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范晔《后汉书》纪传与司马彪《续汉书》志分合考辨.docx

24页
  • 卖家[上传人]:枫**
  • 文档编号:544864150
  • 上传时间:2023-03-10
  • 文档格式:DOCX
  • 文档大小:34.05KB
  • / 24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范晔《后汉书》纪传与司马彪《续汉书》志分合考辨   二十四史中的《后汉书》,其纪传为南朝宋范晔撰,唐人李贤等注;其志为西晋司马彪撰,南朝梁刘昭注这两部分内容联系在一起,并非一蹴而就,其分合过程历时五百年,最后趋于定型这样特殊的经历,在历代正史中绝无仅有,不但造成刊刻《后汉书》标署撰人书名棘手,历代刻本颇不一致;而且导致考察《后汉书》分合源流扑朔迷离,历代学者众说纷纭更有不少学人不清楚《后汉书》中的两部分内容撰者非一人,注疏成众手,而把全书视为范晔撰、李贤注,在论及《后汉书》诸志时张冠李戴,评价失实这类问题至今仍然不同程度地存在,没有从根本上得到解决,给古代史、史学史和历史文献学等研究领域都带来一定负面影响笔者不揣浅薄,试就范晔《后汉书》纪传与司马彪《续汉书》志的分合过程加以考辨,提出个人一些初步的意见,希望对此问题研究有所裨益,达到祛疑求是的目的一、宋代以来《后汉书》刊刻中存在的问题   范晔《后汉书》本纪十篇,列传八十篇,共计九十篇后人因某些篇目过长,把本纪析为十二卷,列传析为八十八卷,总成百卷据刘知幾《史通》记载:“宋宣城太守范晔,乃广集学徒,穷览旧籍,删烦补略,作《后汉书》,凡十纪、十志、八十列传,合为百篇。

      [1](《古今正史》)范晔首先撰成纪传九十篇,随即又“欲遍作诸志,《前汉》所有者悉令备虽事不必多,且使见文得尽又欲因事就卷内发论,以正一代得失,意复未果[2](《范晔传》)后因受诬“谋反”被杀,十志未成此书虽系未竟之作,但因以《东观汉记》为依据,又吸收两晋、南朝诸家后汉史书之长,体例谨严,繁简适当,记事翔赡,议论卓绝,成就远出同类著作之上,受到广泛好评刘昭评价说:“范晔《后汉》,良诚跨众氏[3](《后汉书注补志序》他鉴于范书卓越,率先为之作注,“集《后汉》同异以注范晔书,世称博悉”[4](《刘昭传》)刘昭又为西晋司马彪所撰《续汉书》中的《律历》、《礼仪》、《祭祀》、《天文》、《五行》、《郡国》、《百官》、《舆服》八志作注,来弥补范晔《后汉书》无志的缺憾唐代前期,李贤广集宾客,再次为范晔《后汉书》作注唐代中叶的刘知幾评价说:“先是,晋东阳太守袁宏抄撮《汉氏后书》,依荀悦体,著《后汉纪》三十篇世言汉中兴史者,唯范、袁二家而已[1] (《古今正史》)指出范晔《后汉书》在众家纪传体后汉史书中成就最高清代乾隆年间的邵晋涵评价《后汉书》创新之功说:“范氏所增《文苑》、《列女》诸传,诸史相沿,莫能刊削。

      盖时风众势日趋于文,而闺门为风教所系,当备书于简策,故有创而不废也进而又评价其论赞的影响说:“《旧唐书·经籍志》又有范氏《后汉书论赞》五卷,殆以范氏文体高于六朝诸人,而爱其文辞者,遂摘取其论赞,别为一书欤!”这是赞誉范晔《后汉书》史论对后世史学的影响他还指出“司马彪《志》详述制度,较《史》、《汉》诸《志》为稍变其体,后来《晋》、《隋》诸《志》,实仿其例[5](《后汉书提要》)揭示出司马彪《续汉书》志对后世史学的影响惠栋撰《后汉书补注》二十四卷,对刘昭、李贤两家《后汉书》注多有补正清末李慈铭评价范晔《后汉书》的成就说:“自汉以后,蔚宗最为良史,删繁举要,多得其宜其论赞剖别贤否,指陈得失,皆有特见,远过马、班、陈寿,余不足论矣[6](《后汉书》)高度评价了它在中国史学上的地位王先谦及其弟子黄山把刘昭《续汉书》志注、李贤《后汉书》纪传注和清人惠栋《后汉书补注》融合一处,撰成《后汉书集解》一百二十卷,对中国古代学者注释《后汉书》的成果作了一次全面的清理,成为历代《后汉书》注释的集大成之作今人研究成果,代表性著作有宋文民著《后汉书考释》,于1995年由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值得参考由此可见,范晔《后汉书》纪传和司马彪《续汉书》志以及刘昭、李贤注疏,在过去一千多年的流传中产生了较大影响,发挥了重要作用。

