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4—2025学年贵州省铜仁市碧江区九年级上学期期中考试物理试卷—初中化学.doc
6页2024—2025学年贵州省铜仁市碧江区九年级上学期期中考试物理试卷—初中化学一、选择题(★★★) 1.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 “人不负青山, 青山定不负人下列做法中不符合这一理念的是 A. 垃圾分类处理B. 清洁能源的推广和使用C. 积极植树造林D. 生活污水直接排放 (★★) 2. 规范的实验操作是实验成功的保障下列实验操作正确的是 A. 量取液体B. 滴加液体C. 加热液体D. 熄灭酒精灯 (★) 3. 下列物质性质与用途的对应关系错误的是 A. 氧气支持燃烧——作燃料B. 氦气密度小于空气——作探空气球C. 铜的导电性好——作导线D. 氮气的化学性质不活泼——作保护气 (★★★) 4. 对于 Na +和 Na两种粒子比较,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 它们的质子数相同B. 它们的化学性质不相同C. 它们的核外电子数相同D. 它们都是构成物质的粒子 (★★★) 5. 推理是学习化学的一种方法以下推理正确的是 A. 原子是不带电的粒子, 所以不带电的粒子一定是原子B. 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的, 所以分子的质量和体积都比原子大C. 元素是具有相同质子数的一类原子的总称, 所以具有相同质子数的粒子一定属于同种元素D. 物质都是由元素组成的, 所以同种元素可以组成纯净物, 不同种元素也可以组成纯净物 (★★★) 6. 物质的分类及部分转化关系如图所示。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氧气属于纯净物, 五氧化二磷属于混合物B. 通过转化a制取氧气一定发生了化学变化C. 转化b所示变化一定属于化合反应D. 转化c所示变化一定属于氧化反应 (★★★) 7. 下列图像与反应过程的变化趋势对应不正确的是 A. 木炭在充满氧气的集气瓶中燃烧B. 过氧化氢溶液分解C. 加热高锰酸钾制取氧气D. 红磷燃烧法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 二、填空与简答(★★) 8. 空气是一种宝贵的资源, 生活中许多物质都可以从空气中获得 (1)工业制氧是将空气在低温条件下加压, 使空气转为液态, 然后升温, 利用氮气和氧气的 ______ 不同, 使氮气从液态空气中分离而得到液氧, 这个过程属于 ______ 变化(填“物理”或“化学”);制得的液氧是 _______ 物(填“纯净”或“混合”) (2)空气是人类赖以生存的重要资源, 对于空气的保护, 我们能做的是 ______ (★★★) 9. 化学是在分子层次上研究物质组成、结构、性质、转化及应用的科学所以建立宏观与微观的联系是化学学习的重要思想 (1)从宏观角度: 空气主要由氮气和氧气组成从微观角度: 氧气由 ______ 构成。
用“○”表示氧原子 ①请在甲瓶中画出氧气的微观示意图 ______ ②从微观角度看, 空气属于混合物的原因是 ______ (2)如图是氢气(H 2)和氯气(Cl 2)在密闭容器中物质变化过程的微观示意图: ①变化I是氢气和氯气反应生成氯化氢的过程, 该反应属于 ______ (填基本反应类型); ②请从微观角度比较变化Ⅰ、Ⅱ两者的本质差异 ______ (★★★) 10. 氧气是一种化学性质比较活泼的气体, 可以和许多物质发生反应, 请完成表格内容 实验文字或符号表达式实验现象反思与评价 _______ _______ 集气瓶中水的作用是 _______ _______ _______ 铁丝在空气中不能燃烧, 在氧气中能燃烧的原因是: _______ _______ 红磷燃烧的现象是: 产生大量白烟, 放热实验过程中会观察到烧杯中的水倒流回集气瓶, 约占瓶内空气体积的五分之一, 原因是 _______ (★★★) 11. 如图A、B是氯、钙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信息, C是一种原子的结构示意图 (1)图C中X数值是 ______ ;D、E、F中与C中元素化学性质相似的是 ______ (填序号)。
