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论语十则复习.doc
8页论语十则复习文白互译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 译文:孔子说:“学习了知识,然后按一定的时间去温习它,不也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也快乐吗? 人家不了解我,我却不怨恨,不也是君子吗?”〔讲解〕第一句讲的是学习的方法时”,这里是副词,相当于“以时”,可以解作“按一定的时间”或“及时”习”的本义是“鸟数飞”,引申为“实习”“演习”孔子所讲的功课如礼、乐、射、御等都需要实习才能掌握;但另一些功课如讲经,那就只能是“温习”或“复习”了这类字眼要懂得活解 第二句讲的是学习的乐趣朋”旧注:“同门曰朋跟现在说的“同学”“同班”相近孔子说这句话是有背景的《史记•孔子世家》说,孔子辞官以后,专力讲学,“弟子弥众(越来越多),至自远方”这自然使他感到很快乐这句话是孔子对他的弟子说的,所以“朋”指的是志同道合的人 第三句讲的是为人态度,属于个人修养范围人不知”,“不知”什么呢?没有说出来,但意思很明白,就是“自己”。
从《论语•宪问》中“不患人之不己知(不必担心别人不了解自己)”这句话,也可以看得出来君子”,在《论语》一书中有多个义项:有时指有道德的人;有时指在高位的人在这句话里,可取前义因为这个词现在也常用,大家都懂得它的意思,我们没有翻译;一定要译,也可以译作“高尚的人”2、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学而》) 译文: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地反省自己:替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竭力呢?与朋友交往是否诚实呢?老师传授的知识是不是复习过呢?”〔讲解〕《论语》记孔子门人一般称字,如对仲由称“子路”,对端木赐称“子贡”,对曾参独称“子”,因为此书是孔子二传或三传弟子所记,曾受业于曾参三省”,多次反省文言文中,“三”“九”诸字皆有“多”义,不是确数下述三事,这是巧合朱熹认为,重在为学,“传”指受之于师,“习”则熟之于己,而“忠”“信”为“传习”之本从这里可以看出古代治学的人非常重视品德的修养3、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 译文:孔子说:“温习学过的知识,可得到新的理解与体会,这样的人是可以当老师了 ”〔讲解〕这一则也是讲学习方法,强调独立思考的必要性,因为只“温故”而不独立思考,决然达不到“知新”的目的。
过去有这样一种理解,把“温故”(复习旧知识)和“知新”(获取新知识)看作相互补充的两个方面,如子夏所说“日知其所无,月无忘其所能”(见《论语•子张》),这是因为忽略了下面“为师”二字《礼记•学记》中记录了孔子这句话:“记问之学,不足为人师这说明孔子认为只能记诵一些知识,是不能当别人的老师的;一定要将知识融会贯通,能在温习旧知识中有所发现,才“可以为师”可见,“温故”和“知新”并非平列的两件事,关键在于要“知新”,这就需要独立思考了4、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 译文:孔子说:“只读书却不思考,就会感到迷惑而无所得;只是空想却不肯读书,就有陷入邪说的危险〔讲解〕这一则也是讲学习方法,阐述学习和思考的辩证关系,认为二者不可偏废其中,“罔”“殆”二字历来解释纷纭朱熹注云:“不求诸心,故昏而无得;不习其事,故危而不安不求诸心”指的是不思考;“不习其事”,指的是不读书讲这一章,要防止产生片面理解,要使学生认识到“学”是基础孔子就很重视“学”,反对离开“学”这个基础去胡思乱想他曾说:“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卫灵公》)5、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为政》) 译文:孔子说:“由,教给你对待知与不知的态度吧: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就是聪明智慧〔讲解〕关于这段话的背景,《荀子•子道》中有记载:子路盛服见孔子,孔子批评了他;子路于是改服而入,但颜色依旧充盈孔子又对他说:“……故君子知之曰知之,不知曰不知,言之要也;能之曰能之,不能曰不能,行之至也言要则知,行至则仁既知且仁,夫恶有不足矣哉!”据此,最后的“知”字当破读,通“智”孔子说这番话的意思是,言行要谨慎,不要夸大自己的知识和本领用现代的表述方式,就是要有谦虚的学习态度6、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里仁》) 7、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 译文:6孔子说:“看见贤人要想着向他看齐,看见不贤的人要反省自己有没有跟他相似的毛病译文:7.孔子说:“几个人一同走路,其中必定有我的老师,我要选择他们的长处来学习,(看到自己也有)他们那些短处就要改正这两章内容相同,故予合并 〔讲解〕这两章也是讲学习态度的,意思是要向一切人学习,随时随地都要注意学习,不但要学习别人的长处,还要借鉴别人的短处,反省自己有没有跟他类似的毛病老子也说过类似的话:“善人,不善人之师;不善人,善人之资。
资,也有借鉴的意思8.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泰伯》) 译文:曾子说:“士人不可以不胸怀宽广、意志坚定,因为他肩负着重大的使命,路程又很遥远把实现‘仁’的理想看作自己的使命,不也很重大吗?到死为止,不也很遥远吗?”〔讲解〕“士”,在《论语》中大约出现十五次,大多指有抱负或有特殊社会地位的人弘”,胸怀宽广;“毅”,意志坚强胸怀宽广,才能接受重任;意志坚强,才能长期坚持奋斗仁”,是孔子学说的核心曾子说这番话的目的是,鼓励门人要一生为实现“仁”的理想而奋斗 9.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子罕》) 译文:孔子说:“(碰上)寒冷的冬天,才知道松柏树是最后落叶的〔讲解〕这是借松柏之后凋比喻社会现象何晏集解:“大寒之岁,众木皆死,然后知松柏小凋伤;平岁,众木亦有不死者,故须岁寒而后别之喻凡人处治世,亦能自修整,与君子同;在浊世,然后知君子之正不苟容朱熹引范氏曰:“小人之在治世,或与君子无异,惟临利害,遇事变,然后君子之所守可见也二说大同小异 10.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卫灵公》) 译文:子贡问道:“有没有一句可以终身奉行的话?”孔子说:“那大概是‘恕(道)’吧!自己所讨厌的事情,不要施加在别人身上。
