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与名师对话】(新课标)2016高考地理总复习质量检测1.doc
11页质量检测(一)时间:90 分钟 满分:100 分一、选择题(每小题 2 分,共 44 分)(2014·吉林省延边二中段考)读下列两图,回答 1~2 题1.与乙图比较,甲图所示( )A.比例尺较大,表示的范围较大B.比例尺较小,表示的范围较小C.比例尺较小,表示的范围较大D.比例尺较大,表示的范围较小解析:本题考查比例尺的计算和比较根据比例尺=图上距离/实际距离当图上距离一定时,实际距离越大,则比例尺越小由图可知,在图上距离一定时,甲图相临纬线间隔是 1°时,乙图则不到 10′,则说明甲图实际的距离大于乙图,则与乙图比较,甲图比例尺较小,而表示的范围较大,故 C 项正确答案:C2.马塞卢位于安道尔的( )A.西南方向 B.东北方向C.西北方向 D.东南方向解析:本题考查地理方向的判断马塞卢的地理坐标为(29°20′S,27°30′E),安道尔的地理坐标为(42°30′N,1°31′E),从地理坐标中可判断出马塞卢位于安道尔的东南方向,故 D 项正确答案:D(2014·河北保定高三调研)某骑行爱好者骑自行车从甲地到辛地,车上配有全球定位系统(GPS),每 30 秒自动接收定位一次,假设车速只受坡度影响。
下图是该骑行爱好者的骑乘路线图,图中小黑点表示骑乘全程的定位记录,数字为乙、丁、己三地点的高程读图完成 3~4 题3.丙地的海拔可能为( )A.420 米 B.450 米 C.451 米 D.455 米解析:由图可知,乙、丁两地的海拔都是 451 米,但乙地到丙地之间,单位时间骑行的距离较远,说明该段处于下坡段;而丙地到丁地之间,单位时间骑行的距离较近,显然处于上坡段;故丙地是乙、丁两地之间地势较低的地方,可能是 420 米答案:A4.图示地区地形可能是( )A.高原 B.盆地 C.平原 D.丘陵解析:根据图中的定位记录可知,该地区存在一些比较小的起伏;再结合部分地点的海拔可知,它们总体高度不大;故图示地区最可能是丘陵地形答案:D(2014·河北石家庄高中质检二)下图示意我国某区域 1 月均温(℃)与河流分布状况读图,完成 5~6 题5.图示区域( )A.最大温差为 24℃B.最大相对高度为 5000 米C.河流由温度较低的地方向温度较高的地方流动D.随着纬度的增加海拔逐渐升高解析:根据图中经纬度和河流分布特征可知,图示区域为我国横断山区由图中等温线分布可知,图中西北部气温较低、地势较高,东南部气温较高、地势较低,河流大体上由西北部流向东南部,故 C 选项正确。
答案:C6.该区域的自然地理特征是( )A.降水主要源于印度洋的西南季风B.西北部比东南部垂直地域分异明显C.植被类型以亚寒带针叶林为主D.河流各河段下切侵蚀作用强烈解析:图示区域为我国横断山区,该地区降水主要是西南季风从印度洋带来的湿润水汽形成的降水;西北部等温线较稀疏,且气温较低,说明西北部地势较高,地势起伏较小,垂直地域分异较不明显;该地处于亚热带,山麓地带为常绿阔叶林,随着海拔的升高,植被逐渐变化为落叶林和针叶林;河流上游下切侵蚀作用强烈,中下游则表现为侧蚀作用和沉积作用答案:A(2014·东北三校高三第二次联考)下图为某地一处完全淹没在海面下的珊瑚礁体的等深线分布图读图,回答 7~8 题7.有关该珊瑚礁体的描述正确的是( )A.中部较高,四周较低B.主要在内力作用下形成C.礁体南部的坡度较大D.为淹没在海面下的洼地解析:图中等值线为等深线,数值越大,海拔越低,故该珊瑚礁体中部较高,四周较低,为淹没在海面下的小丘;根据等深线的疏密程度可知,礁体南部的坡度较小;珊瑚礁主要是由外力(生物)沉积作用形成的答案:A8.图中 E、F 两地的相对高度最可能是( )A.5 米 B.15 米 C.20 米 D.30 米解析:由于 E 地位于礁丘突起处,因此其海拔为-36~-28 米,F 地海拔为-20 米,故两地相对高度的取值范围是 8~16 米。
