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解读新高规ppt课件.ppt

133页
  • 卖家[上传人]:新**
  • 文档编号:590759128
  • 上传时间:2024-09-15
  • 文档格式:PPT
  • 文档大小:3.95MB
  • / 133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高层建筑混凝土构造技术规程            JGJ3-2019                    结    束    借用大家珍贵时间  缺乏之处请多多指教         谢谢大家      2019.03.05    解读<高层建筑混凝土构造技术规程>JGJ3-2019 主要修正内容<高规>共分13章和5个附录,共有条文459条〔正文441条,附录18条〕,其中强迫性条文32条本规程的主要技术内容是:⒈ 总那么;⒉术语和符号;⒊荷载和地震作用;⒋构造设计的根本规定;5构造计算分析;⒍框架构造设计;⒎剪力墙构造设计;⒏框架-剪力墙构造设计⒐筒体构造设计;⒑复杂高层建筑构造设;⒒混合构造设计;⒓根底设计;⒔高层建筑构造施;⒕附录A~E  相相对原原< <高高规>JGJ3-91>JGJ3-91的主要修正内容列的主要修正内容列举如下:如下: ⒈⒈顺应范范围提提高高为1010层及及1010层以以上上或或房房屋屋高高度度超超越越28M28M的的混混凝凝土土构构造造高高层民用建筑〔原民用建筑〔原为8 8层,,24M24M〕〕 ⒉⒉按按规范范编写要求,添加了写要求,添加了术语和符号一章;和符号一章;⒊⒊风荷荷载根根本本值的的重重现期期由由3030年年一一遇遇改改为5050年年一一遇遇,,重重要要的的或或对风荷荷载比比较敏敏感感的的高高层建建筑筑采采用用100100年年重重现期期的的根根本本风压值;;添添加加了了直直升升机平台的活机平台的活载取取值;;⒋⒋地地震震作作用用添添加加了了长周周期期反反响响谱. .不不同同阻阻尼尼比比的的调整整¸双双向向地地震震作作用用计算算以以及及楼楼层地地震震剪剪力力系系数数〔〔剪剪重重比比〕〕最最小小值的的规定定;;地地震震作作用用计算算的的底底部部剪剪力力法法移移入入了了附附录;;添添加加了了构构造造在在计算算单向向地地震震作作用用时,,思思索索偶偶尔偏心的偏心的规定;定;⒌⒌调整整了了A A级高高度度高高层建建筑筑的的最最大大适适用用高高度度,,添添加加了了B B级高高度度高高层建建筑筑的的最最大大适适用用高高度度及及高高宽比比限限值,,对B B级高高度度高高层建建筑筑构构造造的的规那那么么性性,,作用效作用效应计算及构造措施提出了比算及构造措施提出了比A A级高度更高度更严的的规定;定;⒍⒍补充充了了构构造造平平面面和和竖向向布布置置的的规那那么么性性界界限限,,以以及及改改动为主主的的第第一一周期与平周期与平动为主的第一周期比主的第一周期比值的的规定,定,强调概念概念设计的重要性;的重要性; ⒎改良了构造层间位移角的限制条件,取消了构造顶点位移的限制条件,添加了150M以上高层民用建筑的温馨度要求;⒏调整了构件抗震等级的划分规范,顺应B级高度高层建筑的需求,添加了特一级抗震等级及相应的计算和构造措施;⒐添加了构造计算分析的有关规定,主要包括:计算模型简化,叁数取值,计算方法,计算软件选用,计算结果运用,重力二阶效应计算等的规定,改良了构造整体稳定计算和倾覆验算;⒑添加和修正了框架,剪力墙,框-剪以及筒体构造体系中构造布置的有关规定;⒒抗震设计时,调整了强柱弱梁,强剪弱弯,剪力墙底部加强部位,框支柱等内力增大系数,以及梁,柱节点,剪力墙的受剪承载力验算公式⒓调整了柱轴压比限制条件及加密区箍筋的构造措施; ⒔调整了构件最小配筋率等构造措施,添加了柱,剪力墙箍筋配箍特征值要求;⒕调整了钢筋混凝土构件受力钢筋锚固和衔接的有关规定;⒖添加了剪力墙轴压比限制条件以及约束边缘构件的规定,调整了构造边缘构件的有关要求;添加了具有较多短肢剪力墙的剪力墙构造的有关设计规定;⒗抗震设计时,改良了框—剪构造中框架柱地震剪力的调整方法;添加了板柱—剪力墙构造的有关设计要求;⒘添加了复杂高层建筑构造的有关设计规定,包括带转换层的构造,带加强层的构造,错层构造,多塔构造,连体构造等;⒙添加了钢和混凝土混合构造高层建筑的有关设计规定;  总体来看:经过上述方面的调整,本规程较原规程设计可靠度水准提高7.8~14.2%〔其他新规范、新规程亦然〕,按新规范进展设计的各类房屋构造的抗震设防程度略有提高,构造造价添加幅度约为3-5%。

      钢筋混凝土构造的用钢量大约比原规程增15 %左右 ,为了降低用钢量建议大家尽量用新III〔HRB400〕级钢,这样以来用钢量大约比原规程只增 4%左右目前一些工程中普遍推行运用二级〔HRB335〕、新三级〔HRB400〕钢筋,其中板中运用二级钢,梁、柱运用三级钢,由于新三级钢有小直径〔从6~50mm),也可用在大跨度板及梁中作箍筋所谓新III级钢是由于历史上曾有过III级钢,当时的牌号是25MnSi,因其碳当量偏高且可焊性较差,其屈服强度也由原来的400Mpa降为370Mpa.因此没有被广范运用 1:总那么〔概念设计〕高层建筑构造设计中应注重概念设计,注重构造的选型和平,立面布置的规那么性,择优选用抗震和抗风性能好且经济合理的构造体系,加强构造措施在抗震设计中,应保证构造的整体抗震性能,使整个构造具有必要的承载力,刚度和延性应该来讲概念设计在初步设计阶段特别重要,设计中不能堕入只凭计算的误区不要忙目的依赖计算结果,规范第5.1.16条明确要求对构造分析软件的计算结果,应进展分析判别,确认其合理,有效后方可作为工程设计的根据构造抗震概念设计的目的是使整体构造能发扬耗散地震能量的作用,防止构造出现敏感的薄弱部位,地震能量的耗散仅集中在极少数薄弱部位,导致构造过早破坏。

      现有抗震设计方法的前提之一是假定整个构造能发扬耗散地震能量的作用,在此前题下,才干以多遇地震作用进展构造计算、构件设计并加以构造措施,或采用动力时程分析进展验算,试图到达罕遇地震作用下构造不倒塌的目的对一个构造并非设计的越坚强越好,一个好的设计应该是“构造刚度、承载力、延性,经济性批配〞详细表达在以下方面: 1构造的简单性构造简单是指构造在地震作用下具有直接和明确的传力途径,构造的计算模型、内力和位移分析以及限制薄弱部位出现都易于把握,对构造抗震性能的估计也比较可靠2构造的规那么和均匀性⑴沿建筑物竖向,建筑外型和构造布置比较均匀,防止刚度、承载才干和传力途径的突变,以限制构造在竖向某一楼层或极少数几个楼层出现敏感的薄弱部位这些部位将产生过大的应力集中或过大的变形,容易导致构造过早地倒塌⑵建筑平面比较规那么,平面内构造比较均匀,使建筑物分布质量产生的地震惯性力能以比较短和直接的途径传送,并使质量分布传送,并使质量分布与构造的刚度分布协调,限制质量与刚度之间的偏心建筑平面规那么,构造布置均匀,才有利于防止薄弱的子构造过早破坏,倒塌,使地震作用能在各子构造之间重分布,添加构造的赘余度数量发扬整个构造耗散地震能量的作用。

      3构造的刚度和抗震才干⑴程度地震作用是双向的,构造布置应使构造能抵抗恣意方向的地震作用通常,可使构造沿平面上两个主轴方向具有足够的刚度和抗震才干,构造的抗震才干那么是构造强度及延性的综合反映⑵构造刚度选择时,虽可思索场地特征,选择构造刚度,以减少地震作用效应,但也要留意控制构造变形的增大,过大的变形将会因Ρ-Δ效应过大而导致构造破坏〔3〕构造除需求满足程度方向的刚度和抗震才干外,还应具有足够的抗扭刚度和抵抗改动振动的才干因现有抗震设计计算中不思索地震地面运动的改动分量,所以在概念设计中应留意提高构造的抗扭刚度和抵抗改动振动的才干4)在设计上和构造上要思索多道设防如框架构造采用强柱弱梁设计,使梁屈服后柱仍能坚持稳定;框架---剪力墙构造设计使连梁首先屈服,然后使墙肢,框架作为第三道防线;剪力墙构造经过构造措施保证连梁先屈服,并经过空间整体性构成高次超静定等 4构造的整体性⑴高层建筑构造中,楼盖对于构造的整体性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楼盖就相当程度隔板,它不仅聚集和传送惯性力到各个竖向抗侧力子构造,而且要使这些子构造能协同接受地震作用,特别是当竖向抗侧力子构造布置不均匀或布置复杂或各抗侧力子构造程度变形特征不同时,整个构培育要依托楼盖使各抗侧力子构造能协同任务。

      楼盖体系最重要的作用是提供足够的平面内刚度和抗力,并与竖向各子构造有效衔接,当构造空阔,平面狭长或平面凹凸不规那么或楼盖开大洞时,要特别留意⑵高层建筑根底的整体性以及根底与上部构造的可靠衔接是构造整体性的重要保证 总之:概念设计是一种设计的思绪,可以以为是定性的设计 ,概念设计不以准确的力学分析,生搬硬套的规范条文为根据,而是由我们对工程进展概括的分析,制定设计目的,采取相应措施 概念设计概念包括平安度的概念、力学的概念、资料的概念、荷载的概念、地震的概念,施工的概念、运用的概念等等概念设计要求我们交融这些概念,并贯彻到构造方案设计、构造构件布置、计算简图笼统、计算结果处置中对实际无法明确的部位,要有定性的认识  概念设计反映的详细的设计任务中大体有以下内容: 1.明确设计目的〔三个水准设防〕,即大震不倒,中震可修,小震不坏等就是抗震设计的根本目的为了实现这一目的,就要进展二阶段抗震设计即第一阶段应满足“小震不坏、中震可修〞的抗震要求,为此,应按多遇地震〔即比设防烈度低1.55度〕的地震动参数计算地震作用,进展内力组合、截面配筋计算,并相应采取构造措施保证构造的延性,使之具有与第二水准〔设防烈度〕相应的变形才干,从而实现“小震不坏、中震可修〞。

      第二阶段设计:对地震时抗震才干低、容易倒塌的高层建筑构造,要进展薄弱层的塑性变形验算,并采取措施提高薄弱层的承载力及变形才干,使薄弱层的塑性程度变位不超越允许的变位2. 结合建筑、设备、地质等构成一个构造模型,包括:构造体系,根底方式,三缝,构件尺寸,计算简图等 3对构造计算书结果进展评价,确定各构造构件的平安度 4 对实际分析结果进展补充,如加强,调幅等 5.设计好保证构造能发扬作用的构造措施 3: 荷载和地震作用3.1竖向荷载非固定隔墙的荷载:应按活荷载思索,可采用每延伸米长度的墙重(KN/m2)的1/3作为楼面活荷载的附加值(KN/m2),该附加值建议不小于1.0KN/m2,但对于楼面活荷载大于4.0KN/m2的情况,不小于0.5KN/m2 空气密度 ρ=1.25kg/m3〔在进展横向风振时用〕可叁见荷载规范第7.6条请大家留意:对圆形截面的构造要留意横向风振问题〕  高层建筑构造的楼面活荷载,以及楼面活荷载折减系数,普通均按荷载规范规定采用,该规范中无规定者,按下表采用 高层民用建筑楼面活荷载及其准永久值系数的补充工程活荷载规范值〔kN/m2〕准永久值系数Ψq附注酒巴间、舞厅、展销厅 3.0~4.00.5荷载较大时按实践情况屋面花园4.0~5.00.8贮藏室5.0~8.00.8饭店厨房、洗衣房4.0~5.00.5健身房、文娱室3.0~4.50.5    目前我国钢筋混凝土高层建筑单位面积的分量(恒载与活载)大约如下:框架、框架-剪力墙构造体系   12~14 kN/m2剪力墙、筒体构造体系        13~16kN/m2短肢剪力墙构造体系          10~12kN/m2  其中活荷载平均约2~3 kN/m2,仅占全部竖向荷载的15%~20%。

      因此,活载不利布置所产生的影响较小   高层建筑施工中采用附墙塔,爬塔等对构造受力有影响的起重机械或其他施工设备时,在构造设计中应根据详细情况验算施工荷载的影响             楼面活荷载补充〔见构造技术措施P13页〕序号楼面用途均布活荷载规范值(KN/m2) 准永久值                                                                                          系数Ψq                             组合值                                                              系数ΨC        1阶梯教室                 3                 0.6                 0.72微机电子计算机房                    3                 0.5                 0.73大中型电子计算机房≥5,或按实践0.7                0.74银行金庫及票据仓库100.9                 0.95制冷机房                 8                  0.9                  0.76水泵房               10      0.9                  0.77变配电房               10                   0.9                   0.78发电机房                 10 0.9                     0.79设浴缸、坐厕的卫生间40.5                    0.7有分隔的蹲厕公共卫生间     〔    包括填料、隔墙〕                  8     0.6                     0.711管道转换层40.60.712电梯井道下有人到达房间的顶板≥50.50.713通风机平台≤5号通风机 60.850.78号通风机8 表2.1.2-2  商业仓库库房楼〔地〕面均布活荷载项次类别规范值(KN/m2)准永久值系数Ψq 组合值系数ΨC备注1储存容重较大商品的楼面200.8思索起分量1000kg以内的叉车作业2储存容重较轻商品的楼面150.83储存轻泡商品的楼面8~100.8-4综合商品仓库的楼面150.80.9思索起分量1000kg以内的叉车作业5各类庫房的底层地面20~300.86单层五金原资料庫的庫房地面60~800.8思索载货汽车 7单层包装糖庫的庫房地面40~450.88穿堂、走道、收发整理间楼面100.50.7-150.5思索起分量1000kg以内的叉车作业9楼梯3.50.50.7     -  高规3.2  风荷载3.2.2〔强规〕根本风压应按照现行<建筑构造荷载规范>GB50009的规定采用,对于特别重要的或对风荷载比较敏感的高层建筑,其根本风压应按100年重现期的风压采用。

