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周稔丰十二式易筋经.docx
16页周稔丰十二式易筋经 周稔丰十二式易筋经周稔丰先生的这套易筋经讲解的特别具体、理法兼备,大家可以参考一下,能有一得就够了! 第一式 一,臂前平举 以拇指、食指、中指、无名指、小指依次微微地动而领起两臂,那么气血随动透入而畅达全掌和各指指端两臂渐渐向前平举与肩同高,保持掌心相对,与肩同宽两臂平直,从指尖至肩节节伸展放松,向前有无限伸展意,稍停片刻(图二)留意微微地动是似动非动,不显于外的动,气血才会循动透入,假如手指大动反而不能快速随之透入 二、拱手环绕 屈肘,肘节自然向下松坠,以拇指至小指依次微微的动领起两手渐渐内收,距胸约一拳后两掌渐渐合拢留意合拢时两掌相系相斥的气感指尖朝上,掌根与膻中穴相对谓之合十或合掌(图三)合掌有三种做法:两掌掌指及掌心皆相触为实心掌,这样做有助增长气力;合掌时,掌心微微离开少许为虚心合掌;掌指和掌心皆离开少许为虚合掌后二者有助于放松和行气两肩松开微沉,此谓沉肩坠肘气丹田脊背伸展,此称含胸拔背,亦有助于呼气时气沉丹田舌尖轻抵下腭,此谓搭桥练功至相当时间,自觉气向下行,沉于小腹丹田,即做到上虚下实,宽胸实腹,动中静,静中动,似动非动,似静非静 【作用】老年人最常见的是头重脚轻——上实下虚的状态。
在此拱手环绕定势中,匀称缓慢地呼吸,能快速消解焦虑与惊慌,自然气沉丹田而到达上虚下实的安康状态继而进入心平气和,百脉通达,遍体畅美的境界 获寿一百零一岁高龄的宋代宏大养生家张紫阳在其所著《八脉经》中指出:阴娇在尾闾前,阴囊下;阳峤咏在尾闾后二节…八脉者,先天大道之根,一气之祖,采之惟在阴峤为先,此脉才动,诸脉皆通……上通泥丸,下透涌泉,倘能知此,使真气聚散,皆从今关窍…尻脉同流于一身,贯穿上下……所渭天根月窟闲来往,三十六宫都是春得知者,身体轻健,容衰返壮打通阴骄脉的捷径,即常练此拱手环绕古人说:掌合指立,阴阳轿通练功到必须程度,就会感受到裆下部极松、极软,有如虚吊悬空,随呼吸极自然、极舒适地起伏动乱,带动全身放松、放软,而使诸脉畅通无滞渐渐到达身体轻健,容衰返壮的体态 其次式 动作姿态: 一、按掌行气 两掌渐渐分开,约与肩同宽留意分开时两掌间相吸相系的气感两掌心翻转朝下,十指相对,在身前缓缓下按至小腹前,同时意气随之下沉丹田留意松腰、收臀、含胸、蓄腹(图四) 二、两臂横担 两掌同时向左右分开,再渐渐上抬成侧平举,两掌掌心朝下,两手以中指为轴渐渐翻转掌心朝上,两手微高于肩,肩关节不行僵直,胸宜伸展自然。
留意两臂平直,从指尖至胸部渐渐伸展放松向左右有无限伸展意,两眼平视及远,假设雄鹰远眺(图五)两唇微开,上下牙列亦微开,舌尖自上腭自然放下,此谓拆桥顶心百会穴虚虚领起上体,身躯有上展意;松腰那么臀部自然松垂,两脚有向地心伸展意 久练后两手心劳宫穴、两足心涌泉穴,气感明显太极拳家陈鑫说:人之一身,以腰为中界,气往上下行,中界以腰,气之上行下行似两橛,其实一气贯穿也如将意念集中于腰隙,就能将其他部位的劲力内收,其他一切部位那么有松弛无力感觉久练后,自可感到以腰为轴心,展中寓合,合中寓展 【作用】舒胸、健肺、矫正腰背畸形、解除眼睛疲惫、伸肱理气、贯注百脉此势头顶朝天上领,松腰,两脚向地深注,在心理上给人以顶天立地,耸立不动之姿,将人之气与天地之气相接连,两臂大张,双手无限伸展,如溶于宇宙之中这一天人合一的壮观气量,对身心安康特别有益,日常生活中一些不良心情和心理障碍自然云消雾散 第三式 动作姿态: 一、举臂展目 两臂上举直伸,掌心相对,两臂有如打呵欠时的上展意,不行僵硬死板仰面观天,遥视天之极处(图六)此即站禅中的【跟踏地鼻辽天】,庄子赞扬为【仰面长嘘】《内功经》谓此为【折天柱以下气】(天柱穴在挟项后发际,大筋外蠊陷中),有助于任脉气血下行。
