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瓦斯防治中长期规划2022.docx
12页瓦斯防治中长期规划2022 瓦斯防治中长期规划 为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有效防范和遏制重特大瓦斯事故发生,全面优化和完善通风系统,加强瓦斯治理和安全监控,提高我矿瓦斯治理水平,把我矿瓦斯治理工作扎实有效地推向深入,实现煤矿安全生产,特制定本规划 第一章矿井基本情况简述 第一节矿井概括 一、交通位置 山西柳林凌志柳家庄煤业有限公司位于山西省柳林县县城北约13km处的孟门镇柳家庄村,行政区划隶属柳林县孟门镇管辖其地理坐标为:东经110°49′45″—110°51′56″,北纬37°32′13″—37°34′36″ 井田位于吕梁市柳林县县城北约13km处,南距307国道13.5km从井田到柳林县城有乡级公路连通,307国道由柳林县县城南通过,交通较为便利 二、地形地貌 井田地处晋西黄土高原,吕梁山西侧的中低山区,属中低山区地表黄土覆盖广泛,地貌类型以侵蚀性黄土梁、峁为主,“V”字型冲沟发育,地形起伏较大,井田地势总体西北低东南高,最高点位于井田北部原柳林永新煤矿东南部的脊梁上,海拔1050.9m,最低点位于井田南部原石洞门煤矿东北角沟谷中,海拔751.5m左右,最大相对高差299.4m。
三、河流水系 该区属黄河流域三川河水系北川河支流,井田内河流不发育,只发育季节性排洪支叉冲沟,平时干涸无水,雨季分别汇集分叉冲沟,向西经各大沟谷流入黄河本区属黄河流域 四、气象及地震情况 本区地处山西黄土高原西部,吕梁山中部,属大陆干旱性气候,气候干燥,春、夏、秋、冬四季分明,昼夜温差大,冬季长而寒冷,夏季短而炎热,气温多变 气温:年平均气温8.9℃,最高是7月份,平均约22.7℃,最低为1月份,平均约-10℃气温极端值:最高32.5℃,最低-26.1℃ 降水量与蒸发量: 该区降水量主要集中在7-9月份,全年降水量为374.40-577.70mm,平均464.30mm其中7-9月间降水量占年降水量的60%降水量最少是1月份,约为15mm,仅占年降水量的3%左右 年蒸发量为1482—1941 mm,平均为1711mm5-6月份蒸发量最大,约占全年的30%;最小是1月份,仅为全年蒸发量的0.5%全年蒸发量是降水量的4倍左右,所以该区气候干旱 无霜期:一般为当年11月至翌年3月上旬,全年无霜期125d 冻结深度:最大冻土深度0.9m。
相对湿度:一般相对湿度为53%-60% 风向、风速:一般冬季风向多为西北风及西风,而夏季多为东南风和南风, 平均风速3.1m/s,历年最大风速为27-28 m/s 根据《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22)(2022年版)和《中国地震动峰值加速度区划图》(GB18306-2022图A1),柳林县抗震设防烈度为6度区,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值为0.05g 五、矿井四邻关系 井田北邻山西东辉煤焦集团邓家庄煤业有限公司、山西柳林王家沟煤业有限公司,西邻山西东辉煤焦集团邓家庄煤业有限公司,南邻山西焦煤汾西矿业集团双柳煤矿,东南邻山西柳林宏盛聚德煤业有限公司,东邻山 西柳林凌志兴家沟煤业有限公司详见四邻关系图1-1 第二节井田地质 一、地层 本井田位于河东煤田三交详查区南部,柳林国家规划矿区柳林北区井田地表为黄土覆盖,无基岩出露根据钻孔揭露情况,井田内沉积地层由老到新依次有奥陶系中统峰峰组(O2f)、石炭系中统本溪组(C2b)、上统太原组(C3t)、二叠系下统山西组(P1s)、下石盒子组(P1x)、上第三系 上新统(N2)、第四系中上更新统(Q2+3)。
