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北京某高校自然辩证法思考题.docx
8页1人类对自然的认识起点人类对自然的认识经历了“天然自然”、“人化自然”到“生态自然”的发展过程这种转变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语义学问题,同时也反映了人们对人与自然关系的不同认识和处理方式考察人与自然关系变化的历史过程,就是反思人们对自然的态度,对于构建人与自然本质统一的新型关系,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具有重要意义 一、 从“天然自然”到“人化自然”:人与自然的关系从原始的和谐到冲突和对立要考察人与自然关系的变化史,反思人与自然的关系,要从人类对自然观念的认识开始 黑格尔最先从认识论的角度提出“人化自然”的观点,认为人把自己的意志贯彻到外在世界的时候,自然事物才达到一种较大的完整性因此,人把环境人化了,人化的环境就是人化的自然这样,在黑格尔那里,自然成了区别于精神的物质的东西物质和精神、主体和客体出现了二元分化人与自然的关系也由过去的奴-主关系变为主-奴关系,人类中心主义的观念成为近现代人的基本价值理念这种观念的变化反映了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转化的历史进程此后的近半个世纪,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生态危机.反思人与自然的关系,生态自然的观念逐渐成为世界各国的共识虽然直到今天,人与自然的关系仍然处于某种紧张之中,现代性的各种危机仍未消除,《京都议定书》协议达成的艰难显示了解决全球生态危机仍然障碍重重,但人与自然的本质统一与和谐共进已经成为人类追求的共同理想和目标。
二、从“人化自然”到“生态自然”:人与自然的关系走向本质统一与和谐共生 实际上,在一个多世纪之前,很多思想家开始关注和反思工业革命以来由于人类的急功近利而引发的生态危机恩格斯指出:“我们必须时时记住,我们统治自然界绝不像征服者统治异民族一样,绝不像站在自然界以外的人一样——相反的,我们连同我们的肉、血和头脑都是属于自然界,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报复了我们马克思也指出:“不以伟大的自然规律为依据的人类计划,只会带来灾难”也就是说,人类应自觉地有目的地利用自己的能动性来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 通过对自然观念演变的分析,我们发现在人类远古时期到中世纪形成的“天然自然”观念指导下,人与自然原始和谐的状态不符合人类社会发展的目标近代以来以“人化自然”建构的“人类中心主义”自然观又破坏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导致了严重的生态危机,正在为人们所唾弃生态自然”观本质上是要建立一种人与自然的新型关系,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三、生态自然:引领生态文明建设 要实现生态文明,首先要转变观念从人是自然界的主人向人是自然界的一员、从改造自然向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转变人类只有保护好自然才能保护好自身。
同时还要树立以“大我”为价值轴心的生态整体主义,要从整个人类的价值与需要出发,充分考虑到他国、他人的发展,在当代人发展的时候,也要考虑到下一代人的发展因此,建立生态文明,要克服科技的异化,在进一步发展科技和引导科技在解决生态危机中发挥重要作用的同时,还要适时变革生产关系和生产方式只有进一步发展科技,才能用新技术消除旧技术的负效应,只有适时变革生产关系、生产方式,才能走出负载于科技中人的认识和目的的误区马克思对将来的共产主义社会有一个极其精辟的概括:共产主义是以他人的发展为自己发展的先决条件,因为“这种共产主义,作为完成了的自然主义,等于人道主义,而作为完成了的人道主义,等于自然主义,它是人和自然之间、人和人之间的矛盾的真正解决是人与自然的本质统一,是生态文明的实现,是从必然王国走向自由王国2人类科学认识可分为几个大的历史时期?各有哪些基本特点? 1石器时代:是考古学对早期人类历史分期的第一个时代、即从出现人类到铜器的出现、大约始于距今二三百万年、止于距今6000至4000年左右这一时代是人类从猿人经过漫长的历史、逐步进化为现代人的时期 2红铜时代,又称铜石并用时代、金石并用时代。
