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试论讲授型电视课程主讲工作面临的挑战_1.docx

6页
  • 卖家[上传人]:ji****81
  • 文档编号:210271791
  • 上传时间:2021-11-13
  • 文档格式:DOCX
  • 文档大小:20.08KB
  • / 6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试论讲授型电视课程主讲工作面临的挑战   2.主讲教师的个性   在实践中,大多数电视课程需要预先写好脚本,录制时主讲教师依照脚本完成授课脚本虽然有助于电视课程录制过程中各工种间的顺利合作,但也容易使得主讲教师在录像时照本宣科,出现“内容呆板、形式单调、缺乏激情、没有特色”的问题(阎平,2000),使电视课程缺乏个性,进而失去受众(学生)的关注在教学的各个环节中,“引起学生的关注”是首要的(Johnston,1987),也是要贯穿于教学过程始终的然而电视单向传播的特点,使之缺乏面对面交流的活力和交流双方的直接刺激,不易把学生拉进电视所创设的交流情境中,这是对主讲教师的又一挑战   从教室走进演播室,从讲台后走到镜头前,电视的艺术手段使得电视课程主讲教师不再仅仅是一位教师,还是一个屏幕上的角色,一个需要体现个性的角色教师应该具有自己独特的角色意识,应培养自己具有一种与教学相关的个性(Rovai,2003)没有个性的讲解如同用干涩的文字写成的教材,虽然用的都是正规的书面语,虽然严谨且没有错误,但是很乏味,缺乏生气和个性,不引人关注,也不易给人留下深刻印象成功的主讲教师除了有专业知识外,大多还会表现出“有吸引力的个性”(Zorian-Lynn,2001)。

      富有个性的语言、独到的思维方式、特别的切入点等,不仅有益于课程内容的传授,同时也有助于建立屏幕内外人际交往的良好关系,拉近主讲教师和学生的心理距离,建立亲切感作为电视课程主讲教师,不仅要“言之有物”,而且还应具有一定的“个性魅力”   3.镜头前的表现力   电视课程主讲教师是面对镜头说话而不是面对学生,但又要想象成面对着学生,是在非真实环境中进行表达所以,主讲教师需要有一定的镜头前的表现力首先,就语言运用来说,电视课程是通过具体的、形象的方式呈现抽象的概念(Saettler,1990),主讲教师运用形象化的语言能更加清楚地阐释教学内容,也便于学生理解和记忆艺术地运用语言授课才能达到良好的效果,一些现成的语言艺术形式是我们可以借鉴的,比如评书、相声、广播电视的主持,等等同样的一段故事,评书演员说人们会听得入神,而换个人讲,可能会感到枯燥;同样一段笑话,相声演员说会引人发笑,换个人说就未必有同样的效果这表明“如何说”(表达方式)和“说什么”(内容)是同等重要的,而且有时会显得更为重要如果说学科造诣是教师的“诗内”功夫,那么如何说话就是需要教师在实际工作中不断学习和锻炼的“诗外”功夫,是电视课程主讲教师所面临的一个挑战。

      这是一个具有隐蔽性的挑战,很容易被忽视甚至有的学者会认为,能够在教室里进行课堂教学的教师便可成为电视课程的主讲教师只要支起三脚架,面对镜头试录几条,就可以面对摄像机讲课了(Wright,2004)然而,面对镜头时的“说话”与实际生活中面对面交流时的“说话”是有所不同的,是需要一定程度的艺术处理的   其次,电视课程的主讲教师还需注意提高自身的非言语交流能力有研究表明,在人际交往中一个人传达给另一个人的信息,7~10%靠所说的内容,38~40%靠说话人如何表达,50~55%靠说话人发出的非言语信息,如姿势、手势、眼神、仪态,甚至着装、发型、化妆,等等(Zorian-Lynn,2001)时间的把握也是非言语交流的一个重要方面,从教师的语速直至课程的整体节奏,都会对学生的学习状态产生影响,继而影响授课效果和学习效果例如,在“开放英语”系列电视课程的设计中,从第一册到第三册,随着课程的进度以及学生英语能力的相应提高,主讲教师的语速也在逐渐加快,从第一册的略慢于正常语速逐渐提高到第三册的趋于正常语速,以尽量使教师授课时的语言节奏与学生学习时的心理节奏相一致此外,电视课程开场的时间把握也很重要有研究表明,在日常交往的场合,给对方留下第一印象所需的时间大约是4分钟,在演讲中大约是30秒,在电视屏幕上只有10秒(ibid)。

      所以在电视课程的开场中,主讲教师在各个方面需尽量做得恰到好处,为接下来的几十分钟创造一个良好的开端,这对电视课程主讲教师也是一个不小的挑战   4.技术层面的挑战   这里所说的“技术层面”指的是与演播室录制过程相关的一些具体问题,例如,如何着装、如何做表情、如何做体势、如何发声、如何调整视线、如何与摄制组的其他工种配合,等等对于讲授型电视课程主讲教师来说,这些也或多或少地形成一定程度的挑战其中最为重要的是如何与摄制组的其他工种配合不论在本学科领域里有多么高的学术地位,在录制电视课程时,主讲教师都要时刻牢记自己是一个团队(摄制组)的一分子,在录制过程中应听从摄制导演的安排,要注意与其他工作人员的配合虽然有研究提出“双导制”(张荣幸 李一晴,1999),即专业课教师和电视导演同为电视课程的导演,但那多是指在课程设计方面的分工在进入演播室录制时,技术层面的要求一般应听从电视导演的具体安排以着装为例,由于电视的技术特点,细条纹面料在屏幕上会出现闪烁所以一般来说,录制电视课程时不宜穿细条纹的服装曾有摄制组到一位专家的家中拍摄专家身着细条纹外衣导演说明原因,请他换一件在自己家里,在完全有条件更换外衣的情况下,专家坚决不换。