      〔对风荷载能否敏感,主要与高层建筑的自振特性有关,目前还无适用的划分规范普通情况下,房屋高度大于60M的高层建筑可按100年一遇的风压值采用;当没有100年一遇的风压资料时,也可近似将50年一遇的根本风压值乘以增大系数1.1采3.2.7条---群体效应,当多个建筑物,特别是群集的高层建筑,相互间距较近时,宜思索风力相互关扰的群体效应,普通可将单独建筑的体型系数乘以增大系数约为1.1~1.3,当然必要时宜经过风洞实验的出3.3.1条第2款规定,6度高层也要算地震作用经过计算,可与无地震作用效应组合进展比较,并可采用有地 震作用的组合的柱的轴压力设计值验算轴压比4 高规3.3  地震作用高规3.3.1条〔强规〕 各抗震设防类别的高层建筑地震作用的计算,应符合以下规定:1甲类建筑:应按高于本地域抗震设防烈度计算,其值应按同意的地震平安性评价结果确定;2            乙、丙类建筑:应按本地域抗震设防烈度计算高规3.3.2条〔强规〕 高层建筑构造应按以下原那么思索地震作用:1          普通情况下,应允许在构造两个主轴方向分别思索程度地震作    用计算;有斜交抗侧力构件的构造,当相交角度大于150时,应分别计算各抗侧力构件方向的程度地震作用;2            质量和刚度分布明显不对称、不均匀的构造,应计算双向程度  地震作用下的改动影响;其他情况,应计算单向程度地震作用下的改动影响;3  8度、9度抗震设计时,高层建筑中的大跨度(>24m)和长悬臂  (>2m)构造应思索竖向地震作用;(8度、8.5度、9度可分别取该 悬臂构造、构件重力荷载代表值的10%、15%、20%) 3.3.3计算单向地震作用时应思索偶尔偏心影响。

      每层质心沿垂直于地震作用方向的偏移值可按下式采用:I=+-0.05Li#大家要留意普通情况下均要思索双向地震作用,由于普通完全质量及刚度全对称的构造不多见 4     9度抗震设计时应计算竖向地震作用高规3.3.7条 建筑构造的地震影响系数应根据烈度、场地类别、设计地震分组和构造自掁周期及阻尼比确定其程度地震影响系数最大值αmax应按表3.3.7-1采用;特征周期应根据场地类别和设计地震分组按表3.3.7-2采用,计算8、9度罕遇地震作用时,特征周期应添加0.05s  注:1 周期大于6.0S的高层建筑构造所采用的地震影响系数应做专门研讨;1          巳编制抗震设防区划的地域,应允许按同意的设计地震动参数采用相应的地震影响系数表5.1.4—1〔高规表3.3.7-1〕程度地震影响系数最大值αmax地震影响 6度7度(7.5)8度(8.5) 9度多遇地震 0.040.08(0.12)0.16(0.24)0.32罕遇地震 ----0.50(0.72)0.90(1.20)1.40  注:7、8度时括号内数值分别用于设计根本地震加速度为0.15g和0.30g的地域高规表3.3.7-2  特征周期值Ts(s)设计地震分组场地类别    ⅠⅡⅢⅣ第一组 (近)   0.250.350.450.65第二组〔中〕0.300.400.550.75       〔特征周期比原规范添加0.05s〕第三组〔远〕0.350.450.650.90 注:新旧规范地震作用比较〔例8层框架,II类场地〕第一组 /(近)    第二组/〔中〕    第三组/〔远〕  1.1109               1.3036                   1.1523从上可以看出新规比89规范计算的地震作用力增大10%以上   高规3.3.13〔强规〕 程度地震作计算时,构造各楼层对应于地震作用规范值的剪力应符合下式要求:                                                  n                                     V Eki≥λΣGj                                              j=i                            式中  V Eki―――第i层对应于程度地震作用规范值的剪力;     λ――程度地震剪力系数,不应小于表3.3. 13规定的值;对于竖向不规那么构造的薄弱层,                       尚应乘以1.15增大系数;     Gj――第j层的重力荷载代表值     N――构造计算总层数表3.3. 13   楼层最小地震剪力系数值类别                                               7度           8度                      9度改动效应明显或根本周期小于3.5S的构造           0.016(0.024)      0.032(0.048)        0.064根本周期大于5.0S的构造          0.012(0.018)      0.024(0.032) 0.040注:1 根本周期介于3.5S和5.0S之间的构造,应允许线性插入取值;      2.  7、8度时括号内数值分别用于设计根本地震加速度为0.15g和0.30g的地域。

      3.3.13条规定为剪重比的限值 ---实践上也是为了控制各楼层最小地震剪力由于地震影响系数在长周期段下降较快,对于根本周期大于3S的构造,由此计算的程度地震作用下的构造效应能够偏小,而对于长周期构造,地震地面运动速度和位移能够对构造的破坏具有更大的影响,但是规范所采用的振型分解反响谱法还无法对此作出估计,出于构造平安思索,添加了对各楼层程度地震剪力最小值的要求 3.3.15条程度长悬臂构件〔大于2M〕,大跨度〔大于24M〕构造及构造上部楼层外挑部分应思索竖向地震力作用,竖向地震力作用的规范值在8度和9度设防时,可分别取该构造或构件接受的重力荷载代表值的10%和20%特别留意此时,悬挑构件上下均需配筋高规3.3.16条〔强规〕计算各振型地震影响系数所采用的构造自振周期     应思索非承重墙体的刚度影响予以折减高规3.3.17条 当非承重墙体为填充砖墙时,高层建筑构造的计算自振周期折减系数ψt可按以下规定取值:1          框架构造可取0.6~0.7;2          框架-剪力墙构造可取0.7~0.8;3          剪力墙构造可取0.9~1.04   < 短肢剪力墙构造可取0.8~0.9>   大家可以看出周期折减是强迫性条文,但折减多少那么不是强迫性条文,这就要求在折减时慎重思索,即不能折的太多,也不能折的太少,由于折减不仅影响构造的内力,同时还影响构造的位移。

        高规4  构造设计的根本规定高规4.1.1条 高层建筑钢筋混凝土构造可采用框架、剪力墙、框架-剪力墙、筒体和板柱-剪力墙构造体系1.框架构造体系框架构造在程度力作用下的受力特点:其侧移由两部分组成:第一部分侧移由剪力引起的柱和梁的弯曲产生柱和梁上有反弯点,使整个构造呈现剪切型变形框架下部各层接受的剪力大,层间位移亦大,上部各层剪力较小,层间位移也较小第二部分侧移由整个框架的悬臂作用在柱中产生轴向变形引起第一部分侧移是主要的,因此框架构造以剪切型变形为主框架构造的主要缺陷是侧向刚度小,变形大,这限制了框架构造的建造高度当然框架构造经过合理设计,可具有良好的延性,亦即所谓实现“延性框架〞设计 2.剪力墙构造体系利用建筑物墙体作为建筑的竖向承重体系,并用它抵抗程度力,这种构造称为剪力墙构造体系这种体系在10∽30层的建筑中广泛运用剪力墙能满足延性系数μ〉3∽5的要求当墙的底层做成框架时,称为框支-剪力墙构造3.框架-剪力墙构造体系当框架单独接受程度力时为剪切型变形,当剪力墙单独接受程度力时为弯曲型变形,两者经过楼板連在一同使变形协调一致,构成弯剪型变形普通情况下,剪力墙可担负约80%左右的程度力,有时甚至更多些。

      其总趋势是房屋上部,框架承当大部分程度力,而在下部大部分剪力由剪力墙承当,从而提高了整个构造的抗侧力强度框架和剪力墙协同任务还有利于减少层间变形,减少顶点位移,提高构造的刚度框架剪力墙构造(或称框架内筒构造)适用于20∽40层的高层建筑,特别适用于塔式建筑 4.筒体构造体系超出30∽40层的高层建筑最好采用筒体构造抵抗侧向力它比剪力墙或框架剪力墙构造具有更大的强度和刚度根据筒体不同的组成方式分为三种类型〔1〕框筒构造:墙体上开洞构成的空腹筒体又称框筒开洞以后,由于横梁变形使剪力传送存在滞后景象,使柱中正应力分布呈抛物线状,称为剪力滞后景象剪力滞后景象使框筒构造的角柱应力集中通常将与程度力平行方向的框架称为腹板框架,将与程度力方向垂直的框架称为翼缘框架翼缘框架接受拉压轴力可以抵抗相汉当大的倾覆力矩,腹板框架那么主要经过梁柱弯曲抵抗程度剪力筒体构造中框筒的布置原那么为:为了保证密排柱和窗裙梁的尺寸,门窗孔洞面积普通不大于建筑立面面积的50%,立柱中距普通为1.2∽3.0米,也可扩展到4.5米,横梁高度普通为0.6∽1.2米,宽0.3∽0.5米筒中筒构造的外框筒与内筒间的间隔以10∽16米为宜,内筒面积占整个筒面子积的比例与构造的层数和高度有关。

      筒体构造的平面外形宜接近方形,长宽比不应超越2〔2〕筒中筒构造:国外一些超越50层的高层建筑普通都采用这种构造方式 高层建筑构造布置原那么1应满足建筑运用要求,便于施工2. 提高构造的总体刚度减少位移高层建筑控制位移是主要矛盾除选择合理的构造体系外,还应从平面体型和立面变化等方面思索有利于减少构造的侧移在布置构造时,应加强构造的整体性,提高构造的抗侧刚度如加强楼盖的整体性及刚度;加强构件的衔接;加强根底的整体性,以减小由于根底平移或转动对构造侧移的影响还应留意加强构造的薄弱部位和应力复杂部位应添加构造体系抵抗倾复力矩的有效宽度添加构造宽度,也可减小侧向位移,并且当其他条件不变时,变形与宽度的三次方成反比宜对高宽比H/B加以限制 3 .在地震区应满足抗震的要求应使构造各部分刚度对称均匀,各构造单元的平面外形应力求简单规那么复杂、不规那么、不对称的构造必然会带来难于计算和处置的复杂地震应力,如应力集中和改动等,这对抗震不利因此,应尽量使地震力作用中心与刚度中心重合,通常偏心距e〔地震力作用中心与刚度中心的间隔〕不宜超越垂直于外力作用线建筑物边长的5%在拐角部位应力往往比较集中,应防止在拐角处布置楼、电梯间。

      立面体型应防止伸出或收进,防止构造垂直方向刚度突变等经过对震害的分析,阐明建筑物平面布置不对称、刚度不均匀、高低错层衔接、屋顶部分凸出或沿高度刚度突变等,都容易呵斥严重震害建筑物的平面长度不宜过长,长宽比L/B应符合高规4.3.3条的规定选择有利于抗震的竖向布置,构造的竖向布置应留意刚度均匀而連续,,要尽量防止刚度突变或构造不連续上部刚度较小的部位有能够产生“鞭击〞效应4.思索沉降、温度收缩及房屋体型复杂等要素对建筑的影响,合理布置和处置沉降缝、伸缩缝、防震缝在日本,习惯的做法是10层以上的建筑就不设缝不要采用在独立沉降的两部分构造之间设置简支梁的处置方法,由于虽然这种方法可以防止沉降差呵斥的附加应力,但地震作用下使两部分构造相互牵扯,简支支座容易遭到破坏缝的设置与构造,在房屋构造的总体布置中,要思索沉降、温度收缩和体型复杂对房屋构造的不利影响,经常用沉降缝、伸缩缝或防震缝将房屋分成假设干独立的部分从而消除沉降差、温度应力和体型复杂对构造的危害 高层建筑的构造布置:一.框架构造的布置高层建筑不要布制单跨框架构造〔这里仅指10层以上〕二、剪力墙构造的布置1. 剪力墙构造的开间及竖向荷载承重方案(1)小开间剪力墙构造横墙承重方案(2)大开间剪力墙构造横墙承重方案(3)大开间纵横墙共同承重方案(4)小开间纵横墙共同承重方案 2. 底层大空间剪力墙构造的布置在布置这种构造时应留意以下几个方面:(1)控制建筑物沿高度方向的刚度;(2)落地剪力墙的间距,建议剪力墙间净距与建筑物宽度之比(L/B)控制在2∽2.5左右。

      3) 提高底层楼盖的强度和刚度(4) 留意转换层以上边门洞的布置:在设计中应尽量防止在转换层设置边门洞,假设必需在二层布置边门洞时,那么应予以特殊加强,边门洞外侧的小墙肢宽度不宜小于40厘米,并从构造上保证小墙肢与外墙板的可靠連接,使小墙肢与外墙共同受力,以减小小墙肢的应力集中 3.地震区剪力墙布置还应留意以下几点:(1) 纵横墙尽量拉通对直,以添加剪力墙的抵抗才干2) 门窗洞口尽量上下各层对齐,使受力明确,当开洞不整齐时,受力不明确3) 楼梯间普通不应布置在端开间或拐角开间,由于房屋角部改动应力大,受力复杂三、框架-剪力墙构造的布置剪力墙的数量:规范要求剪力墙接受的第一振型底部地震倾覆力距不宜小于构造总底部地震倾覆力距的50%在框架-剪力墙构造中,剪力墙接受担了大部分程度荷载,并添加构造刚度,减少构造的侧向位移日本曾经过震害调查阐明框架剪力墙构造的破坏程度与剪力墙数量有关,并提出以“壁率〞(剪力墙程度截面长度除以楼面面积,厘米/平方米)作为剪力墙的设置规范,震害阐明,壁率大于15厘米/平方米的建筑物是平安的,壁率大于12厘米/平方米的建筑物大部分平安,而当壁率小于5厘米/平方米时,发生了严重破坏。

      在框架-剪力墙构造中可以用多加剪力墙的方法来减少构造位移. 大量工程阅历阐明,在框架---剪力墙构造中,剪力墙的合理数量为:7度II类场地土:〔AW+AC〕/Af=3%~5%,   AW/Af=2%~3%8度II类场地土:〔AW+AC〕/Af=4%~6%,   AW/Af=3%~4%2 剪力墙的间距剪力墙间距和框架宽度的比值L/B是保证楼盖刚度的主要要素,其数量与楼盖构造类型和构造有关,与地震烈度有关,我国抗震规范规定,对现浇钢筋混凝土楼盖L/B不能大于4.03剪力墙的布置原那么〔1 在每个独立的构造单元,剪力墙的布置应尽量对称,刚度均匀;〔2〕剪力墙尽量在接近建筑区段的两端布置;〔3〕当楼盖程度刚度有变化时,最好在刚度变化处设置剪力墙;〔4〕为了获得较大的刚度,剪力墙最好連在一同;〔5〕剪力墙贯穿全高 高规4.2 房屋适用高度和高宽比高规4.2.1条 钢筋混凝土高层建筑构造的最大适用高度和高宽比应分为A级和B级B级高度高层建筑构造的最大适用高度和高宽比可较A级适当放宽其构造抗震等级、有关的计算和构造措施应相应加严,并应符合本规程有关条文的规定高规4.2.2条 A级高度钢筋混凝土乙类和丙类高层建筑的最大适用高度应符合表4.2.2-1的规定,具有较多短肢剪力墙的剪力墙构造的最大适用高度尚应符合本规程第7.1.2条的规定。

