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P-文献阅读-口腔微生物与炎症性肠病的关系.docx

9页
  • 卖家[上传人]:亦***
  • 文档编号:266845588
  • 上传时间:2022-03-16
  • 文档格式:DOCX
  • 文档大小:22.36KB
  • / 9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口腔微生物与炎症性肠病的关系目录口腔彳胜物与炎症性肠病的关系 11. 口腔微生物与胃肠道 22.IBD的口腔表征 23. 口腔微生物与IBD 33.1 IBD对唾液谁物群落的影响 33.2链球菌与IBD 43.3具核梭杆菌与IBD 53.4简明弯曲杆菌与IBD 63.5月市炎克雷伯氏菌与IBD 73.6念珠菌与IBD 84. 结语 9炎症性肠病(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 , IBD )是一种病因不明,以慢性炎症为 特征的肠道疾病,主要包括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 , UC )和克隆恩病(Crohn' s disease , CD ),好发于20-40岁中青年人群,临床上常表现为腹泻、腹痛,甚至血便, 并有迁延复发的倾向IBD起病缓急不一,病情轻重与病变的范围和程度相关,并常伴随关节炎、虹膜炎、皮 肤病变、口腔溃疡、肝胆病变、骨质疏松等肠外病变目前IBD的治疗主要是缓解症状、提高生存质量,但尚无治愈方法IBD的病因和发病 机制尚不清楚,大多学者认为肠道的持续感染、肠黏膜屏障的缺损、肠黏膜免疫调节的异常、 遗传和环境等众多因素共同参与了疾病发生发展过程。

      而肠道菌群及其变化与IBD之间的 关系是当前的研究热点研究发现,与健康人群相比,IBD患者肠道内存在显著的菌群失调,细菌多样性降低, 炎症区域的肠黏膜组织内细菌群落不稳定,甚至出现细菌移位生长现象而通过益生菌(如 乳酸杆菌、双歧杆菌)改善肠道内稳态来治疗IBD也取得了不错效果近年来,随着研究 的不断深入,口腔微生物与IBD的交互作用逐渐引起了关注,为IBD的临床防治提供了新 的思路本文就口腔微生物与IBD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1. 口腔微生物与胃肠道成人每天产生Z1 000 mL的唾液,几乎全部进入胃肠道,因此口腔微生物有很大机会 随唾液或者食物进入胃肠道其中一部分口腔微生物在经历低pH的胃酸、彳晡、肠道微生 物的竞争排斥后仍能存活下来并定植于肠道,成为肠道致病菌或条件致病菌例如:已被证实是人类结直肠腺瘤或癌重要促炎细菌的牙周病致病菌具核梭杆菌 (Fusobacteriumnucleatum )可通过毒性因子如黏附素A ( FadA )、梭杆菌自转运蛋白 2 (Fap2 )、梭杆菌外膜蛋白A ( FomA )黏附并侵入肠上皮细胞,促进结肠癌细胞的增殖, 并增加其预后不良的风险;在急性阑尾炎患者的阑尾切除样本中检测出了许多口腔常驻细 菌,如双球菌属(Gemella )、微单胞菌属(Parvimonas )和梭杆菌属(Fusobacterium ); 不良的口腔卫生习惯可改变口腔黏膜菌群,进而引起肠道菌群失调,诱发肠道疾病;IBD患 者中牙周炎的检出率明显偏高,牙周病致病菌不但能影响肠道微生物的组成,其引起的炎症 反应还会通过破坏肠上皮细胞的屏障功能,加重IBD。

      2.IBD的口腔表征21%~40%的IBD患者具有至少一种肠外表征,包括关节炎、关节痛、眼部疾患、皮 肤疾患、口腔溃疡等IBD患者的口腔损害常见于男性和儿童,其中,CD患者的口腔病损 发生率较高,为6%~20% ,而UC患者只有8%CD的口腔病损常出现在肠道症状显现之 前,分为特异性和非特异性,而UC患者往往只表现出非特异性的病损CD的口腔特异性 病损包括卡他性牙龈炎、黏膜网状白斑、鹅卵石样斑块、线性深溃疡、牙龈颗粒状增生、唇 裂、颌面部非干酪性肉芽肿炎症等此外,CD患者常因为小唾液腺的自身免疫改变而口干舌燥,Mills等曾报道1例CD患 者因特征性腮腺肉芽肿病变弓I起唾液腺排泄管破裂而形成的皮肤唾液管痿CD和UC患者 常因慢性炎症刺激、长期营养不良及药物不良反应等,出现非特异性口腔病损,包括阿弗他 溃疡、唇炎、增殖性化脓性口炎和扁平苔薛等,以阿弗他溃疡最为常见,UC患者中的发生 率高达5%~10% ,通常在肠道炎症活跃期出现,其特点是口腔反复发生多发性、圆形或是 椭圆形、小而浅的溃疡,且随肠道炎症的控制而趋于缓解增殖性化脓性口炎是一种罕见的口腔病损,有性别差异,男女比例为2 : 1~3 : 1 ,多 发病于20-60岁人群,以增厚的黏膜红斑上有许多小的脓疱形成,脓疱破裂后形成广泛的 溃疡糜烂面和特征性的"蜗牛轨迹样"(snail track )外观为特点,常发生在口腔前庭、牙 龈、舌及软硬腭。