        范晔《后汉书》最早的刻本,系北宋太宗淳化五年(公元994年)由陈充等人校勘,“既毕,遣内侍裴愈赍本就杭州镂板”[7](《崇儒》四之一)真宗景德二年(公元1005年),又刊刻由刁衎等人续校的《后汉书》校定本[8](《淳化校三史嘉祐校七史》)上述两个版本都只有范晔所撰的纪传,而没有司马彪的《续汉书》志真宗乾兴元年(公元1022年,仁宗即位,未改元)十一月,判国子监孙奭上疏:   光武嗣西汉而兴,范晔继《东观》之作,成当世之茂典,列三史以并行克由圣朝刊布天下,虽纪传之类,与迁、固以皆同;书志之间,在简编而或缺臣窃见刘昭《注补后汉志》三十卷,盖范晔作之于前,刘昭述之于后,始因亡逸,终遂补全,缀其遗文,申之奥义至于《舆服》之品,具载规程;《职官》之宜,各存制度倘加铅椠,仍俾雕锼,庶成一家之书,以备前史之缺伏况《晋》、《宋书》等,例各有《志》;独兹《后汉》,有所未全其《后汉志》三十卷,欲望圣慈许令校勘雕印[3](《乾兴元年十一月十四日中书门下牒国子监》)   仁宗命马龟符、孙奭等人校勘,于“乾兴元年十一月戊寅校定《后汉志》三十卷颁行”[8](《淳化校三史嘉祐校七史》)同时把刘昭所注《续汉书》志补入范晔《后汉书》,于“天圣二年送本监镂板” [7](《崇儒》四之六)。

      自北宋孙奭校刻本把两书合为一书以后,就产生出《续汉书》志在《后汉书》中如何位置和撰人暨注者如何署名两个问题其一,关于编次位置北宋孙奭校刻本把《续汉书》志附在范晔《后汉书》纪传之后,以后南宋绍兴本,元代大德本,明代毛晋汲古阁本,1965年中华书局点校本,皆依此式但是,历代纪传体史书通行的编撰体例为纪、志、表、传,《后汉书》无表,所以明代北监本和清代武英殿本就直接把《续汉书》八志置于范晔《后汉书》十纪之后、八十列传之前这样一来,《后汉书》中三部分内容的编订次序就出现了“纪、传、志”和“纪、志、传”两种版式,难以统一尤其是目录编排次序和正文编排次序,有的版本相互歧异,很不一致如上海涵芬楼百衲本影印南宋绍兴本(原缺五卷半,影印时借北平图书馆藏本配补)卷首目录次序是“帝纪一十卷,志三十卷,列传八十卷”,而正文刊刻次序则是“帝纪、列传、志”同样,汲古阁本卷首目录凡三行,次序是“十帝纪一十二卷,唐章怀太子贤注;八志三十卷,刘昭注补;八十列传八十八卷,唐章怀太子贤注”,而正文刊刻次序也是“帝纪、列传、志”其二、关于撰人与注疏者署名由于孙奭校勘《后汉书》时误以为《续汉书》志是刘昭补作,以致湮没了司马彪的名字。

      仁宗景祐元年(公元1034年),余靖等人受诏复校《后汉书》,仍然沿袭其误,认为“十志未成,晔被诛至梁世,有剡令刘昭者补成之”[9](《景祐刊正札子》)后来按“纪、传、志”次序编订的南宋绍兴本,各纪传卷端署名“唐章怀太子贤注”,各志卷端署名“刘昭注补”;毛氏汲古阁本各纪传卷端署名“唐章怀太子贤注”,各志卷端署名“梁刘昭注补”而按“纪、志、传”次序编订的明代北监本,十纪卷端署名“宋宣城太守范晔撰,唐章怀太子贤注”,八志卷端署名“梁剡令刘昭注补”,八十列传卷端署名“宋宣城太守范晔撰,唐章怀太子贤注”;清代武英殿本十纪卷端署名“宋宣城太守范晔撰,唐章怀太子贤注”,八志卷端署名“梁剡令刘昭补并注”(而目录却署“梁剡令刘昭补志”),八十列传卷端署名“宋宣城太守范晔撰,唐章怀太子贤注”以致近人胡玉缙批评说:“卷首目录,官本凡题三行,曰‘宋宣城太守范晔撰’,曰‘梁剡令刘昭补志’,曰‘唐章怀太子贤注’,亦误[10](《史部正史类一·后汉书》)标署混乱,莫衷一是   上述版本标署方式的共同问题,就是遗漏了《续汉书》志的撰人司马彪(字绍统)的名字,很容易使人产生范晔《后汉书》中的志为刘昭补作并加注疏的误解清代四库馆臣曾经指出:“自八志合并之后,诸书征引但题《后汉书》某志,儒者或不知为司马彪书。