      框架-剪力墙、剪力墙和筒体构造高层建筑,其高度超越表4.2.2-1规定时为B级高度高层建筑B级高度钢筋混凝土乙类和丙类高层建筑的最大适用高度应符合表4.2.2-2的规定  表4.2.2-1 A级高度钢筋混凝土高层建筑的最大适用高度〔m〕构造体系非抗震设计                抗震设防烈度6度7度8度9度框架   7060554525框架-剪力墙   14013012010050剪力墙全部落地剪力墙15014012010060部分框支剪力墙13012010080不应采用筒体框架-中心筒 16015013010070筒中筒20018015012080板柱-剪力墙70403530不应采用注:1 房屋高度指室外地面至主要屋面高度,不包括部分突出屋面的电梯机房、水箱、构架等高度;   2 表中框架不含异形柱框架构造;〔对异形柱构造目前天津及广东均有规范要求〕   3 部分框支剪力墙构造指地面以上有部分框支剪力墙的剪力墙构造;   4 平面和竖向均不规那么的构造或ⅳ类场地上的构造,最大适用高度应适当降低;   5 甲类建筑,6、7、8度时宜按本地域抗震设防烈度提高一度后符合本表的要求9度时应专门研讨;   6 9度抗震设防、房屋高度超越本表数值时,构造设计应有可靠根据,并采取有效措施。

      表4.2.2-2 B级高度钢筋混凝土高层建筑的最大适用高度〔m〕构造体系              非抗震设计        6度               7度             8度框架-剪力墙     170        160               140   120 全部落地剪力墙    180                 170              150     130部分框支剪力墙          150            140  120100筒体框架-中心筒   220         210              180   140筒中筒                      300                 280              230    170注:1 房屋高度指室外地面至主要屋面高度,不包括部分突出屋面的电梯机         房、水箱、构架等高度;   2 部分框支剪力墙构造指地面以上有部分框支剪力墙的剪力墙构造;    3 平面和竖向均不规那么的构造或ⅳ类场地上的构造,最大适用高度应适  当降低;      4 平面和竖向均不规那么的构造或ⅳ类场地上的构造,最大适用高度应适当降低;     5 当房屋高度超越本表数值时,构造设计应有可靠根据,并采取有效措施。

      大家留意“对抗震设计的B级高度的高层建筑,需按有关规定进展超限高层建筑的抗震审查〞 高规4.2.3条:A级高度钢筋混凝土高层建筑构造的高宽比不宜超越表4.2.3-1的数值;B级高度钢筋混凝土高层建筑构造的高宽比不宜超越表4.2.3-2的数值;表4.2.3-1A级高度钢筋混凝土高层建筑构造适用的最大高宽比                                                                                    抗震设防烈度               构造体系              非抗震设计        6度、7度     8度         9度框架、板柱-剪力墙 5       4        3          2框架-剪力墙             5       5         4          3剪力墙                          6        6         5          4筒中筒、框架-中心筒 6       6         5          4表4.2.3-2 B级高度钢筋混凝土高层建筑构造适用的最大高宽比非抗震设计6度、7度   8度          8                           7             6民用房屋钢构造适用的最大高宽比             6度、7度   8度       9度                 6.5                       6           5.5 *“超限高层建筑工程抗震设防管理规定“建立部第111号令2019年7月取代第59号令留意所胃的超限高层建筑,是指:超出现行规范、规程规定的顺应高度;体型特别不规那么的高层建筑,高位转换层〔8度3层以上、7度5层以上〕及有关规范、规程规定该当进展抗震专项审查的高层建筑注:1。

      取消了对于高宽比超限时审查的要求高层建筑的高宽比, 是对构造刚度、整体稳定及经济合理性的宏观控制   2. 对带有裙房的高层建筑,当裙房的面积和刚度相对于其上部塔楼的面积和刚度较大时,计算高宽比的房屋高度和宽度可按裙房以上部分思索 高规4.3 构造平面布置高规4.3.3条  平面过于狭长的建筑在地震时由于两端地震波输入有位相差而容易产生不规那么振动,所以表4.3.3给出了L/B的最大值,6,7度时<=6;8,9度时<=5建议在实践工程中,6,7度时最好不超越4;8,9度时最好不超越3高规4.3.5条 平面布置应减少改动的影响〔1〕在思索偶尔偏心影响的地震作用下,楼层竖向构件的最大程度位移和层构造间位移,A级高度高层建筑不宜大于该楼层平均值的1.2倍,不应大于该楼层平均值的1.5倍;B级高度高层建筑、混合构造高层建筑及本规程第10章所指的复杂高层建筑不宜大于该楼层平均值的1.2倍,不应大于该楼层的1.4倍〔2〕构造改动为主的第一自振周期Tt与平动为主的第一自振周期T1之比,A级高度高层建筑不应大于0.9,B级高度高层建筑、混合构造高层建筑及本规程第10章所指的复杂高层建筑不应大于0.85。

      注 〔1〕此要求主要是限制构造平面布置的不规那么性;〔2〕此要求主要是限制构造的抗扭刚度不能太弱〔提示大家处理改动,要留意做好加减法〕高规4.3.6条 当楼板平面比较狭长、有较大的凹入和开洞而使楼板有较大减弱时,应在设计中思索楼板减弱产生的不利影响楼面凹入或开洞尺寸不宜大于楼面宽度的一半;楼板开洞总面积不宜超越楼面面积的30%;在扣除凹入或开洞后,楼板在任一方向的最小净宽度不宜小于5m,且开洞后每一边的楼板净宽度不应小于2m 高规4.3.7条 草字头形、井字形等外伸长度较大的建筑,当中央部分楼、电梯间使楼板有较大减弱时,应加强楼板以及衔接部位墙体的构造措施,必要时还可以在外伸段凹槽处设置衔接梁或衔接板,如以下图示:井字形建筑平面 高规4.3.8条 楼板开大洞减弱后,宜采取以下构造措施予以加强:1 加厚洞口附近楼板,提高楼板的配筋率;采用双层双向配筋,或加配斜向钢筋;2 洞口边缘设置边梁、暗梁;3在楼板洞口角部集中配置斜向钢筋;  高规4.3.10条 设置防震缝时,应符合以下规定:1防震缝最小宽度应符合以下要求:<仅用于钢筋混凝土,对钢构造应再X1.5,可见抗规8.1.4条>1〕框架构造房屋,高度不超越15m的部分可取70mm;超越15m 的部分,6度、7度、8度和9度相应每添加高度5m 、4m、3m和2m,宜加宽20mm;2〕框架-剪力墙构造房屋可按第一项规定数值的70%采用,剪力墙构造房屋可按第一项规定数值的50%采用,但二者均不宜小于70mm。

      2防震缝两侧构造体系不同时,防震缝宽度应按不利的构造类型确定;防震缝两侧的房屋高度不同时,防震缝宽度应按较低的房屋高度确定;3当相邻构造的根底存在较大沉降差时,宜增大防震缝的宽度;4防震缝宜沿房屋全高设置;地下室、根底可不设防震缝,但在与上部防震缝对应处应加强构造和衔接;5构造单元之间或主楼与裙房之间如无可靠措施,不应采用牛腿托梁的做法设置防震缝 高规4.3.12条 高层建筑构造伸缩缝的最大间距宜符合表4.3.12的规定          表4.3.12   伸缩缝的最大间距构造体系施工方法最大间距〔m〕框架构造现浇              55剪力墙构造现浇              45注:1.框架-剪力墙的伸缩缝间距可根据构造的详细布置情况取表中框架构造与剪力墙构造之间的数值;2.当屋面无保温或隔热措施、混凝土的收缩较大或室内构造因施工外露时间较长时,伸缩缝间距应适当减小;3.位于气候枯燥地域、夏季炎热且暴雨频繁地域的构造,伸缩缝的间距应适当减小4.请大家留意对于出屋面的女儿墙,应10~15之间设温度缝 高规4.3.13条 当采用以下构造措施和施工措施减少温度和混凝土收缩对构造的影响时,可适当放宽伸缩缝的间距。

      1顶层、底层、山墙和纵墙端开间等温度变化影响较大的部位提高配筋率;2顶层加强保温隔热措施,外墙设置外保温层;3每30~40m间距留出施工后浇带,带宽800~1000mm,钢筋采用搭接接头,(后浇带混凝土宜在两个月后浇灌;有困难时也不应少于30天后浇混凝土施工时的温度尽量与主体混凝土施工时的温度接近,后浇带可以选择对构造受力影响较小的部位曲折经过,尽能够不要在一个平面内由于后浇带后浇,钢筋塔接,这时两侧构造处于悬臂形状,所以模板的支柱在本跨要加强,待后浇带浇灌后,方可撤除)当高层建筑与裙房之间不设沉降缝时,留意此时宜将后浇带设在距主楼边的第二跨内,这是由于经过大量的工程验证,主楼的压力普通都会平稳的分散到第二柱距内4顶部楼层改用刚度较小的构造方式或顶部设部分温度缝,将构造划分为长度较短的区段;5采用收减少的水泥、减少水泥用量、在混凝土中参与适宜的外加剂;6提高每层楼板的构造配筋率或采用部分预应力构造 对一个建筑来讲设不设沉降缝,应根据详细条件综合思索,不能一概而论通常,建筑物各部分沉降差大体上有三种方法来出来处置:1〕“放〞----设沉降缝,让各部分自在沉降,防止出现由于不均匀沉降产生附加内力。

      这种“放〞的方法,似乎比较省事,而实践上并非如此,设缝后,由于上部构造须在缝的两侧均设独立的抗侧力构造,构成双墙、梁、柱等,会对建筑、构造带来较多问题2〕“抗〞-----不设沉降缝,采用端承桩或利用刚度很大的根底前者由巩固的基岩或砂卵石层来接受;后者那么利用根底本身的刚度来抵抗沉降差这种“抗〞的方法,虽然在一些情况下能“抗〞住,但根底资料用量大,不经济以上两种方法都是较为极端的情况目前较为常用的方法是介乎“放〞与“抗〞之间的方法----即所谓“调“ 3〕“调“-----在设计与施工中采取措施,调整各部分沉降,减少其差别,降低由于沉降差产生的附加内力如在施工中留后浇带作为暂时沉降缝,等到沉降根本稳定后再连为整体,不设永久性沉降缝  由于高层建筑与裙房的层数相差很远,在具有以下条件之一时才可以不留永久沉降缝:a.采用端承桩,桩支承在基岩上;b.地基条件较好,沉降量小;c.有较多的沉降观测资料,沉降计算比较可靠  在后两种情况下,可按“调〞的方法采取如下措施:  〔1〕.调两者的压力差主楼部分因荷载大,采用整体的箱基或筏基,降低其土压力,并加大埋深,减少附加压力;低层部分采用较浅的独立柱基、十字交叉梁根底,增大土压力,使高底层沉降接近。

      〔2〕.调时间差先施工主楼,主楼工期长,沉降大,待主楼根本建成,沉降根本稳定,再施工裙房,使后期沉降根本相近〔3〕.调标高差当沉降值计算较为可靠,主楼标高定得稍高,裙房标高定得稍低,预留两者沉降差目前,广州、深圳等地多采用基岩端承桩,北京的高层建筑那么普通采用施工后浇带的作法 高规4.4  构造竖向布置高规4.4.2条 抗震设计的高层建筑构造,其楼层侧向刚度不宜小于相邻上部楼层侧向刚度的70%或其上相邻三层侧向刚度平均值的80%高规4.4.3条 A级高度高层建筑的楼层层间抗侧力构造的受剪承载力不宜小于其上一层受剪承载力的80%,不应小于其上一层受剪承载力的65%;B级高度高层建筑的楼层层间抗侧力构造的受剪承载力不宜小于其上一层受剪承载力的75% 注:楼层层间抗侧力构造受剪承载力是指在所思索的程度地震作用方向上,该层全部柱及剪力墙的受剪承载力之和高规4.4.4条 抗震设计时,构造竖向抗侧力构件宜上下延续贯穿 高规4.4.5条 抗震设计时,当构造上部楼层收进部位到室外地面的高度H1与房屋高度H之比大于0.2时,上部楼层收进后的程度尺寸B1不宜小于下部楼层程度尺寸B的0.75倍;当上部构造楼层相对于下部楼层外挑时,下部楼层的程度尺寸B不宜小于上部楼层程度尺寸B1〔含外挑部分〕的0.9倍,且程度外挑尺寸a不宜大于4m。

      高规4.4.6条 构造顶层取消部分墙、柱构成空阔房间时,应进展弹性动力时程分析计算并采取有效构造措施假设建筑要求在顶部取消部分墙体或柱,顶层取消的剪力墙也不宜多于总墙量的1/3,高规4.4.7条 高层建筑宜设地下室关于高层建筑的根底埋深要不要有最小限值,不断是一个在争论的问题,所以规范写的是“宜〞,我个人以为:“在满足建筑物的整体稳定、倾覆、抗滑移的条件下〞在条件不允许时,建筑物的根底可以浅埋),当然在高烈度区,建筑物根底尽能够深埋对抗震非常有利这一点也很重要美国规范就没有根底最小埋深的限制要求 高规4.5  楼盖构造 高规4.5.5条房屋的顶层,转换层,平面复杂或开大洞的楼层,作为上部接构嵌固部位的地下室楼层应采用现浇楼盖构造,顶层楼板厚度不宜小于120mm,宜双层双向配筋,转换层楼板应符合第10.2.20的要求〔板厚不宜小于180mm,应双层双向配筋,且每层每方向的配筋率不宜小于0.25%,楼板中的钢筋应锚固在边梁或墙体中,与转换层相邻楼层的楼板也应适当加强普通地下室的顶板厚度不宜小于160mm,作为上部构造嵌固部位的地下室顶板厚度不宜小于180mm,混凝土强度等级不宜低于C30,运用双层双向配筋,且每层每方向的配筋率不宜小于0.25%。