      拥有“蜗牛轨迹样"夕卜观的增殖性脓性口炎被认为是IBD的高特异性标 志,与UC的相关性最高3.口腔微生物与IBD3.1 IBD对唾液微生物群落的影响Said等在对35位IBD患者(21位CD患者,14位UC患者)的唾液微生物群落结构检测时发现,与健康对照组相比,IBD患者唾液微生物的种类尚未发生明显变化,但相对丰 度存在显著差异在5个优势菌门(厚壁菌门、拟杆菌门、放线菌门、变形杆菌门、梭状 杆菌门)中,拟杆菌门的相对丰度明显增高,而变形杆菌门的相对丰度明显降{氐同时,在 检测的107个细菌属中,普氏菌(拟杆菌门)和韦荣球菌(厚壁菌门)的相对丰度明显增 高,而链球菌(厚壁菌门)和嗜血杆菌(变性杆菌门)的相对丰度显著降^氐,提示拟杆菌门 的相对丰度受普氏菌影响较大,而变形杆菌门的相对丰度受嗜血杆菌和奈瑟球菌的影响较 大研究进一步发现,IBD患者唾液中的炎症标记物也发生了明显变化,包括IgA和白细胞 介素(interleukin , IL )-邛升高以及溶菌酶降低,但目前尚不清楚IBD患者口腔内的炎症 状态是唾液菌群失调的原因还是结果3.2链球菌与IBD3.2.1唾液链球菌的抗炎作用唾液链球菌是婴幼儿出生后最早定植于口腔和肠道的正常菌群之一,广泛参与了宿主 免疫稳态的建立和炎症反应的调节,在抑制墟病和牙周病的发生发展过程中也具有重要作 用。

      鉴于胃肠道也是其适宜寄居地,唾液链球菌可能对胃肠黏膜上皮也有类似的保护机制 在体外培养的结直肠腺癌细胞(Caco-2/HT29细胞系)上进行唾液链球菌的抗炎作用评估, 结果发现有代谢活性的唾液链球菌在体外能抑制由肿瘤坏死因子-a (tumor necrosis factor-alpha ,TNF-a )诱导的肠上皮细胞内核转录因子-kB( nuclear transcription factor- kB ,NF-kB )信号通路激活,其中以唾液链球菌菌株JIM8772和K12的抗炎作用最为显著, 而热灭活的唾液链球菌却没有表现出抗炎作用,提示唾液链球菌的代谢活性是其发挥肠道抗 炎作用的重要保障3.2.2变异链球菌和血液链球菌的促炎作用变异链球菌是目前公认的致墟菌,可分类为4种血清型c/e/f/k ,在健康人口腔内,血 清型c/e占变异链球菌总数的90%以上,而f/k不到5%Kojima等发现变异链球菌血清 型k菌株TW295在进入宿主血液系统后,其细胞表面特殊的葡萄糖侧链可逃脱吞噬细胞的 识别和吞噬作用,在血液中存活较长时间并到达肝脏,通过其表面的胶原连接蛋白 (collagen-binding protein , CBP )黏附并侵入肝细胞,刺激肝细胞产生Y干扰素 (interferon gamma , IFN-y ),加速 IBD 的炎症反应。