答案:B(2014·福建厦门高三质检)如图所示,北京时间 2014 年 2 月 28 日 11 时,某地(105°E)花坛呈现“一半亮、一半暗” 读图完成 9~10 题9.图中能正确表示该日北京时间 15 时时花坛受阳光照射情况的是( )解析:当北京时间为 11 时时,依据经度差可计算出当地的地方时为 10 时,此时太阳在东南方;北京时间为 15 时时,该地地方时是 14 时,太阳应该从西南方向照过来,D 较合理答案:D10.若不考虑天气状况,该地能再看到图中所示情景的日期大致为( )A.4 月 12 日 B.7 月 13 日C.8 月 28 日 D.10 月 14 日解析:根据对称性原理,大致时间应该以 6 月 22 日对称,该日为 2 月 28 日,其关于6 月 22 日对称的时间大致是 10 月 14 日答案:D(2014·桂林、崇左、北海、防城港联合调研)下图是经纬网局部图某时刻,甲地正在日出,乙地正在日落读图回答 11~12 题11.关于甲、乙两地昼长的判断,正确的是( )A.甲地昼长 6 小时 B.乙地昼长 18 小时C.甲地的昼长较乙地长 D.乙地的昼长较甲地长解析:甲、乙两地在同一条纬线上,昼夜长短相同;从日出到日落的时段为昼长,图中甲地正在日出,乙地正在日落,甲、乙两地之间的经度差为 90°,所以甲、乙两地所在的纬线上,各地昼长均为 6 小时,A 正确。
答案:A12.此时,北京时间为( )A.4 时 B.5 时 C.8 时 D.11 时解析:甲地正在日出,乙地正在日落,则 135°E 经线上的地方时为 12 时,故北京时间为 11 时答案:D(2014·福建泉州质检)下图中 L 为北半球某一纬线,K 为晨昏线,晨线与昏线分别交L 于 M、N读图完成 13~15 题13.若 MN 经度差为 120°,此时,晨线交赤道于 Q 点当 Q 点日落时,M 的地方时为( )A.17∶00 B.18∶00 C.20∶00 D.21∶00解析:由于 M、N 分别是晨线、昏线与 L 纬线的交点,故 MN 之间为昼弧若 MN 经度差为 120°,则 L 纬线该日的昼长为 8 小时,M 此时正值日出,地方时为 8 时;而 Q 与 M 同位于晨线上,故图示时刻 Q 点为 6 时(因为赤道上始终是 6 时日出),即 M 地的地方时比 Q 点早 2 小时;当 Q 点日落时,Q 点地方时为 18 时,故 M 点地方时为 20 时答案:C14.若 MN 的经度差减小,则( )A.L 纬线的纬度减小B.海口地面物体正午日影渐长C.北京日出更偏东北D.K 线最高纬度昼夜长短不变解析:纬线 MN 的经度差减小,即 MN 所在纬线的昼长变短,夜长变长,L 纬线的纬度变大;此时太阳直射点正往南移动,海口位于北回归线与赤道之间,其地面物体正午的日影有可能变长,也有可能变短;随着太阳直射点的南移,北京日出逐渐偏向东南。
答案:D15.若 L 位于中纬度地区,L、K 所包围的面积(阴影部分)达到最大时( )A.南亚进入干热季节B.福建进入台风多发季节C.北京正值“香山红叶”D.澳大利亚西北草原葱绿解析:L 位于中纬度地区,L、K 所包围的阴影面积达到最大时,正是北半球夏季,福建进入台风多发季节,南亚进入雨季北京“香山红叶”出现在秋季,澳大利亚西北草原葱绿出现在南半球夏季(即北半球冬季)答案:B(2014·石家庄第一次模拟考试)热岛效应是城市化带来的最明显的环境特征之一下图为北京地区 2007~2010 年城区与郊区温度差值(℃)随时间变化的等值线图读图完成16~17 题16.北京城市热岛效应最显著的季节为( )A.春季 B.夏季 C.秋季 D.冬季解析:从图中可以看出,北京市城区与郊区温度在 12 月至次年 2 月差值最大,且等值线密集,说明城区热岛效应最为显著答案:D17.近年来,北京城区和郊区温度差值在减小,主要原因是( )A.城区绿地面积显著增加B.城区实行机动车限行政策C.郊区城市化发展迅速D.郊区水域面积大幅度减小解析:近年来,随着郊区城市化的迅速发展,郊区的人口、工业、交通工具越来越多,与城区一样释放越来越多的人为热量,使郊区的温度升高,从而缩小了与城区的温度差值;随着北京市的发展,北京市城区受面积所限,绿地面积不可能在短期内显著增加;实行机动车限行主要是为了解决交通拥堵,同时缓解城区大气污染严重的局面,对于减少城区与郊区的温度差值作用不大;郊区水域面积大幅度减小会减小其与城区的温度差值,但不是城区和郊区温度差值减小的主要原因。