两眼亦可轻闭使天目穴(亦称慧眼,在两眉头连线中点印堂穴稍上方的陷窝中)分向左右伸展,在脑后会合,沿督脉下行意注于腰肾;假如这样做有头晕、头痛感,可改成微笑,亦能伸展慧眼 二、掌托天门 翻转掌心朝上,十指相对,舌轻抵下腭,仰面观天,遥视天之极处(图七),亦可轻闭两眼,通过天目(慧眼)意看天之极处神闲气远,意静心清】,【翻晴上举将心宁,心宁然后气能通】,练功有素者【慧眼】似有【神光】外射及远的感觉,使人处于冥想状态,精神惊慌自动消退,从而苦恼顿消,【解脱】的感觉油然而至恰如《太清中黄真经》所说:【寿永衣轻身体大,九天各个皆相倍】,即有体松、神逸、身心舒放的感受进而到达【全身只觉赤条条,无牵无挂乐逍遥】,【浑身肌肉挂青霄,毛发根根暖风摇】的大解脱境界但初学者要先展后放,也就是说,先练眉额间放松(最好先由〖举臂展目〗练起),俗渭【舒眉展眼】笑自心田起】的【笑不休】,应在练功中贯彻始终全身肌肉最难放松的地方是额肌,此处一放松全身各处就都放松了但此处的放松,与身体他处放松感觉不同,不是有温热感,而是有凉爽醒脑的感觉,练功到必须程度,似有微风透入的舒适感 三、俯掌贯气 两掌心翻转朝下,肘微屈,头正,眼平视前方,舌尖自上腭自然放下(图八)。
在翻掌下覆的同时,神意自天之极处收回,此谓【神返身中气自回】松腰,那么两手心劳宫穴发气,自头顶百会穴透入,过喉咙,沿中脉降至会阴有高血压者,气可沿大腿,小腿至涌泉穴透入地心板处 四、洽骨洗髓 两掌在身前缓缓下按至小腹前(图四),意念亦随之沿脑、脊髓节节下行至尾闾,再分别下行于大腿骨和小腿骨骨髓,直达涌泉,透过涌泉将全身之浊气解除尽净所谓浊气,包括邪热风寒等六淫之气、焦躁杂念及情欲所致之身心惊慌和疲惫久练以后,似有温水自上而下清洗—过的感觉,可渐渐到达神清气爽,杂念顿消的境界此即【清虚洗髓】、【浃骨洽髓】、【去浊留清】 【作用】对解除眼睛疲惫和其所致的头晕脑胀有效眼睛疲惫多因长时间看书、写字或看细小近物引起眼睛睫状肌、内直肌和上自肌的高度惊慌或痉挛所致,仰面遥看九天,可快速消退上述肌肉的惊慌,眼睛疲惫感顿消治腰痛、肩臂痛,抻长肢体和脊柱,可预防和矫治驼背畸形并有调理三焦的作用三焦的部位尚无定论,但大多数人认为【上焦主纳,中焦主化,下焦主泄】即上焦主呼吸,中焦主消化,下焦主排泄它概括了人体内脏的全部功能上举呼吸时,胸膛位置提高,增大隔肌运动用X光透视视察证明,它较一般深呼吸膈肌运动幅度增加了—至三厘米,从而加大了呼吸深度,减小了内脏对心脏的挤压,因而有利于心肺的充分工作。
同时由于上肢的活动使血液的供应发生改变另外,由于上举吸气,横膈下降,小腹自然内收而形成逆呼吸,此时腹腔内脏器官受到充分自我按摩;呼气时上肢下落,膈肌向上松弛,腹压较一般深呼吸要低得多,这样就变更了腹腔和盆腔的内脏血液循环综上所述,除充分伸展肢体外,确可促使三焦部位尽量伸展,使诸内脏得以调理,因而起到防治疾病和健身的作用 第四式一、只手擎天 右手臂外劳宫穴贴着命门穴(其次腰椎棘突下),左手经身体左侧缓缓向上举起,掌心朝上,五指朝向右方,松肩直臂,舌尖轻抵下腭,仰面上观手背,或闭眼通过天目穴意看天之极处(图九)同时头颈引上体自命门穴有向上伸展意;腰臀及下肢自命门穴向地心有向下伸展意有体松、神逸、气远、身心舒放的感受,这是因为摘星的暇想,人与无垠宇宙的交往,忘却了苦恼与忧虑,可让人脑放下过重的负担,松弛精神上的惊慌呼吸要自然,吐维细细,纳维绵绵留意于松静伸展,百节开通,毛发疏畅,遍体毛孔张开,随呼吸似有气出入之感假如想增加记忆力,使头脑清楚明快,练习时除要保持脊柱伸直,全身放松外,留意力宜集中在左鼻孔,这时空气自然会从左鼻孔进入,始终要维持匀静平稳呼气时全身随之放松,渐渐做深长呼气如此连续作五至九次呼吸,头脑变得敏捷,【创意】源源不绝。
