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阳明《大学》诠释.doc

5页
  • 卖家[上传人]:壹****1
  • 文档编号:537296257
  • 上传时间:2022-10-18
  • 文档格式:DOC
  • 文档大小:42.50KB
  • / 5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阳明《大学》诠释一.大学版本《大学》本是《小戴礼记》中的第四十二篇,东汉郑玄、唐代孔颖达都给《大学》做过注,但是在漫长的历史中,从汉而至唐中期以前都没有引起过足够的注意而唐韩愈、李翱在文献中被简略地提及《大学》一书在宋之后,《大学》开始受到空前的重视宋仁宗天圣五年(1027年),以《大学》赐新第进士王拱辰后来,登第者皆赐以《儒行》《中庸》《大学》等篇不久,司马光著有《大学广义》,这是《大学》作为单行本流传的开始至二程兄弟,极力表彰《大学》,以为《大学》是“孔氏遗书,为孔门相传教法到南宋,朱子得二程之正传,在孝宗淳熙时,撰《大学章句》,与《中庸章句》《论语集注》《孟子集注》并行这样《大学》的地位就被最终确立了但是,伴随随着《大学》地位的确立,《大学》本身的内容也引发了一系列的争议《大学》的内容可以分成两个部分,一个是经的内容,主要是讲三纲八目,而传是对这经的逐条解释从这个角度看,那么《小戴礼记》中的大学本子就没有明确的对应关系并且如果按照逐条解释的话,原本中也缺少“致知在格物”和“诚其意在致知”的传文二程子认为《大学》所流传下来的本子有错简,而朱子继承二程子的说法,而又认为不仅有错简而且有阙文。

      朱子在对《大学》做过细致的研究后,朱子在《大学章句》中对《大学》原本进行了修改,第一是做了一个“补格物致知传”以补阙文造成的文意不连贯,且按照文意把三纲中的“亲民”改作“新民”;第二是对文本中的顺序进行了一个调整,使得整部《大学》呈现出一个十分对应严整的文本形态尽管后来对《大学》原本的争议不断,但是自朱子章句出之后,一般认为朱子的改订是非常有道理的,而经过这一改订的“新本”广为流传,并具有普遍的权威性朱子的“新本”形成儒家一个十分严密的工夫次第,而朱子对格物致知说的解释和发挥对后世儒者形成了巨大影响阳明先生生活在朱子学极盛的时代,朱子的格物说对但是的儒学士人具有重大影响,“有明学术,从前悉数先儒之成说,未尝反身理会,推见至隐,所谓‘此亦一述朱,彼亦一述朱’耳” 黄宗羲:《明儒学案》,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178页阳明先生早年笃信朱子之学,有格竹故事,可见其却对朱子之学着实下过工夫,但是“遍读考亭之书,循序格物,顾物理吾心终判为二,无所得入” 同上,第180页但是居夷出困,动心忍性之后,“忽悟格物致知之旨,圣人之道,吾性自足,不假外求” 同上,第180页阳明先生立学正是对朱子说的反省而来,而格物问题正是阳明先生对朱子反对的切入口。

      所以,在《传习录》之前,徐爱云:“先生于《大学》‘格物’诸说,悉以旧本为正,盖先儒所谓误本者也爱始闻而骇,继而疑,已而殚精竭思,参互错纵以质先生……不知先生居夷处困三载,处困养静,精一之功固已超入圣域,粹然大中至正之归矣 王阳明:《传习录》上,《王阳明全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版,第1页阳明先生从格物说开始反省朱子说之非,从而确立自己对大学的解释阳明先生认为,《大学》一书既无阙文,也无错简,悉从旧本所谓旧本即是原本他说:“《大学》古本乃孔门相传旧本耳朱子疑其有所脱误,而改正补辑之在某则谓其本无脱误,悉从其旧而已矣 王阳明:《传习录》中,《王阳明全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版,第75页在阳明先生的成学历程中可以看出,他从信朱子格物说开始而反省朱子学之非,从而认定朱子改订《大学》古本不当,以为古本不需改动,本来古本即是孔门教法朱子认定《大学》有阙文和错简,故而有“移其文,补其传”,而阳明先生则坚信《大学》古本,他在《大学问》、《大学古本旁释》、《大学古本序》和散落在《传习录》的语录表达了自己对大学的与朱子不同的诠释方向二.从《大学》新旧本看朱子和阳明差异 朱子认为《大学》有错简和阙文,阳明认为《大学》本身自足,都立足于认定《大学》这一文本本身有着自己完整的意义。

