不明显章法规整端庄,字形大小均匀,少有庞大突兀的字。
字间距一致,排列整齐大方,书写顺畅同一个字在不同简牍中常有不同的写法,例如“唯”字在“老甲”“老乙”“淄”等简中为上下结构,“口”在“隹”正下方,但在“成”简中“口”多在“隹”左下方3.包山楚简包山楚简共278支,年代约为战国中晚期,内容包括司法文书、祭祷卜筮和遣册[8]竹简长度不一,文字出自多人之手,书写随性,大多篆体结字以隶行出之,笔隶体篆趋势更加明显包山楚简字形向右上方倾斜,更趋横扁笔画已有隶意,有粗细变化,或是入笔露锋、出笔圆润藏锋,或是入笔出现方头顿笔,出笔露锋出尖有的笔画弯曲转折处断开,分为两笔书写,如“行”用笔率意,简化了篆体回环勾结之势,笔画趋直而带自然弧度,横画多中间拱起、笔尾回锋,捺撇顿挑有古隶之风章法布局率性,字间距灵活字与字有上下相连之势,上字收笔与下字起笔相互呼应,间或连笔文章书写粗犷,浑然一体三)战国晚期楚简战国晚期楚简数量较少,目前已出土的楚简中,包山楚简为战国中晚期楚简,向晚期楚简过渡,杨家湾楚简属于战国晚期中段杨家湾楚简共72支,每支竹简文字极少,模糊不清,能辨出字迹的有50支,其中4支简上书写2字,其余楚简每简仅有一字[9]竹简内容因与随葬器物不能一一对应,同一般的遣册不同,其性质有待考证。
文字有笔画趋直、笔隶体篆的特点三、楚簡文字特点楚简文字在楚系文字中数量丰富,风格多样横向对比来看,以信阳楚简和上博简为例,文字修长,笔画匀细工整;郭店楚简秀丽典雅,端庄精致,为楚文字的典型代表;而长沙楚简字形较平扁,笔画浑厚,用笔肆意随性不同楚简在横向对比中体现了文字风格的多样,但同时楚简文字也有共同的特点首先,就体系而言,楚简文字与甲骨文、金文联系仍然密切,属于篆体文字因此,楚文字大多流丽,用笔多为圆笔,结体取纵势正体楚简文字字形圆润匀细,绵延劲长,具有流动性其次,从发展来看,楚简文字在纵向历时层面经历了战国时期的发展,有共同的隶变趋势为日常书写便利之需,文字逐渐舒朗趋直,笔画弯曲勾结减少,出现粗细变化,由匀细修长向提按顿折转变总结隶化表现有三:一是线条由弯曲趋于平直;二是字形由修长趋于横扁;三是笔画由均匀回环到粗细起伏隶变是战国文字的共同趋势”[10],楚文字也不例外,其字体演变带有“笔隶体篆”的特点,向文字隶变的总趋势靠拢楚简文字带有自身的独特性文字风格多样,归结起来有正体和俗体之分,正体典型代表为郭店楚简文字,书写端庄整饬,其文字特征更接近篆体的细腻纤长;俗体文字代表如包山楚简、九店楚简等,笔法波磔,字形横扁,隶化特点更明显。
六国文字形体上最显著的特点是俗体的流行”[11],俗体逐渐用方折、平直的笔法改造正体,正俗体统一于楚简文字中形成了独特的风格,既有篆体文字的体势特点,又有隶化的笔法趋势,完成了文字线条化向笔画化的转变,比之篆体更加活泼率意,比之隶书更加圆转委婉经过战国时期文字的发展,至战国晚期,“俗体字已经在很大程度上取代了传统的正体字”[11]楚简文字独特的书体风格在战国文字中别具一格,为战国古文字研究提供参考当下随着信息化发展,楚简文字编向电子资源转变的研究正在进行,除文字考释工作外,楚简文字与字库研究、词典编纂等方向的结合日益密切,成为不可忽视的研究材料参考文献:[1]河南文物研究所.信阳楚墓[M].北京:文物出版社,1986:67-68.[2]杨泽生.战国竹书研究[M].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2009:39-43.[3]湖北省博物馆.曾侯乙墓[M].北京:文物出版社,1989:483.[4]宋华强.新蔡葛陵楚简初探[M].湖北:武汉大学出版社,2010:11-15.[5]李均明,刘国忠,刘光胜等.当代中国简帛学研究(1949-2009)[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1:7.[6]荆门市博物馆.郭店楚墓竹简[M].北京:文物出版社,1998:1.[7]丛文俊.中国书法史先秦秦代卷[M].江苏:江苏教育出版社,2007:293.[8]湖北省荆沙铁路考古队.包山楚墓[M].北京:文物出版社,1991:267-277.[9]湖南省博物馆等.长沙楚墓[M].北京:文物出版社,2000:420.[10]张传旭.楚文字形体演变的现象与规律[D].北京:首都师范大学,2002:51.[11]裘锡圭.文字学概要[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8:56,59. -全文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