二、俯掌贯气 左掌翻转朝下,肘微屈,头正,舌尖从上腭自然放下(图十),眼平视前方或轻闭,同时,【神返身中】久练后与只手擎天连续练习时,有【人在气中,气在人内】,内外一气的感觉松腰那么左掌劳宫穴发气,自头顶百会穴透入,过喉咙,沿冲脉降至会阴有高血压者气沿大腿内侧、小腿内侧至涌泉穴、透入地心极处 三、浃骨洗髓 左掌在身前缓缓下按至小腹前(图十一),意念沿脑髓、脊髓颈段、脊髓胸段、脊髓腰段,节节贯穿直至尾闾,透过会阴,沿大腿骨骨髓、小腿骨骨髓,直透涌泉穴,将全身之浊气随之解除尽净,去浊留清 四、只手擎天 左手背外劳宫穴贴着命门穴,右手经身体右侧缓缓向上举起,掌心朝下,五指朝左方,松肩直臂;舌尖轻抵上腭;仰面上观手背,或闭眼通过天目穴意看天之极处(图九,唯左右相返)同时头颈引上体自命门穴有向上伸展意;腰臀及下肢自命门穴向地心有伸展意即有体松、神逸、气远、身心舒放的感受吐维细细,纳为绵绵】,在呼气时留意于松静伸展,百节开通,毛发疏畅,遍体毛孔张开,似有气出入之感假如想精力充足,容光焕发,你可将意念关住在右鼻孔,这时就会自然只用右鼻孔呼吸先尽量吐气,接着再充分吸气呼吸时要自然,不行过于用力,要尽量长长的吸气,再吐出来。
吐气时也要缓缓吐出为此作五至九次呼吸后,心中的憋闷马上化解,显得容光焕发 五、俯掌贯气 右掌翻转朝下,肘微屈,头正,舌尖从上腭自然放下(图十,唯左右相反),眼平视前方或轻闭,同时【神返身中】久练后与只手擎天连续练习时有【人在气中,气在人内】,内外一气贯穿的天人合一的感受松腰,那么右掌劳宫穴发气,自头顶百会穴透入,过喉咙,沿中脉降至会阴有高血压者,气沿大腿、小腿至涌泉穴透入地心极处 六、洽骨洗髓 右掌在身前缓缓下按至小腹前(图十一,唯左右相反),意念沿脑髓、脊髓颈段、脊髓胸段、脊髓腰段,节节贯穿直至尾闾,透过会阴沿大腿骨、小腿骨骨髓,直透涌泉,将全身之浊气随之解除尽净,【去浊留清】 【作用】有调理脾胃、治疗胃脘胀痛及醒脑明目的作用,并可治疗颈、肩、腰诸关节的难过 第五式一、弓步观拳 左脚向左方迈出—步,成左弓步,同时左手握拳上举,拳稍过头顶,拳心向内屈肘,前臂与上臂所成角度略大于直角,肘不过膝,膝不过足,成半圆形,两眼观左拳右手握拳直肘向后伸展,拳心向后前后两拳成绞绳状,称为螺旋劲松肩,两肩要平而顺达背直,塌腰收臀,胸略内含,藏气于小腹,鼻息调匀,舌尖轻抵下腭(图十二)。
二、前俯后仰 手臂姿态不动,两拳放松,上体尽量渐渐前俯,腹部抵于前弓之大腿上,同时配以深长的呼 气;上体渐渐弯腰后仰,同时配以吸气如此前俯后仰三次后回复成弓步观拳 三、清虚洗髓 两拳放松成半握拳状舌尖自上腭放下肩、腰放松左手劳宫穴发气气自天目穴透入,依次贯穿脑髓、脊髓、两腿骨髓,直达两脚涌泉穴(图十三) 四、弓步观拳 转身一百零一八十度后,成右弓步,同时右手握拳上举,拳稍过头顶,拳心向内屈肘,前臂与上臂所成角度略大于直角肘不过膝,膝不过足,成半圆形,两眼观右拳左手握拳直肘向后伸展,拳心向后前后两拳成绞绳状,称为螺旋劲松肩,两肩要平而顺达背直,塌腰收臀,胸略内含,藏气于小腹,鼻息调匀,舌尖轻抵上腭(图十二,唯左右相反) 五、前俯后仰 手臂姿态不动,两拳放松,上体尽量渐渐前俯,腹部抵于前弓之大腿上,同时配以深长的呼气;上体渐渐弯腰后仰,同时配以吸气如此前腑后仰三次后回复成弓步观拳 六、清虚洗髓 两拳放松成半握拳状舌尖自上腭放下肩、腰放松,右手劳宫穴发气,闭目,气自天目穴透入,依次贯穿脑髓、脊髓、两腿骨髓,直达两脚涌泉穴(图十三,唯左右相反)。
七、浃骨洗髓 右脚跟为轴,脚尖内收朝向身前,左脚收回与右脚平行,相距同肩宽,两臂亦同时收回,下垂于身体两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