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名词解释最终版.docx
9页名词解释:1中药:就是指在中医理论指导下,用于预防、治疗、诊断疾病并具有康复与保健作用的物质2. 中药学:就是指专门研究中药基本理论和中药来源、采集、炮制性能、功效及临床应用规律等知识的一门学科本草:自古相沿把中药称为本草草药:是指广泛流传于民间,在正规中医院应用不太普遍,为民间医生所习用,且加工炮制尚欠规范的部分中药.5中草药:是指中药和草药的的混称6. 中成药:是指以中药药材为原料,在中医理论指导下,按规定的处方和方法加工制成的一定的剂型,标明药物作用.适应症.剂量.服法,供医生.患者直接选用,符合药品法规定的药物.7. 本草学:是指把记载中药的典籍中药学称为本草学8. 道地药材:又称地道药材,是优质纯真药材的专用名词,是指历史悠久、产地适宜、品种优良、产量宏丰、炮制考究、疗效突出,带有地域特点的药材9. 炮制:古时又称“炮炙”、“•修事”,是指药物在应用或制成各种剂型前,根据医疗、调制、制剂的需要,而进行必要的加工处理的过程,它是我国的一项传统制药技术10. 水制法:用水或其他辅料处理药材的方法常用的水制法有:漂洗浸泡.喷洒.水飞等11. 浸泡:是将质地松软或经水泡易损失有效成分的药物,置于水中浸湿立即取出,称为“浸",又称“沾水”;而将药物置于清水或辅料药液中,使水分渗入,药材软化,便于切制或用以除去药物的毒质及非药用部分称为“泡".12. 水飞:是借药物在水中的沉降性质分取药材极细粉末的方法.将不溶于水的药材粉碎后置乳钵、碾槽、球磨机等容器内,加水共研,然后再加入多量的水搅拌,粗粉即下沉,细粉混悬于水中,随水倾出,剩余之粗粉再研再飞。
倾出的混悬液沉淀后,将水除净,干燥后即成极细的粉末火制法:是将药物经火加热处理的方法.常有的火制法有:炒、炙、烫、煅、煨.14炙法:是将药物与液体辅料共置锅中加热拌炒,使辅料渗入药物组织内部或附着于药物表面,以改变药性,增强疗效或降低毒副作用的方法煨法:是指将药物用湿面或湿纸包裹,置于热火灰中或用吸油纸与药物隔层分开进行加热的方法煅法:将药物用猛火直接或间接煅烧,使质地松脆,易于粉碎,便于有效成分的煎出,以充分发挥疗效17. 水火共制:是指既要用水,又要用火,或加入其他辅料进行炮制药物的方法18. 蒸法:是以水蒸气或附加成份将药物蒸熟的加工方法.19. 单法:是将药物快速放入沸水中短暂潦过,立即取出的方法淬法:是将药物煅烧红后,迅速投入水或液体中,使其酥脆的方法21. 中药的药性(中药的性能):是把药物与疗效有关的的性质与性能称为药性,它包括药物发挥疗效的物质基础和治疗过程体现出料的作用药性理论:研究药性形成的机制及其运用规律的理论,其基本内容包括四气五味升降浮沉有毒无毒,配伍禁忌等.23. 四气:也称四性,是指药物寒热温凉四种不同的药性24. 平性药:是指寒热界限不很明显药性平和.作用较缓和的一类药。
25寒凉药:是具有清热泻火、凉血解毒、滋阴除蒸、泻热通便、清热利尿、清化热痰、清心开窍、凉肝息风等作用,用于热证的药物.26. 温热药:分别具有温里散寒、暖肝散结、补火助阳、温阳利水、温经通络、引火归原、回阳救逆等作用,用于寒证的药物五味:是指药物具有辛、甘、酸、苦、咸五种不同的滋味因而具有不同的的治疗作用.28. 辛:能散、能行,即具有发散、行气、行血的作用.29甘:能补、能缓、能和,即具有补益、和中、调和药性、缓和止痛的作用31. 30酸:能收、能涩,即具有收敛.固涩的作用苦:能泄、能燥,能坚即具有清泻火热.泻降气逆通泻大便.燥湿坚阴等作用.32. 咸:能软,能下,即具有软坚散结和泻下通便作用34. 33涩:与酸味作用相似淡:能渗、能利,即具有渗湿利小便的作用升降沉浮:指药物对人体作用的不同趋向性.,即向上.向下.向内向外四种不同作用趋向,是药物作用的定向概念,是药性理论基本内容之一.36归经:是指药物对于机体某脏腑经络的选择作用,它包含了药物定性定位的概念,是药性理论基本内容之一.37毒:既认为毒是药物的总称,毒是药物作用强弱大小,毒是指药物的偏性;又认为毒是指药物毒副作用大小的标志与现代医学毒副作用一致。
