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语文必修一第一单元.doc
8页第一单元单元说明: 《沁园春·长沙》通过对窗纱秋景的描绘和对青年时代革命斗争生活的回忆,抒写出革命青年对国家命运的感慨和以天下为己任、蔑视反动统治者、改造旧中国的豪情壮志 《雨巷》是戴望舒的成名作,深得中国古典诗词中婉约词风和法国象征派的影响,总体上表现出孤独、抑郁、消沉的特点《再别康桥》作于1928年,是人通过一系列鲜明的意象和生动的节奏,表达了诗人对于母校的眷恋之情学习目标:1. 学会通过反复诵读作品,体会诗人表达的情感,以丰富心灵,陶冶性情如《沁园春·长沙》的豪情壮志,《雨巷》中对革命理想的追求于所求不可得落寞、惆怅的情绪和疑似微茫的希望,《再别康桥》的眷恋之情2. 学会分析诗歌的意象,品味诗歌语言,把握诗歌的思想感情,从而提高自己的诗歌鉴赏能力3. 学习诗歌鉴赏重点多种修辞手法及表达效果课时安排:1.《沁园春·长沙》 2课时2.《诗两首》 各1个课时,共2个课时教学建议:诗歌是以抒情为主的文学样式,情感抒发是诗歌最重要的美学特征,而有些诗歌情感比较含蓄隐晦,故非反复诵读、相互交流,就无法理解诗歌。
诗歌鉴赏是读者走进读者,探求真知的精神活动,解读方法可以多种多样,能够自圆其说即可;要注意联系时代背景知人论世,又不机械对应;在品味语言的过程中注意表现形式和技巧,要着眼启发学生的悟性和灵性 1 《沁园春·长沙》 毛泽东三维目标1. 掌握词的相关知识,了解《沁园春·长沙》写作背景2.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进而背诵、默写,并领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3. 品味极富表现力的语文,把握词中描绘的意象,学习诗词中情景交融的艺术手法4. 感受前辈的博大情怀和革命壮志,珍惜今天的一切,激发学生奋发向上的热情教学建议:一、 以诵读贯穿教学的始终二、 知人论世,通过背景的介绍,使学生更好地理解这首词的主题,体会诗人的革命情怀三、 学法指导1. 语言比较法通过朗读、品读、诵读、体会词中的意象,把握词中的情感2. 比较法如对《沁园春·长沙》和《沁园春·雪》的比较达标测评:基础达标题1.补充名句(1)____________________,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2)恰同学少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挥斥方遒。
2.下列各项中,加点字的朱茵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寥廓 (liāo kuó) 百舸 (kè) 碧透 (bì) 橘子洲(jú)B 遒劲 (qiú jìng) 沉浮(fú) 携带 (xié) 竞自由(jìng)C 峥嵘 (zhēng ròng) 碣石(jié) 挥斥 (chì) 岁月稠(chòu)D 惆怅 (chòu chàng) 遏制(è) 沁园春(qìn) 万户侯(hòu) 3.对下列句子修辞手法说明错误的一项是( ) A. 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夸张)B. 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反问)C. 指点江山,激扬文字对偶)D. 粪土当年万户侯比喻)4.下列句子朗读时的停顿,划分正确的一项是( )E. 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B.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C.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D.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中等达标测题5. 下列是对于《沁园春·长沙》的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 A.词的上阕虽着重写景,却处处景中寓情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既是四周枫林如火的写照,又寄寓着诗人火热的革命情怀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则是作者对自由解放的向往与追求 B.词的上阕岁着重抒情,但也不乏景中含情之处,如“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也可以说是一幅奋勇进击,劈波斩浪的宏伟图画 C.《沁园春·长沙》是以情为经线,景为纬线交织而成的它不仅使我们得到欣赏壮丽秋景的艺术享受,也使我们从诗人昂扬炽热的革命情怀中,汲取奋勇前进的信心和力量D.本词中“立”“看”等词看出来江山的壮丽和“万类”的自由自在,这些都是明写;通过“怅”“问”等词暗写国内外反动派的飞扬跋扈和广大人民的灾难深重由此转入写游泳,激起革命者的历史责任感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6~8题 水调歌头 游泳 才饮长沙水,又食武昌鱼万里长江横渡,极目楚天舒不管风吹浪打,胜似闲庭信步,今日得宽余,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 风樯动,龟蛇静,起宏图。
