渲染、铺垫、悬念、伏笔.doc
2页渲染、铺垫、悬念、伏笔1、渲染渲染:对环境和人物着意描写、烘托,以加强气氛、深化主题因此,在表现方法上,渲染一般是对环境、人物的描写,而且往往蕴含感情具体方法:(1)烘托:借描写环境或特定的气氛,表现人物情绪例如,鲁迅小说《故乡》开头描写故乡冬景,这样的环境和气氛,对人物凄楚心理和作品的主题,起着有力的渲染作用再例如,朱自清散文《背影》开头写祖母去世、父亲赋闲、家中变卖典质,都是在渲染离别、哀伤的气氛2)反复:用形式相同或相近的句子反复出现,以抒发情感,渲染情绪,突出主题例如,《周总理,你在哪里》一诗2、铺垫上文为下文做准备、打基础或作陪衬、烘托,使得后续内容的出现合理、必然,或者制造反差、悬念,又或者在情感上推高故事高潮因此,在表现方法上,铺垫一般是记叙铺垫文字之后,一般后续内容马上就紧承而来例如,《三国演义》写诸葛亮出场先是水镜先生司马德操向刘备介绍“卧龙”先生,接下去是徐庶走马荐诸葛,刘备三顾茅庐,一而再,再而三地请诸葛亮出山,等气氛酝酿足了,诸葛亮才登场亮相这种铺垫不仅刻画了人物的隐士风度,也满足了读者的审美需求1)铺垫的特点:是为主要情节蓄积、酝酿的过程2)铺垫的作用:铺垫是主要情节的基石,能突出主要人物、事件,增加情节张力,制造悬念,使情节具有合理性。
3)铺垫的原则:要引而不发、自然合理4)铺垫的种类:背景式铺垫,即交代故事发生的原因或环境例如,《皇帝的新装》第一段极力描述皇帝如何喜爱新衣服,这就交代了他被两个装成织工的骗子所骗,最后光着身子举行游行大典的原因,为故事的发生作了铺垫文章中的环境描写一般是为故事作铺垫,背景式铺垫使故事更真实合理衬托式铺垫,即用次要情节正面衬托主要情节例如,刘鹗的《明湖居听书》主要表现白妞出神入化的说书艺术,但文章先写琴师的弹奏和黑妞的演唱两人的精彩演出更衬托出白妞说书技艺的高超,为主角白妞的出场作了绝好的铺垫衬托式铺垫使文章收到“水涨船高”的艺术效果反差式铺垫,即铺垫的方向与情节发展的方向相反例如莫泊桑的小说《我的叔叔于勒》开头浓墨重彩地描述“我”一家人如何日夜盼望“发了财”的于勒回来,如何对于勒的钱拟定上千种计划,然后笔锋一转,写全家人意外地发现于勒竟是个靠卖牡蛎为生的穷水手这样,前面的铺垫与后面的情节形成巨大的反差,情节跌宕,意味深长,艺术效果强烈铺陈式铺垫,在抒情散文中,对景物的描写、铺排往往是为下文的抒情、议论作铺垫3、悬念到一定阶段或结束时作者在开端、中间设置疑团,不立即解答,由情节自然发展下去,才解开矛盾或揭示谜底。
悬念会让读者产生明显的疑惑,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举例,《红楼梦》中林黛玉初入贾府,王熙凤的出场设置了林黛玉的悬念,当然也是读者的悬念再举例,《最后一课》中,开头描写普鲁士士兵在法国领土阿尔萨斯操练,就是设置悬念2012年湖北黄冈中考阅读理解《青花瓷瓶》,也多处设置了悬念,引导故事向后发展4、伏笔“伏笔”是写作中常用的一种表现手法它可以理解为前段文章为后段文章埋伏线索,也可以理解为上文对下文的暗示伏笔使文章结构严密、紧凑,读者读到下文时,不至于产生突兀、怀疑之感伏笔往往并不引人注意,待读到下文的照应文字时,才明白上文已有伏笔使用伏笔应注意:(1)有伏必应,不伏不应是败笔,只伏不应同样也是败笔2)伏笔要伏得巧妙,切忌刻意、显露3)伏笔要有照应,前后不宜紧贴伏笔既有一条主线,又使这条主线只是隐约可见,具体展开时,预先对读者作些暗示,使情节渐渐隐隐而起,让读者从表面看来无任何直接的联系中发现其中存在着各种“暗示/遥应”,面对一些重大情节的发展,不致感到突然.在写文章的过程中有意的穿插些情节,以为后文出现的情节做前兆,让人看到后面时,能恍然大悟原来是这样例如,《社戏》里,月下航行时,鲁迅写到了碧绿的豆麦田,这就是伏笔,为后文看戏归来偷豆吃埋下伏笔。
再例如,《项链》文中有三处为文末说项链是假的埋下了伏笔5、伏笔与铺垫的区别(1)从目的和作用上看,铺垫是衬托作者尽管是在次要人物或事件上下功夫,其着眼点却是主要的人物或事件伏笔是对将要在作品中出现的人物或事件,预先作提示或暗示,使下文的情节不使读者感到疑惑,以求前后呼应它常常与“照应”配合使用,即所谓前有伏笔,后有照应2)从形态上看,为了达到衬托的目的,铺垫对起陪衬作用的部分往往大肆渲染,惟恐读者不见,因此,铺垫可以说是“显性”的;而伏笔呢,一般说来,贵在一个“伏”字,通常比较隐蔽,因而,伏笔是“隐性”的巧妙的伏笔,在没有看到“照应”之前,貌似“闲笔”3)从位置上看,铺垫一般在文章开头,伏笔常见于文章中间4)铺垫所使用的笔墨往往较多,可谓浓墨重彩(当然,其程度不及对主要人物或事件的描写);而伏笔通常只是一两笔,点到为止,否则就失去了“伏”的意义判断一篇文章是否运用了铺垫手法,首先要弄清文章的主旨,再根据主旨判断文中哪些是主要材料,哪些是次要材料,用在前面的次要材料往往是铺垫,比如那些交代缘由、描写环境、陪衬烘托、铺陈渲染的文字但我们不能简单的回答“用来作铺垫”,而应具体地答出“为什么内容作铺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