〔讲解〕曾子曾说过:“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忠”和“恕”正是孔子“仁”的学说的两个方面:“忠”的要求是“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这是积极的一面;“恕”的要求就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是消极的一面孔子关于“仁”说过许多话,细分析起来,都跟这两点有关,例如“修己以安人”,“修己”也就是“恕”,“安人”就是“忠”由于子贡问的是“可以终身行之”的“一言”(实即问“道”),所以孔子拿“恕”来回答他字词积累:1、通假字:(1)不亦说(yuè)乎(“说”同“悦”,愉快2)诲女(rǔ)知之乎(“女”同“汝”,你3)是知(zhì)也知”同“智”,聪明2、词类活用:(1)学而时习之(时,时间名词用作状语,按一定的时间2)温故而知新(故,形容词用作名词,学过的知识新,形容词用作名词,新的体会,新的发现3)见贤思齐焉(贤,形容词用作名词,贤人,有道德、有才能的人3、古今异义:(1)可以为师矣(可以,古义:可以凭借今义:表示允许或能够2)是知也(是,古义:这,这个,这样今义:表示肯定判断的动词3)死而后已(已,古义:停止今义:已经4)三人行(三,古义:表示多今义:三,表示确数4、一词多义:(1)而:①表承接(学而时习之。
其不善者而改之温故而知新②表转折,却(人不知而不愠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2)知:①了解(人不知而不愠)②领悟(温故而知新)③明白(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④同“智”,聪明是知(zhì)也5、涉及的成语:(1)不亦乐乎:不也快乐吗?现用来表示达到了很厉害的程度2)温故知新:温习学过的知识,可得到新的理解与体会也指重温历史经验,更好地认识现在3)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指要老老实实,不要不懂装懂4)见贤思齐:看见贤人就向他学习,希望能和他看齐5)三人行,必有我师:几个人一同走路,其中必定有我的老师表示要善于向别人学习6)择善而从:选择好的向他学习,也指采纳并实行正确意见7)任重道远:担子沉重,路途遥远比喻责任重大,需要长期奋斗8)死而后已:死了以后才停止形容为事业奋斗到底的决心9)岁寒松柏:严冬之时,才知道松柏耐寒而不凋谢比喻在艰苦的逆境中才能看出人的高贵品格10)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自己不想要的,不要施加于别人6、需掌握的字的读音:论(lún)语 不亦说(yuè) 乎 愠(yùn ) 三省(xǐng) 传(chuán )不习乎 曾(zēng )子 罔(wǎng) 殆( dài ) 诲(huì)女( rǔ )知之乎 是知(zhì)也自省(xǐng ) 弘(hóng)毅( yì ) 凋(diāo) 己(jǐ)所不欲,勿(wù)施于人 死而后已(yǐ ) 焉(yān) 哉( zāi )四、特殊句式:1判断句: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2、省略句:(1)可以(之)为师矣2)择其善者而从之,(择)其不善者而改之3、固定句式:不亦说乎?(不亦……乎:不也是……吗?)五、区分内容:1学习方法:(1)学而时习之2)温故而知新3)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2学习态度:(1)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2)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3)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4)三人行,必有我师焉3、思想品德修养:(1)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2)吾日三省吾身3)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4)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5)三人行,必有我师焉6)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7)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8)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4、名句默写:(1)、阐述学习与思考关系的句子是: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2)、生活中表示既善于从正面学习,也善于从反面借鉴的意思时,我们常引用《论语》中的话: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3)、在生活中,我们要表示应当向有长处的人学习,常用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来表示; (4)、阐述正确的学习态度是实事求是,不能不懂装懂的句子是: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5)、当别人不了解甚至误解自己时,孔子在《论语》中认为应当采取的正确态度是: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6)、 AAPP会议在重庆召开,山城百姓喜迎各国嘉宾,《论语》中有一句话可以表达这种喜悦:“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论语》十则练习题1.填空:⑴《论语》是记录 的一部书,是 家经典著作之一,是由 收集整理而成孔子,名 ,字 , 时期鲁国人,我国古代伟大的 、 ⑵“四书五经”中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