      结果造成最终的电视课程画面在技术上存在缺憾另外,其他一些细节,如表情、手势和体势的运用等,也需要服从导演和摄像师的要求   通常来说,讲授型电视课程以所谓“大头像”的形式出现,电视画面比较单纯画面中少有其他视听刺激的干扰,观众很容易把注意力集中到主讲教师的眼神、表情、动作上来因此,表情、动作不宜过于随意或零碎,眼神应相对稳定,不宜漂移而显得不严谨或不自信此外,在声音的运用方面,除口齿要清晰之外,音量的问题也不可忽视一般来说,在演播室录制课程,音量不宜太小或太大掌握音量这个尺度,可以通过讲课时的“对象感”和“交流感”来体会虽然电视课程开始时常使用面对群体的问候语,如,“同学们好”、“大家好”或“Hello everybody”等,但主讲教师心中所想的应是对着一个人而不是一群人在说话(Trewin,2003)把摄像机镜头想象成一个在听你说话的人,你仅仅在对着这一个人娓娓道来面对一个人说话时的对象感和交流感会自然地带出一个比较适当的音量技术层面的挑战还有很多细节值得进一步研究这个层面的挑战虽然不直接涉及授课内容和学科知识,但是对电视课程的播出效果及教学效果会产生直接的影响,对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果也会产生较为深刻的影响。

        四、结束语  因在授课方面具有集中性和系统性的特点,因能更好地适应学生多年养成的学习习惯,讲授型电视课程依然并将继续在中国的远程教育中发挥重要作用电视课程主讲教师的素养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讲授型电视课程的授课效果屏幕虽然在客观上连接了不在同一时空的教师和学生,但正是这“非同一时空”的特点也造成了“师生隔离”的感觉电视课程主讲教师的主要任务是传播知识,但他们区别于课堂教师的一点是,他们是在非真实交流的环境下进行模拟真实交流的情境,因此需要较强的镜头前的表现力,要能够在非真实的环境中制造真实感,建立亲切感人”是电视课程的根本,任何媒体的功能都是要建立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可以说,讲授型电视课程的主讲工作是一个跨学科、跨行当的工作,是一个需要“诗内”功夫和“诗外”功夫兼修的工作,需要主讲教师既要有较好的学科造诣,又要有较为丰富的教学经验和较强的教学能力,同时还要了解大众传媒的基本特点和工作规律,以及师生间人际沟通等方面的知识   参考文献:   [1]刘尉函.电视教学课堂设计[J].现代教育科学,2006,(5):81-83.   [2]皮连生.教育心理学[M](第三版).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6.   [3]王佑镁,刘惠兰.远距离教育电视教学节目形态初探[J].电化教育研究,1999,(3):52-53.   [4]严冰.电大教学资源建设的基本原则与任务[J].现代远程教育研究,2001,(4):10-16.   [5]阎平.论电视教学的个性化[J].电化教育研究,2000,(7):13-16.   [6]尹艳.《开放英语3》教学与思考[J].南京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5,(2):81-84.   [7]约翰丹尼尔.远程教育:目的、方式、机遇和威胁[J].现代远程教育研究,2010,(6):49-52.   [8]张荣幸,李一晴.谈电视教材制作中的“双导制”[J].中国电化教育,1999,(11):35-37.   [9]Barker,Larry L.Communication(3rd edition).New Jersey:Prentice Hall,Inc.,1984.   [10]Elton,Lewis.Turning Academics into Teachers:A Discourse on Love[J].Teaching in Higher Education,2000,5,(2):257-260.   [11]Frymier,Ann Bainbridge and Houser,Marian L.The teacher-student relationship as an interpersonal relationship[J].Communication Education,2000,49,(3):207-219.   [12]Heerema,D.and Rogers,L.Avoiding the Quality/Quantity Trade-Off[J].Distance Education,2001,29:14-29.   [13]Kock,Ned.The Ape that Used E-Mail:Understanding E-Communication Behavior Through Evolution Theory[J].Communications of the Association for Information Systems,2001,5,(3):1-19.   [14]Naidu,Som.Instructional Designs for Optimal Learning.in Michael G.Moore[ed.]Handbook of Distance of Education.Mahwah:Lawrence Erlbaum Associates,Inc.,2007.   [15]Picard,R.W.et al.Affective learning-a manifesto[J].BT Technology Journal,2004,22,(4):253-269.   [16]Rovai,A.P.and Lucking,R.Sense of Community in a Higher Education Television-Based Distance Education Program[J].Educational Technology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2003,51,(2).   [17]Saettler,P.The Evolution of American Educational Technology. Englewood:Iibraries Unlimited,1990.   [18]Shearer,Rick.Instructional Design and the Technologies:An Overview.in Michael G.Moore[ed.]Handbook of Distance of Education.Mahwah:Iawrence Erlbaum Associates,Inc.,2007.   [19]Shields,Stella F.et 。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