      注:在民用建筑中,楼层的现浇板,大多数为双向板,其计算方法,主要有弹性法和塑性方法两种,普通程序采用的都是弹性方法,建议采用塑性方法,北京建院习惯用塑性方法   高规4.6  程度位移限值和温馨度要求 高规4.6.3条 按弹性方法计算的楼层层间最大位移与层高之比△μ/h宜符合以下规定:1 高度不大于150m的高层建筑,其楼层层间最大位移与层高之比△μ/h不宜大于表4.6.3的限值;2 高度等于或大于250m的高层建筑,其楼层层间最大位移与层高之比△μ/h不宜大于1/500;3 高度在150m~250m之间的高层建筑,其楼层层间最大位移与层高之比△μ/h的限值按本条第一款和第二款的限值线性插入取用表4.3.6 楼层层间最大位移与层高之比的限值;构造类型                                                          △μ/h限值框架                                                           1/550框架-剪力墙、框架-中心筒、板柱-剪力墙 1/800筒中筒、剪力墙                                            1/1000框支层                                                          1/1000多.高层钢构造                                                    1/300  〔1/250〕                                         注:楼层层间最大位移△μ以楼层最大的程度位移差计算,不扣除整体弯曲变形。

      抗震设计时,本条规定的楼层位移计算不思索偶尔偏心的影响  (1) 为实现我国规范所制定的多遇地震作用下的设防目的〔小震不坏〕, 2019规范确定的弹性层间位移角限值为:框架构造1/550,框架—抗震墙构造、板柱—抗震墙构造、框架—核芯筒构造1/800,抗震墙构造、筒中筒构造和框支层1/1000,多高层钢构造1/300高层钢构造1/250<钢构造在弹性阶段的层间位移角限值,日本建筑法实施令定为1/200参照美国加州规范〔1988〕对根本自振周期大于0.7s的构造的规定,本次规范修订中取1/300> (2) 为实现大震不倒的设防目的,各类构造的弹塑性位移角限值为:单层钢筋混凝土柱排架1/30,框芯筒构造1/100,抗震墙构造、筒中筒构造1/120,多高层钢构造1/503)由于层间位移并不能完全反映一个楼层中一切构件的弹塑性变外形状,即使层间位移满足规范限值要求,也能够因楼层中个别构件的变形才干缺乏而发生部分破坏因此,罕遇地震作用下构造的抗震性能评价,不应仅仅局限于弹塑性层间位移角的验算,还应该对构件塑性铰的转动才干进展验算,以防止个别构件的塑性铰过大而引起构造部分倒塌的情况在大型复杂构造中,对关键受力构件的部分变形才干验算尤为必要。

        高规4.6.6条 高度超越150m的高层建筑构造应具有良好的运用条件,满足温馨度要求,按现行国家规范<建筑构造荷载规范>GB50009规定的10年一遇的风荷载取值计算的顺风向与横风向构造顶点最大加速度αmax不应超越表4.6.6的限值必要时,可经过专门风洞实验结果计算确定顺风向与横风向构造顶点最大加速度αmax,且不应超越表4.6.6的限值表4.6.6  构造顶点最大加速度限值αmax〔指风荷载作用下〕运用功能Αmax〔m/s2〕               住宅、公寓0.15〔0.20〕办公、旅馆0.25〔0.28〕注:括号中为高层钢构造       计算公式可按<高层民用建筑钢构造技术规程>第5.5.1条 高规4.7 构件承载力设计表达式高规4.7.1条〔强规〕高层建筑构造构件承载力应按以下公式验算:无地震作用组合     r0S

      当建筑场地为Ⅰ类时,应允许仍按本地域抗震设防烈度的要求采取抗震构造措施;2丙类建筑:应符合本地域抗震设防烈度的要求当建筑场地为Ⅰ类时,除6度外,应允许按本地域抗震设防烈度降低一度的要求采取抗震构造措施 高规4.8.2条〔强规〕 抗震设计时,高层建筑钢筋混凝土构造构件应根据设防烈度、构造类型和房屋高度采用不同的抗震等级,并应符合相应的计算和构造措施要求A级高度丙类建筑钢筋混凝土构造的抗震等级应按表4.8.2确定当本地域的设防烈度为9度时,A级高度乙类建筑的抗震等级应按本规程第4.8.3条规定的特一级采用,甲类建筑应采取更有效的抗震措施注:本规程“特一级和一、二、三、四级〞即“抗震等级为特一级和一、二、三、四级〞的简称 表4.8.2      A级高度的高层建筑构造抗震等级〔此表是“丙类〞建筑〕构造类型 烈度6度7度8度9度框架 高度(m)≤30〉30≤30〉30≤30 〉30≤25〉30≤25框架四三三二二 一一一一框架-剪力墙高度(m)≤60〉60≤60〉60≤60 〉60≤50〉60≤50框架四三三二二 一一剪力墙三二一 一一一一剪力墙高度(m)≤80〉80≤80〉80≤80 〉80≤60〉80≤60 剪力墙四三三二二 一一一框支剪力墙非底部加强部位剪力墙 四 三 三 二 二不应采用底部加强部位剪力墙三二二一框支框架二二一一筒体 框架-中心筒框架三二一一中心筒 二二一一核中筒 外筒 内筒板柱-剪力墙板柱的柱三二一不应采用剪力墙二二二  注:1 接近或等于高度分界时,应结合房屋不规那么程度及场地、地基条件适当确定抗震等级;    2 底部带转换层的筒体构造,其框支框架的抗震等级应按表中框支剪力墙构造的规定采用 3.板柱—剪力墙构造中的框架的抗震等级应与表中“板柱的柱〞一样 4.对带转换层在三层及以上是转换层时,其框支柱、剪力墙底部加强部位的抗震墙等级伤宜按 上表提高一级采用,已为特一级时可不再提高。

      本次修正,谈化了高度对抗震等级的影响,6度至8度均采用同样的高度分界,使同样高度的房屋,抗震设防烈度不同时有不同的抗震等级对8度设防的框架和框架—抗震墙构造,抗震等级的高度分界较89规范有所降低,适当扩展一、二级的范围裙房与主楼相连,裙房屋面部位的主楼上下各一层因受刚度与承栽力突变影响较大,因此要适当加强此部位的抗震措施,如上图示 高规4.8.3条 抗震设计时,B级高度丙类建筑钢筋混凝土构造的抗震等级应按表4.8.3确定   表4.8.3 B级高度的高层建筑构造抗震等级 构造类型烈度6度7度8度框架-剪力墙框架二一一剪力墙二一特一剪力墙剪力墙二一一框支剪力墙 非底部加强部位剪力墙 二一一底部加强部位剪力墙一一特一框支框架一特一特一框架-中心筒框架二一一筒体二一特一筒中筒外筒二一特一内筒二一特一注:底部带转换层的筒体构造,其框支框架和底部加强部位筒体的抗震等级应按表中框支剪力墙构造的规定采用 高规4.8.4条 建筑场地为Ⅲ、Ⅳ类时,对设计根本加速度为0.15g和0.30g的地域,宜分别按抗震设防烈度8度〔0.20g〕和9度〔0.40g〕时各类建筑的要求采取抗震构造措施请大家留意在抗震设计中,“抗震措施〞与“抗震构造措施〞是两个不同的概念。

      抗震措施〞是指除地震作用计算和抗力计算以外的抗震设计内容,包括建筑总体布置,构造选型,地基抗液化措施,思索概念设计要求对地震作用效应〔内力及变形〕的调整,以及各种构造措施 “抗震构造措施〞是指根据抗震概念的设计原那么,普通不需计算而对构造和非构造各部分所采取的细部构造,如钢筋锚固,搭接,混凝土维护层,最小配筋率等 “抗震措施〞涵盖了“抗震构造措施〞抗震等级划分属“抗震措施〞 高规4.8.5条 抗震设计的高层建筑,当地下室顶层作为上部构造的嵌固端时,地下一层的抗震等级应按上部构造采用,地下一层以下构造的抗震等级可根据详细情况采用三级或四级,地下室柱截面每侧的纵向钢筋面积除应符合计算要求外,不应少于地上一层对应柱每侧纵向钢筋面积的1.1倍;地下室中超出上部主楼范围且无上部构造的部分,其抗震等级可根据详细情况采用三级或四级9度抗震时,地下室构造的抗震等级不应低于二级高规4.8.6条 抗震设计时,与主楼连为整体的裙等级不应低于主楼的抗震等级;主楼构造在裙房顶楼的抗震部上、下各一层应适当加强抗震构造措施 5高规4.9  构造要求高规4.9.1条 房屋高度大、柱距较大而柱中轴力较大时,宜采用型钢混凝土柱、钢管混凝土柱,或采用高强度混凝土柱(通常采用上述三种方法减小柱截面)1.采用C60~C80高强混凝土可以减小柱截面面积30%左右〔与C40相比〕,C60混凝土已广范运用。

      2.采用型钢混凝土柱截面含钢率可控制在5%~10%,可使柱截面面积减小30%~40%由于型钢骨架要求钢构造制造,安装才干,因此目前较多的运用在高层构造的下层部位,转换层以下的柱3.钢管混凝土可使柱混凝土处于有效侧向约束下,构成三向应力形状,因此延性很大,承载力提高很多,通常钢管柱壁厚为柱直经的1/70~1/100钢管混凝土柱如用高强混凝土浇灌,可以使柱截面面积减小%左右但目前钢管混凝土柱与钢筋混凝土梁的节点构造较难满足8度设防的抗震要求,设计时应引起留意 高规5   构造计算分析高规5.1.12条体型复杂,构造布置复杂应采用至少两个不同力学模型的构造分析软件进展整体分析计算高规5.1.16条对构造分析软件的计算结果,应进展分析判别,确认其合理,有效后方可作为工程设计根据如何判别:当然只能依托概念设计来判别;另外大家一定要留意,编程序的人以再讲“设计者采用他们的程序计算,出了问题他们并不担任,依然由设计者担任〞;另外施工图审查单位只承当相应的技术审查失察责任,主要的质量责任还有设计者担任〔在合理运用年限内负终身责任〕 建议大家对计算结果从以下方面检查:1检查原始数据能否有误,特别是能否脱漏荷载2计算简图能否与实践相符,计算程序能否选那么正确3.对计算结果分析:检查设计参数能否选那么适宜;原始数据能否输入正确;检查“七种比值〞即:〔1〕柱及剪力墙轴压比,主要为控制构造延性;〔2〕剪重比:主要为控制各楼层最小地震剪力,确保构造平安性;〔3〕刚度比:主要为控制构造竖向规那么性,以免竖向刚度突变,构成薄弱层;〔4〕位移比:主要为控制构造平面规那么性,以免构成改动,对构造产生不利影响;〔5〕周期比:主要为控制构造的改动效应,减小改动对构造带来不利影响〔此时要留意:第一、二震型在高层建筑中是不能以改动为主〕;〔6〕刚重比:主要为控制构造的稳定性,以免构造产生滑移和倾覆;〔7〕有效质量比:主要为控制构造的地震力能否全计算出来。

      以上这七种比值规范中均有明确要求4.另外大家也要留意超配筋信息文件,对超配筋的处置 高规5.3.7条 高层建筑构造计算中,当地下室顶板作为上部构造嵌固部位时,地下室构造的楼层侧向刚度不应小于相邻上部构造楼层侧向刚度的2倍当地下室不能满足嵌固部位的楼层侧向刚度比规定时,有条件时,可添加地下室的侧向刚度,或者将主体构造的嵌固部位下移至符合要求的部位,如筏形根底顶面或箱型根底顶面)高规5.4.4条〔强规〕高层建筑构造的稳定应符合以下规定1剪力墙构造,框架---剪力墙构造,筒体构造应符合下式要求:EJd>14H2ΣGi2框架构造应符合下式要求:Di>10ΣGj/hi 大量的工程阅历阐明:高宽比不超越5的高层建筑构造,其整体稳定性是满足的,不用验算所以,设计中仅要求对高宽比大于5的高层建筑构造,按式Peq≦ΣEIcq/8H2验算整体稳定性    高层建筑还应进展抗倾覆的验算取设计所用的程度荷载对根底边缘基跟点的矩作为倾覆力矩Mo,建筑物各部分的重力荷载对基跟 点的矩就是稳定力矩Ms计算稳定力矩Ms时,恒载取90%,楼面活荷载取50%要求稳定力矩Ms不小于倾覆力矩Mo,即  Ms/Mo≥1.0设计阅历阐明:当建筑物高宽比小于5时,普通都能满足式Ms/Mo≥1.0的要求,但当设防烈度为9度,建筑物高宽比接近5时,就曾经有能够不满足式Ms/Mo≥1.0的要求了。

      高规第126条规定:对高宽比大于4的高层建筑,根底底面不宜出现零应力区,对于高宽比不大于4的高层建筑,根底底面零应力区面积不应超越根底底面面积的15% 高规6   框架构造设计高规6.1.1条 框架构造应设计成双向梁柱抗侧力体系主体构造除个别部位外,不应采用铰接 高规6.1.2条 抗震设计的框架构造不宜采用单跨框架〔指10层以上建筑〕这是由于单跨框架的耗能才干较弱,超静定次数较少,一旦柱出现塑性铰,出现延续倒塌的能够性很大,91年台弯集集大地震,就有不少单跨框架到塌的震害实例但是带剪力墙的单跨框架构造可不受此限制,因它有一道剪力墙作为第一道防线高规6.1.3条 框架梁柱中心线宜重合当梁柱中心线不能重合时,在计算时应思索偏心对梁柱节点中心区受力和构造的不利影响,以及梁荷载对柱子的偏心影响梁、柱中心线之间的偏心距,9度抗震设计时不应大于柱截面在该方向宽度的1/4;非抗震设计和6~8度抗震设计时不宜大于柱截面在该方向宽度的1/4,如偏心距大于该方向柱宽的1/4时,可采取增设梁的程度加腋等措施设置程度加腋后,仍须思索梁柱偏心的不利影响….. 高规6.1.4条  框架构造的填充墙及隔墙宜选用轻质墙体。

      抗震设计时,框架构造如采用砌体填充墙,其布置应符合以下要求:1防止构成上、下层刚度变化过大;2防止构成短柱;3减少因抗侧刚度偏心所呵斥的改动高规6.1.6条〔强规〕框架构造按抗震设计时,不应采用部分由砌体墙承重之混合方式框架构造中的楼,电梯间及部分出屋顶的电梯机房,楼梯间,水厢间等,应采用框架承重,不应采用砌体墙承重〔同一建筑不应采用两种截然不同的构造体系〕高规6.1.7条抗震设计的框架构造中,当仅布置少量钢筋混凝土剪力墙时,构造分析计算应思索该剪力墙与框架的协同任务,如楼,电梯间位置较偏而产生较大的刚度偏心时,宜采取将此种剪力墙减薄,开竖缝,开构造洞,配置少量单排钢筋等措施,减小剪力墙的作用,并宜添加与剪力墙相连之柱的箍筋〔既然如此,本人建议尽能够不要设置这样的剪力墙〕 请大家留意:对框架构造,当抗震等级为特一、一、二级的框架梁,柱纵向钢筋的抗拉强度实测值与屈服强度实测值的比值不应小于1.25,且钢筋的屈服强度实测值与强度规范值的比值不应大于1.3,这一要求一定要在设计图中注明这在抗规中是强迫性要求,第一要求是为保证当构件某个部位出现塑性饺后,塑性饺处有足够的转动才干与耗能才干;第二要求是为实现强柱弱梁,强剪弱弯,否那么难以实现 高规6.3  框架梁构造要求高规6.3.1条  框架梁的主梁截面高度hb可按(1/10~1/18) lb确定, lb为主梁计算跨度;梁净跨与截面高度之比不宜小于4。