是指介于新石器时代和青铜时代之间的过渡时期,以红铜的使用为标志 3青铜时代:人类利用金属的第一个时代各地区的青铜时代开始时期不一希腊、埃及始于公元前3 000年以前,中国始于公元前1 800年青铜是铜和锡的合金 4.铁器时代 约始于公元前1 400年人类开始锻造铁器制造工具,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5.黑暗时代 18世纪左右开始使用的一个名词,指中世纪早期的西欧历史;随着罗马帝国的衰落,西欧进入一个所谓的黑暗时代这个名称算是颇为贴切,因为大部份的罗马文明在这段期间受到破坏,并且被蛮族文化所取代这个名称的使用,一方面也是因为从这个时代开始,便只有少数的历史文献流传下来,让人们仅能藉由微光一窥当时发生的种种事件 6.启蒙时代:专指欧洲工业革命前后的时期 时间跨度为:公元后1716年(1716 AD)-公元后1880年(1880 AD) 7.蒸汽时代 起于19世纪初,止于19世纪70年代的第二次工业革命蒸汽机的发明和应用,将人类带入了蒸汽时代. 8.电气时代;始于十九世纪六七十年代,发电机电动机的发明使用,及电灯电车电影放映机的相继问世标志人类社会进入电气时代 9.原子时代 :1942年12月2日,以费米为首的一批美国科学家建造了第一座原子反应堆,它座落在美国芝加哥大学的校园里。
人们利用原子能的时代从此开始 10.信息时代:欧美及发达国家的时间跨度概念是从公元后1969年(1969AD)-未来我国及部分发展中国家对信息时代指的是从公元后1984年(1976AD)-未来比欧美晚了15年 当进入20世纪50年代末,计算机的出现和逐步普及,把信息对整个社会的影响逐步提高到一种绝对重要的地位.信息量,信息传播的速度,信息处理的速度以及应用信息的程度等都以几何级数的方式在增长.人类进入了信息时代3把系统作为自然界物质的联系方式的理论有哪些要点?4把握“层次结构”在认识论上有什么意义?现代科学表明,自然界具有无穷的连续系列的层次结构,每一层次又是这个系列的不连续的"关节点",并表现为各种不同的物质形态从微观尺度看,夸克(层子)组成了基本粒子,并服从于这一层次的特有规律,如量子色动力学定律基本粒子,主要是质子和中子,由强相互作用结合为原子核原子核和电子再通过电磁相互作用结合为原子,并进而结合为分子,如此等等从量子场论来看,任何微观粒子都是相应的场量子,它们既是间断的粒子,又是连续的波,因而也可以称为"波粒子" 从宏观尺度看,各种物体都是由原子-分子构成的,并且靠引力形成各种天体系统。
如由太阳和行星组成太阳系,由太阳系一类的恒星组成银河系,由银河系一类的星系组成星系团以至于人们已知的最大宇宙系统──总星系在地球上,分子不仅组成各种无机的宏观物体,而且还按照不同的复杂性程度组成有机分子、生物大分子、病毒、细胞以至于包含人类在内的各种生物有机体因此,任何层次的物质形态都具有内部结构,都包含决定其性质的各种要素和它们的相互作用自然界的层次结构是无穷尽的,人们对它们的认识也不会有终结5自然界是怎样演化的?如何理解热力学定律与生物进化论关于自然界演化方向的矛盾?6人与自然应该是一种什么关系首先自然观的定义为:人们把人类在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长期实践中形成的对自然界的总的看法、总的观点称为自然观.,即对自然界的总的看法,是世界观的组成部分大体包括人们关于自然界的本原、演化规律、结构以及人与自然的关系等方面的根本看法自然观是人们对整个世界认识的基础,因而任何一种系统的哲学必然包含与之相适应的系统的自然观 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发展大体经历了3个阶段:1最初转变:以马克思为代表,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提出:自然界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自然界在人类出现之前已存在,人类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人类发展的历史本身是自然史的即自然界成为人的这一过程的一部分。
