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七至十世纪西藏高原通其西北之路_8508.doc

17页
  • 卖家[上传人]:飞***
  • 文档编号:43454549
  • 上传时间:2018-06-06
  • 文档格式:DOC
  • 文档大小:71.50KB
  • / 17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七至十世纪西藏高原通其西北之路七至十世纪西藏高原通其西北之路[ [真诚为您服务真诚为您服务] ]1993 年 7 月 6 日至 9 月 20 日,我受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平山郁夫丝路研究奖 学金”资助,用两个半月的时间在蒙古、俄罗斯、乌兹别克斯坦、塔吉克斯坦、 吉尔吉斯斯坦、哈萨克斯坦、巴基斯坦等国和我国新疆西南的阿克赛钦地区及 西藏西北的阿里地区考察古代交通我这次实地考察的重点是七至十世纪西藏 高原通其西北之路,包括:西藏最早通新疆之路,喀喇昆仑山区的古代交通, 吐蕃(629—848)西进中亚之路,葱岭山区的南北交通考察的内容主要是交 通路线的走向,即古代人通过的可能性同时调查了一些古迹及民风民俗等与 古代文化有关的材料简言之,实地考察中我最注意的是山口、路口、河口、 渡口,以及自然地理如山、河、路关系,气候、植被与经济生活关系等非到实 地不能感觉到的情况这样将实地考察所得与文献史料记载结合起来进行研究, 使我对西藏高原西北的古代交通有了更为清晰的认识,解决了一些单靠文献史 料不可能解决学术难题一、西藏最早通新疆之路由于自然地理的原因,古往今来从西藏高原通往其西北的道路主要有两条:1、向北去塔里木盆地。

      有两条路线:一条大致与今天的新藏公路所经相同, 即穿越阿克赛钦(Aksai Chin,突厥语,意为“中国的白石滩”)这片夹在喀 喇昆仑山和昆仑山之间的荒漠;另一条经由今天印占克什米尔的拉达克地区向 北,翻越喀喇昆仑山口、苏盖提山口到达赛图拉(Shahidulla)与前条路线相 会然后,或者转向西北直下塔里木盆地西南斜坡上的叶城绿洲(即唐代的朱 俱波);或者向正北由桑株大坂翻越昆仑,再东去和田或西去叶城2、向西跨越帕米尔这条道路的主要一段是要经过古代的勃律(Palur) 地区,相当于今天巴基斯坦所领有克什米尔地区之大部分现在,学界公认,在公元七世纪上半叶,当吐蕃刚刚实现内部统一并开始 向外扩张时,它还没有完全征服青海地区的吐谷浑(森安 1984:7、10,注37、47)所以,上述第一条道路实际上是吐蕃向高原以外发展的最早路线 但是,这条路的重要性长期不被学界所重视特别是一些研究吐蕃与西域关系 史的学者,他们或者直接就无视这条道路的存在(白桂思 1987:30),或者仅 仅由于恶劣的气候和地理原因而将其排除在研究对象之外(森安 1984:60— 61,注 18)这些学者都认为,吐蕃一开始就是向西绕道葱岭(即帕米尔高原) 进入西域的。

      但是,迄今所见有明确纪年的有关吐蕃人出现在葱岭以西的记载 属于公元 704 年(塔巴里,卷 2:1153;白桂思 1987:66 及以下各页),尽管 不完全排除吐蕃人此前跨葱岭进入西域的可能性,但如果他们一直就是这样做 的,那该如何解释能够明确断代的有关记载都集中在七世纪末以后而不是此前 这一事实呢?恰恰相反,我们掌握的许多史料表明,在唐朝初年,吐蕃军队几 乎总是越于阗南山(昆仑与喀喇昆仑)与西突厥余众连兵袭扰塔里木盆地缘边 绿州的(王小甫 1992:44 及以下各页)只是后来,唐朝于长寿元年(692) 重新收复安西四镇并戍以重兵(《旧唐书》卷 198:5304),吐蕃才被迫向西 开通绕葱岭进入西域之路的有关于阗之南存在这条道路的记载可以追溯到现存最早有关西藏高原与外 部交通的汉文文献史料据《隋书》记载,于阗“南去女国三千里”(卷 83:1853)至唐朝初年,玄奘说,东女国“东接吐蕃,北接于阗国,西接三 波诃国”(《大唐西域记校注》卷 4:408)三波诃即今印占克什米尔之赞斯 卡(Zanskar)地区据《释迦方志》说:“东女国非印度摄,又即名大羊同国, 东接吐蕃,西接三波诃,北接于阗卷上篇 4:37)。