      梁的截面宽度不宜小于200mm,梁截面的高宽比不宜大于4当梁高较小或采用扁梁时,除验算其承载力和受剪截面要求外,尚应满足刚度和裂痕的有关要求在计算梁的挠度时,可扣除梁的合理起拱值;对现浇梁板构造,宜思索梁受压翼缘的有利影响同时,要提请留意的是,在普通民用建筑中,如柱网尺寸为8m左右,梁高为450~500mm时,梁宽普通400mm左右,即可满足要求,不应做成“宽扁梁〞高规6.3.2条 〔强规〕 框架梁设计应符合以下要求:  1抗震设计时,计入受压钢筋作用的梁端截面混凝土受压区高度与有效高度之比值,一级不应大于0.25;二、三级不应大于0.35;2纵向受拉钢筋的最小配筋率ρmin(%),非抗震设计时,不应小于0.2和45ft/fy二者的较大值;抗震设计时,不应小于表6.3.2-1规定的数值; 高规6.3  框架梁构造要求高规6.3.1条  框架梁的主梁截面高度hb可按(1/10~1/18) lb确定, lb为主梁计算跨度;梁净跨与截面高度之比不宜小于4梁的截面宽度不宜小于200mm,梁截面的高宽比不宜大于4当梁高较小或采用扁梁时,除验算其承载力和受剪截面要求外,尚应满足刚度和裂痕的有关要求。

      在计算梁的挠度时,可扣除梁的合理起拱值;对现浇梁板构造,宜思索梁受压翼缘的有利影响请留意,在普通民用建筑中,如柱网尺寸为8m左右,梁高为450~500mm时,梁宽普通400mm左右,即可满足要求,不应做成“宽扁梁〞高规6.3.2条 〔强规〕 框架梁设计应符合以下要求:  1抗震设计时,计入受压钢筋作用的梁端截面混凝土受压区高度与有效高度之比值,一级不应大于0.25;二、三级不应大于0.35;2纵向受拉钢筋的最小配筋率ρmin(%),非抗震设计时,不应小于0.2和45ft/fy二者的较大值;抗震设计时,不应小于表6.3.2-1规定的数值; 表6.3.2-1 梁纵向受拉钢筋最小配筋百分率ρmin(%) 抗震等级 梁中位置支座(取较大值)跨中(取较大值)一级0.4和80ft/fy0.3和65ft/fy二级0.3和65ft/fy0.25和55ft/fy三、四级 0.25和55ft/fy0.2和45ft/fy中 梁支座纵向受拉钢筋最小配筋量mm2(抗震等级三级)混凝土标号 钢筋种类55ft/fy梁截面高度为以下数值时的最小配筋mm2 (梁宽250) 400 450 500 550 600 650 700 750 800C20 ft=1.10 HRB335 0.2019250 281 313 344 375 406 438 469 500C25 ft=1.27HRB335 0.2328250 281 313 344 375 406 438 469 500C30 ft=1.43HRB335 0.2622262 295 328 361 393 426459 492 524C35 ft=1.57HRB335 0.2878288 324 360 396 432 468 504540 576 3 抗震设计时,梁端纵向受拉钢筋的配筋率不应大于2.5%;这一条是强迫性条文,在设计时该当遵守。

      国外也有类似条文,但其解释不同如美国混凝土规范ACI318-02的中,它对受弯构件规定,在构件的任何截面,配筋率不应超越2.5%,条文解释其含意如下:1〕主要是为防止钢筋过密集,呵斥施工困难;2〕次要方面,是限制常用截面主梁的剪应力“ 梁跨中纵向受拉钢筋最小配筋量mm2(抗震等级三级)混凝土标号钢筋种类 45ft/fy梁截面高度为以下数值时的最小配筋mm2(梁宽250) 400 450 500 550 600 650 700 750 800 850 900C20 ft=1.10HRB335 0.1650200 225 250 275 300 325 350 375 400 425 450C25 ft=1.27HRB3350.1905200 225 250 275 300 32 350 375 400 425 450C30 ft=1.43HRB3350.2145215 241 268 295 322 349 375 402 429 456483C35 ft=1.57HRB3350.2355236 265 294 324 353 383 412 442 471 500530 4  抗震设计时,梁端截面的底面和顶面纵向钢筋截面面积的比值,除按计算确定外,一级不应小于0.5;二、三级不应小于0.3;〔此要求是为了保证梁端的延性〕5抗震设计时,梁端箍筋加密区长度、箍筋最大间距和最小直径应符合表6.3.2-2的要求;当梁端纵向钢筋配筋率大于2%时,表中箍筋最小直径应增大2mm。

       表  6.3.2-2      梁端箍筋加密区的长度、箍筋最大间距和最小直径抗震等级加密区长度(取较大值)(mm) 箍筋最大间距(取最小值)(mm) 箍筋最小直径(mm)一级2.0hb,  500hb/4,         6d, 10010二级1.5hb,  500hb/4,         8d, 1008三级1.5hb,  500hb/4,         8d, 1508四级1.5hb,  500hb/4,         8d, 1506                               注:d为纵向钢筋直径,hb为梁截面高度 高规6.3.3条  梁的纵向钢筋配置,尚应符合以下规定:     1  沿梁全长顶面和底面应至少各配置两根通长的纵向钢筋,一、二级抗震设计时钢筋直径不应小于14mm,且分别不应小于梁两端顶面和底面纵向配筋中较大截面面积的1/4;对三、四级抗震设计和非抗震设计时钢筋直径不应小于12mm解释:沿梁全长需配置一定数量的通长钢筋是思索框架梁在地震作用过程中反弯点位置能够变化这里“通长〞的含义是保证梁各个部位的这部分钢筋都能发扬其受拉承载力 2   一、二级抗震等级的框架梁内贯穿中柱的每根纵向钢筋直径,对矩形截面柱,不宜大于柱在该方向截面尺寸的1/20;对圆形截面柱,不宜大于纵向钢筋所在位置柱截面弦长的1/20 高规6.3.4条  抗震设计时,框架梁的箍筋尚应符合以下构造要求:1  框架梁沿梁全长箍筋的面积配筋率应符合以下要求:           一级      ρsv≥0.30f t/fyv           二级      ρsv≥0.28 f t/fyv       三、四级       ρsv≥0.26 f t/fyv式中: ρsv=AsV/bs一框架梁沿梁全长箍筋的面积配筋率。

          fyv---箍筋抗拉强度设计值,按 fy值采用;AsV---配置在同一截面内箍筋各肢的全部截面面积:AsV=nAsV1,此处,n为在同一截面内箍筋的肢数,AsV1为单肢箍筋的截面面积;S---沿构件长度方向的箍筋间距2  第一个箍筋应设置在距支座边缘50mm处;在箍筋加密区范围内的箍筋肢距:一级不宜大于200mm和20倍箍筋直径的较大值;二、三级不宜大于250mm和20倍箍筋直径的较大值〔留意对300宽的梁就要采用三肢箍〕;四级不宜大于300mm 4  箍筋应有度弯钩,弯钩端头直段长度不应小于10倍的箍筋直径和75mm的较大值;    5  在纵向钢筋搭接长度范围内的箍筋间距,钢筋受拉时不应大于搭接钢筋较小直径的5倍,且不应大于100mm;钢筋受压时不应大于搭接钢筋较小直径的10倍,且不应大于200mm;    6  框架梁非加密区箍筋最大间距不宜大于加密区箍筋间距的2倍 梁全长箍筋配筋率ρsv参考值(梁宽250)混凝土标号      钢筋种类  0.26ft/fy  双肢Φ8α200四肢Φ8α200双肢Φ10α200四肢Φ10α200C20 ft=1.10HPB2350.002          0.002019   0.004024  0.003140. 00628C25 ft=1.27HPB2350.001572双肢Φ6α200  四肢Φ6α200双肢Φ12α200四肢Φ12α200C30 ft=1.43HPB2350.0017700.0011320.0022640.0045240.009048C35 ft=1.57HPB2350.001943Φ6AsV1=28.3Φ8AsV1=50.3Φ10AsV1=78.5Φ12AsV1=113.1 高规6.3.6条  框架梁的纵向钢筋不应与箍筋、拉筋及预埋件等焊接。

      〔因焊接容易使纵筋变脆,对抗震不利,因此作此规定〕  高规6.4  框架柱构造要求高规6.4.1条  柱截面尺寸宜符合以下要求:   1  矩形截面柱的边长,非抗震设计时不宜小于250mm,抗震设计时不宜小于300mm,圆柱截面直径不宜小于350mm;   2.  柱剪跨比宜大于2;   3  柱截面高宽比不宜大于3解释:剪跨比是反映柱截面所接受的弯矩与剪力相对大小的一个参数,表示为:λ=M/(Vh0) V---取与M对应的剪力设计值;h0---柱截面有效高度;当框架构造中的框架柱的反弯点在柱层高范围内时,可取λ=Hn/(2h0 )M---宜取柱上、下端思索地震作用组合的弯矩设计值的较大值;),此处,Hn为柱净高;当λ〈1.0时,取λ=1.0;当λ〉3.0时,取λ=3.0; 剪跨比是影响钢筋混凝土柱破坏形状的最重要的要素,剪跨比较小的柱子都会出现斜裂痕而导致剪切破坏通常用配置横向钢筋(箍筋)的方法以防止过早出现剪切破坏经过研讨,大致得到如下规律:剪跨比λ〉2时,称为长柱,只需按照构造配置横向钢筋,普通都发生弯曲破坏剪跨比λ≤2时,称为短柱,多数会出现剪切形的破坏但当提高混凝土强度或配有足够的横向钢筋,也能够出现延性较好的剪切受压破坏。

      当受拉钢筋配筋率过大时,那么能够出现粘结型破坏普通在短柱中该当计算斜截面抗剪强度,并限制纵筋含钢率剪跨比λ≤1.5时,称为极短柱,普通都会发生剪切斜拉破坏,抗震性能不好设计时应发尽量防止这种极短柱,否那么需求采取特殊措施由于框架柱中反弯点大都接近中点,为设计方便,经常用柱长细比近似表示剪跨比的影响由于 λ=M/(Vh0)≈L/2H所以 当L/H≥4时为长柱3〈L/H≤4时为短柱L/H≤3时为极短柱 高规6.4.2条  抗震设计时,钢筋混凝土柱轴压比N/( fcA)不宜超越表6.4.2的规定;对于ⅳ类场地上较高的高层建筑,柱轴压比限值应适当减小表6.4.2  柱轴压比限值构造类型                                           抗 震 等 级                                                                                                                                       一级        二级三级框架构造                   0.700.80.9板柱—剪力墙、            0.75          0.85 0.95框架-剪力墙、框架-中心筒、筒中筒                             0.750.850.95部分框支剪力墙                 0.600.70--注:1 轴压比N/( fcA)指思索地震作用组合的轴压力设计值N与柱全截面面积A和混凝土轴心抗压强度设计值fc乘积之比值;对不进展地震作用计算的构造,取无地震作用组合的轴力设计值。

            2  表内数值适用于混凝土强度等级不高于C60的柱当混凝土强度等级为C65~C70时,轴压比限值应比表中数值降低0.05;当混凝土强度等级为C75~C80时,轴压比限值应比表中数值降低0.10;3 表内数值适用于剪跨比大于2的柱剪跨比不大于2但不小于1.5的柱,其轴压比限值应比表中数值减小0.05;剪跨比小于1.5的柱,其轴压比限值应专门研讨并采取特殊构造措施;4 当沿柱全高采用井字复合箍,箍筋间距不大于100mm、肢距不大于200mm、直径不小于12mm时,柱轴压比限值可添加0.10;当沿柱全高采用复合螺旋箍,箍筋螺距不大于100 mm、肢距不大于200 mm、直径不小于12mm时,柱轴压比限值可添加0.10;当沿柱全高采用延续复合螺旋箍,且螺距不大于80 mm、肢距不大于200 mm、直径不小于10mm时,柱轴压比限值可添加0.10以上三种配箍类别的含箍特征值应按增大的轴压比由本规程表6.4.7确定;5 当柱截面中部设置由附加纵向钢筋构成的芯柱,且附加纵向钢筋的截面面积不小于柱截面面积的0.8%时,柱轴压比限值可添加0.05当本项措施与注4的措施共同采用时,柱轴压比限值可比表中数值添加0.15,但箍筋的配箍特征值仍可按轴压比添加0.10的要求确定;6 附注第4、5两款之措施,也适用于框支柱;7.柱轴压比限值不应大于1.05。

      8.  对地下室柱可添加0.1   对框架柱轴压比控制给出了放松的条件:  按91规范控制轴压比的有关规定,柱子的截面尺寸往往取决于轴压比,不仅因截面较大影响了运用要求,而且其纵向钢筋和箍筋配置实践上均由最低的构造要求控制,抗震性能并不高为此,综合思索构造中抗震墙数量、柱子剪跨比、箍筋构造和在整个构造中所处的部位,在2019规范中修订了钢筋混凝土柱的轴压比控制值:  对框架-抗震墙构造、框架-筒体构造,其框架柱的轴压比限值可添加0.05;  当采用井字复合箍、复合螺旋箍或延续复合螺旋箍时,提高体积配箍率后,各类框架柱的轴压比限值可添加0.05~0.10;    当在柱截面的中部另加纵向钢筋,其截面不少于柱截面面积的0.9%,各类框架柱的轴压比限值可添加0.05  高规6.4.3条〔强规〕 柱纵向钢筋和箍筋配置应符合以下要求:    1  柱全部纵向钢筋的配筋率,不应小于表6.4.3-1的规定值,且柱截面每一侧纵向钢筋配筋率不应小于0.2%;抗震设计时,对Ⅳ类场地上较高的高层建筑,表中数值应添加0.1;表6.4.3-1    柱纵向钢筋最小配筋百分率(%) 〔比老规增大一些〕   柱类型抗震等级非抗震    一级二级三级   四级中柱、边柱          1.00.80.70.60.6角柱                       1.2 1,00,90,80.8框支柱                        1.2 1.0--0.8 注:〔1〕 当混凝土强度等级大于C60时,表中的数值应添加0.1; 〔2〕 当采用HRB400、RRB400级钢筋时,表中数值应允许减小0.1。