现将井田沉积地层由下而上分述如下: 1、奥陶系中统峰峰组(02f ) 连续沉积于上马家沟组地层之上井田周边勘查施工的L9、L10、L15钻孔揭露厚度为112.75m、100.86m、106.55m,未完全揭穿本组地层 据钻探资料本组下、中部多为浅灰、灰白色泥灰岩,夹厚层状硬石膏层;上部为中厚~巨厚层状灰白、深灰色石灰岩,隐晶质微晶或泥晶结构,岩石致密、坚硬、质纯,矿物成分以方解石为主,有些发育有小溶洞,次为白云石,含燧石、黄铁矿结核及晶粒,变形层理及岩溶裂隙较发育局部厚层灰岩中夹薄层泥质灰岩 2、石炭系中统本溪组(C2b) 平行不整合于奥陶系中统峰峰组地层之上,以山西式铁矿及铝质泥岩为底界,K1砂岩底为顶界以往施工701、702、126号钻孔均钻穿本组地层,厚度27.75m~35.00m,平均31.37m岩性主要为灰、深灰色中细粒砂岩、砂质泥岩、泥岩、粘土岩、铝质泥岩、铁质泥岩及2层不稳定石灰岩组成下部为深灰色铝土泥岩,底部为铁质泥岩,即“山西式铁矿层”,呈鸡窝状分布 3、石炭系上统太原组(C3t) 自K1石英砂岩底至K3砂岩底,厚80.60~95.20m,平均85.19m,连续沉积于下伏本溪组之上,为一套海陆交互相含煤岩系,为本区主要含煤地层之一。
岩性为深灰-灰黑色砂质泥岩、泥岩,灰-浅灰色粗、中、细粒砂岩,深灰色石灰岩及2-9层煤层所含8、9号煤层为全区稳定可采煤层,6、10号煤层为较稳定大部可采煤层,其余为不稳定不可采煤层所含L5、K2、L1、L4石灰岩为井田稳定的标志层,K2(L2+ L3) 、L4石灰岩井田内局部尖灭本组地层灰岩中含腕足、苔藓虫、介形虫、瓣鳃、棘皮等动 物化石 4、二叠系下统山西组(P1s) 自K3砂岩底至K4砂岩底,与下伏太原组整合接触,厚度68.05~90.60m,平均77.36m属陆相碎屑岩沉积,为本区主要含煤地层之一底部为K3灰白色粗—细粒砂岩,厚10.40~19.70m,平均13.99m,成份以石英、长石为主K3砂岩向上为泥岩、砂质泥岩、粉砂岩及粗、中、细粒砂岩与砂质泥岩、泥岩互层,顶部为深灰色砂质泥岩含煤2-3层,其中5号煤层为稳定可采煤层, 4号煤层为不稳定局部可采煤层,其余均为井田内不稳定不可采煤层泥质岩中含丰富的植物化石碎片 5、二叠系下统下石盒子组(P1x) 本组厚度49.05m~93.90m,平均68.61m顶部局部为紫色斑块状铝土质泥岩,上部多为灰色、黄绿色砂质泥岩、粗砂岩;中部为灰色、灰绿色细砂岩、粉砂岩,夹浅灰色粘土岩;下部为白色粉砂岩、泥岩、细砂岩,具滑动面,裂隙被方解石充填;底部为灰白,灰色含砾粗砂岩,底部为石英砂岩(k4),胶结坚硬,厚约1.45~7.50m,平均3.30m。
本组地层井田内部分地区赋存不全 6、二叠系上统上石盒子组(P2s) 井田内局部地区赋存,残留层段属本组下部部分地层,最大残留厚度77.20m岩性主要由黄绿色砂岩夹紫红色、黄绿色砂质泥岩和灰黑色砂质泥岩组成,砂岩长石含量较高,胶结疏松,分选性较差,常含石英砾石及泥质碎屑底部以k6砂岩连续沉积于下石盒子之上,与下伏地层整合接触;底部为石英砂岩(k6),为黄绿色、粗到细粒砂岩,含岩屑,分选磨圆度差,泥质胶结,厚度3.60~14.25m,平均7.75m 7、上第三系上新统(N2) 本组地层厚17.10~56.80m,平均36.95m底部为洪积相,为半胶 结状砂砾层,砾石成分主要为石灰岩、石英岩;中、上部为洪积相、湖泊相,主要为一套韵律清楚的暗红色、浅紫红色砂质粘土、亚粘土及粘土上部含2-3层钙质结核,垂直节理发育;中部夹1-3层半胶结状砾石层与下伏地层呈角度不整合接触 8、第四系中上更新统(Q2+3) 井田内普遍发育,岩性主要为亚粘土、亚砂土,夹有钙质结核,浅黄色,石英颗粒成分较多,粘土质较少,也可称微粒砂质亚粘土,垂直节理发育,受雨水冲刷,垂直节理发育。