2 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建立,以恩格斯自然辩证法的中心思想为代表:1)物质和运动之不可分离(运动是物质的存在形态);2)运动的各种在性质上不同的形态以及研究这些形态的各种不同的科学(力学——物理学——化学——生物学);3)从一种运动形式辨证地过渡到另一种运动形式以及相应地从 一种科学辩正地过渡到另一种科学在辩正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发展阶段,列宁提出了与恩格斯相近的思想(《唯物论与经验批判论》),而这些被物理学革命所证实;即运动是物质存在的形式,世界具有物质的统一性,物质和运动不能创造也不能消灭,运动着的物质的一种形态可以转化为另一种形态 唯物主义认为自然界是不依赖人的意识而独立存在的客观物质世界唯心主义认为自然界是精神或上帝的产物辩证唯物主义认为自然界是处在永恒运动、变化、发展中的物质世界;自然界一切现象都是对立统一的,它们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自然界的发展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前提和基础;人对自然界认识的基础是人所引起的自然界的变化,同样,自然的变化反过来又会影响人类 因此,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一个互动的过程,人只有在与自然互动中才能达到认识自然的目的在这一相互作用过程中,人们形成了对自然界本质的认识。
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中,人不只消极地适应而是积极地作用于自然界因此,自然观既不象唯心主义所说的那样,只是人的思维的自由创造;也不象机械唯物主义所说的,只是思维对自然界的消极反映构成自然观基础的是人所引起的自然界的变化,而不只是自然界本身 人类对自然的变化无外乎分为两种,正面的与负面的,而自然界又具有它本身内在的规律,违背自然的内在发展规律必然会受到惩罚,而惩罚又意味着调整,这势必要耗费很多的人力物力财力,最重要的还有时间,为了能使我们消耗最少,只有和谐相处这一条路,它会引我们进入良性循环,其实也就是说相互作用这个词有两方面意思,一是相互制约,一是相互促进,看我们更多地体现的是哪一方面,如果我们总是不顺应自然的法则,那么必然是更多地体现制约关系,是一种消极、被动、负面的关系;而当我们愿意配合自然的规律,则更多体现的就是相互促进,即以最小的消耗取得最大的收益 因此我们说人与自然的关系应该是和谐的,即在遵从自然规律的前提下,对自然进行合理的开发和利用,并同时采取保护自然的措施,我们要充分认识到很多资源是不可再生的,有些资源可以再生,但再生速度很慢,常需要几十年甚至上百年,如森林资源所以不能过度开采,即开采速度不能大于再生速度,开采比例也不能大过一定数值。
过度开采等问题就是违反自然的生长规律,意味着之后几十年甚至上百年间一无所有,如今全球面临的环境气候问题越发严重,正所谓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自工业革命以来人们对环境的破坏在当今得到了集中的反应,自然界是变化发展的,但自然的法则是不变的,无论是在赶马车的过去,还是在有磁悬浮的今天,大自然都以它不变的演变速度面对人类我们只有尊重自然地规律才能进入一个良性循环,达到人与自然相互促进的效果 要与自然和谐共处,还要认识到整个自然界内部是相互联系的随着现代科学特别是生命科学的飞速发展,人们从各个不同的角度发展着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这一科学的自然观对整个自然科学和哲学日益发挥着积极的作用越来越多的实验证据证明整个自然界内部的各部分紧密相连,而不是孤立存在的,人类也不例外,任何生物都不能逍遥网外,它们共同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缺一不可,人类的活动影响自然,而自然的活动又反过来影响人类,例如食物链的模型,能量流动模型等等,都告诫人们不能以为每一个物种是孤立存在的,它们之间实际是相互依赖,相互制约的任何一个物种的生存受到威胁,那么意味着与它相关的许多物种也都会受到连带的威胁,从长远来看,这种后果是十分严重的 然而,我们也不能因此悲观,还要看到自然是发展的,不是静止在某一点上的,人类的破坏能影响自然,同样,人类的保护、珍惜也能改变自然,自然就像一面镜子,可以反映出人类所有的行为,只要我们及时意识到问题,及时调整解决,就总会有积极的效果,例如我国华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