答案:C(2014·福建三明月考)读下图,回答 18~19 题18.图中所示月份北半球被切断的气压带是( )A.副热带高气压带 B.副极地低气压带C.极地高气压带 D.赤道低气压带解析:本题考查北半球冬、夏季气压中心由于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冬季,陆地形成高压中心,海洋形成低压中心,如北半球,在冬季亚欧大陆形成蒙古—西伯利亚高压中心,西北太平洋形成阿留申低压中心,这样把副极地低压带切断故选 B答案:B19.能正确解释谚语“露重见晴天”的叙述是( )A.天空云量少,大气保温作用强B.地面辐射强,地表降温慢C.大气逆辐射弱,地表降温快D.天气晴朗,水汽蒸发快解析:本题考查大气的受热过程露的形成:在夜晚,空气中的水汽遇到冰冷打地面凝结成水珠——气温低和湿度大夜晚气温低时地面不断的放热,而大气逆辐射弱,云量少故选 C答案:C(2014·江苏第一次模拟)读“北美洲局部区域气候分布图” ,回答 20~22 题20.除南极洲外,其他大洲都有分布的气候类型是( )A.Ⅰ B.ⅡC.Ⅲ D.Ⅳ解析:世界各大洲(除南极洲)都有分布的气候类型是地中海气候,该气候类型主要分布在南北纬 30°~40°的大陆西岸。
答案:B21.有关图示四类气候特征及成因的叙述正确的是( )A.Ⅰ—终年受副极地低气压带控制B.Ⅱ—夏季高温多雨,冬季低温少雨C.Ⅲ—气温日较差大,年较差小D.Ⅳ—受东南信风和副热带高气压带交替控制解析:Ⅰ位于 40°N 以北的大陆西岸,为温带海洋性气候,终年受西风带的影响;Ⅱ为地中海气候,夏季炎热干燥,冬季温和多雨;Ⅲ为高原山地气候,气温日较差大,年较差小;Ⅳ为热带沙漠气候,其形成受副热带高气压带、地形、洋流等的综合影响答案:C22.关于图中洋流叙述正确的是( )A.自南向北流B.为暖流C.对沿岸气候有增温减湿作用D.有利于沿海渔场的形成解析:该洋流为加利福尼亚寒流,自北向南流,为寒流,对沿岸气候具有降温减湿作用,受该洋流影响,沿岸形成了上升流,从海洋深处带来营养物质,从而有利于渔场的形成答案:D二、综合题(56 分)23.(20 分)(2014·吉林实验中学高三检测)读世界某区域等高线地形图(阴影部分代表海洋),回答下列问题1)根据图中信息分析说明 40°纬线穿过的地区地形总体的分布特征2)图示国家西部沿海地区,拟建高速铁路,某国铁建集团欲投标建设,请你帮助该铁建集团分析该地高速铁路建设中可能遇到的困难。
解析:(1)要明白地形划分:海拔小于 200 米一般为平原;200~500 米为丘陵;大于500 米为山地;结合图中的等高线组织答案然后按照地形分布特征套路:①什么方向高,什么方向低;②东中西部分别是什么地形即可2)交通线的建设主要考虑的自然障碍为地形、地质、河流、沼泽、森林、冻土、极端气候区等答案:(1)从等高线分布图上看,西部地区多为海拔高于 500 m 的地区,因此以高原和山地为主东部为大于 200m 的闭合区,为低矮的山地;中部则是小于 200m 的平原或海拔在 200m~500m 的斜缓平原因此,40°纬线穿过的地区地形总体上的分布特征是:东西两侧高,中间低;西部为高大的山地或高原,中部为大平原,东部为低矮山地2)西部沿海地区平原面积狭小,因此占用耕地费用高;需穿山越岭,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