      朱子的改订是在修复《大学》这个文本,使其恢复原来的意义而阳明先生则认为《大学》本身意义具足,所以做了进一步的阐发朱子和阳明的目的都是指向《大学》的原始的客观的意义,但是二者的所达到的意义方向却完全不同关于《大学》的原本意义问题,现代的学者也做过一些考证如冯友兰先生就认为《大学》为荀学这一观点是冯先生在上个世纪30年代提出,而牟宗三先生则认为,“《大学》只是一个实践底纲领,只是说一个当然,而未说出其所以然,在内圣之学之义理方向为不确定者,究往那里走,其自身不能决定,故人得以填彩而又三套讲法 牟宗三:《心体与性体》台北: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二册,第424页而后来的台湾学者,刘又铭则认定了冯友兰先生的“《大学》为荀学”的成立刘又铭认为《礼记•大全》全文,其实完整无缺,它自身有确定而畅通的条理 见黄俊杰主编的儒学与东亚文明丛书之《东亚儒者的<四书>诠释》中的一篇论文,刘又铭所作的《<大学>思想的历史变迁》在这篇论文中,作者主张《大学》为荀学,且大学本身的意义是完整的,朱子和阳明在大学的诠释上都偏离了《大学》文本的原意作者认为,“大学”为古代“太学”,所以“大学之道”是政府培养人才的学府,而非朱子所言的在“学问”层次上“大人之学”,而“大学之道”才是从“学问” 层次上讲的。

      作者认为,《大学》从“知止而后有定……能虑……能得”开始,经过“物有本末……之所先后”和“……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一直到“此谓知本,此谓知之至也”,这是全文中关于《大学》致知论的部分并且作者根据对《大学》原文的理解,重构了《大学》原本的思想体系,分成三个部分,即致知论,修身论,政治论这一解释颇为有根据而朱子和阳明之所以偏离大学的方向在于对致知论这一部分的解释出了问题,在《大学》文本中致知的部分已经在朱子所言之经中已经做了十分充分的说明 朱子对《大学》原本的改订,在陈来老师的《朱子哲学研究》中做过细致的辨析 陈来:《朱子哲学研究》,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278-284页朱子的改订从“大学之道……未之有也”为经一章把随之在后的“此谓知本,此谓知之至也”为第五章,并且做了《补格物致知传》在原文之后的,“所谓诚其意者……富润屋,德润身,心广体胖,故君子必诚其意”为第六章,诚意章从“诗云:澹彼淇澳……与国人交止于信这一段进行了大幅度的顺序调整康诰:‘克明德’……,皆谓自明也”为传第一章,明明德汤之盘铭……,故君子无所不用其极为第二章,新民章而“诗云:澹彼淇澳……没世不忘”与“诗云:邦畿千里……,是故君子无所不用其极。

      这两个部分倒换顺序后合成一章,为止于至善章子曰:听讼,吾尤人也……此谓知本”为第四章,知本章后面的诚意章,正心修身章,修身齐家章,齐家治国章,治国平天下章则顺序正确,只需分章即可 朱子对《大学》的改订主要指向还是格物致知为问题,所以朱子特别做了“补格物致知传”,认为个人为学有一个固定的次序,从格致诚正修齐治平依次递进朱子的诠释立足于自己的理学根据朱子认为“大学者,大人之学也” 朱熹:《四书章句集注》,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3页明德者,人之所得乎天,而虚灵不昧,以具众理儿万事者也,明明德,即复其初也” 同上,第3页止于至善即是必至“事理之极则”而不迁之谓 同上,第3页朱子的《格物致知补传》:所谓致知在格物者,言欲致吾之知,在即物而穷理也盖人心之灵莫不有知,天下之物莫不有理,惟于理有未穷,故知有不尽也是以《大学》始教,必使学者即凡天下之物,莫不因其已知之理而益穷之,以求至乎其极至于用力之久,而一旦豁然贯通焉,则众物之表里精粗无不到,而吾心之全体大用无不明矣 同上,第6-7页这里可以看出朱子的为学的基本思路是,在物上穷理以认识自己心中之理即性,所以朱子哲学中的中心命题是“性即理”,所以朱子的修养方法中就要去认识这个“理”,但是朱子认为需“即物穷理”才能达到对心体的认识。