      值得注意的是,口服相同数量级的TW295菌株并没有产生相类似的效果,提示引发 或加重肠道炎症的口腔细菌来源于血液循环,而非胃肠消化系统此外,研究还发现JW295 菌株数量只需要达到1x104即可加重肠道炎症,而根管治疗、拔牙、根尖手术之类的牙科 操作很容易发生菌血症并达到该数量级血液链球菌是在血液中最常检测到的一种口腔链球菌,Kojima等接下来又探索了血液 链球菌与IBD的关系,发现特异菌株TW289、ATCC10556对胃肠道上皮细胞具有很强的 黏附力和侵袭力,能够使小鼠结肠炎病情显著恶化,而血链球菌TW289、ATCC10556细 胞表面均缺乏CBP ,提示其致病机制可能与变异链球菌TW295不同感染血链球菌 TW289、ATCC10556的小鼠IFN-y分泌增加,而此时的IFN-y主要由存在于血液和脾脏中 的T细胞产生,尤其是CD4+ Thl、CD8+细胞毒性T细胞和自然杀伤细胞因此,血链球 菌可能激活了血液内的Thl免疫应答,诱导IFN-y的表达,从而加重结肠炎症3.3具核梭杆菌与IBD具核梭杆菌为革兰阴性专性厌氧菌,常在龈上下菌斑、牙周炎病灶、感染根管和根尖 周病灶中检出具核梭杆菌并不是人类肠道的主要定植菌其较难在健康的肠道中定植生存, 但在结直肠癌的肿瘤微环境中却有看明显的竞争优势现已证实这种细菌与人类结直肠癌的 发生发展密切相关。

      研究发现,与非腺瘤对照组相比,在富含具核梭杆菌的结直肠腺瘤中,NF-kB通路过 度激活,炎性细胞因子IL-6、IL-12、IL-17和TNF-o(表达增加Strauss等在64%的IBD 患者肠道内检测到了大量的梭杆菌属,而健康人群中此比例不到25% ( P<0.05 ),其中具 核梭杆菌占69%为验证具核梭杆菌是否是联系IBD和结直肠癌之间的重要桥梁,他们将 提取自健康受试者肠道内的具核梭杆菌菌株和IBD患者肠炎区域的具核梭杆菌菌株在体外 分别感染Caco-2/HT29细胞系(人克隆结直肠腺癌细胞),发现来自IBD患者的具核梭杆 菌菌株表现出更强的侵袭能力,并能诱导mucin2、TNF-a、ILf的表达上调目前越来越多的研究发现,具核梭杆菌的感染可能导致肠上皮细胞的异常免疫炎症反 应,并且具核梭杆菌在IBD患者的炎性肠组织中有显著的聚集作用由此可推测,在IBD 慢性炎症期间,具核梭杆菌可能促进炎症因子IL书和TNF-a等的释放,导致了结直肠细胞 损伤,破坏肠道上皮屏障完整性,进而有利于更多的具核梭杆菌进入结直肠组织,最终导致 结直肠肿瘤发生3.4简明弯曲杆菌与IBD简明弯曲杆菌是一种需要在富含H2的微氧或厌氧条件下才能生长的革兰阴性能动菌, 虽然它并不是口腔的主要细菌,但在95%以上的健康人群唾液里都能够检测到它的踪影。

      与唾液中的高分离率相比,简明弯曲杆菌在健康人群粪便样品中的分离率几乎为0,提示健 康人群的肠道环境可能不适合简明弯曲杆菌定居但研究发现在49.7%的胃肠炎患者粪便 和33%的IBD患者肠道活组织样本中检测到了简明弯曲杆菌DNA,且阳性检出率显著高于 健康对照组进一步研究发现,从IBD患者口腔和小肠中分离的简明弯曲杆菌对HT-29/Caco2细胞 系具有高度侵袭性,可使细胞表面的TLR4 ( Toll like receptor 4 )表达上调,并诱导其产 生IL-8,增加肠道上皮通透性并促进细胞凋亡这表明简明弯曲杆菌可能存在特殊的致病 机制,将人类口腔作为细菌储库,随唾液反复进入消化道,其中具有逃逸机制和毒力因子的 菌株存活并定植于下来,引起易感人群的肠道炎症已有文献报道,在简明弯曲杆菌基因组中发现了一些噬菌体基因,而编码连接小带毒素 Zot ( zonulaoccludens toxin )的 CON_phi2 便是其中之一CON_phi2 首先发现于霍乱 弧菌中,由丝状噬菌体通过染色体整合而获得Zot可以通过重纯几动蛋白而影响紧密连接, 增加肠道上皮通透性,诱导轻中度腹泻近年来,基于外毒素9和Zot的检测阳性和相对丰度,提出可以将简明弯曲杆菌分成 两种致病类型:黏附侵入型(AICC)和黏附性产毒型(AToCC )。

      其中,AICC可通过分泌 外毒素9 ,优先黏附并侵入宿主的肠道上皮细胞,诱导宿主免疫反应,产生IL-8、IL-12和 IFN-y ;而AToCC则通过分泌Zot,靶向破坏宿主肠道上皮细胞之间的紧密连接,导致上皮 屏障功能破坏而促进其易位,与AICC不同的是,AToCC不诱导产生IFN-Yo目前,简明弯 曲杆菌是研究口腔细菌与IBD关系的热点,与其他促进炎症反应的细菌不同,它很有可能 是炎症的。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