      《唐会要》卷 99 和 《通典》卷 190 都说大羊同东接吐蕃,北接于阗可见,玄奘所说的“东女国” 就是《隋书》记载的“女国”一般说来,汉文史料记载的“大羊同”就是藏文史料中的上象雄(山口瑞 风 1983:239-40)据敦煌所出古藏文《大事记年》记载,吐蕃已于公元 644 年征服羊同并将其纳入治下古代的羊同主要指今天西藏阿里和克什米尔的拉 达克地区所以,随之而来的吐蕃军队经由这里传统的交通路线向北发展是很 自然的食盐曾经是这条路上贩运的主要商品之一《隋书》说,女国“尤多盐, 恒将盐向天竺兴贩,其利数倍”(卷 83:1851)另一方面,据藏文史料说, 是朗日论赞从北方的突厥人那里得到了食盐(《王统世系明鉴》第 8 章: 49;《藏族简史》第 1 部分第 1 节:20)朗日论赞是吐蕃王朝第一代赞普松 赞干布(?-650)的父亲,他的活动时代当在公元六世纪将汉、藏史料有关 西藏高原早期食盐的记载联系起来认识,可以认为,朗日论赞的食盐也是从女 国转贩来的很可能,正因为女国地近北方的突厥人居地,它才成了北方所产 食盐的重要转贩地同时,朗日论赞的行动也表明,西藏高原本身的食盐资源开发并不太早 甚至直到本世纪 60 年代,著名的英国记者内维尔·马克斯韦尔还这样描写阿克 赛钦:“虽然这个地区一片荒凉,人迹罕见,寒风刺骨,根本没有饲料和躲避 风雨之处,然而,对人们来说,也还有它的重要意义。

      一条古时的商路穿过此 地,在断促的夏季,中午前后几个钟头,溪流里的冰融化可供牲畜饮水时,载 着生丝、玉石、黄麻、食盐、羊毛的牦牛队,就从现在的新疆经过这里前往西 藏马克斯韦尔 1971:18)我们注意到,当时食盐仍然是这条道路的主要 商品之一而且,正是在这里,在今天的 新藏公路上的著名站点三十里营房往 东,有两个连续的地名:小盐池、大盐池1993 年秋天,当我沿此路从新疆往西藏进行考察时,同行的一位家住狮泉河的藏族商人还在这一带询问购买食盐 据她说,狮泉河的人认为这里盐矿产的大粒盐(石盐)特别适于腌制用只不 过据大红柳滩开饭馆的人说,这一带虽有两个盐矿,都已经不正常生产了,只 是偶而有人去挖一袋来自己吃同商业活动一道,文化交流也沿这条路展开进行在西藏最西北的日土县, 曾经发现了大量岩画,其中不少内容与宗教有关据研究,大部分宗教岩画都 是关于古老苯教(Bon)的(侯石柱 1991:130-31)苯教是西藏古代的一种 原始宗教,大多数学者认为它是在原始萨满教的基础上接受波斯祆教即拜火教 因素而形成的(噶尔美 1975:182)日土苯教岩画的画面主要就是不 同的宗教符号,研究者认为可以反映日火崇拜在西藏发展的各个阶段(侯石柱 1991:131)。

      类似的日火崇拜岩画也发现于新疆和田地区桑株巴扎西南 26 公 里处的桑株河谷中,当地地名叫“乌拉其”,维吾尔语意为“指路者”(陈兆 复 1991:158-60)如前所述,桑株大坂自古就是西藏高原北通塔里木盆地的 要道之一因此,可以认为,那些古代波斯的宗教因素正是沿着这条道路从中 亚传入西藏的尤其是迄今为止在巴基斯坦北部所发现的传播波斯宗教的古代 粟特商人的活动痕迹,很少超过印度河谷中的夏提欧(Shatial)东边(耶特玛 1989:44 及以下各页)夏提欧是印度河谷中著名的奇拉斯(Chilas)镇西面 的一个地名,该地在印度河南岸,其对岸就是达列尔(Darel)河口与唐格 (Tanqir)河口之间的山崖达列尔河谷前人曾考定为古代的悬度,并将之比 定为玄奘所记乌仗那旧都达丽罗川(《大唐西域记校注》卷 3:297)现在看 来,所谓乌仗那旧都所涉及范围当不止于达列尔河谷(耶特玛 1989:37 及以下 各项)不过我认为夏提欧(Shatial)这个地名倒很象是古汉语“悬度” (*γiwan dak)一名的遗存异质方产生交流的必要正因为恶劣的自然环境成了文化发展的障碍,象 阿克赛钦、帕米尔这些地方才成了不同文明联系的纽带!所以,当我们致力于 文明史、文化交流史研究乃至文化遗产保护和环境研究工作的时候,有必要对 这些地区给予更多的注意。