厚度25.00~89.00m,平均34.06m 二、含煤地层 煤矿含煤地层主要为二叠系下统山西组(P1s)和石炭系上统太原组(C3t) 1、山西组(P1s) 为三角洲平原环境下沉积的一套由碎屑岩和煤层组成的含煤地层自K3砂岩底至K4砂岩底,厚度68.05~90.60m,平均77.36m其中下部为本组细碎屑岩富煤段,底部为K3灰白色粗—细粒砂岩,厚度10.40~19.70m,平均13.99m,成份以石英、长石为主,分选性、磨圆度较好,水平层理~缓波状层理发育,钙质胶结,层位厚度稳定,是划分山西组与太原组地层的主要标志层K3砂岩向上为砂质泥岩、泥岩及粗、中、细、粉砂岩,含3、4、5号煤层,其中4号煤层为不稳定局部可采煤层,5号煤层为稳定可采煤层,其余均为井田内不稳定不可采煤层泥质岩中含丰富的植物化石碎片底部以K3砂岩与下伏地层整合接触 2、太原组(C3t) 为海陆交互相沉积,以其底部K1砂岩与本溪组地层分界,与下伏地层呈整合接触地层由砂质泥岩、泥岩、砂岩、石灰岩及煤层组成,成煤环境稳定,沉积旋回明显,厚80.60~95.20m,平均85.19m。
按沉积环境特 征,以8号煤层顶板及L5顶为界分为三段: ①下段(C3t1) 自K1石英砂岩底至8号煤层顶,厚度32.08~49.30m,平均37.89m底部K1为灰白色细粒石英砂岩,中夹不稳定粗砂岩透镜体,平均厚度3.43m,层面含黑色有机质,含少量黄铁矿结核,坚硬向上为深灰色、灰黑色泥岩、砂质泥岩、中细粒砂岩及煤层本段含煤4层,自上而上编号为8、9、10、11号,8、9号煤层稳定可采,10号煤层较稳定大部可采,11号煤层不稳定不可采底部以K1砂岩与下伏地层整合接触 ②中段(C3t2) 自8号煤层顶至L5石灰岩顶,厚度27.50~43.45m,平均为35.21m,主要由L1、K2、L4、L5石灰岩和中、细粒砂岩、泥岩及煤层组成本段含煤2层,自上而下编号为6、7号煤层,均为不稳定不可采煤层,所含L1、K2、L4、L5石灰岩平均厚度为4.91m、5.38m、8.50m、4.75m ③上段(C3t3) L5石灰岩顶至K3砂岩底,厚度7.65~17.65m,平均为12.09m由深灰色、灰黑色泥岩、砂质泥岩、细—粗粒砂岩组成,泥质岩中含植物化石碎片。
三、井田构造 受区域构造影响,井田地层走向近南北,总体为一向西倾斜的单斜构造,在单斜上基础底板出现宽缓的褶皱现象,西北部出现宽缓向斜,轴长约750m总体上井田北部产状较陡,中部及南部较缓,倾角为2°-6°5号煤层西部开采时揭露落差0.70-1.80m断层5条,东北角揭露落差1.00-4.50m断层3条8号煤层中部采掘揭露0.40-1.00m断层15条井下采掘未发现陷落柱 井田地质构造复杂类型属简单构造 四、煤层 (一)含煤性 井田内含煤地层主要为山西组和太原组 山西组含3、4、5号煤层,5号煤层为稳定可采煤层,4号煤层为不稳定局部可采煤层,3号煤层为不稳定不可采煤层本组平均厚77.36m,煤层平均总厚度2.79m,含煤系数为3.61%,可采煤层平均总厚1.73m,含煤系数为2.24% 太原组含6、7、8、9、10、11号煤层共6层,其中8、9号煤层为全井田稳定可采煤层,6、10号煤层为零星可采煤层,其余为不稳定不可采煤层本组平均厚度85.19m,煤层平均总厚度6.34m,含煤系数为7.44%,可采煤层平均总厚4.66m,含煤系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