      朱子的修养方法是“主敬涵养”,这种方法是照顾到只即物穷理的弊端,所以在即物时需要“持敬”以收敛身心阳明先生批评朱子的格物说“朱子所谓‘格物’云者,在即物而穷其理也即物穷理,是就事事物物上求其所谓定理者也是以吾心而求理于事事物物之中,析‘心’与‘理’而为二矣 王阳明:《传习录》中,《王阳明全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第44页阳明先生认为,“心即理也”,所以反对在事物上穷理,朱子这样就导致“义外”的结果,阳明先生的观点是良知现成,时时觉醒只要复其心之本体,就自然可以做到大人之学与天地万物为一体阳明先生尊《大学》古本,认为不存在错简和阙文的问题,认为大学本身具足这种看法主要是阳明先生认为大学为诚意之学阳明先生在《大学古本序》中言:“大学只要,诚意而已矣诚意之功,格物而已矣诚意之极,止至善而已止至善之则,致知而已正心,复其体也;修身,著其用也以言乎己,谓之明德;以言乎人,谓之亲民;以言乎天,则备矣 王阳明:《大学古本序》,《王阳明全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第242-243页在《大学》古本中诚意在“知本”之后,占有很大的分量,但是朱子所改订的大学不仅调整了顺序而且是诚意的部分大为减少,阳明先生重提古本以诚意为纲领解释这个大学,也是为自己的学说找到文献上的根据。

      对诚意在格物之前的这种处理,阳明的弟子也提出过疑问蔡希渊问:“文公《大学》新本先格致而后诚意工夫,似与首章此第相合若如先生从旧本之说,即诚意反在格致之前,于此尚未释然先生曰:“大学工夫即是明明德;明明德只是个诚意;诚意的工夫只是格物致知若以诚意为主,去用格物致知的工夫,即工夫始有下落,即为善去恶无非是诚意的事如新本先去穷格事物之理,即茫茫荡荡,都无着落处;须添个敬字方牵扯得向身心上来然终是没有根源若需用添个敬字,缘何孔门倒将一个最紧要的字落了,只待千余年后要人来补出?正谓以诚意为主,既不须添敬字,所以提出个诚意来说,正是学问的大头脑处于此不察,直所谓毫厘之差,千里之谬大地中庸工夫只是诚身,诚身之极便是至诚;大学工夫只是诚意,诚意之极便是至善:工夫总是一般今说这里补个敬字,那里补个诚字,未免画蛇添足这里阳明先生说明的了自己对《大学》古本的考虑,阳明认为工夫是恢复明德,所以明德工夫就是诚意,格物致知都是诚意工夫如果在事物上穷理,反而不在心体上用工夫就会“茫茫荡荡”朱子以“敬”来让物上穷理和和心联系起来,阳明认为方向既然反了,这里的平添一字是画蛇添足,不是孔门教法 从朱子和阳明对《大学》的解释可以看出,二先生在为学的趋向上之不同。

      朱子“格物致知”,“居敬涵养”双向并进而阳明先生极力表彰复良知之本体,以诚意工夫统帅格致诚正三.阳明的《大学》的解释策略 阳明先生对《大学》的诠释见于《大学问》、《大学古本序》、《大学古本旁注》、《传习录》等阳明先生对“大学”之意的解释仍然依照朱子为“大人之学”,但是阳明认为“大人者,与天地万物为一体者也,其视天下尤一家,中国犹一人焉若夫间形骸而分尔我者,小人矣大人能以天地万物为一体也,非意之也,其心仁之本若是,其与天地万物而为一也 王阳明:《大学问》,《王阳明全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第968页阳明解释的“大人之学”与朱子性比更加突出其境界和道德意涵,这里与小人相对举更凸显出强烈的道德性并且指出“大人之学”的最高境界是与天地万物为一体,而这种一体“非意之也”,而是因其“心仁之本”,这道出了阳明的立学之基在于人性中之本体仁性,这样同时指点出为学的目标和根底阳明先生认为人之所以可以和他人、动物乃至于草木瓦石为一体,是因为“根于天命之性,而自然灵昭不昧者也,是故谓‘明德’阳明先生认为“明德”乃是根于天的,这实际指的是时时明觉的良知个人修养就是要把这个让这个“心之本体”让其无私欲蔽障,时时醒觉。

      明明德者,立其天地万物一体之体也亲民者,大气天地万物一体只用也” 王阳明:《大学问》,《王阳明全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