38毒药:一般系指对机体发生化学或物理作用,能损害机体,引起功能障碍.疾病甚至死亡的物质.39剧毒药:系指中毒剂量与治疗剂量比较接近,或某些治疗量已达到中毒剂量的范围,因此治疗用药时安全系数小;或是毒性对机体组织器官损害剧烈,可产生严重的或不可逆的后果.40. 配伍:按照病情的不同需要和药性的不同特点,有选择地将两种以上的药物合在一起应用.41. 七情:是指单行及其相须,相使,相畏,相杀,相恶,相反六种配伍关系称为中药的七情42. 单行:单用一味药来治疗某种病情单一的疾病.对于病情比较单纯的病症,往往选择一种针对性较强的药物,即可达到治疗的目的43. 相须:就是两种功效类似的药物配合应用,可以增强原有药物的功效相使:就是两药合用,以一种药物为主,另一种药物为辅,辅药可以提高主药的疗效45. 相畏:就是一种药物的毒副作用能被另一种药物所抑制相杀:就是一种药物能够消除另一种药物的毒副作用相恶:就是一种药物能够破坏另一种药物的功效48相反:就是两种药物同用能产生剧烈的毒副作用49药对:就是人们习惯把两药合用,能起到协同作用,增强药效;或消除毒副作用,抑其所短,专取所长;或产生与原药各不相同的新作用,等经验配伍,统称为药对或对药.50。
方剂:药物按一定的法度加以组合,并确定一定的分量.比例制成适当的剂型配伍禁忌:是指某些药物合用会产生剧烈的毒副作用或降低和破坏药效,因而应该避免配合应用,即<<本经〉>所谓:勿用相恶相反者.”证候禁忌:由于药物的药性不同,其作用各有专长和一定的使用范围,因此临床用药也就有所禁忌53妊娠用药禁忌:是指妇女妊娠期治疗用药的禁忌,某些药物具有损害胎元以致堕胎的副作用,所以应作为妊娠禁忌的药物54服药饮食禁忌:是指服药期间对某些食物的禁忌,又简称食忌,也就是通常所说的忌口方剂:是指临床应用时的分量,它主要指明每味药的成人一日量,其次指方剂中每味药之间的比较分量,也即相对剂量文火:是指使温度上升及水液蒸发缓慢的火候武火:又称急火,是指使温度上升及水液蒸发迅速的火候先煎:是指有效成分难溶于水的一些金石介壳类药物,应打碎先煎,煮沸20—30分钟,再下其他药物同煎,以使有效成分充分析出,后下::主要指一些气味芳香的药物,久煎其有效成分易于挥发而降低药效须在其他药物煎沸5—10分钟放入60包煎:主要指那些粘性强,粉末状及带有绒毛状的药物,宜先用纱布袋装好,再与其他药物同煎,以防止药物混浊或刺激咽喉引起咳嗽及沉于锅底,加热时引起焦化或糊化另煎:又称另炖,主要是指某些贵重药材,为了更好地煎出有效成分,还应单独另炖,即另炖2-3小时,煎液可以另服,也可与其他煎液混合服用熔化:又称烊化,主要是指某些胶类药物及粘性大而易溶的药物,为了避免入煎沾锅或粘附其他药物影响煎煮,可单用水或黄酒将此类药物加热熔化即烊化后,用煎好的药液冲服,也可将此类药放入其他药物煎好的药液中加热烊化后服用泡服:又叫焗服。
