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从拉康的欲望观解读《无欲的悲歌》中的母亲.docx
7页从拉康的欲望观解读《无欲的悲歌》中的母亲 水娟 鲁晶晶内容Reference:本文从拉康的欲望理论出发,对奥地利当代著名作家彼得·汉特克的小说《无欲的悲歌》中主人公“母亲”的命运进行了分析,说明“母亲”的一生是如何在“人的欲望”——包括主体和他人欲望——的作用下,一步步走向自我消亡的作为一个平凡的小人物,母亲的一生都渴求着幸福,但现实生活的打击令她一次次受挫,最终在病痛的折磨下,她只能绝望地结束自己的生命拉康认为,人的欲望是他人的欲望笔者希望通过从欲望的视角剖析小说主人公的悲剧人生,从而引发读者对人性的深入思考以及对自我存在的深刻认知Keys:拉康 欲望理论 《无欲的悲歌》 母亲《无欲的悲歌》是彼得·汉德克于1972年发表的一部短篇小说,是作者在母亲1971年底自杀身亡后两三个月内完成的,是对母亲不幸一生的追思然而,作者没有像对待一般的人物传记那样去刻画母亲的生平,将之雕琢为一部内容连贯、结构完整的作品,而是通过对母亲往日生活片段的回忆,一点一滴,勾画出一个虽不完整,但却极为典型的母亲形象这这部作品在叙事上有很大的创新,作者在描写自己母亲生命历程的同时,也在叙述自己的写作过程,穿插大量作者对叙述艺术的评论和反思。
故该作品一经发表,即在西方文坛引起轰动本文将结合拉康的欲望理论,剖析母亲一生的坎坷命运一.拉康的欲望理论雅克·拉康(Jacques Lacan,1901—1981)是自弗洛伊德以后最具有国际影响的法国精神分析学家埃文斯曾说:“如果说有一个概念堪称是拉康思想的核心,那就是欲望概念[1]而拉康的欲望理论中最著名的一句话则是,“人的欲望是他者的欲望”,这句格言可以说是拉康欲望理论的一个基本原则这句话具有多重含义首先,主体的欲望是在他人中且通过他人辨认出自己的主体最初不仅是以自身的镜像为中介,而且是以同伴的躯体为中介来定位和辨认欲望的恰恰是在那个时刻,人的意识以自身意识的形式辨识出自身正是因为他是在他人的躯体中辨认出自身的欲望……他才可以把自己同化于他人的躯体,并辨认出作为躯体的自己[2]也就是说,人们在他者中确立自我,也在自我中确立他人其次,主体的欲望是通过他人得到确认或认可的人的欲望是在他者的欲望里得到其意义这不是因为他者控制着他想要的东西,而是因为他的首要目的是让他者承认他[3]一方面,自我认识到与他者的不同,从而内心产生矛盾与焦虑为了维护自身内心的平衡,自我总是想方设法迫使他者服从自我,趋从自我,从而达到他者与自我的同一;另一方面,自我也意识到他者不单只是小他者,它还代表着强大的大他者,即整个社会。
与强大的社会作无畏的抗衡并非稳操胜券的战局,因此自我也意识到要约束自我,服从他人,适应社会,从而与他者达到一种认同然后,主体的欲望只有通过语言或言语才能在他人那里得到确认言语是这样一个维度,通过它,主体的欲望被真正的整合到象征的层面一旦欲望在他人的在场中被表达、被命名,就在最充分的意义上被确认了[4]也就是说,在主体进入象征秩序之前,语言就已经在那里了,主体的欲望就已经在那里被注册了主体与他人的相遇必然要借助已然在此的语言因此,拉康指出“作为受语言制约的一种动物的一个特征,人的欲望就是大他者的欲望[5]最后,主体的欲望是永无满足,也不可满足的在言说中,主体的需要以要求的形式在语言中得到表达,这一表达因为能指的作用而不可能是完整的,总是会有一些东西从表达中滑脱,构成为一种剩余,(这一剩余就是欲望,)主体滑向下一个要求,如此往复,欲望是不可满足的主体对欲望满足的坚执最终只会导向主体性的崩溃,导向他者秩序的崩溃,欲望的主体根本上是一个歇斯底里的主体,主体的命运就是以其歇斯底里不断地质询、拷问他者的权威[6]二.母亲的命运分析《无欲的悲歌》中母亲出生在奥地利一个贫困的小农村,“当时依然维持着1848年以前的状况,只不过农奴制度正式取消了。
[7]在这样一个封闭、落后、保守的天主教农村环境里,“根本就不存在什么可能性,一切都是注定的当地女孩儿们常玩的一个游戏也是这样:累了/倦了/病了/病重了/死了[8]从小在这样的环境中长大的母亲似乎已从周围的人身上看到了自己的命运而童年时代接受的义务教育,也就是上学能够让她“感到自我的存在”因此,她想继续读书这是她生平的第一个愿望”,也是她的第一次觉醒她要走出一条属于自己的独特的人生道路,而不是重复当地女孩的“游戏”初恋失败后,身怀六甲的母亲被迫嫁给了一个他不爱的人她讨厌他,但是大家说服她要有责任感(给孩子一个父亲),”[9]于是她退缩了,但是也不如从前那么开心周围的环境和人们,这个大他者于无形中带给母亲的巨大压力,包括外界的舆论压力和作为一个母亲的责任感,使得母亲屈从于现实,违背自己的心意,嫁给一个她并不爱的男人也从此,母亲开始了其不幸的命运他者”对母亲生活的影响表现在诸多方面,母亲也是从他者的欲望中得到了自己的欲望,因为她还是希望自己能够融入当地的生活圈子,被他人认可和接纳的所有的人际关系形式都已经成为非常有约束力的规则,以至于个别的、对别人多表示些许体贴的行为都成为违背这些规则的特例。