      2 抗震设计时,柱箍筋在规定的范围内应加密,加密区的箍筋间距和直径,应符合以下要求:1〕普通情况下,箍筋的最大间距和最小直径,应按表6.4.3-2 采用;抗震等级箍筋最大间距(mm)箍筋最小直径(mm)一级6d和100的较小值10二级8d和100的较小值8三级8d和150(柱根100)的较小值8四级8d和150(柱根100)的较小值6(柱根8)表6.4.3-2         柱端箍筋加密区的构造要求  注:1 d为柱纵向钢筋直径〔mm〕;   2 柱根指框架柱底部嵌固部位2) 二级框架柱箍筋直径不小于10mm、肢距不大于200MM时,除柱根外最大间距应允许采用150mm;三级框架柱的截面尺寸不大于400mm时,箍筋最小直径应允许采用6mm:四级框架柱的剪跨比不大于2或柱中全部纵向钢筋的配筋率大于3%时,箍筋直径不应小于8MM;3〕剪跨比不大于2的柱,箍筋间距不应大于100mm;一级时髦不应大于6倍的纵向钢筋直径 高规6.4.4条 柱的纵向钢筋配置,尚应满足以下要求:1 抗震设计时,宜采对称配筋;2 抗震设计时,截面尺寸大于400mm的柱,其纵向钢筋的间距不宜大于200mm非抗震设计时,柱纵向钢筋间距不应大于350mm; 柱纵向钢筋净距均不应小于50mm;1        全部纵向钢筋的配筋率,非抗震设计时不宜大于5%、不应大于6%,抗震设计时不应大于5%;2        一级且剪跨比不大于2的柱,其单侧纵向受拉钢筋的配筋率不宜大于1.2%; 3        边柱、角柱及剪力墙端柱思索地震作用组合产生小偏心受拉时,柱内纵筋总截面面积应比计算值添加25%。

      高规6.4.5条 柱的纵筋不应与箍筋、拉筋及预埋件等焊接 高规6.4.6条 抗震设计时,柱箍筋加密区的范围应符合以下要求:1 底层柱的上端和其他各层柱的两端,应取矩形截面柱之长边尺寸〔或园形截面柱之直径〕、柱净高之1/6和500mm三者之最大值范围;2 底层柱刚性地面上、下各500mm的范围;   3 底层柱柱根以上1/3柱净高的范围;1剪跨比不大于2的柱和因填充墙等构成的柱净高与截面高度之比不大于4的柱全高范围;2一级及二级框架角柱的全高范围;3需求提高变形才干的柱全高范围 高规6.4.7条 柱加密区范围内箍筋的体积配筋率,应符合以下规定:1  柱箍筋加密区箍筋的体积配筋率,应符合下式要求:                ρv≥λV fc/fyv式中  ρv----柱箍筋的体积配筋率;λV ---柱最小配箍特征值,宜按表6.4.7采用;fc ---混凝土轴心抗压强度设计值当柱混凝土强度等级低于C35时,应按C35计算;fyv ---柱箍筋或拉筋抗拉强度设计值,超越360N/mm2时,应按360N/mm2计算 表6.4.7   柱端箍筋加密区最小配箍特征值λV抗震等级箍筋方式                         轴压比≤0.30     0.4     0.5      0.6    0.7     0.8     0.9     1.0      1.05一级普通箍、复合箍0.1     0.11   0.13   0.15   0.17    0.20   0.23    ---       ---螺旋箍、复合或連续复合螺旋箍              0..0          0..09 0..110.130.150.180.21------二级普通箍、复合箍0..080..090..110.130.150.170.190.220.24螺旋箍、复合或連续复合螺旋箍0.060.070.090.110.130.150.170.200.22三级普通箍、复合箍0.060.070.090.110.130.150.170.200.22螺旋箍、复合或連续复合螺旋箍0.050.060.070.090.110.130.150.180.20 注: 普通箍指单个矩形箍或单个圆形箍;螺旋箍指单个螺旋箍筋;复合箍指由矩形、多边形、圆形箍或拉筋组成的箍筋;复合箍指由矩形、多边形、圆形箍或拉筋组成的箍筋;連续复合螺旋箍指全部螺旋箍由同一根钢筋加工而成的箍筋。

      2 对一、二、三、四级框架柱,其箍筋加密区范围内箍筋的体积配箍率尚且分别不应小于0.8%、0.6%、0.4%和0.4%;3 剪跨比不大于2的柱宜采用复合螺旋箍或井字复合箍,其体积配箍率不应小于1.2%;设防烈度为9度时,不应小于1.5%;4 计算复合箍筋的体积配箍率时,应扣除重迭部分的箍筋体积;计算复合螺旋箍筋的体积配箍率时,其非螺旋箍筋的体积应乘        以换算系数0.8 高规6.4.8条 抗震设计时,柱箍筋设置尚应符合以下要求:1.箍筋应为封锁式,其末端应做成度弯钩其平直段不应小于10倍箍筋直经,且不小于75mm,2.加密区箍津蜘距,一级不宜大于200,二、三级不宜大于250和20倍箍筋直经的较大值、四级不宜大于300每隔一根纵筋并勾住封锁箍〔为了满足这些要求,设计人员在图中往往均匀分布,如以下图示,这样会呵斥灌混凝土困难,因混凝土在浇灌时,是不允许从高处直接坠落的,必需用道管,将混凝土引入到柱根,建议按以下图修正 高规6.4.10条 框架节点中心区应设置程度箍筋,且应符合以下规定:1 非抗震设计时,箍筋配置应符合本规程第6.4.9条的有关规定,但箍筋间距不宜大于250mm对四边有梁与之相连的节点,可仅沿节点周边设置矩形箍筋;2 抗震设计时,箍筋的最大间距和最小直径宜符合本规程第6.4.3条有关柱箍筋的规定。

      一、二、三级框架节点中心区配箍特征值分别不宜水于0.12、0.10和0.08,且箍筋体积配箍率分别不宜小于0.6%、0.5%和0.4%剪跨比不大于2的框架节点中心区的配箍特征值不宜小于中心区上、下柱端配箍特征值中的较大值柱全部纵向受力钢筋最小配筋量mm2(抗震等级三级)柱断面框架中柱、边柱    框架角柱、框支柱      柱断面框架中柱、边柱  框架角柱、框支柱350×400  980          1260                      500×550        1925          2475400×4001120          1440                      550×550         2118           2723400×4501260          1620                      550×600         2310             2970450×4501418          1823                      600×650      2730            3510450×5001575          2025                      650×700      3185        4095500×5001750           2250                     700×700      3430        4410  关于箍筋焊接:过去曾经规定,当柱内全部纵筋的钢筋的配筋率超越3%时,应将箍筋焊成封锁箍。

      思索到此种要求在实施时,常易将箍筋与纵筋焊在一同,使纵筋变脆;同时,每个箍筋皆要求焊接,费工费时,添加造价,于质量无益反而有害,而且,目前国际上主要的构造设计规范,也无此种要求,因此,本规范对柱纵筋配筋率超越3%时,未作箍筋必需焊成封锁箍的要求〔但非地震区箍筋也可焊成封锁箍混凝土规范10.3.2条〕框架节点中心区:为了使梁,柱纵筋在节点内有较好的锚固,同时也为了使节点的抗剪才干有所保证,对于节点中心区的混凝土应有良好的约束,本规程第610条规定了节点中心区箍筋的最小配箍率要求但是,节点中心区的钢筋很密集,设置较多的箍筋比较困难,因此,节点中心区的箍筋配箍率可以略少于柱加密区的配箍率,并且,为使施工方便,可以运用开口箍,如以下图所示: 高规6.5  钢筋的衔接和锚固对于钢筋的衔接的规定,与过去91规范相比有较大的变化:过去对于构件的关键部位,钢筋的衔接均要求焊接,但如今改为要求用机械衔接,这是由于目前施工条件下,焊接质量较难保证,而机械衔接技术已比较成熟,质量性能比较稳定机械接头普通有等强与不等强两种〔A级与B级〕,这两种接头在抗震设计中均可采用,当必需设在构件受力较大部位〔如箍筋加密区〕时,或必需在同一截面100%接头时,应选用等强接头。

      当接头可以必开受力较大部位,并能错开接头,一次只接50%时,可以选用不等强接头〔如锥螺纹接头〕如今钢筋衔接的陈列次序是:机械衔接,绑扎衔接,焊接衔接  高规6.5.1条 受力钢筋的衔接接头宜设置在构件受力较小部位;抗震设计时,宜避开梁端、柱端箍筋加密区范围钢筋衔接可采用机械衔接、绑扎搭接或焊接高规6.5.2条 非抗震设计时,受拉钢筋的最小锚固长度应取la受拉钢筋绑扎搭接的搭接长度,应根据位于同一衔接区段内搭接钢筋截面面积的百分率按下式计算,且不应小于300mm                       ll=ζla   式中  ll――受拉钢筋的搭接长度;    la――受拉钢筋的锚固长度,应按现行国家规范<混凝土构造设计规范>GB50010第9.3.1条规定    ζ――受拉钢筋搭接长度修正系数,应按表6.5.2采用  在任何情况下,纵向受拉钢筋绑扎搭接接头的搭接长度均不应小于300mm表6.5.2     纵向受拉钢筋搭接长度修正系数同一衔接区段内搭接钢筋面积百分率〔%〕≦2550100受拉搭接长度修正系数ζ        1.21.4       1.6注:同一衔接区段内搭接钢筋面积百分率取在同一衔接区段内有搭接接头的受力钢筋与全部受力钢筋面积之比。

      混凝土规范9.3.1 当计算中充分利用钢筋的抗拉强度时,受拉钢筋的锚固长度应按以下公式计算:  普通钢筋      la=α〔fy/ ft〕d 预应力钢筋              la=α〔fpy/ ft〕d 式中 la――受拉钢筋的锚固长度;   fy、fpy――普通钢筋、预应力钢筋的抗拉强度设计值,按混凝土规范表4.2.3-1、4.2.3-2采用;   ft――混凝土轴心抗拉强度设计值,按混凝土规范表4.1.4采用;当混凝土强度等级高于C40时,按C40取值;d――钢筋的分称直径α――钢筋的外形系数,按混凝土规范表9.3.1取用表9.3.1  钢筋的外形系数钢筋类型光面钢筋带肋钢筋刻痕钢丝螺旋肋钢丝三股钢绞线七股钢绞线α0.160.140.190.130.160.17 注:1.光面钢筋系指HPB235级钢筋,其末端应做1800弯钩,弯后平直段长度不应小于3d,但作受压钢筋时可不做弯钩;带肋钢筋系指HRB335级、HRB400级钢筋及RRB400级热处置钢筋 2.当HRB335、HRB400HE和RRB级钢筋在锚固区的混凝土维护层厚大于3倍且配有箍筋时,其锚固长度可乘以修正系数0.8 高规6.5.3条 抗震设计时,钢筋混凝土构造构件纵向受力钢筋的锚固和衔接,应符合以下要求:1 纵向受拉钢筋的最小锚固长度应按以下各式采用:第6.5.3条第4款大直径钢筋优先采用机械衔接,焊接不易监视、检测。

      实际上搭接是最好的方式,但易呵斥钢筋过密,细钢筋优先采用搭接一、二级抗震等级    laE=1.15la三级抗震等级    laE=1.05la四级抗震等级    laE=1.00la式中  laE――抗震设计时受拉钢筋的锚固长度2 当采用绑扎搭接接头时,其搭接长度不应小于下式的计算值:llE=ζlaE式中 llE――抗震设计时受拉钢筋的搭接长度3 受拉钢筋直径大于28mm、受压钢筋直径大于32mm时,不宜采用绑扎搭接接头; 4 现浇钢筋混凝土框架梁、柱纵向受力钢筋的衔接方法,应符合以下规定:1〕框架柱:一二级抗震等级及三级抗震等级的底层,宜采用机械衔接接头,也可采用绑扎搭接或焊接接头;三级抗震等级的其他部位和四级抗震等级,可采用绑扎搭接或焊接接头;1〕     梁、框支柱:宜采用机械衔接接头;2〕     框架梁:一级宜采用机械衔接接头,二、三、四级可采用绑扎搭接或焊接接头5 位于同一衔接区段内的受拉钢筋接头面积百分率不宜超越50%;6 当接头位置无法避开梁端、柱端箍筋加密区时,宜采用机械衔接接头,且钢筋接头面积百分率不应超越50%;7 钢筋的机械衔接、绑扎搭接及焊接,尚应符合国家现行有关规范的规定。

      框架梁、柱及节点的抗震设计要求一、延性框架的概念 在确定地震作用对构造的影响时,思索构造弹塑性性能而将设计地震荷载降低(比弹性反响时获得的地震力小)普通情况下,在按规范给定的地震荷载设计构造时,该当允许构造出现塑性铰设计地震力减小也就意味着降低了对构造强度要求,从而到达较为经济的设计效果,但随之而来的是构造必然产生较大的塑性变形,该当要求在塑性变形开展的过程中,构造的承载力不降低或降低很少具有这种塑性变形才干的构造称为延性构造在地震区都该当设计延性构造这种构造在设防烈度的地震作用下,经过修复该当可以重新运用;在强震作用下该当裂而不倒钢筋混凝土框架构造经过合理设计,可以到达较大的延性,称为延性框架构造构造的延性通常用顶点位移延性比来衡量,延性比定义为μ=△μ/△y△y为构造屈服时顶点位移,△μ为极限位移普通以为在抗震构造中对构造顶点位移延性比的要求约为3∽4 构造延性的好坏与许多要素有关,如构造资料(砖石为脆性资料,延性差)、构造体系、总体构造布置、构件设计、节点衔接构造等等因此,在构造设计中应综合思索这些要素,合理设计,使构造的强度、刚度、延性都能满足设计要求框架的顶点位移是经过各杆件的变形来实现的。

      当杆件都处于弹性阶段时,构造产生的变形称为弹性变形;当杆件屈服后,构培育出现塑性变形框架中塑性铰能够出如今梁上,也能够出如今柱上框架顶点位移延性必需由杆件的延性来保证杆件的延性是以杆件位移或截面塑性铰转动才干来衡量的,称为杆件位移延性比μf或截面曲率延性比μφ根据构造顶点位移延性比与杆件截面曲率延性比的关系,可得到以下几个概念:1 要保证构造有一定的延性,就必需保证梁、柱等构件有足够的截面曲率延性(或位移延性)2 构件曲率延性比的数值与构造顶点位移延性比的数值不相等3 塑性铰出如今梁上不易构成破坏机构对早出现塑性铰的截面延性要求将高于晚出现塑性铰的截面4 塑性铰出如今柱中很容易构成破坏机构5必需保证节点的延性防止节点过早出现脆性破坏,构件的延性才干有实践保证 二.强柱弱梁的设计原那么:“强柱弱梁〞指的是:节点处梁端实践受弯承载力Maby和柱端实践受弯承载力Macy之间满足以下不等式:∑Macy>∑Maby在梁中或柱中出现塑性铰都可以使构造具有一定的延性,但是思索到(1)柱子是主要承重构件,柱出现较大的永久变形后难于修复;柱子变形将引起附加弯矩;更为甚者,柱子破坏将引起整个构造倒塌2)当柱中出现塑性铰时,随着构造顶点位移延性比的添加。