主要是指某些有些有效成分易溶于水或久煎容易破坏药效的药物,可以用少量开水或复方中其他药物滚烫的煎出液趁热浸泡,加盖焖润,减少挥发,半小时后去渣即可服用冲服:主要是指某些贵重药,用量较轻,为防止散失,常需要研成细末制成散剂,用温开水或复方其他药物煎液冲服65煎汤代水:主要指某些药物为了防止与其它药物同煎使煎液混浊,难于服用,宜先煎后取其上清液代水再煎煮其他药物,此外某些药物质轻用量多,体积大,吸水量大,也须煎汤带水.66以偏纠偏:以药物的偏性纠正疾病所表现的阴阳偏盛或偏衰,使机体恢复到阴平阳秘的正常状态71. 67去性留用:改变药物的性能或功效,使之更适应病情的需要68解表药:又叫发表药,凡以发散表邪,治疗表证为主的药物69发散风寒药:又称辛温解表药,味多属辛温,辛以发散,温可祛寒,故以发散肌表风寒邪气为主要作用,,主治风寒表证的药物70发散风热药:又称辛凉解表药,性味多辛苦而偏寒凉,辛以发散,凉可祛热,故以发散风热为主要作用,主要适用于风热感冒以及温病初起邪在卫分的药物清热药:凡以清解里热,治疗里热证为主的药物.72. 清热泻火药:清热药中,性味多苦寒或甘寒,清热力较强,用以治火热较盛的病证的药物.73. 清热燥湿药:清热药中,性味苦寒,燥湿力强,主要用于治疗湿热证的药物。
74清热解毒药:清热之中更长于解毒,具有清解火热毒邪的作用主要适用于热毒或火毒所致各种病证的药物.75. 清热凉血药:凡能清热凉血,以治疗营血分热为的药物76. 清虚热药:凡以清虚热、退骨蒸为主,用于治疗虚热证的药物苦寒败胃:是指药物苦寒性大,,一方面燥湿力强,过服易上胃阴,另一方面清热力大,过服易上中阳(胃气),故此类药用量不易过大,凡脾胃虚寒胃阴不足者应慎用泻下药:凡能引起腹泻或润滑大肠,促进排便的药物攻下药:既有较强的攻下通便作用,又有清热泻火之效,主要适用于大便秘结、燥屎坚结及实热积滞之证的药物润下药:是指能润滑大肠,促使排,而不致峻泻,适用于年老津枯,产后血虚,热病伤津及失血等所致的肠燥津枯便秘的药物峻下逐水药:是指药力峻猛,服药后能引起剧烈腹泻,有的兼能利尿,使潴留的水饮通过二便排出体外,消除肿胀的药物82祛风湿药:凡以祛除风寒湿邪,治疗风湿痹证为主的药物83. 祛风湿散寒药:是指性味多为辛苦温,入肝脾肾经,辛行散祛风,苦燥湿,温通祛寒,有较好的祛风、除湿散寒,止痛、通经络等作用,尤以止痛为其特点,主要适用于风寒湿痹,肢体关节疼痛,筋脉拘挛,痛有定出处,遇寒加重等的药物祛风湿清热药:是指性味多为辛苦寒,入肝脾肾经,辛行散,苦降泻,寒清热,具有良好的祛风除湿,通络止痛,清热消肿之功,主要用于风湿热痹,关节红肿热痛等证的药物。
85祛风湿强筋骨药:是指主入肝肾经,除祛风湿外、兼有一定的补肝肾、强筋骨的作用,主要用于风湿日久,肝肾虚损,腰膝酸软,脚弱无力等的药物86. 化湿药:凡气味芳香,性偏温燥,以化湿运脾为主要作用的药物利水渗湿药:凡能通利水道,渗泄水湿,治疗水湿内停病证为主的药物.88. 利水消肿药:是指性味甘淡平或微寒,淡能渗泄水湿,服药后能使小便畅利,水肿消退,故具有利水消肿作用.用于水湿内停之水肿,小便不利、以及泄泻及痰饮等证的药物利尿通林药:是指性味多苦寒,或甘淡而寒苦能降泻,寒能清热,走下焦尤能清利下焦湿热,以利尿通淋为主要作用,主要用于小便短赤,热淋,血淋,及膏淋等证的药物89. 利湿退黄药:是指性味苦寒,主入脾胃肝胆经,苦寒则能清泻湿热,故以利湿退黄为主要作用,主要用于湿热黄疸的药物.91温里药:凡能温里祛寒,治疗里寒证为主的药物.94. 92回阳救逆:运用具有温热作用的药物,以治疗阴寒内盛危重证的治法,适用于阳气极度衰疲,寒邪深入少阳的危重证候93理气药:凡以疏理气机为主要作用,治疗气滞或气逆证的药物消食药:凡以消化食积为主要作用,主治饮食积滞的药物.95驱虫药:凡以驱除或杀灭人体内寄生虫,治疗虫证为主的药物。
96止血药:凡以制止体内外出血,治疗各种出血证为主的药物97. 凉血止血药:是指性属寒凉,味多甘苦,入血分,能清泻血分之热而止血,适用于血热妄行所致的各种出血证的药物化瘀止血药:既能止血又能化瘀,具有止血而不留瘀的特点,适用于淤血内阻,血不循经之出血证的药物收敛止血药:是指大多味涩,或为炭类,或质粘,故能收敛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