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罗振玉《临秦碣石篆书屏》 龟虽寿.docx
3页罗振玉《临秦碣石篆书屏》 龟虽寿 罗振玉,初名振钰,字叔宝,更名振玉后,字有坚白、叔蕴、叔言等,号雪堂、贞松,又称永丰乡人、仇亭老民等原籍浙江上虞,清咸丰五年出生于江苏淮安山阳县她一生勤于治学,著述丰富,平生著书130余种,刊印书籍百余种对中国历代史料的保留,敦煌文卷的整理,汉晋木简的研究,尤其是对甲骨文的搜集、收藏、考释、传输等方面,作出了杰出的贡献 罗振玉出生于淮安,和古城淮安有较深的渊源早在嘉庆、道光年间,她的曾祖父罗敦贤,就历佐盐河幕,流离江淮间祖父罗鹤翔,为江苏候补布政司理问,历知泰兴、赣榆、高淳、江宁诸县事,咸丰二年十月,卒于高邮任所继祖母方氏置宅于淮安河下罗家桥,后因庚申之乱,罗家桥宅毁于兵燹,乃别于淮安城南购置更楼东赵宅,遂为家焉其父罗村勋,历署江宁县丞、海州州判、清河县丞其外祖父范以煦为淮安名儒,对乡邦文件造诣很深,著有《淮蠕小记》、《淮流一勺》和《楚州石柱题名考》等数十卷,这为她从事考据和研究提供了基础和条件 罗振玉一生致力于学术研究,自小勤奋而努力她自五岁起即熟读《四书》、《五经》十五岁中秀才,后二试不中,遂弃举子业,用心教书和著述十七岁校勘《金石萃编》,十九岁著《读碑小笺》和《存拙斋札疏》。
余暇时搜求古碑,访师问学,著《淮阴金石仅存录》,开淮安金石研究之先河,为淮安历史文化作出了贡献1902年,著名甲骨收藏家刘鹗在淮安故宅选拓甲骨墨本,罗氏始得见甲骨文字,由此开始了对殷商甲骨的搜集、考释和研究,是甲骨学的开创者和奠基者之一 罗振玉著作丰富,远很人所及;在书法艺术方面,也达成惊人的成就她含有深厚的古文字学修养,甲骨文、金文、小篆写来得心应手,更是将甲骨文入书的第一人罗振玉的书法早年临习欧、颜,兼习金文及刻石小篆,基础扎实,功力至深中年后得见甲骨文字,书风为之一变,将金石之趣和毛笔之韵交汇融合,达成相当高的成就她篆隶真草,四体精能,且幅幅谨而不肆,自发天机,笔势疾涩而坚定,结字随势而赋形,自然真率金石书卷气浓厚且书风恣而不肆,温尔儒雅,谨守着中和中庸之美今江苏省淮安市博物馆收藏的《临秦碣石篆书屏》,即充足反应了她在书法方面的成就 《临秦碣石篆书屏》,共四幅,每幅纵71厘米,横34厘米,纸本上写秦碣石颂,其文日:“皇帝建国,德并诸侯,初平泰壹卅有二年,巡登碣石,照临四极从臣群作,上颂高号爰念休烈,戎臣奋威,遂兴师旅,大逆灭息武殄暴强,文复无罪,庶心成服惠论功劳,恩肥土域,赏及牛马。
堕坏城郭,决通川防,夷去险阻地势既定,黔首无繇,天下成抚男乐其畴,女修其业,事各有序惠被诸产,久并来田,莫不安所此屏虽是临写之作,但作者并不拘泥于原作,将原作中那种残泐和不羁之气剔除,保留秦篆之特征,并运之以己意,达成临写和再创作的结合细观此屏用笔圆转平稳,笔画苍劲有力,结体严谨工整,分布均匀对称,显得恬静、娴熟、自然观之令人穆如清风,醇厚清丽,古朴典雅,耐人回味整观通屏不激不励,古厚之气犹在,表现了她谨严敦古、温和儒雅的书学风格落款为“礼门老伯大人诲正,罗振玉此“礼门”为王礼门,号壶隐道人,江苏江全部人,为清末书法家,常来淮安小住,故和罗振玉相交和相识下钤“越国男子罗振玉乐寿昌”赤文印、“罗氏坚白”白文印 此书屏没有明确纪年,但从钤印分析,可推测其大致年代据肖文立《罗雪堂自称集释稿》载,此“罗氏坚白”印刻之于光绪壬辰十月,“越国男子罗振玉乐寿昌”印刻之于光绪癸巳六月,全部是由旅居扬州的常州籍篆刻家赵穆所刻所以,从钤印来看,此屏看成于癸巳六月以后,包含癸巳或癸巳以后的一至二个年份光绪癸巳为光绪十九年,此时作者二十七岁,正是青春壮年之时故通屏神完气足,一气呵成,精力充沛从现存罗氏书法作品来看,其早期作品存世极少,故此作有主要历史研究价值,弥足珍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