      这一现象也表明,开展和实现交流是人类文明不可 逆转的趋向和不可缺少的因素很可能,古代穿过阿克赛钦在中亚与西藏之间开展的经济文化交流,同在 欧亚大陆上许多其他地方一样,也是由粟特商人来承担的例如,写于十世纪 的波斯文佚名作者地理书《世界境域志》中提到一个叫做 Tusmat 的地方,位于 于阗之南,与于阗相隔一道大山(米诺尔斯基 1937:93,259)这就是说, Tusmat 指的正是昆仑山和喀喇昆仑山之间的那片地区,即今天的赛图拉、苏盖 提(三十里营房)一带Tusmat 很可能是一个合成地名,tus 源自突厥语的 tuz“食盐”,mat 或 math 为波斯语“浆、汁”之意,二者合成意为“盐汁、 盐卤”,用以指当地的盐池这类合成地名在中亚屡见不鲜,它们或许是由于 当年操东伊朗语的粟特人在突厥游牧部落中经商而产生,或许是在后来的民族 融合过程中所产生由此我就想到,可能正是从粟特(Sogd)这个名称产生了 苏盖提(Suget)这种地名,这种地名在中亚也是屡见不鲜的苏盖提”一词 在现代维吾尔语里意为“柳树”,但却不见于古突厥文碑铭(特勤 1968:365 及以下页);现代维吾尔语里更常用“塔勒”(tal)一词来称呼柳树。

      许多学者都认为,藏人自称所用的族名“蕃”(Bod)就源自古代宗教名称 “苯”(Bon),古藏文中这两种写法相通唐代便称呼西藏第一个统一王朝为 “蕃”或“吐蕃”苯教是吐蕃王朝直到其全盛期都占统治地位的宗教有理由认为,吐蕃之统一并兴起为一强大王朝与苯教接受祆教因素从而成为系统宗 教有关系就现有资料来看,祆教(琐罗亚斯德教)的广泛流播主要是萨珊波 斯(约公元 224-651)将其定为国教以后的事,尤其是中亚的滑国 (Chionites)或者说 哒(Ephthalites)统治时期(约公元四世纪末至六世纪 中)对祆教东传有很大推动,而这正好在吐蕃王朝兴起的前夜,因而很发深省 有的学者认为,苯教产生于三、四千年以前,受到外来文化影响从而形成系统 宗教至少也发生在公元前三世纪(侯石柱 1991:115、129 及 155 以下各页) 但是,如果真是这样,为什么这些重大事件没有对吐蕃王朝建立以前西藏地区 的历史进程发生任何影响呢?我们不能接受这种仅仅基于传说的推测公元七世纪 60-90 年代,吐蕃与唐朝在西域进行了多次争夺从史料记载 可知,当时吐蕃人进入西域几乎总是首先进攻于阗(王小甫 1992:50 及以下各 页),这就清楚的显示了吐蕃进军的方向。

      当时,吐蕃大论钦陵曾把他在西域 活动的道路称做“五俟斤路”(《通典》卷 190:5175)俟斤是西突厥五弩 失毕诸部首领的头街五弩失毕部落的牧场分布在西突厥人居地的南部,所以 又被称为西突厥十姓部落的右厢因为突厥人以东方为前面,于是南方便成了 右面(王小甫 1992:28-31;汤姆森 1924)由此可见,所谓“五俟斤路”就 是翻越于阗山,穿过昆仑、帕米尔和西部天山的山麓或山间草原,前往北部草 原南缘的路线将这条道路同古代吐蕃人获取食盐的道路连接起来,就形成了 吐蕃人进入西域与西突厥余众连兵的主要路线当然,这条路线肯定也能为商 人尤其是粟特人所利用但是,公元 692 年唐朝收复安西四镇以后派遣汉兵三万前往镇守在于阗 地区,唐军配置的情况是:“于阗东三百里有坎城镇(今策勒县东北),东六 百里有兰城镇(今民丰县东安迪尔/安得悦),南六百里有胡弩镇(*Ghunu 恐 即 Kunlun 音转,地在今赛图拉),西二百里有固城镇(敦煌出土古藏文大事记 年写做 Gu zan,指今皮山县桑株镇),西三百九十里有吉良镇(今皮山县西南 克里央)”(《新唐书》卷 93 下:1150-51)据唐朝兵制,镇下还有城、戍、 守捉等驻防单位。

      在唐朝如此严密的重兵防守之下,吐蕃很难再从此道直接向 北进入西域,于是,向西绕道葱岭便成为必要公元十世纪成书的《世界境域 志》说:“TWSMT(Tusmat?)之地,从前为汉人所有,现在属于吐蕃”(米诺 尔斯基 1937:93),那虽然讲的是后来的。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