      对柱子曲率延性比的要求添加更快,有时难以到达3)柱通常接受较大轴力,轴力愈大,曲率延性比愈小要满足地震作用下延性比的要求较为困难,有时几乎是不能够因此在构造设计时应尽量做到使塑性铰出如今梁中,使柱处于弹性任务形状或仅有微小塑性变形这就是所谓的“强柱弱梁〞设计原那么 三、梁配筋要求在强柱弱梁构造中,主要由梁构件的延性来保证构造的延性,因此改善梁的配筋构造以提高其延性是延性框架设计的重要内容通常应由充分发扬纵向钢筋对延性的作用和防止脆性破坏(剪切破坏)两方面着手由于塑性铰多出如今端部,应特别留意梁端部构造钢筋混凝土梁的延性配筋率有关普通情况下,少筋梁是脆性破坏;超筋梁是由压区混凝土压碎开场破坏,主筋并未屈服,也是属于脆性性质;  7剪力墙构造设计抗震墙由墙肢和连梁两种构件组成设计抗震墙应遵照强墙弱梁、强剪弱弯的原那么,即连梁屈服先于墙肢屈服,连梁和墙肢应为弯曲屈服〔这也就是说连梁的纵向钢筋只需满足计算要求就行,不要恣意加大纵筋〕与旧规范相比,2019规范在抗震墙的设计方面、特别是在抗震构造措施方面有比较大的变化,主要有:1〕底部加强部位的高度;2〕墙肢截面组合的弯矩、剪力设计值和连梁组合的剪力设计值;3〕分布钢筋的最小配筋率;4〕添加了抗震墙的轴压比限值;5〕将边缘构件分为约束边缘构件和构造边缘构件,两种边缘构件的构造不同,加强了应该加强的部位,放松了可以放松的部位,使抗震墙具有更合理的抗震性能。

      抗震墙轴压比限值和边缘构件方面的规定,主要是汲取了基于位移的设计方法和近年来的研讨成果2019规范取消了旧规范中“弱连梁〞和“小墙肢〞这两个术语,代之以连梁的跨高比和墙肢的长度和厚度的比值虽然旧规范对弱连梁联肢墙作了规定,但在设计中难以确定什么是弱连梁〔在规范阐明中给出大致可将跨高比大于6的连梁作为弱连梁〕〔通常为了实现弱连梁那么将外墙窗台下的墙改用轻质填充墙〕 1双向布置剪力墙及抗侧刚度的要求高层建筑应有较好的空间任务性能,规范7.1.1条规定剪力墙构造应双向布置,构成空间构造其中特别强调在抗震构造中,应防止单向布置剪力墙,并宜使两个方向抗侧刚度接近,即两个方向的自振周期接近2竖向刚度均匀的要求:规范7.1.6条要求 剪力墙的布置对构造的抗侧刚度有很大的影响,剪力墙沿高度不延续,将会呵斥构造沿高度刚度突变,规范7.1.6条要求,剪力墙自下到上延续布置,允许沿高度改动墙厚和混凝土等级,或减少部分墙肢,使侧向刚度沿高度逐渐减小3墙肢高宽比要求:规范7.1.5条 细高的剪力墙〔高宽比大于2〕容易设计成弯曲破坏的延性剪力墙,从而可防止脆性的剪切破坏,规范7.1.5条对墙的高宽比提出了不应小于2的要求,当墙的长度很长时,为了满足每个墙段高宽比大于2的要求,可经过开构造洞将长墙分生长度较小,较为均匀的独立墙段,同时要求墙肢截面长度不宜大于8m。

      4剪力墙洞口的布置要求:规范7.1.4条剪力墙洞口的布置,会极大地影响剪力墙的力学性能,规范7.1.4条提出了关于剪力墙洞口布置的2方面要求 〔1〕.规那么开洞,洞口成列成排布置,开洞要能构成明确的墙肢和连梁〔2〕.提出了错洞剪力墙和叠合错洞墙两个概念,二者都是不规那么开洞剪力墙,其应力分布复杂,容易呵斥剪力墙薄弱部位,常规计算无法获得其实践内力,构造比较复杂,因此,剪力墙底部加强部位,一,二和三级不宜采用错洞剪力墙,如不可防止时,那么宜控制错洞墙洞口间的程度间隔不小于2m,同时设计时应仔细分析,并在洞口加强构造措施5剪力墙加强部位.规范7.1.9条规范7.1.9条对剪力墙加强部位有明确的规定,普通剪力墙构造底部加强部位的高度可取墙肢总高1/8和底部两层二者的较大值,当剪力墙高度超越150M时,其底部加强部位的高度可取墙肢总高1/10,部分框支剪力墙构造底部加墙部位可取框支层加上框支层以上两层的高度及墙肢总高1/8的大者与原规范相比,有些变化,现规范只将抗震构造中出现塑性绞的部位定义为加强部位,取消了原规范“剪力墙顶层,楼电梯间墙等〞这样作的目的是对塑性铰部位可以有更明确的措施,与由于温度,收缩等需加强措施区别。

      对带有大底盘的高层抗震墙构造,加强层应在大底盘以上至少取一层,也应向地下沿深一层 6.应控制剪力墙平面外的稳定,规范7.1.7条 当剪力墙墙肢与平面外方向的楼面梁衔接时,应至少采取以下措施中的一个措施,减小梁端部弯矩对墙平面外影响1〕.沿梁轴线方向设置与梁相连的剪力墙,抵抗该墙肢平面外弯矩2〕.当不能设置与梁轴线方向相连的剪力墙时,宜在墙与梁相交出设置扶壁柱建议此时梁端设成铰接3〕.当不能设置扶壁柱时,应在墙与梁相交处设置暗柱建议此时梁端设成铰接4〕.必要时,也可在相交处设置型钢建议此时梁端设成铰接7.剪力墙的合理数量:剪力墙的数量不宜过多,也不宜过少,我以为应以层间位移大小来衡量,根据工程阅历大致如下:小开间剪力墙构造〔3~4m〕6%~8%大开间剪力墙构造〔7~8m〕4%~6% 8.规范第7.1.8条剪力墙开洞构成的跨高比小于5的连梁,应连梁进展设计;当跨高比不小于5时,宜按框架梁进展设计〔这是由于对跨高比小于5的连梁,竖向荷载下的弯距所占比例较小,程度荷载作用下产生的反弯使它对剪切变形非常敏感,容易出现剪切裂痕;当跨高比大于5时,竖向荷载下的弯距所占比例较大,宜按框架梁设计〕注:在上机计算时也要留意这种情况:也就是说“对于跨高比小于5的连梁,宜按洞口输入;对于跨高比大于5的连梁宜按框架梁输入〞9.规范第7.2.2条剪力墙截面尺寸应满足以下要求:1)按一,二级抗震等级设计的剪力墙的截面厚度,底部加强部位不应小于层高或剪力墙无支长度的1/16,且不应小于200mm;〔无支长度是指沿剪力墙长度方向没有平面外横向支承墙的长度〕〔大家可以从双向板受弯景象了解这一规定,矩形双向板的受力以短向为主,弯曲度在短向会更加严重,主要控制短方向的平面外变形。

      当高层建筑的底层层高特别高时,假设还用层高确定墙厚会使墙厚过大而不合理,选择无支长度确定墙厚同样可保证墙平面外稳定〕;其它部位不应小于层高或剪力墙无支长度的1/20,且不应小于160mm当为无故柱或无翼墙的一字形剪力墙时〔短肢剪力墙中这种情况非常多〕底部加强部位不应小于层高1/12,其它部位不应小于层高的1/15,且不应小于180mm 2)按三,四级抗震等级设计的剪力墙的截面厚度,底部加强部位不应小于层高或剪力墙无支长度的1/20,且不应小于160mm;〔无支长度是指沿剪力墙长度方向没有平面外横向支承墙的长度〕;其它部位不应小于层高或剪力墙无支长度的1/25,且不应小于160mm3)非抗震设计的剪力墙,其截面厚度不应小于层高或剪力墙无支长度的1/25,且不应小于160mm4)当不满足1,2,3款要求时,应按附录D计算墙体的稳定性剪力墙墙肢应满足下式稳定要求:                 q

      轴压比     一级〔9度〕    一级〔7、8度〕    二级N/fcA       0.4                                0.5                   0.6注:1〕这一条也是为了保证在地震作用下的钢筋混凝土剪力墙具有足够的延性,   2〕为了简化设计计算,采用了重力荷载代表作用下的轴力设计值〔不思索地震作用组合〕,即思索重力荷载分项系数后的最大轴力设计值,计算剪力墙的名义轴压比3〕该当阐明的是,截面受压区高度不仅与轴压比有关,还与截面外形有关,在一样的轴压比作用下,带翼缘的剪力墙受压区高度较小,延性相对要好些,矩形截面最为不利因此在设计时大家对一字墙要从严掌握其轴压比 11.约束边缘构件和构造边缘—规范7.2.15条一、二级抗震等级的剪力墙底部加强部位及其上一层的墙肢端部应设置约束边缘构件一、二级抗震等级的剪力墙的其他部位以及三、四级抗震设计和非抗震设计的剪力墙墙肢端部均应设置构造边缘构件注:约束边缘构件是本规程新添加的概念,也就是说对底部加强部位延性要求提出了更高要求12.约束边缘构件要求,规范7.2.16条  1〕约束边缘构件沿墙肢方向的长度LC 和箍筋配箍特征值入v宜符合表7.2.16要求,且一、二级抗震设计时箍筋直径均不 应小于8mm,箍筋间距分别不应大于100mm和150mm.箍筋的配箍范围如以下图阴影面积,其体积配箍率按下式计算约束边缘构件的纵向钢筋的配筋范围不应小于图中阴影部分,其纵向钢筋最小面积:一、二级抗震设计时分别不应小于阴影面积的1.2%和1.0%,并不应小6 16、6 14。

      留意:特一级抗震设计时不应小于阴影面积的1.4%,配箍特征   值应争大20%    ;构造边缘构件纵筋配筋率不应小于1.2%v=入vfc/fyv      约束边缘构件长度LC 和配箍特征值入v 工程                        一级〔9度〕     一级〔7、8度〕    二级入v                               0.20                     0.20               0.20LC (暗柱〕                              0.25hw                          0.20hw               0.20hwLC (翼墙或端柱〕                0.25hw                          0.20hw               0.20hw 注:1〕LC不应小于表中数值、1.5bw和450mm三者的较大值      2〕 翼墙长度小于其厚度3倍或端柱截面边长小于墙厚   2倍时,视为无翼墙或无故柱3〕约束边缘构件中的纵向钢筋宜用HRB335或HRB400级 关于短肢剪力墙构造短肢剪力墙构造,近年兴起的的短肢剪力墙构造,有利于住宅建筑布置,又可进一步减轻构造自重,〔前面讲过普通剪力墙构造剪力墙  13~16kN/m2; 而短肢剪力墙构造体系 10~12kN/m2〕,同时可降底构造的造价〔曾对15层的剪力墙住宅作过比较,普通15层左右剪力墙构造用钢量约为65kg/m2;而采用短肢剪力墙构造时,钢量约为53kg/m2。

      但也要留意短肢剪力墙构造的抗震性能较差,所以在地震区高层住宅中,剪力墙不宜过少,墙肢不宜过短〔普通为墙厚的5~8倍,当墙厚小于5倍的墙厚时就成为异型柱构造〕,同时在高层建筑中不应设计成仅有短肢剪力墙的构造,要求设置一定数量的普通剪力墙〔通常利用楼,电梯间构成筒体〕,共同抵抗程度地震力规范第7.1.2条的3款要求短肢剪力墙构造的抗震等级应比普通剪力墙提高一级,本款是从构造上改善短肢剪力墙的延性〔但对多层短肢剪力墙也可不提高一级采用〕规范第7.1.2条第4款也是出于改善延性的思索,规定抗震设计时,各层短肢剪力墙在重力荷载代表值作用下产生的轴力设计值的轴压比〔不思索地震作用组合〕,抗震等级为一,二,三级时分别不宜大于0.5,0.6和0.7〔对普通剪力墙构造,三级抗震等级时轴压比未限制〕;对于无翼缘或端柱的一字形短肢剪力墙,其延性更为不利,因此轴压比限制要相应降低0.1;注:该当阐明,假设在剪力墙构造中,只需个别小樯肢,那么不属于这种短肢剪力墙构造 关于连梁超筋问题的处置在剪力墙构造设计中经常会遇到连梁超筋这一问题:普通先减连梁高度,留意连梁名义剪应力超越限制值时,假设再加大连梁高度会使连梁吸收更多的剪力,这样以来就更为不利,假设减小连梁高度后依然超筋,那么阐明该连梁两侧的墙肢过强或者是吸收的地震力太大。

      此时,想经过调整使计算结果不超筋是困难的,也是没有必要的就好比说,它原来没有这个才干,他非要让它有这个才干,这当然很困难 从连梁的作用来说,首先它是在两个墙肢之间传送内力,对墙肢起到约束作用,其次它是在地震降暂时充任第一道防线,起到耗能作用就此而言,超筋连梁〔指抗剪超筋〕的设计原那么应该是这样的:  1、首先按该连梁截面能接受的最大剪力〔高规7.2.23〕计算连梁抗剪箍筋; 2、根据该剪力值计算出连梁端部弯矩〔为简化起见,假设反弯点在中点〕,并作适当折扣〔例如,一级乘以0.8〕,然后根据该弯矩值计算连梁纵筋 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保证连梁的强剪弱弯,故意让连梁先出现塑性铰当多遇地震降暂时,连梁端部弯矩很快到达极限抗弯承载力,出现塑性铰,端部弯矩不再添加由于弯矩与剪力之间的导数关系,连梁中的剪力也不再添加而我们在设计的时候,曾经保证了在端部弯矩到达极限抗弯承载力的情况下,抗剪才干是有富余的,所以此时抗剪不会破坏在这种情况下,连梁仍能保证对竖向荷载的承载才干,同时对墙肢有一定的约束才干,并具有变形耗能才干,破坏具有一定延性,根本上满足设计对连梁的根本要求独一与计算不符的是,连梁对墙肢的约束作用比计算的要小,其结果是墙肢的内力比计算值要大。