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更立西江石壁,截断巫山云雨,高峡出平湖神女应无恙,当惊世界殊 1956年6月6.下列对词句的解说,不恰当的一项是( ) A.“万里”和“极目”两句表现时任宏伟的气概和开阔的胸怀 B.“不管”和“胜似”两句,运用了对比的手法,进一步表现是人在风浪中游泳的轻松自如,抒发了诗人迎击风浪,激流勇进的革命精神C.“子在川上曰”的“子”指诗人自己,他在感叹:“对么美好的滚滚长江啊!逝去的光阴就像这流水一样D. “不管”和“胜似”写得很有气魄,恰如其分地将一位伟大政治家为实现自己的理想报读不畏艰难险阻,充满自信的大无畏精神表现出来了7.“截断”中的“巫山云雨”是指( )A.巫山上的云和雨 B.长江上空的云和雨C.长江上游的水 D.巫山神女朝为云,暮为雨8.对这首词内容分析不正确的是( ) A. 作者通过卸载大江中游泳的感受,抒发了迎着大风大浪前进的革命豪情,讴歌了我国人民改造山河、建设祖国的伟大业绩。
B. 作者在这首词中,引用古语碣石事物发展规律,借用神话歌颂祖国的变化C. 词的上片写游泳,下片写改造长江的宏伟图景,作者由大江东去、日夜奔流的情景,自然联想到社会主义建设一日千里,衔接自然D. 中的“神女”即巫山神女,作者希望巫山神女健在,也来分享社会主义成果难度拓展题阅读毛泽东的《水调歌头· 重上井冈山》,做以下各题水调歌头 ·重上井冈山一九六五年五月久有凌云志,重上井冈山千里来寻故地,旧貌换新颜到处莺歌燕舞,更有潺潺流水,高路入云端过了黄洋界,险处不须看风雷动,旌旗奋,是人寰三十八年过去,弹指一挥间可上九天揽月,可下五洋捉鳖,谈笑凯歌还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9.依次写出这首词押运的字答: 10.毛泽东出生于湖南,可这里说“千里来寻故地”,该怎样理解?答: 11.摘出这首词写景的句子,并概括所写景物的特点。
答:①写景的句子: ②景物的特点: 12.谈谈你对“过了黄洋界(黄洋界,在井冈山西北,地势险要,是当年红军的五大哨口之一)险处不须看”的理解答: 【参考答案】 1.(1)怅寥廓 (2)风华正茂 书生意气 2. A 解析:“舸”应读gě 3. B解析:设问句,答案在下片中 4. D解析:A.“主沉浮”是动宾结构的词组,不能断开;B“岁月稠”是主谓结构,不能断开;C.“万户侯”是偏正词组,不能断开。
5. D解析:“由此转入写游泳”应改为“由此回忆一起战斗的战友” 6. C. 解析:“子”就是孔子 7. C. 解析:巫山位于重庆市东北部,三峡库区腹心,素有“渝东门户”之称,地跨长江巫峡两岸巫山云雨”就是指长江上游的水 8. D解析:“神女应无恙,当惊世界殊”两句化用神话传说,衬托出人间的巨大变化,以自豪和喜悦的心情,赞颂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成就和光辉前景所以,D项中“作者希望巫山女神健在”错9.山、颜、端、看、寰、间、还、攀10.1927年10月毛泽东同志率领秋收起义部队上井冈山,过了38年重游,所以这么说11.①到处莺歌燕舞,更有潺潺流水,高路入云端②生气蓬勃,充满活力12.不仅是说黄洋界是井冈山的最险处,过了此处,其他地方就不用看了;也是说经过了革命战火严峻考验的中国无产阶级和革命人民,是任何艰难险阻也吓不倒的 2 《诗两首》 《雨巷》三维目标:2. 知人论世,了解戴望舒,体悟作者情怀,引发共鸣,逐渐养成良好的审美请3. 品读诗之韵律,品味诗之意象,领悟诗之意境,体悟诗之真情4. 掌握丁香姑娘的象征意义教学建议:1. 加强诵读教师可借助声像资料范读并指导学生朗读,播放江南雨巷的画面,让学生结合这些画面进行诵读。
2. 《雨巷》表达的思想感情比较复杂、朦胧,教学时需联系背景作一定的解读,允许并鼓励学生进行个性化解读3. 这两首诗受西方诗歌中的建筑美学影响颇深,分析诗歌诗,可从诗歌的结构出发,有助于学生整体把握诗歌,帮助学生理解诗歌的思想感情4. 教师引导学生自由讨论、自主学习,发散思维 《再别康桥》三维目标1. 了解徐志摩简历及创作风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