      [11](《后汉书》)事实上这种误解时有发生,而且也发生在历代著名学者身上南宋洪迈论及范晔《后汉书》说:   沈约作《宋书·谢俨传》曰:“范煜所撰十志,一皆托俨,搜撰垂毕,遇煜败,悉蜡以覆车宋文帝令丹阳尹徐湛之就俨寻求,已不复得,一代以为恨其志今缺煜本传载煜在狱中与诸甥侄书曰:“既造《后汉》,欲遍作诸志,《前汉》所有者悉令备虽事不必多,且使见文得尽又欲因事就卷内发论,以正一代得失,意复不果此说与俨传不同然俨传所云,乃范纪第十卷公主注中引之,今《宋书》却无,殊不可晓刘昭注补志三十卷,至本朝乾兴元年,判国子监孙奭始奏以备前史之缺故淳化五年监中所刊《后汉书》,凡九十卷,惟帝后纪十卷,列传八十卷,而无志云《新唐书·艺文志》:刘昭补注《后汉书》五十八卷不知昭为何代人,所谓志三十卷,当在其中也[12](《范煜汉志》)   洪迈把司马彪所撰《续汉书》志误作刘昭补作,难辞考证不审之咎南宋吴仁杰也误以为《后汉书》中《郡国志》为范晔所作[13](《涂山》)另据清初何焯说,明清之际学者孙承泽亦有此误:“八志,司马绍统之作,本汉末诸儒所传而述于晋初刘昭注补别有总叙,缘诸本或失刊刘叙,故孙北海《藤阴札记》亦误出蔚宗志《律历》之文。

      [14](《后汉书志》)乾嘉时期的王鸣盛又指出孙承泽以外,清初著名理学家李光地亦误:“范蔚宗之前,作《后汉书》者已有数家,今皆不传,而范氏独存……范书无志,梁刘昭注之,即以司马彪《续汉书》志补入,孙氏承泽、李氏光地皆指为范氏书[15](《范氏后汉书用司马彪志补》)可见这个问题不容忽视 二、《后汉书》纪传与《续汉书》志分合歧议   在说明《后汉书》主要版本存在的问题以后,接下来就要考察范晔《后汉书》纪传与司马彪《续汉书》志的分合问题有关两书分合情况,宋代以后学者提出两种针锋相对的意见,进行了长达八九百年的相互论辩   一种意见认为北宋以前范晔《后汉书》纪传与刘昭所注《续汉书》志各自单行,至北宋乾兴元年由孙奭奏请,始将两书合为一书宋人陈振孙较早地提到两书分合问题,指出: 蔚宗本书,《隋》、《唐志》皆九十七卷今书纪传共九十卷,盖未尝有志也刘昭所注,乃司马彪《续汉书》之八志尔,序文固云范志今缺,乃借旧志注以补之其与范氏纪传,自别为一书其后纪传孤行,而志不显至本朝乾兴初,判国子监孙奭始建议校勘,但云补亡、补缺,而不著其为彪书也《馆阁书目》乃直以百二十卷并称蔚宗撰,益非是今考章怀注所引称《续汉志》者,文与今《志》同,信其为彪书不疑。

      [16](《后汉志》)   根据陈振孙所说,可知二者的分合至北宋最后定型清人钱大昕赞同陈振孙的看法,详述《后汉书》纪传与《续汉书》志的分合原委他说:   刘昭《注补后汉志》三十卷,本自单行,与章怀太子所注范史九十卷各别其并于范史,实始于宋乾兴元年,盖因孙奭之请今北宋椠本前载乾兴元年十一月十四日牒,具列奭奏,其略云:“范氏作之于前,刘昭述之于后始因亡逸,终遂补全,缀其遗文,申之奥义盖误以《志》为蔚宗作,不知昭序已明言司马绍统矣昭本注范史《纪》、《传》,又取司马氏《续汉志》兼注之,以补蔚宗之阙,故于卷首特标注补,明非蔚宗元文也[17](《司马彪续汉书志附范史以传》)   钱大昕指出司马彪《续汉书》志和刘昭注疏由于宋代学者的努力,得以保存下来,同时也指出误《续汉书》志为刘昭所作始于宋人乾隆年间所修的《四库全书总目》为《后汉书》所作提要说:   今本八志凡三十卷,别题梁剡令刘昭注据陈振孙《书录解题》,乃宋乾兴初判国子监孙奭建议校勘,以昭所注司马彪《续汉书》志与范书合为一编案《隋志》载司马彪《续汉书》八十三卷,《唐书》亦同,《宋志》惟载刘昭《补注后汉志》三十卷,而彪书不著录,是至宋仅存其志,故移以补《后汉书》之缺。

      其不曰《续汉志》而曰《后汉志》,是已并入范书之称矣或谓郦道元《水经注》尝引司马彪《州郡志》,疑其先已别行;又谓杜佑《通典》述科举之制,以《后汉书》、《续汉志》连类而举,疑唐以前已并八志入范书,似未确也[11](《后汉书》)   四库馆臣所引“或谓”之说,实指邵晋涵为《四库全书总目》中《后汉书》所作的提要初稿意见,我们留待后文详细辨析从上述各家记载来看,可。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