      所以要适当加强相邻墙肢的配筋可以把连梁少承当的内力加到墙肢上,计算墙肢配筋也可以按独立墙肢计算一遍,按较大值配筋同时,对与超筋连梁在同一位置、不同楼层的的连梁也应适当加强  2框架---剪力墙构造设计1〕抗震设计时,地震呵斥的对房屋的倾覆力矩由框架和剪力墙两部分共同承当假设由框架承当的部分大于总倾覆力矩〔根本振型作用下〕的50%以上时〔说名构造中剪力墙数量偏少〕,阐明框架部分已居于主要位置,此时应加强框架部分的抗震才干的贮藏,详细要求使:按纯框架构造的要求来确定其抗震等级;柱轴压比也要按纯框架构造来确定至于适用高度及高宽比那么可以取框架和剪力墙构造两者之间的值,〔视框架部分承当总倾覆力矩的百分比而定〕2〕对于竖向布置比较规那么的框架—剪力墙构造,框架部分承当的地震倾覆力矩可按下式计算:                      n  m              MC=Σ ΣVijhi                               I=1  j=13〕框架—剪力墙构造的剪力墙,当有边框柱而无边框梁时应设暗梁,当无边框柱时还应设边缘构件9筒体构造设计10复杂高层建筑构造设计复杂高层建筑构造是指:带转换层的构造;带加强层的构造;错层构造;连体构造;多塔楼构造等。

      11混合构造设计:指由钢框架或型钢混凝土框架与钢筋混凝土筒体所组成的共同接受竖向和程度作用的高层建筑构造请大家留意抗震规范不提昌采用这种混合构造〔可见抗规279页〕 12              根底设计高规12.1.6条 高宽比大于4的高层建筑,根底底面不宜出现零应力区;高宽比不大于4的高层建筑,根底底面与地基之间零应力区面积不应超越根底底面面积的15%计算时,质量偏心较大的裙楼与主楼可分开思索高规12.1.7条 根底应有一定的埋置深度在确定埋置深度时,应思索建筑物的高度、体型、地基土质、抗震设防烈度等要素埋置深度可从室外地坪算至根底底面,并宜符合以下要求:1 天然地基或复合地基,可取房屋高度的1/15;2 桩根底,可取房屋高度的1/18〔桩长不计在内〕   当建筑物采用岩石地基或采取有效措施时,在满足地基承载力、稳定性要求及本规程第12.1.6条规定的前提下,根底埋深可不受本条第1、2两款的限制当地基能够产生滑移时,应采取有效的抗滑移措施高规12.1.8条 高层建筑的根底和与其相连的裙房的根底,可经过计算确定能否设置沉降缝当设置沉降缝时,应思索高层主楼根底有可靠的侧向约束及有效埋深。

      当不设沉降缝时,应采取有效措施减少差别沉及其影响 带裙房的大底盘高层建筑,如今全国各地运用较普遍,高层主楼与裙房之间多数情框下不设永久缝,从对多栋带有群房的高层建筑沉降观测阐明:地基沉降曲线在高低层衔接处是延续的,不会出现突变高层主楼地基下沉,由于土的剪切传送,高层主楼以外的地基随之下沉,其影响范围随土质而异因此,裙房与主楼衔接处不会发生突变的差别沉降,而是在裙房侧假设干跨内产生延续性的差别沉降当高层建筑与裙房之间不设置沉降缝时,宜在裙房一侧设置后浇带,后浇带的位置宜设在距主楼边的第二跨内〔地基规范有明确要求,第8.4.15条〕高规12.1.11条 有窗井的地下室,应在窗井内部设置分隔墙以减少窗井外墙的支撑长度,且窗井分隔墙宜与地下室内墙连通成整体窗井内外墙体的混凝土强度等级应与主体构造一样高规12.1.12条 筏形根底及箱形根底,当采用粉煤灰混凝土时,其设计强度等级的龄期宜为60天或90天在满足设计要求的条件下,地下室内、外墙和柱子采用粉煤灰混凝土时,其设计强度等级的龄期也可采用相应的较长龄期目的是为了减少水泥用量,进而将低水泥水化热引起的温升) 本条是根据现行国家规范〈粉煤灰混凝土运用技术规范〉GBJ146-90,为充分利用粉煤灰混凝土的后期强度而规定的。

      12.2 筏形根底(平板式和梁板式〕高规12.2.2条 平板式筏基的板厚可根据受冲切承载力计算确定,板厚不宜小于400mm冲切计算时,应思索作用在冲切临界截面重心上的不平衡矩所产生的附加剪力当个别柱的冲切力较大而不能满足板的冲切承载力要求时,可将该柱下的筏板部分加厚或配置抗冲切钢筋 高规12.2.3条 当地基比较均匀、上部构造刚度较好、筏板的厚跨比不小于1/6、柱间距及柱荷载的变化不超越20%时,高层建筑的筏形根底可仅思索部分弯曲作用,按倒楼盖法进展计算,〔地基反力可视为均布,其值应扣除底板及地面自重〕,当不符合上述条件时,宜按弹性地基板实际进展计算高规12.2.4条  筏形根底的钢筋间距不应小于150mm,宜为200~300mm,受力钢筋直径不宜小于12mm采用双向钢筋网片配置在板的顶面和底面     #梁板式与平板式筏形根底综合比较根底类型   资料耗费    造价    用工量    工期    地下防水费用 梁板式      低          低       高       较长       高平板式      高          高       低       较短       底建议:对普通工程,当建筑物本身传于根底的竖向荷载不超越600Kpa时,应仔细比较两种的优劣。

      但当超越700Kpa时,普通宜选用平板式, 12.4 桩根底1平板式桩筏根底,桩宜布置在柱下或墙下,必要时可满堂布置,中心筒下可适当加密布桩;梁板式桩筏根底,桩宜布置在根底梁下或柱下;桩箱根底,宜将桩布置在墙下直径不小于800mm的大直径桩可采用一柱一桩,并宜设置双向连系梁衔接各桩;2人工挖孔桩的长度不宜大于40m,亦不宜小于6m,桩长小于6m时那么按墩根底思索,桩长虽大于6m,但L/D<3,亦按墩根底思索3关于裙桩承载力:1).端承桩群桩承载力等于各单桩承载力之和,其沉降也等于单桩沉降2〕.摩擦桩的群桩承载力普通不等于各单桩承载力之和,  a.对在粘土中的群桩承载力小于各单桩承载力之和b.对在松散到中密的砂土中的群桩承载力大于各单桩承载力之和c. 对在密实的砂土中的群桩承载力小于各单桩承载力之和 高规12.4.3条 甲级设计等级的桩根底、建筑体型复杂或桩端以下存在脆弱土层的乙级设计等级的桩根底、对沉降有严厉要求的建筑的桩根底以及采用摩擦型桩的桩根底,应进展沉降计算         受较大程度作用或对程度变位要求严厉的建筑桩基,应验算其程度变位按正常运用极限形状验算桩基沉降时,荷载效应应采用准永久组合;验算桩基的横向变位、抗裂、裂痕宽度时,根据运用要求和裂痕控制等级分别采用荷载的规范组合、准永久组合或规范组合并思索长期作用影响。

      本条中的甲级,乙级,系指现行的国家规范〈建筑地基根底设计规范〉GB50007-2019第3.0.1条所规定的地基根底设计等级设计等级建筑和地基类型甲级重要的工业与民用建筑30层以上的高层建筑体型复杂,层数相差超越10层的高低层连成一体的建筑大面积的多层地下建筑〔如地下车库,商场,运动场等〕复杂地质条件下的坡上建筑〔包括高边坡〕对原有工程影响较大的新建建筑场地和地基条件复杂的普通建筑位于复杂地质条件及软土地域的二层及以上地下室的基坑工程 乙级除甲级,丙级以外的工业与民用建筑物丙级场地和地基条件简单,荷载分布均匀的七层及七层以下民用建筑及普通工业建筑;次要的轻型建筑 特殊要求的构造处置1〕关于剪力墙构造拐角阳台的加强处置     工程住宅较多的采用了拐角阳台,这对剪力墙构造抗震及为不利,为此采取以下加墙措施:a.在两墙间设折线连梁〔应按双悬挑梁复算〕;b.加强墙端暗柱配筋,特别是箍筋;c.加厚此房间的板厚,并采用双层双向配筋;d.在板内配置斜向暗梁; 2〕关于钢筋混凝土大跨度板裂痕的预防措施根据以往大跨度板易出现角部裂痕的问题,本设计采取以下措施来预防出现裂痕:a 在大板四角上部的1/4L(L为双向板短边尺寸)范围内,配置附加钢筋网 6150;b.对于特大跨板,跨中板顶宜配支座一半的拉通筋;c.由于大板的阴角部位应力集中,因此两个方向的负筋不宜小于同一方向的2倍。

      e.在埋设PVC管的板中,沿管线上方宜配一层 6300 L=300mm的钢筋 3〕关于短肢剪力墙与轻质填充之间裂痕的预防措施:由于钢筋混凝土短肢墙与轻质填充墙的变形模量不同,有时会在二者交界处产生微裂痕,可采取以下措施预防:a .加强填充墙与短肢剪力墙间的衔接;b.在二者交界处附粘一层玻璃丝布或钢丝网,使应力平缓过渡; 4)现浇砼空心板在双向板中的运用问题   a.楼盖体系的合理选择高层公共建筑体系的混凝土楼盖构造通常的方式为梁板和实心平板,目前业主往往需求大开间、大柱网和大空间灵敏隔墙,为了多出运用面积,将层高降低,以及便于今后运用功能的变卦等等,传统的梁板和实心板构造已不能很好的顺应这种需求,为了顺应这种要求,近年来国家建立部推行的现浇钢筋混凝土空心楼盖运用技术填补了传统构造缺乏,且整体的综合造价有所降低它可在传统的建筑构造方式中,将空心薄壁圆管〔BDF高强薄壁管〕埋入实心板内,并按一定方向陈列、现场浇注成型,使原实心平板变成空心板这样以来不仅减轻了构造自重,节省了混凝土用量;同时也添加了楼层刚度〔空心板厚度比实心板大〕,有效防止楼板裂痕的出现,由于楼盖自重减轻,这样以来框架梁柱的断面及根底就可相应的减小,使有效空间充分利用;另外这种楼盖的隔音、隔热、保温性能均优于实心板;这种构造抗震性能良好,由于楼盖自重降低,使地震力减小,这不仅对根底设计有利,而且对构造抗震更为有利,同时也可降低工程造价,还可加快施工进度。

      因此本设计采用250厚的“BDF〞高强薄壁管现浇钢筋混凝土空心楼盖如附图2 附图2 规范层BDF管布置图 b.现浇空心板在双向板中布管方式的论述现浇空心板技术出现后,其配筋计算方法发生过一系列改良,使其更加符合构造设计的实践和科学性,最初阶段仅用于单向受力板,空心管仅按一个方向布管,板的简化计算模型以及计算方法与预制空心板一样,这样的做法设计人员容易了解,计算也较方便近年来在一些工程中也广范开场在大跨度双向板中采用现浇空心板,但对于双向板假设依然仅按一个方向布管,板按单向控制配筋,对板是平安的,但是不经济的,而且对周围的框架梁那么会出现梁上荷载分配不均匀,垂直于板孔的梁分配的荷载较平行于板孔的梁较大,这主要是由于两个方向板的折算刚度不同所致,如附图3所示,以8.4x8.4米柱网为例进展计算,将板按两方向进展简化,顺板孔方向简化为“I〞形;垂直板孔方向简化为“=〞形,分别把每米板宽按等刚度原那么转化为同高的实心板〔梁〕,由于板孔的存在,呵斥空心板在平面计算时两个方向刚度不一样,即上述等代梁宽度是不一样的,即顺板孔方向为900x250;垂直板孔方向为780x250,然后按简化虚拟梁模型进展计算,计算简图如附图3所示,此时板荷载分配给各框架梁的情况如附图4所示     排管平面图                          等代虚拟梁简图                           附图3 由计算结果〔附图4〕可以明显看出,当空心管在一跨中仅沿一个方向陈列时,将会对框架梁所受荷载产生明显差别,这与整体计算时,板的荷载分配不一致,这就会呵斥整体计算时框架梁不平安的阴患存在,为了防止由于等代梁刚度不同导致的垂直板孔的梁分配荷载过多,而平行于板孔的梁分配的荷载过少,我们将板孔的方向在同一跨中按棋盘格式布置,如附图5所示,计算简图如附图5所示,此时板荷载分配给各框架梁的情况如附图6所示 由计算结果〔附图6〕可以明显看出,我们将板孔的方向在同一跨中按棋盘格式布置,如附图5a所示,计算简图如附图5b所示,此时板荷载分配给各框架梁的情况如附图6所示,此时板分配给各框架梁的总荷载是完全一致的,这样以来在对构造整体计算时就消除了框架梁不平安的阴患存在,c.现浇混凝土空心板楼盖的设计要求及构造要求1.         设计要点:1〕。

      构造布置原那么为:柱与柱、柱与剪力墙间设置框架梁,框架梁围成的板采用现浇混凝土空心板2〕.框架梁可根据工程不同情况,分别采用普通框架梁、框架扁梁、在无梁楼盖中采用暗梁3〕.主体构造计算时,板厚按空心板实践厚度输入,但需按空心板折算厚度输入板自重4〕现浇混凝土空心板可按实践支承情况分别按单向、双向进展配筋计算对双向板应按“空间等代虚拟井式梁构造〞设计计算,2. 普通构造要求除符合普通楼板构造要求外还需符合以下要求1〕     板厚普通可取为1/30~1/35L,L为板的短向跨度2〕     空心率宜为30%~50%3〕     适用于板跨6~10米〔非预应力〕,10~25米〔预应力〕4〕     管上下及管与管之间混凝土最小厚度〔宽度〕为50mm5〕     每节管的长度宜在1000mm~2000mm,管与管间留50~100mm宽板肋,在板肋间可配适量钢筋增墙楼板的整体性                                在终了之前用几句建筑界名言与大家共免1.准确的判别对构造的平安,经济效益和正确计算起到同 样的重要作用2.现今的设计虽由规程、规范所制约,但仍需求运用人的思想和判别力去了解其内容,抓住其中的本质含意,而不能仅仅满足于条文中的允许最低限值。

      3.一位土木工程师不仅仅是一个可靠的应力计算者,还应该是一个有魄力,有智慧,能正确判别事物的设计者4.多实际,多思索,多交流,多总结,多收获 谢谢大家 。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