[10]实际上,母亲是渴望表达自己的想法和立場的,但是她不能这样做,一旦有任何异于常人的言语或举动,都会得不到他人的承认和认可由此可见,语言对主体的欲望表达和满足的影响是多么巨大,它足以改变一个人的生活模式或状态在拉康的欲望理论中,主体是被语言划杠的主体,分裂的主体而母亲作为一个在欲望中不断分裂的主体,由于生活在一个充满压抑和约束的环境中,也慢慢丧失了自我因为“如果谁谈的是自己,而不是信口东拉西扯,那就会被人说成古怪……个性只是作为骂人的词而为人所知[11]最终,母亲也将周围人的生活观念和习惯视为理所应当,“认同自己作为个体什么也不是,至少没有什么与众不同[12]此外,由于生活的贫困和窘迫,母亲“每天都为维持脸面不断操劳,脸面却因此逐渐失却了灵魂[13]面对残酷的生活现实,母亲显得无能为力,她后来偶尔的小小抵抗,譬如学会了抽烟,读书看报,参与党派,甚至离家出走等,都不能彻底改变其悲惨的境遇母亲对美好生活的憧憬和向往似乎永远也无法满足,按照拉康的欲望理论,实际上,欲望本身也确实是无法被满足、永不可被满足的这一致命的欲望最终将主体导向了毁灭和死亡母亲,作为一个平凡的小人物,终其一生都渴求着幸福,但现实生活的打击令她一次次受挫,最终在病痛的折磨下,她只能绝望地结束自己的生命。
拉康认为,人的欲望是他人的欲望现实生活的方方面面,如生活环境、周围的人、战争、政治等,无不构成拉康欲望理论中他人的欲望,与主人公自身主体欲望不断发生剧烈碰撞,并进而导致其充满不幸的人生笔者希望通过从欲望的视角剖析小说主人公的悲剧人生,能够引发读者对人性的一些思考以及对自我存在的认知感想Reference1.Jacques Lacan. The Seminar of Jacques Lacan.Freuds Papers on Technique, 1953-1954, Book I: p. 146, p. 183.2.Jacques Lacan. The Seminar of Jacques Lacan. The Ego in Freud's Theory and in the Technique of Psychoanalysis, 1954-1955, Book II: p. 222.3.汉德克著,韩瑞祥主编,顾牧、聂军译.《无欲的悲歌》.上海人民出版社,2013年4.吴琼.《雅克·拉康——阅读你的症状》.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年5.雅克·拉康,褚孝泉译.《拉康选集》. 上海三联书店,2001年。
注 释[1]Jacques Lacan.The Seminar of Jacques Lacan. The Ego in Freud's Theory and in the Technique of Psychoanalysis,1954-1955,Book II:p.222.[2]Jacques Lacan.The Seminar of Jacques Lacan.Freuds Papers on Technique,1953-1954, Book I: p.146.[3]雅克·拉康,褚孝泉譯.《拉康选集》.上海三联书店,2001年:第278页[4]Jacques Lacan. The Seminar of Jacques Lacan.Freuds Papers on Technique,1953-1954,Book I:p.183.[5]吴琼.《雅克·拉康——阅读你的症状》.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年:第603页[6]同上,第611页[7]汉德克著,韩瑞祥主编,顾牧、聂军译.《无欲的悲歌》.上海人民出版社,2013年:第6页[8]同上,第10页[9]汉德克著,韩瑞祥主编,顾牧、聂军译.《无欲的悲歌》.上海人民出版社,2013年:第19页。
[10]同上,第26页[11]同上,第33页[12]同上,第34页[13]同上,第41页作者介绍:水娟,陕西科技大学文理学院讲师西南大学英语语言文学专业,硕士研究领域:英语语言与文化) -全文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