(2)写出图B中元素形成离子的符号 _______ ;D、E、F中表示离子的是 ______ (填序号) (3)A与B两种元素的本质区别是 ______ 三、实验题(★★★) 12. 通过一段时间的学习, 同学们初步掌握了实验室制取氧气的基本思路和方法, 请完成下列实验内容 (1)写出下列标号仪器的名称: a _______ (2)制取氧气 所需药品文字或符号表达式发生和收集装置检验气体H2O2溶液、MnO2 ______ ______ _______ KMnO4 _______ AE(3)若用F装置收集氧气, 验满的方法是 _______ (4)常温下NO是一种无色、难溶于水的气体, 密度比空气略大, 在空气中能与氧气迅速反应生成红棕色的NO 2气体, 实验室常用铜和稀硝酸溶液在常温下反应制取NO, 发生装置应选择 ______ , 理由是 ______ ;若要利用图F收集NO, 应对装置进行的改进是 ______ (★★★★) 13. 某同学设计了如图所示的实验装置探究“分子的性质”, 请回答下列问题: 【进行试验】 (1)图I探究实验, 几分钟后可以观察到的现象是 _______ ;实验前向烧杯甲中滴加几滴蒸馏水的目的是 _______ ;通过该实验可以得出的结论: _______ 。
【实验改进】老师对图Ⅰ所示的装置进行了改进(如图Ⅱ所示), 并进行了以下操作: ①取一长条形滤纸, 等距离滴加无色酚酞试液;②将滴加了无色酚酞试液的长条形滤纸放入一洁净的试管中, 并在试管口塞一团棉花;③向脱脂棉上滴加几滴浓氨水 【分析讨论】 (2)按照改进后的实验, 几分钟后观察到的现象是 _______ 【归纳总结】 (3)图Ⅱ所示的实验方法相对于图I所示的实验方法, 具有的优点是: ______ 【拓展延伸】同学们经过讨论后认为, 图I、图Ⅱ所示装置虽能证明分子的性质, 但不能证明影响分子性质的因素, 于是又设计了如图Ⅲ所示的装置 查阅资料: ①浓氨水具有挥发性, 会分解产生氨气(NH 3): 浓盐酸具有挥发性, 会挥发产生氯化氢气体(HCl)②NH 3+HCl→NH 4Cl(白烟) 实验现象: 先在A处产生大量白烟, 然后白烟逐渐充满整个试管根据现象回答问题: (4)有同学认为先在A处产生白烟不仅说明分子在不断运动, 还因为氯化氢分子比氨气分子运动速度 _______ , 已知一个氯化氢分子的质量要大于一个氨气分子的质量, 由此推断: _______ (5)除此之外, 影响分子运动速率快慢的因素还有 _______ 。
请设计实验, 证明你的猜想 实验步骤实验现象实验结论 _______ _______ _______ 四、科学探究题(★★★) 14. 小兰阅读课外资料得知: 实验室也可用氯酸钾(KClO 3)制取氧气文字表达式为: 氯酸钾 氯化钾+氧气;氯酸钾分解除了用二氧化锰, 还可用氧化铜(CuO)等物质作催化剂, 于是他对氧化铜产生了探究兴趣 【提出问题】氧化铜是否也能作氯酸钾分解的催化剂?它是否比二氧化锰催化效果更好? 【设计实验】小冬设计了下列三组实验(其它可能影响实验的因素均忽略) 实验序号KClO3质量其它物质质量收集氧气的体积时间①1.2g50mL2500s②1.2gCuO 0.5g50mL64s③1.2gMnO2 0.5g50mL31s(1)根据实验②和实验①的“时间”对比, 可以得到的结论是 _______ (2)将实验②反应后的固体加水溶解、过滤、洗涤、干燥, 若称量得到0.5g黑色粉末, 再将黑色粉末放入试管中, _______ (简述操作和现象) 【预期结论】通过以上实验证明氧化铜能作氯酸钾分解的催化剂 【继续实验】小芳按表格进行实验, 并测定氯酸钾的分解温度。
实验编号实验药品分解温度(摄氏度)①1KClO3580②2KClO3、CuO(质量比1: 1)370③3KClO3、MnO2(质量比1: 1)345【分析数据、得出结论】 (3)根据两组表格数据对比, 实验中所用的两种物质, _______ 的催化效果更好, 理由是 _______ (写两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